欢迎访问视障者音乐制作交流基地(www.szzyyzz.com)!
我们的网站致力于为使用读屏软件的视障群体(以下简称“读屏族”)提供音乐制作方面的技术和信息。
如您是读屏族,我们希望能在这里为您提供您最需要的内容
如您是明眼朋友,可能会对论坛中的一些用语感到无比疑惑,那是因为这些都是基于读屏软件下的操作术语。
虽然这个论坛对于明眼人也许帮助不大,但我们却很希望能得到您的援助,您可以以远程协助的方式为读屏族解决音乐制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首页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7
查看: 96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本乐理/音乐常识] 《摇滚年代》

[复制链接]

116

主题

703

帖子

5411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41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21:0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浏览本站更多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rofy530说:
搖滾年代

中國搖滾
歐美搖滾
搖滾評論
碟片推薦
搖滾隨想



中國搖滾

  面對十幾年輝煌、坎坷的中國搖滾史,我們不僅僅有感動和激情,還有更多的思考和困惑。我們現在不是做不出好的音樂,而是這些能做出好的音樂的樂隊或個人都只能曇花一現,他們成功後也迅速被商業化所侵害,至今還未有人百毒不侵,一種可悲也是一種無奈! 我們在這裡介紹新近出現的優秀樂隊或個人和新近推出的優秀專輯。當然,在這裡還有過去十幾年中優秀樂隊或個人和優秀專輯的介紹,一些很舊但很優秀的東西。音樂與衣服不同,它實在難以用新舊來劃分。 我們希望大家能真真體會到搖滾文化卓絕的感召力和內涵,也希望國內能出現象 Sex Pistols、The Doors、Metallica、Nirvana 一個時代的代表,能出現象 Aerosmith、The Rolling Stone 這樣的常青樹,能出現象 Ash、Silverchair 這樣優秀的生力軍,更希望能出現象 Patti Smith、Janis Joplin、PJ Harvey、Hole、Babes In Toyland 這樣優秀的女子樂隊或歌手。


中國搖滾樂隊簡介

崔健中國搖滾第一人
許巍歌中充滿了在面對生活和社會壓力之時依然懷有的對音樂的夢想和追求
張楚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寂寞的歌手,因為他從小四處飄泊流浪,有人說聽他的歌特別感傷,因為歌聲渾厚蒼茫
鄭鈞BILLBOARD"連續兩期刊登鄭鈞的巨幅照片和專欄介紹文章,使鄭鈞成為中國登上BILLBOARD的首位歌星
竇唯現實中做不到的,都讓夢去完成
蒼蠅樂隊北京媒體則道他們是在北京地下搖滾圈竄升很快,稱得上是知名度最快
麥田守望者樂隊成員普遍受英國音樂影響,因此其音樂具有英式搖滾的特徵,特別是繼承了七十年代中期以來的punk/New Wave音樂的傳統
清醒樂隊直接創作自己的作品,這是一件艱難的工作,但這卻為他們自我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極佳的契機
唐朝樂隊唐朝可能是中國最傑出的搖滾樂隊
零點樂隊一個將被載入中國流行音樂史冊的名字:零點鮑家街43號樂隊 我們還不能預言他們將是最好的,但這個聲音,我們確實期待已久
黑豹樂隊黑豹樂隊成為華在世界上專輯銷量最多的搖滾樂隊
新褲子樂隊他們對生活的達觀態度用嚮往戀愛做為途徑來表達



崔 健

  崔健出生於一個朝鮮族家庭,父親和母親都是文藝工作者。從十四歲起,崔健跟隨父親學習小號演奏。1981年,他被北京歌舞團招收為小號演奏員,開始了他的音樂生涯。在北京交響樂團工件的六年當中,崔健開始歌曲的寫作。他與另外六位樂手成立了"七合板"樂隊。這是中國同類樂隊中較早的一支。1986年,崔健寫出第一首搖滾/說唱歌曲《不是我不明白》。
  1986年,在北京舉行的為紀念86'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當他穿了一件頗像大清帝國時期的長褂子,身背一把破吉它,兩褲腳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台時,台下觀眾還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當音樂起處,崔健唱出了"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時,台下變得靜悄悄。十分鐘後,歌曲結束時,在熱烈的歡呼和掌聲中,中國第一位搖滾歌星誕生了。從此,崔健開始了他的搖滾新長征。在演唱會以後的兩年中,崔健不斷地深化搖滾音樂的創作,舉辦個人專場演唱會,並於1989年發行了他的第一盤個人專輯《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這盤專輯在中國境外的名稱是《一無所有》)。
  1991年2月,第二盤個人專輯《解決》在國內發行;1994年8月,第三盤個人專輯《紅旗下的蛋》在國內發行,同年10月,在香港和日本發行。在這個過程中,崔健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確立了他在中國搖滾音樂中奠基人的地位。崔健前兩盤專輯中的歌曲均是1991年前創作的曲目,《紅旗下的蛋》中則收集了1991年以後所寫的歌,它們更有力度,更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更加成熟。崔健的音樂創作大膽而富有創造性,拋棄了一般流行歌曲的格式。在他的音樂中,中國的民族樂器,如:嗩吶、古箏、笛子、簫等等與吉它、薩克斯管、電子樂以及西方的打擊樂器融為一體。在他現在的樂隊(樂隊的名稱也叫"紅旗下的蛋")參與和協助下,他展現了一種富有彈性的效果,其中融進了朋克、爵士、非洲流行音樂、說唱、搖滾的特點和節奏,並且將它們與東方的思想和現實合為一體。儘管崔健歌曲中的很多內容涉及社會和個人感情問題,但崔健一直認為他是藝術家,並非政治家或社會學家。從表面上看,有些歌曲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實際上,沒有一首歌真正帶有明確的政治目的。崔健的音樂和歌曲唱出了在極速變化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下成長的年輕一代的彷徨、對真實和人性解放的渴望。世界其它國家是通過崔健的MTV"讓我在雪地上撒會兒野"開始認識他的。這個獲獎音樂片使崔健在亞洲的知名度迅速提高。執行製片人維尼.倫格巴多評論說:"從一開始,我們之所以喜歡崔健和他的音樂,是因為他的製作價值和對音樂片的獨特創造在亞洲從未見過。他的音樂的感覺和精華非常MTV。儘管它是中國的搖滾,但它的的確確是搖滾。"1989年3月,崔健前往英國倫敦參加在皇家阿爾伯特廳舉辦的亞洲流行音樂大獎賽。同年4月,他和ADO樂隊(《新長征路上的搖滾》專輯就是與這個樂隊一起錄製的)前往法國巴黎參加"布日之春"藝術節。

Eddie劉元

張嶺 貝貝



許 巍

  1969年7月21日生於西安
  1984年-1987年許巍十六歲時開始練習吉它,當時他剛剛開始讀高中。兩年後,也就是86年的4月,他參加了西安市第一屆吉它彈唱大賽,獲二重唱一等獎,這之後他寫出了平生的第一支歌。出於對音樂執著的熱忱,許巍於當年放棄了高考,改變了按部就班上大學的道路,開始跟各種文藝團體走穴,為了能當學員學吉它,他干各種雜活,歷盡艱辛。
  1987年-1990年87年底,許巍參軍入伍,在陝西軍區當文藝兵,在部隊,他繼續苦練吉它技藝,每天練琴時間長達8-10小時,曾因練琴太過忘我而違紀受處。88年,許巍接觸到了搖滾樂,受到巨大的衝擊,從此便立志做音樂人。89年他應召進入第四軍醫大學宣傳處負責樂隊,再一次拒絕了特召讀大學的機會。在部隊的三年中,他自修樂理,作曲法和和聲學並嘗試創作了一些流行歌曲。
  1990年-1993年90年底,許巍從部隊復員,被分配到一所中學任音樂教師,只是他從未去上過班,而是開始了職業吉它手的生涯,其時他的吉它技巧已日臻完善,是西安音樂圈人所共知的最出色吉它手之一。91年,許巍因借錢買了把價格昂貴的電吉它,不得已跑到福建去幹歌廳掙錢,但他對那種喪失個性,毫無創造力可言的機械演奏實在無法忍受,僅兩個月後,便又回到了西安,當時對許巍來講,沒有收入,經濟壓力很大,很多人對他選擇的這種生活表示不理解,但他依舊我行我素,整日在家聽音樂、練琴。在父母和朋友的支持下,他度過了清貧但不妥協的三年,並創了"Don'tCryBaby"、"誇父"、"流浪"和"童話時代"等歌曲,歌中充滿了在面對生活和社會壓力之時依然懷有的對音樂的夢想和追求。
  1993年-1994年93年6月,許巍召集了西安所有最優秀的樂手,包括吉它手高松,貝斯手童童,鍵盤手巴金和鼓手張老三,組成"飛"樂隊,他擔任主唱和節奏吉它手並負責詞曲創作,樂隊在初建時沒有經濟來源,只能在一所破舊的房屋內排練,異常艱苦。93年12月5日,"飛"與其它三支西安樂隊在西安外語學院舉行了組隊以來的首次公演,在一千人的劇場內擠滿了三千名觀眾,"飛"表演了五首許巍的作品,獲一致好評。94年2月,"飛"赴成都做宣傳性的演出,非常轟動,演出後樂隊接受了成都電台及各大報刊雜誌的採訪。94年5月,"飛"接受日本《Voice》雜誌的訪問。94年7月,樂隊赴銀川參加"西北搖滾節"與另外三支來自蘭州、寧夏和內蒙的樂隊在銀川體育館演出,"飛"的壓軸表演極為出色,引起當地媒體的矚目,演出後樂隊接受多家媒體訪問,演出的現場錄音及樂隊專訪在銀川電台播放。回到西安後,樂隊接受了陝西文藝台的直播訪問,樂隊歌曲的Demo也在電台多次播放,反響強烈。同時,許巍開始在文藝台擔任嘉賓主持介紹西方搖滾樂。
  94年8月,"飛"樂隊因種種原因解散,許巍在組團夢想破滅後陷入彷徨苦悶之中,在一種極度無奈和近乎絕望的心境下,誕生了兩首低調迷離的作品"青鳥"和"兩天"。
  94年10月,許巍攜作品來到北京,與一向奉行推廣原創音樂路線的紅星生產社接洽,其作品受到了"紅星"全體社員的一致賞識。94年11月,"紅星"邀請了北京頂級樂手,吉它手曹鈞、貝斯手劉君利和鼓手趙牧陽,為許巍錄製了"兩天"與"青鳥"。
  1995年4月,許巍與紅星生產社簽約。
  1995年11月,作品"兩天"收入《紅星一號》合輯中。
  1997年4月,首張個人專輯《在別處》正式發表。



張 楚


  張楚於1968年10月生於西安.有人說他是中國最寂寞的歌手,因為他從小四處飄泊流浪,有人說聽他的歌特別感傷,因為歌聲渾厚蒼茫。他大部份歌曲創作的時候都是走在路上。10歲那年第一次離家出走,17歲考入大學,後又輟學,87年隻身來到北京,88年錄製了早期作品《西出陽關》,《bopomofo》等歌,91年參加《中國火I》的錄音,唱出那首廣為流傳的《姐姐》。93年,張楚與中國火合作錄製個人專輯,同時,88年的作品以"一顆不肯媚俗的心"為名發行專輯,這對其新專輯造成一些不良影響。94年《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專輯發行,這張專輯了沒有《姐姐》那樣令人陶醉的傷感,更多的是對內心的抒發。專輯中的歌曲的旋律極具無規律性。張楚的第3張專輯《造飛機的工廠》也已經發行。
  專輯出版時間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1994年
         造飛機的工廠   1997年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
  這是94年的春天,空氣裡有一種富裕的氣氛,每個人似乎都站在一場洪流之中,等待著來自慾望的衝擊。張楚也置身其中,看見從身邊洶湧而過的人群,他依稀想起生命裡的許多畫面;一點簡單的浪漫,也許粗布衣裳,人們的笑容那時都還沒有什麼目的,活得不太容易,卻有許多天真。他靜靜的想,有一些美好的事物,終將一去不返。
  他決定要找尋一種更真誠而樸素的質感,不是來自他的情緒發洩,而是來自思索與觀察,也希望人們在他的音樂中能得到更實在的感受,而不是太簡單的浪漫。他希望自己更像一個敘事者,和人站在一起,不願意站在太高太遠的地方。
  「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專輯的創作意念就在這樣的思考中完成,歌詞中有許多不經咀嚼不會發現的東西,音樂中也有很濃的「人」的味道,像是在太陽下、土地上流著汗水走過的感覺。他不是在寫自己的故事,而是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中,努力的保存一些人們將要失去的、美好珍貴的記憶,讓人們重新發現活著的價值。
春天有溫暖的靈感,還有痛苦的幻想……平凡還堅定的一切,愛在裹面不能停歇-棉花經歷二、三年後,我終於發現孤獨的人並不可恥,可恥的是對音樂與愛沒有堅持!
  來自於對週遭人群的點滴感受,音樂是張楚那雙清澈的眼,投射出一種對生命狀態的灼熱注視,發燙得讓虛偽退縮,強烈得令貪婪現狀。但張楚從不譴責,那是高高在上者的專門學問,他只是讓愛與音樂誠實的發光,希望在充滿野獸的森林中,迷路的小孩能看見星星,而在打開現實小屋的門後還有人可以擁抱。
  聽張楚的歌詞,也許你會覺得片斷無法連貫,或也許找不到與情人之間的煽情言語,那是因為在支離破碎的真實世界中,張楚眼中漸逝的愛,像是一幕幕的荒謬劇,毫無理性的邏輯,那也正顯示了是他的、你的、我的、大家正陷入的命運、愛,或者是失焦的明天。
  一面鏡子,如同張楚的歌謠,反射的不只是小小的、習慣的、熟悉的、厭倦的臉,真是生命存在的動盪,飄移沉靜同澈。是從天空中望出海洋,海洋裹有一片天。如果你覺得冷,那是因為慈悲的滋味總是太堅定而又不太乾淨。
  張楚的作品不適宜說的太多,真正的智慧,相信是從這些詩歌中,可以浮現出來,而卑鄙小人們,亦可以在張楚的音樂中,從更謙卑再出發。



鄭 鈞

  1994年6月發表首張個人專輯《赤裸裸》,其中《回到拉薩》、《赤裸裸》、《極樂世界》、《灰姑娘》等作品至今在國內廣為流傳。
  1994年9月以大陸地區嘉賓的身份參加了香港第十屆"嘉士伯音樂節"。
  1995年初簽約正月公司為其經紀人公司。
  1995年與黑豹、唐朝等樂隊錄製紀念鄧麗君的合輯《告別的搖滾》,他的《甜蜜蜜》和《船歌》演繹出色,贏得了聽眾的特別關愛。
  1996年初將唱片約簽給寶麗金非池中。
  1997年1月發表他的第二張個人專輯《第三隻眼》,其主打單曲《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在96年末97年初蟬聯五周全國電台總排行榜冠軍。在各地同時上榜的曲目還有《路漫漫》、《門》、《馬》和《第三隻眼》。
  "BILLBOARD"是世界上最暢銷的音樂雜誌,但由於他們挑剔的眼光和昂貴的費用,中國在過去的數年中從未有人上過這份圈中人視為貴族的音樂雜誌。但今年春季,"BILLBOARD"連續兩期刊登鄭鈞的巨幅照片和專欄介紹文章,使鄭鈞成為中國登上BILLBOARD的首位歌星。

  文章中援引遠東寶麗金副總裁亦是非池中直接領導的陳少寶先生的話說,遠東寶麗金將在近期為鄭鈞頒發一個專輯《第三隻眼》銷售量超過八十萬的獎項。
  《第三隻眼》是鄭鈞與非池中合作的第一張專輯,國內發行距今僅有兩個月的時間,海外還未及發行,因此陳先生表現得非常激動:"即使是寶麗金的天王巨星張學友,最初也未曾有過如此的成績"。儘管目前國際盜版行為還很猖獗,陳先生卻並不很擔心鄭鈞在中國的發行,因為對於即將成為寶麗金重要人物之一的鄭鈞來說,國內日益完善的版權法和鄭鈞良好的歌迷基礎都將對他有極大的幫助。
  五月十七日的國貿展覽大廳熱鬧非常,國內和海外各大廣播、電視、雜誌記者雲集在此,參加鄭鈞的《第三隻眼》新聞發佈會。其中包括香港有限電視、無線電視、商業電台、香港電台、亞洲電視、亞洲MTV台、CHANNELTV、鳳凰衛視、壹週刊、東週刊的記者,台灣最著名的樂評人羅小雲、新家坡、馬來西亞和日本、韓國的樂評人、"BILLBOARD"的特派記者及寶麗金駐亞洲各國的代表。國內外各大唱片公司亦派出代表,參加這場在北京舉辦的音樂盛會。

  這次演出拍攝和錄製的全過程由亞洲MTV台的專業隊伍操作,並請來了今年葛萊美頒獎典禮的音響總監MR.GENEPELLAND作為本場演出的音響總監。鄭鈞演唱了他兩張專輯中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馬》、《路漫漫》、《迷途》、《回到拉薩》、《灰姑娘》、《赤裸裸》等十首歌曲。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歌迷們顯得異常興奮,歡呼聲、尖叫聲此起彼伏。大家站著,隨著音樂,隨著鄭鈞一起搖擺。他們中有的專程從上海、大連、天津等地趕來觀看這場他們期盼已久的演出,送給鄭鈞自己親手做的禮物。演出結束後,遠東寶麗金副總裁陳少寶先生親自為自己旗下這位心愛的歌手頒發了一個專輯《第三隻眼》發行量達到八十萬張的獎項。、
  遺憾的是,由於本次演出包括歌迷在內限定在500人以內,而且不對外售票,以至有大批聞訊趕來的歌迷被保安人員擋在了門外,直至演出結束,他們都久久不肯離去。
  鄭鈞尚未離開舞台就被麥克風和閃光燈包圍,開始了為時兩天的轟炸式採訪。港台記者們均對鄭鈞在台上從頭至尾充沛的精力表示不可思議,鄭鈞說:"這是上帝對我每天游泳、跑步的回報。



竇 唯

  竇唯出生於1969年10月,對搖滾的追求是從中學開始的。1988年,竇唯加入了黑豹樂隊作主唱,那時的黑豹正處在飢寒交迫的困境中,流行搖滾風格的專輯一經發行便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在「黑豹」,竇唯的才能首次得到充分的展示。 但流行搖滾到底不是竇唯的理想。91年10月,竇唯離開了「黑豹」並組建了「做夢樂隊」。在那裡他創作了那首《希望之光》(收錄於《搖滾北京I》)。音樂極具哥特樂的色彩,很出色。但他們的這次合作又沒有長久。 92年,竇唯離開了「做夢」。在《黑夢》專輯中,作品幾乎都是在「做夢」時做的。從這張專輯中,我們可以對他這一時期有所瞭解。《黑夢》確實讓人感到一種真實的漆黑色彩。 此後,竇唯繼續發展,走入更深的夢中。《艷陽天》是一張讓人一聽就渾身暖意、舒服之極的專輯。其音樂婉轉深沉,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個性。
現實中做不到的,都讓夢去完成
  竇唯在1992年離開了他所參加的第一個樂隊,當時這個樂隊的知名度正在快速攀升,他卻放棄了看似成功的捷徑,決定重新開始。經過了與另一樂隊的短暫合作,就在新的音樂理念逐漸清晰時,再度揮別好友們,獨立背負起自己對音樂的執著,走上一條孤單的創作之路。 最新專輯[黑夢]中的歌曲,大部份於此時成型;和他早期在樂隊中的作品,有極大的差別,減少了浪漫歡娛的感覺卻強化了他對生活品質的呈現。就像許多活在這個時代的年青人一樣,生命中充斥的迷惑與難題,都借由[夢]的形式釋放出來。他以比較具實驗性的技法,把所有的歌曲與音效連結在一起,像是重新組合了生活中的片段夢境,強化了聽覺上的幻覺感受。每一首歌都像是從夢中傳來,讓你看不清楚,卻知道有許多光線和顏色在變化;每一記鼓聲都來自心臟的正後方,你不只聽到心跳,也聽得見它的殘響。這種強烈的「非現實」特性,就是他這張專輯的創作基調,以一種年輕生命特有的敏銳感受,把自己體會的世界,直接呈現出來,有許多與時代既存的音樂類型極為不同的新異色彩,極具開創性!



蒼蠅樂隊

  蒼蠅是一種昆蟲經常出沒於廁所,垃圾堆......等等一切腥臭及骯髒的地方此物乃害蟲也。
  theFly,蒼蠅樂隊為何人?
  英國媒體說他們是中國第一隻最骯髒最垃圾的超級蒼蠅人,北京媒體則道他們是在北京地下搖滾圈竄升很快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的。
  蒼蠅樂隊成軍於1993年10月,當時成員為豐江舟、宋永紅、王勁松、巖磊所組成,這批人均是在國內享有盛名的前衛藝術家。
 
  1994年5月樂隊成員大幅度更換為:主唱豐江舟、吉他手高勝春、貝斯手王磊、鼓手王巖。同年8月至1995年3月錄製了三首單曲,分別在國內外發行。這三首單曲分別是《涅盤》,《槍與子彈》,《芒果樹》。藉其做為中國搖滾樂界第一支〞髒〞的樂隊出現,讓人領略了樂隊髒、亂、差的驚悸聲音。
  自95年後,蒼蠅樂隊已成為具爭議性的樂隊。他們的內涵充滿了對自身處境的肆意破壞、嘲弄與挑釁。他們的音樂惡意地顯示出髒、亂、差的聲音,卻有隱藏功力深厚音樂基底。音樂中充滿對中國搖滾的不滿與顛覆意圖。那種無可比擬的崩離感與放肆的破壞力,正是讓他們成為爭議的原因。同時也是為什麼他們會成為北京Party中最具魅力與受歡迎的樂隊。
  1996年7月~12月間開始錄製樂隊第一張專輯,並於97年6月在香港,台灣出版發行。這時成員又大批換血為主唱豐江舟,吉他手高橋浩二,貝斯手佐籐ATSUSHI,鼓手關菲。並於同期間發表兩首單曲,其中一首為中國樂隊第一首實驗噪音音樂。蒼蠅樂隊的獨創性,思想性與溶合力所造就的招式,是屬於新一代的,是那些酷愛Punk、Grange、No-Wave、Noise搖滾樂迷絕不可錯過的少有佳作,最荒誕的部份在於那些音樂中的BluesandJazz手法所暗藏的殺機,該樂隊是繼崔健後獲得海外媒體主動報道及青睞最多的團體。英國媒體說他們是"中國第一支最髒最垃圾的超級蒼蠅人"。而北京媒體則道他們是"在北京地下在北京地下搖滾圈竄升很快,稱得上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重要的一支地下樂隊,他們的風格也成為新樂隊嘗試另類風格的入門樣板。"
  98年初豐江舟與一支華人世界中最活躍且顛覆性格奇強的謎樣電子樂團"第三幻星3rdNOVA"開展新專輯的實驗合作。98年七月豐江舟完成新專輯中人聲、部分採樣、吉它、胡琴部分的創作,交手與3rdNOVA進行另一部分創作。98年10月豐江舟與3rdNOVA合作專輯"戀愛中的蒼蠅"由EMI在香港,台灣出版發行。

  樂隊在北京"嚎叫""芒蜂""17"等酒吧多次演出。98年10月3日蒼蠅樂隊在香港參加了音樂殖民地100期紀念音樂會,同場演出的有來自香港的Beyond,Virum,L.M.F,日本的ShonenKnife,台灣的瓢蟲樂隊,演出取得轟動。

  99年3月27日蒼蠅樂隊參加在唐山舉行的"春天來了--1999中國新音樂發表會",同場演出的還有NO,舌頭、盤古、花兒、攪水男孩等朋克樂隊。此次演出是豐江舟與幾位新樂手合作的首次亮相。由於吉它手高橋浩二,貝斯手佐籐遠在日本,使豐江舟一直苦於無法參加現場演出,幾位來自北京的新樂手使蒼蠅樂隊重新活躍起來。目前樂隊演出不僅在北京,同時在外地也頻頻亮相。媒體和網絡報道如潮。

  由台灣直接流行有限公司與北京摩登天空公司合作,蒼蠅樂隊首張專輯於99年4月在大陸地區發行。同時豐江舟電子專輯"戀愛中的蒼蠅"也由摩登天空99年9月在大陸地區發行。
  蒼蠅樂隊第二張專輯和豐江舟個人電子專輯已錄製完畢,預計99年春節前和2000年初在國內發行。
  蒼蠅樂隊第一張專輯和豐江舟與3rdNOVA合作專輯"戀愛中的蒼蠅"分別在97年和98年在日本,香港和大陸地區媒體評為年度十佳專輯。



麥田守望者

  「麥田守望者」是北京新一代搖滾群體中具有獨特風格的樂隊。樂隊成員普遍受英國音樂影響,因此其音樂具有英式搖滾的特 征,特別是繼承了七十年代中期以來的punk/New Wave音樂的傳統,並與同期在英國新興的Bripop音樂有很優美的旋律,作品短而精巧,不過渲染吉它solo,要求各樣樂器和人聲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 自主而均衡地發揮。音樂的多樣化使「麥田」的作品具有很強的可聽性。從180餘拍的Hard Core,到低迷迴旋的Hew Wave;從激越的老式Punk,到幽婉、抒情的Ballad,「麥田守望者」從音樂展現出一個樸素、含蓄的英式音樂元素為背景的,自由而輕鬆地激揚北京新一代年輕人的思想情感的音樂空間。
  這是一個富有文學色彩的名字:麥田守望者。這名字的靈感來自於他們大家都喜歡的美國作家賽林格的同名暢銷小說(《Catcher in the Rye》)。大家知道,這本書是美國六十年代非主流文化的先聲。麥田,在書中被用來象徵少年人的歡樂園,可隱藏、可嬉戲、可貼緊大地、可沐浴陽光。對一個熱愛搗蛋的少年來說,成長的過程是煩惱的。因此,麥田里面要一個守望者,它能看護著,以防其跌落深淵。這種少年稚氣,正是北京新生代搖滾組合 —— 麥田守望者的真實寫照。
  「麥田守望者」組隊於1994年10月,隊員均為理工科的大學(畢業)生,其中三人來自同一高校,相同的教育背景使隊員具有相似的觀念認知和表達方式,繼而在音樂上得以團結一致。
  同時,樂隊對搖滾音樂的理解則趨向、樸實、含蓄,所以樂隊在成立伊始便拒絕了Heavy Metal和 Grunge,確定了英式搖滾的方向。其間適逢英國New Wave of New Wave運動的爆發,樂隊獲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充足的信心。
  這種由生活態度、個體性格和教育背景帶來的新的文化觀念使「麥田 守望者」具有了獨特的精神風貌;充滿學生朝氣的、健康的形象、自由的、樂觀的、熱愛生活的態 度和理智的、善於思考的探索精神。
  而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內的搖滾音樂圈是明顯地欠缺一種動力,一種不同的思維。他們將帶著你一邊在綠野中徜徉,一邊聆聽他們呤唱著的希望。
  自組隊以來,「麥田守望者」憑借自身的音樂感悟,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迅速提高。同時樂隊在數次大型演出中亮相,獲得北京觀眾的熱烈歡迎。並且樂隊受到在京外籍人士的喜愛,應邀長期在 Poacher Inn/英國酒吧演出,被觀眾稱為「Punchiest band in town」。迄今,各地的許多音樂人士都聽了樂隊的作品,並對「麥田」給予肯定甚 至熱情地讚揚,特別地稱「麥田守望者」,超越了技術和形象。
  作為一支年輕的樂隊,「麥田守望者」沒有從形式到內容的一切束縛,他們勇於嘗試自己感興趣的各種音樂表現手法,並且保持著難得的原始而生動的活力和激情。「麥田守望者」所自我塑造的真實和熱情,他們的音樂觀念和實踐,在北京的新音樂園裡是一個新開端,正如一些圈中人士所評,「麥田守望者」是一支有希望的樂隊。



清醒樂隊

  「清醒」樂隊的前身成立於1988年,當時,現分任該樂隊主 唱、吉他手之職的沈黎暉、於凱同在北京工藝美校就讀,這兩位 不同系別的學生在共同的愛好--音樂的感召之下成為好友並與其 它同學組成了樂隊,但在當時,這支樂隊的成員全部不會玩樂 器,他們組樂隊最主要的目的是吸引女孩子的注意,據說當時的 於凱經常望著手中的約會計劃書苦苦思索該去赴誰的約。 這支起點為零並以玩樂為前提的樂隊在組建之初也曾嘗試過去 COPY 國外樂隊的作品,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和懶惰的習貫,他們很快便放棄了,轉而直接創作自己的作品,在當時來說,這是一件艱難的工作,但這卻為他們自我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極佳的契機
  在課後的教室中,他們通過即興演奏的方式來將自己的靈感傾洩而出,儘管吉他永遠重複著簡 單的旋律;儘管貝司時常製造一些不和諧音;儘管鼓點敲得一蹋糊塗,但我們仍能從當時的錄音中 聽出非常有新意的創作動機,但這對工藝美校的老師們來說,可不是什麼好聽的音樂,每當他們踏 上回家的校車時,總是皺著眉頭望向五樓的窗口。
  一年之後,他們在學校內的演出引起了轟動,在演出的大教室,由於人非常擁擠,演出前寫滿 粉筆字的黑板在演出結束後一個字都沒有了。於凱跑回家,對他媽媽說:「我們成功了!
  「清醒」的組成和成長就像一個標準的搖滾故事,他們把校園中一同的 夢想變成了現實。96年開始錄製的首張專輯《好極了?!》97年11月正式發 行。 沈黎暉說:「我們剛剛開始!」 《好極了!?》是「清醒」的首張專輯,它記錄了 這支樂隊成長的歷史。現在,他們已不關心千篇一律的 報怨和不負責任的叫嚷,他們提出問題並嘗試改變。

A.01.好極了!?
02.記憶散落了,沒有聲音
03.永遠的一天(LUCIA)
04.十月
05.黑夜在跳動
B.01.嘿,我愛你!   
02.收音機人   
03.旋轉的房子    
04.口香糖生活   
05.走著入睡  



唐朝樂隊

  1988年,美籍華人 Kaiser (郭怡廣)來中國留學,同行的還有他在加州柏克萊大學的校友 Szabo (薩保),早在幾年前,他倆在美期間參組的 Freefall 樂隊就已經錄製了自己的數首作品。當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丁武和張炬見到他們時,所感受到的震憾和刺激是如此強烈,而同時,Kaiser 和 Szabo 也為丁武、張炬執著自信的風采折服。在迅速成為好友之後,他們決定組織一支夢想中的樂隊,源於對「唐」文化的尊崇,Kaiser 替樂隊取名為:唐朝。唐朝可能是中國最傑出的搖滾樂隊,他們九二年錄製的第一張專輯<唐朝>在亞洲便賣了二百萬張。為中國搖滾樂帶來來新的希望。
  早期唐朝的活動時間只有3個月左右的時間,1989年「6.4」之後,Kaiser 和 Szabo 回國,丁武遠走新疆,張炬則去了大連,樂隊暫時解散了。從新疆回來之後,丁武帶著對生命,生活新的感悟與張炬一起繼續創作,並找尋新的合作夥伴。終於,他們與同樣在尋找機會的吉它手劉義軍(老五)相遇了。雖然幾年前他們已然相識,但此時老五的吉它演奏技藝已非同小可,老五兇猛、快速的演奏風格正是丁武所苦苦尋覓的,他們一拍即合,並找來經驗豐富的鼓手趙年,唐朝樂隊組建起來並開始排練、創作。同時也開始了樂隊生涯中最為艱難困苦的一段時期。 1989年末,新成軍不久的唐朝樂隊應邀參加了在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的「90現代音樂會」,在中國搖滾樂發展史上,那是一次足以與1969年 Woodstock 相提的一次盛會,從此北京的搖滾音樂得以浮出水面,並取得長足發展的機會。在那晚的演出中,唐朝樂隊雖只有2首作品出演,但以其桀驁不馴、銳利逼人的外形氣質,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豐富濃重的音樂底蘊和前所未有的前衛音樂語言,令聽眾及同行激動莫名、反應瘋狂。1990年5月,他們終於得到了台灣「滾石唱片」的一紙合約,開始錄製自己的專輯。1991年推出首張同名專輯《唐朝》,此張專輯和黑豹樂隊同年推出的首張同名專輯《黑豹》成為中國搖滾史上的經典之作。在某些方面更多的人更看好唐朝樂隊,更關注唐朝樂隊的發展,特別是在黑豹推出第二張專輯《光芒之神》後,人們更期待唐朝樂隊的新專輯。
  一九八九年,丁武和張炬和 Kaiser Kuo(郭怡廣)三位對音樂抱著熱誠態度的青年人於北京成立唐朝樂隊,劉義軍,張炬和趙年不久便加入。值得一提的是齊秦曾經是唐朝的成員之一。儘管成員多次變動,最後唐朝的成員為主唱丁武,主音吉他手劉義軍,低音吉他手張炬,和鼓手趙年。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二日,低音吉他手張炬於交通事故中死去。原本他們已經在錄製他們的第二張專輯,但是張炬的死令專輯的製作完全停頓,唐朝亦進入了低潮。吉他手劉義軍後更因為與樂隊意見出現分歧而離隊。Kasier Kuo(美籍華人)再加入唐朝代替劉義軍的位置。而張炬的空缺找了原是呼吸樂隊的顧忠。經過了五年沉寂的歲月他們終於終於再次站起來。


   主唱吉它:丁武         主音吉它:郭怡廣


       
   鼓及打擊樂:趙年        貝司:顧中



零點樂隊

  一個將被載入中國流行音樂史冊的名字:零點,零點樂隊的特色在於他是一隻有著較高創作水平的樂隊,他們的全部歌曲都是由樂隊自己作詞、作曲、並且能讓他們的音樂與聽者產生強烈的共鳴。
  樂隊成員:主唱——周曉鷗 貝司——王笑冬 吉它——大毛 鍵盤——朝洛蒙 鼓——二毛 零點樂隊締造96-98年度樂壇傳奇的超級樂隊。
  1996年:《別誤會》分獲全國三十餘家電台排行榜首,中國流行音樂十個回顧「最佳樂手」。
  1997年:《愛不愛我》分獲全國五十餘家電台排行榜首,上海東方風雲榜年度評選「最佳樂隊組合」。
  1998年:《每一夜每一天》分獲全國五十餘家電台排行榜首,中國原創歌曲總評榜「年度十大金曲」,「最佳樂隊組合」。
  初期建隊於內蒙古呼和浩特,成員中除主唱周小歐來自北京外,均是內蒙專業文藝團體的樂手,其中包括:吉它手大毛(李瑛)、鼓手二毛(李小俊)、貝斯手王笑冬、鍵盤手朝洛蒙。  
  1990.2 樂隊西部巡演,歷經內蒙、山西、寧夏、甘肅等多地,獲得了極大成功。 1990.12 貝斯手王笑冬和鼓手二毛來京為樂隊尋找出路。 1991.2 樂隊全體抵京。 1992 加入著名音樂家王昆的「東方華夏藝術中心」,開始有了較穩定的環境和排練的時間、場地。 1993-1995 參加演出百餘場,幾乎曾與國內所有知名歌手合作。 1994 為北京首體九四新生代演唱會擔任伴奏參加第70期中央電視台「綜藝大觀」現場直播,為藍帶啤酒進行全國宣傳。
  1995.3 開始著手創作自己的作品。後來收入首張專輯中的九首歌曲在一個半月內全部創作完畢,十三天的棚內錄音,更刷新了大陸流行樂壇的錄音速度和水平的紀錄。1995.5 與「指南針」樂隊在北京展覽館的香港ACE公司樂器燈光音響展示會上進行展示表演,演出順利。 1995.12 首張專輯《別誤會》由中國唱片上海公司正式發行。在未進行強大宣傳攻勢的情況下,前期銷量已超過三白金(十五萬張)。1996.5 與北京京文音像公司簽訂第二、三張專輯唱片合約。 1996.9 日本JVC 唱片公司簽約代理《別誤會》海外版權,海內外報刊爭相發佈消息,稱之為「中國流行音樂問鼎世界舞台的重大契機」1996.11 「中國流行音樂十年回顧」活動中,全體成員獲「最佳樂手」稱號。1997.1第二張專輯《永恆的起點》隆重面市。主打歌曲《愛不愛我》在全國百家電台排行榜上一舉佔據超過半數的冠軍位置,成績為同期推出單曲之冠。上市僅一個月,前期銷量已近四白金。



黑豹樂隊

  1987年組成樂隊,1991 年初參加《深圳之春現代音樂》演唱會1991年首先在香港、台灣發表了初次問世的專輯《黑豹》〈Don'l Break My Hearl]、《無地自容》等曲目,成為華人青年熱唱的名曲。黑豹樂隊成為華人在世界上專輯銷量最多的搖滾樂隊。
  李彤(吉它)
  1964年11月28日生於北京樂隊中心人物,多數作品出自李彤之手,中學時代開始學習吉它。帶有感情色彩的彈奏方式及獨特的味道、個性、是一個聞名中外的吉它手。
  秦勇(主唱)
  1968年7月13日生於北京,中國搖滾史上傳奇人物之一,曾任《五月天》樂隊、《一九八九》樂隊的主唱,1994年加入黑豹。他那坦率的表現,強有力的歌唱力,為搖滾樂迷所傾倒。
  王文傑(貝司)
  1965年5月11日生於北京和李彤一樣是黑豹樂隊最早的成員,中學時代開始接觸搖滾音樂,多年來對搖滾藝術的追求使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貝司樂感,巧妙的結合FUNK的要素,奠基了黑豹音樂的節奏。
  趙明義(鼓手)
  1967年10月7日出生於黑龍江牡丹江市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有著高超的樂感,認識黑豹以後迷上搖滾樂,用他在軍樂團所積累的超人節奏感及打奏技巧,鋪墊了現在的黑豹音樂的節葳。他把握的每一首作品都有獨到之處。
  馮小波 (鍵盤)
  1968年8月6日生於四川成都市中學畢業後,在《四川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後來組建了《指南針》樂隊的前身黑馬樂隊。音樂學院退學後,接觸到JAZZ、FUSTION,來京後開始接觸搖滾樂。1993年加入黑豹樂隊,用他那音樂性強的鍵盤音色,使現在黑豹音樂的鍵盤音色大放異彩。
  1987年 組成樂隊
  1991年 初參加《深圳之春現代音樂》演唱會
  1991年 首先在香港、台灣發表了初次問世的專輯《黑豹》〈Don'l Break My Hearl]、《無地自容》等曲目,成為華人青年熱唱的名曲。黑豹樂隊成為華在世界上專輯銷量最多的搖滾樂隊。
  1991年 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嘉士伯音樂節]演唱會。1992年12月 在中國大陸正式發行了首張專輯《 黑豹》。創下了150萬盒的發行記錄。
  1993年 以「穿刺行動」為題的全國三十個大小城市的巡演,受到了數以百萬計聽眾的傾慕。在中國大陸燃起「搖滾之火」。8月 第二張專輯《黑豹II-光芒之神》在中國大陸發行。
  1994年 簽約於日本JVC唱片公司Rolling Sound搖音場。6月 Rolling Sound搖音場重新對第二張專輯進行了混音及封面設計。並在日本、香港、台灣、大陸等亞洲地區,推出了世界版《黑豹II--光芒之神》引起世界上的重大反響。
  1995年 在全國舉行了30場以上的演唱會,同年夏季,成功地實現了西藏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搖滾樂演唱會。1996年2月 第三張專輯《無是無非》在亞洲同步發行。不滿一個月就創下了45萬的發行記錄。3月 作為中國樂隊第一次上日本的舞台,在東京舉行了專場演唱會,引起日本音樂界的極大關注。3月 在香港棉花俱樂部舉行專場演唱會。5月 在香港紅勘體育館與大陸、香港、台灣著名藝術家協手共同參加「我愛普通人」演唱會。8月 代表中國參加以日、中、韓、台著名藝術家為中心的,在日本大阪舉行的《相約在七百年前》為題的中央電視台、日本富士電視台、大韓民國文化放送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國際文化交流演唱會。
  1、首張專輯《黑豹》1991年在香港、台灣發表。I st Album 專輯中的收錄的歌曲有:無地自容、TAKE CARE、體會、別來糾纏我、靠近我 、DON'T BREAK MYHEART、臉譜、怕你為自己流淚、眼光裡、別去糟蹋。
  2、1993年8月第二張專輯《黑豹2-光芒之神》在大陸發行。94年6月Rolling Sound(搖音場)重新對此專輯進行混音及封面設計並在國內及亞洲地區發行。引起世界上的反響。2nd Album 專輯收錄的歌曲有:光芒之神、同在一片天空下、我問、你就是你、美麗的天空沒有悲傷、海市蜃樓、渴望的地方、我不想說、綠色劫難。
  3、為紀念已故著名的台灣歌星鄧麗君,日本JVC唱片公司96年推出了一張翻唱歌曲集《告別的搖滾》,黑豹樂隊翻唱了其中的兩首《愛的箴言》和《愛人》,此張專輯的推出在流行音樂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
  4、自1993年底黑豹推出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以後,經過兩年的調整與融合,1996年2月第三張專輯《無是無非》終於推出了。新主唱秦勇及鍵盤手馮小波的加盟使樂隊的實力又有提高。樂隊的創作技巧及整體配合越加成熟。黑豹樂隊作為亞洲新音樂的先鋒在國際舞台上已嶄露頭角並愈發受到關注。他們想為愛好中國音樂的朋友們認真地做一些事情,通過精良的,現代化的製作,使大家恢復對同胞的樂隊,音樂人的信心,最終使中國人能擁有自己的世界級音樂家而自豪,勇猛的黑豹願為此奮鬥,再創輝煌!



新褲子樂隊

  第一次與「新褲子」成員碰面還是在96 年夏天,我從西安回到北京,淪落在跳蚤市場上繼續賣打口帶維生。「新褲子」的三位成員來到我的「攤位」前,我問他們喜歡什麼音樂,他們說喜歡PUNK,尤其是RAMONES,我們相互留了個電話。再次見到他們是96年底,我已經到「麥田音樂」做了企劃,其時還與朋友組建了一支翻唱THE CURE作品的樂隊「毛毛蟲」。在「亞夢」酒吧演出的時候,碰見了貝斯手劉葆。很匆忙地聊了幾句,他說他們的樂隊名字叫「金屬車間的形象師傅」。後來我們在KEEP IN TOUCH酒吧演出,他們曾經給我們暖過場,當時他們的音樂特別噪,旋律不是很好,但是味道真的有點像RAMONES。那次演出之後很久沒有他們的消息,「毛毛蟲」也解散了。98年我在「忙蜂」酒吧做演出的時候又碰到了劉葆,他說他們樂隊改名叫「新褲子」了,已經簽在「摩登天空」旗下準備發專輯。
  「新褲子」的專輯上市,我格外興奮。我喜歡他們的簡單直白,雖說歌詞除了《我們的時代》之外沒有上乘佳作,但是音樂語言卻毫無保留地表達了他們樂觀的處世態度和隱藏在憨厚笑容背後的小小的感傷。泛愛主義的情緒在專輯中肆意宣洩著,在RAMONES式的精緻編配中加上懷舊復古的新浪潮鍵盤音色,聽起來會有點不一樣。整張專輯旋律比較流暢,像《新的戀愛》和《每一天》都是朗朗上口的好作品。主唱彭磊有點大舌頭的唱腔也是十足的RAMONES作風,不過我更喜歡彭磊在舞台上的造型,很難說清那種感染力。在專輯中,有一首電子版的作品,聽上去就沒有他們自己做的那首演奏曲《新褲子》有意思。「新褲子」的專輯包裝充滿了卡通味道,VIDEO也採用了大量的卡通片。這是一張快樂的專輯,他們對生活的達觀態度用嚮往戀愛做為途徑來表達。其實這個時代真的已經到來,一些不求上進的老牌樂隊也該提高警惕了。



歐美搖滾

911
AC/DC
太空人 (Aerosmith)
ANTHRAX炭疽樂隊
Blur
Bon Jovi
Bush
Dead Can Dance
恐怖海峽(Dire straits )
老鷹樂隊 (Eagles)
槍炮與玫瑰(GUNS N' ROSES)
Led Zeppelin
Oasis
"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
"警察"樂隊 (Police)
Public Enemy
R.E.M
性手槍(Sex Pistols)
"甲殼蟲"樂隊 (The Beatles)
The Clash---永遠的朋克
門(THE DOORS)
The YardBirds
范.哈倫(Van Halen)
Yes
草根隱士(Toad The Wet Sprocket)
FOO FIGHTERS
小酸莓樂隊(The Cranberries)
Radiohead
The Offspring
Metallic
Silverchair
Suede
神童(THE PRODIGY)
Gene



911

  英國樂隊911成立於1995年,初期由Spike Dawbarn 和Jimmy Constable兩人組成,當時談們因為在一部電視系列劇《The Hitman and Her》相識而形成組合。稍後,樂隊又有第三個成員加盟,他是Lee Breennan 。1996年,樂隊發佈的單曲唱片《Night to Remembe》迅速攀上英國流行歌曲排行榜前40名。接下來的一張唱片《Love Sensation》更是獲得成功,"Don't Make Me Wait"以及另一首
"Bodyshakin」連續幾周登上英國流行歌曲榜前10名。1998年,他們又推出了新專輯《 Moving On》。1999年初,又推出了精選集《There It Is》,大獲成功!
  前幾天,911樂隊在上海逗留了幾天,並開了演唱會,可惜反響並不熱烈!不知道是票價的原因還是廣告沒有做好。
  專輯介紹: 全球唯一金童級偶像團體迎接千禧首選新曲+精選911/『我要我的911 青春紀錄全精選GREATEST HITS & A LITTLE BIT MORE』。
  全新火力收錄WONDERLAND及IF YOU'D ONLY LOVE ME兩首全球矚目搶播創作新曲「A LITTLE BIT MORE」、「ALL I WANT IS YOU」、「THE DAY WE FIND LOVE」、「LOVE SENSATION」、「BODYSHAKIN」、「THE JOURNEY」等歷年最紅排行主打全數收錄好歌多一點 全球獨一無二超級豪華版 超值加收PRIVATE NUMBER 911與範文芳深情對唱版。
  專輯花絮: 10月底即將發行的『我要我的911 青春紀錄全精選』精選輯,除了收錄了911的排行榜暢銷金曲外,台灣版中還特別收錄了911和範文芳的深情對唱曲「Private Number」,李在電話中談到這合作案時,表示:「很好玩,因為這首歌,所以可以和亞洲的女歌手有合作的機會,雖然是「虛擬合作」,不過我已經聽到這首歌的成品,覺得很棒,但是就是還沒有機會看到音樂錄影帶。」911送給歌迷的千禧大禮『我要我的911 青春紀錄全精選』精選輯,本週四(10/28)就可在各大唱片行911了!
  最近911每個人都輪流染了金髮,那麼誰染金髮比較好看的問題,李在越洋電話的那一頭尷尬的笑說:「這應該問歌迷吧!」,不過李還是偷偷表示他覺得史派克比較不適合金髮,吉米就再看吧!而且李表示去年聖誕節時,他還曾把頭髮染成白色,因為要參加一個派對,所以好玩就把頭髮變成白色,讓大家嚇一跳,也製造一下派對上的話題。那麼對於即將來臨的千禧年,911有何特別的計劃?李表示他們都很希望能在舞台上和歌迷一起倒數計時,不過現在還沒有具體的計劃,不過應該很快就能確定了,要不然和家人朋友一起渡過,也是不錯的慶祝方式。

曲目:
編號 曲目
1 1.Wonderland
2 If You'd Only Love Me
3 A Little Bit More (Radio Mix)
4 More Than A Woman
5 Private Number
6 All I Want Is You (Radio Edit)1
7 Party People… Friday Night
8 The Day We Find Love
9 Don't Make Me Wait
10 How Do You Want Me To Love You?
11 Love Sensation
12 A Night To Remember
13 Bodyshakin' (Radio Mix)
14 The Journey (Radio Edit)
15 Private Number (911& Fann Wong)



AC/DC

  澳大利亞小組AC/DC實際上是用他們激進的,對質的音樂,狂野的舞台效果和搖滾的生活方式創立了hard rock。 AC/DC穿著私立學校的校服。 他們的陣容一直在改變,這引起了對樂隊的形象和曲風的爭論,先鋒人物Bon Scott的悲劇性的死亡,業績一直在改變的音樂風格。在過去的25年中,AC/DC成為世界頂尖搖滾樂隊之一。到90年代末,小組的在全球已售出超過8千萬張專輯。
  AC/DC1973年底成立與悉尼。在1974年推出的首張專輯 High Voltage 是AC/DC 受到舉國關注。在1976年推出的 TNT 鞏固了他們在澳大利亞的地位。同時這張專輯也使他們贏得了第一批歐洲和美洲的歌迷。隨後Dirty Deeds Done Dirt Cheap推出了。
  隨著1977年單曲 Let There Be Rock 的推出, AC/DC 開始了他們第一次美國巡迴演出。他們充滿活力的演出為他們帶來了更多歌迷。在1978年推出了專輯 Powerage 。同樣在1978年,他們推出了現場版的If You Want Blood (You've Got It) ,這張專輯使他們的歌迷大增。
  憑借樂隊頻繁的巡迴演出以及電台播放單曲 "Highway to Hell" ,AC/DC在1979年推出的專輯 "Highway to Hell" 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 這張專輯在美國登上了Top 20,在英國登上了Top 10。 就在這時,小組的核心人物 Bon Scot 死於飲酒過量。面對不幸,小組繼續前進。前 Geordie 的主唱 Brian Johnson 在1980年加入進來並共同錄製了專輯 Back in Black 。這張專輯在英國排名第一,在美國排名第三,並捧出金曲 "You Shook Me All Night Long" 。在1981年 AC/DC 帶著他們的金曲 Those About to Rock-We Salute You 重新回來了!
  隨著1983年Top 10 金曲 Flick of the Switch 的推出, AC/DC 進入了困難時期.唱片銷路不佳,小組因其 Religious Right在美國引起爭議而受到抵制.在1990年,小組的The Razor's Edge使他們恢復了一些元氣.這張專輯在美國登上了全美排行榜第二名,並獲得格萊美獎最佳重金屬搖滾的提名.1995年的專輯Ballbreaker登上美國排行榜的第四名,售出數百萬張拷貝,這證明雖然歷經20年,AC/DC仍然受到世界的歡迎.
  在1997年11月,AC/DC推出了他們的第一個套曲(Box set).這是名為Bonfire的五碟CD,用來感謝最新的主唱 Bon Scott。

  加盟唱片公司站點: AC/DC at Elektra Records



太空人(Aerosmith)

  70年代中期馳騁於美國流行樂壇的重金屬組合「Aerosmith」演唱組是當時美國最著名的樂隊之一。他們的足跡遍佈全美國,所到之處,人們擁擠在巨大的露天廣場,爭先恐後的急於一睹「Aerosmith」的令人興奮的精彩表演。
  「Aerosmith」成立於1970年夏天的波士頓,樂隊創立初期的主要成員是史蒂夫.泰勒(Steve Tyler,1948/3- ),喬.佩利(Joe Perry,1950/10- ),不拉德.惠特福德(Brad Whitford,1952/6- ),湯姆.漢米爾頓(Tom Hamilton,1951/12- )和喬.克雷摩爾(Joey Kramer,1950/6- )開始他們主要在大學和夜總會演出。直到1972年他們推出唱片《Aerosmith》之後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並逐漸成為一支著名的流行搖滾樂隊。
  1976年他們的作品《Walk This Way》名列當年度10首最佳流行歌曲第二名。80年代,「Aerosmith」銳氣不減,曾赴加拿大和其他國家進行巡迴演出,頗受流行樂愛好者的鍾愛。
附:「Aerosmith」的歷年唱片:
    01----《Aerosmith》 1973
    02----《Get Your Wings》 1974
    03----《Toys In The Attic》 1975
    04----《Rocks》 1976
    05----《Draw The Line》 1977
    06----《Live Bootleg》 1978
    07----《Night In The Ruts》 1979
    08----《Greatest Hits》 1980
    09----《Rock In A Hard Place》 1982
    10----《Done With Mirrors》 1985
    11----《Classics Live》 1986
    12----《Classics Live 2》 1987
    13----《Permanent Vacation》 1987
    14----《Gems》 1988
    15----《Pump》 1989
    16----《Pandora's Box》 1991
    17----《Get A Grip》 1993
    18----《Big Ones》 1994
    19----《Nine Lives》 1997
    20----《Little South Of Sanity》 1998



ANTHRAX

  "炭疽"樂隊1981年6月成立於紐約。在80年代的速度/鞭笞金屬(Speed/ThrashMetal)浪潮中,"炭疽"樂隊是在過去的5年裡持並適應著搖滾樂壇這一瘋狂時尚的為數不多的幾支樂隊之一。他將硬核朋克的速度、狂暴與重金屬的卓越的吉他技法和演唱結合在起,以其早期專輯參與創立了重金屬音樂的一個分支。與METALLICAMEGADETH不同的是,他們具有一種良好的意識,可以用幽默和現實義來調節常常過於嚴肅緊張的音樂。
  樂隊最初的成員是,主要作曲者斯科特·伊恩(ScottIan,吉他手)、丹尼·斯皮茨(DannySpitz,吉他手)、丹·利爾克(DanLilker,貝司手)、尼爾·特賓(NeilTurbin,主唱)和查利·貝南特(CharlieBenante,鼓手)。他們幾人對滑板、連環畫和紐約的核朋克音樂有共同的愛好,這使他們的早期作品受受影響。
  1982年,樂隊在一些小城鎮裡進行了一次激動人心的巡演,之後,他們遇到了鞭笞金屬教父約翰尼·Z(JohnnyZ),他的Megaforce(Soldiers of Metal),迎合了當時搖流樂迷們的口味。在約翰尼·Z的介紹下,樂隊為Manowar和當時剛出道的"金屬"做暖場。1984年,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金屬拳頭》(FisfulofMetal)。其中的吉他演奏速野蠻兇惡,歌曲名稱也駭人聽聞,但專輯未引起多大的注意。與"炭疽"同時,伊恩、利爾克和貝南特還自組了the Stormtro opers of Death(SOD)樂隊,1984年發行了具有鮮明硬核風格的專輯《說英語,否則就死》(Speak EnglishorDie)。不久以後,利爾克離開"炭疽"組建了"核襲擊"(Nuclear Assault)樂隊,弗蘭克·貝洛(Frank Bello)加入。這樣的成員沒有穩定幾天,特賓被開除,先由馬特·法倫(MattFallon)接替,而後又換為前"黑聖經"(Bible Black)樂隊的成員喬伊·貝拉多納(Joey Belladonna)。
  貝拉多納強有力的、歌劇式的演唱風格使"炭疽"以後的作品具有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光彩。1985年,發行了現場版的小LP專輯《武的和危險的》(Armedand Dangerous)。其中改變自"性手槍"THE SEX PISTOLS)樂隊的名曲《神祐我王》(God Save the Queen)成為樂隊最受歡迎的現場演出作品。被大唱片公司注意到後,1986年隊為Island 唱片公司錄製了下一張專輯《疾病在蔓延》(Spreadinghe Disease)。該專輯使樂隊步入主流,並實際上奠定了此後5年間音樂基調。其中有些歌曲是金屬音樂常用的題材,如核戰爭〔《余》(After shock)〕、神話裡的怪物〔《水母》(Medusa)〕,而《瘋人院》(Mad house)、《孤獨的正義之神》(Lone Justice)樣的歌曲使樂隊獲得了大批歌迷。
  樂隊的形象還成為當時的流行時尚,使衝浪短褲、棒球帽和滑板為最新的搖滾時尚。當然,後來他們不得不為擺脫這一形象付出巨的代價。但1986年時,他們正忙於和"金屬"這樣的樂隊一起巡演,大錢呢。
  在1987年的專輯《在活人之中》(Among the Living)裡,"炭"的風格有了改變。在富有傳奇色彩的製作人埃迪·克雷默(Eddieramer)的指導下,他們製作了許多傑出的作品,如《印第安人》Indians)、《壁櫥裡的骷髏》(Skeleton in the Closet)、我就是法律》(IAmtheLaw)等,這些歌曲許多取材於真人真事該專輯在美國成為金唱片,在英國登上排行榜第18名,其中熱門單曲《我就是這個人》(I'm the Man)登上英國榜第20名,其說唱風格運用得非常成功。
  翌年,樂隊在"多寧頓搖滾怪物音樂節"(The Doningt on Monsters of RockFestival)上的表演和新專輯《快樂之國》(State of Euphoria)使他們鞏固了已有的商業成功。其中單曲《讓我笑》(MakeMeLaugh)登上英國排行榜第26名,但翻唱"信任"(Trust)樂隊的歌曲《反社會》(Anti-Social)卻顯得不協調。
  一場發生於樂隊Yonkers錄音棚的大火使他們放慢了前進的腳步,這次事故毀壞了10萬美元的設備。1990年,專輯《持續的時代》(PersistenceofTime)輕而易舉地登上排行榜第13名,其中又有一首翻唱歌曲,喬·傑克遜(JOEJACKSON)的《把握時間》(Got the Time)成為單曲榜上的熱門歌曲。由於樂隊一直在進行說唱樂的嘗試,他們同"人民公敵"(ENEMY PUBLIC)樂隊的查克·D(ChuckD)一起創作了歌曲《帶來噪音》(Bring the Noise),並於1991年發行了專輯《殺手Bs的襲擊》(Attack of the Killer Bs)。該專輯混合了說唱歌曲、早期SOD樂隊的歌曲和B面單曲。
  這些跡象表明,樂隊開始不再是一個整體了。1990年初的Grunge風潮使搖滾音樂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轉變,同時重金屬音樂也趨於流行化。在這種局面下,貝拉多納搞起了Grunge風潮使搖滾音樂經歷著一個巨大的轉變,同時重金屬音樂也趨於流行化。在這種局面下,貝拉多納搞起了Grunge,繼而同他人合作。他最終離隊,代之以技藝稍遜但作風硬朗的約翰·布什(JohnBush)。
  到1993年Warner公司發行專輯《白噪音之聲》(The Sound of WhiteNoise)時,樂隊已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以求吉他演奏更具當代風味。但是要想趕走自己多年的卡通形象是很困難的,儘管該專輯登上《公告牌》排行榜第7名,但它並未達到在以前的努力下應得的高度。樂隊想有所改變,但丹尼·斯皮茨的演奏風格和缺乏激情的舞台表現拖了其他人的後腿。他對樂隊創作少有貢獻,並且把自己排斥於樂隊活動之外,這導致了他1995年離開樂隊。
  儘管1995年"炭疽"為Warner公司出的第2張專輯《爵士舞曲442》(Stomp442)中的吉他分別由貝南特、伊恩·迪姆巴格(IanDimebag)、達雷爾〔Darrell,"潘特拉"(Pantera)樂隊成員〕和保羅·克魯克(PaulCrook,曾在貝拉多納以前的樂隊裡彈吉他)彈奏,但這是他們迄今為止最好的專輯。在Grunge甚囂塵上之時,他們仍舊保持著重金屬的本色。"炭疽"是最不妥協的樂隊之一。



Blur

  Heavy metal似乎在一夜之間消失的無影無蹤,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90年代這些Heavy metal樂隊似都只能將他們的輝煌歷史追溯到80年代或者更遠,人們不禁要問,Heavy metal真的消亡了嗎?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很多,我不能像先知一樣孤獨地站蒼野上對於將來的事作出一番預見,所能做的只能是回憶過去,以及對現狀的不滿,既然Heavy metal的革命性在90年代不再適合,那麼維持現狀無疑是自掘墳墓,改變是必然的,關鍵在於如何去改,在繼1991年專輯Metallica推出後,沉寂5年後,又推出了Load專輯,這支以編典與旋律優美,表演健長的樂隊似乎給了媒體操作的素材,人們難道可以以專輯的熱銷藉此來說明已經復甦等等沒有真正事實依據的事,在Load14首歌我們並沒有看到事實所能依靠的跡象,而事實上,挽救Heavy Metal並不是哪一支樂隊所能完成,對於這些老Heavy Metal樂隊來說,他們總是非常小心,決不敢冒然嘗試,而另一些事實也說明復甦之事純粹空穴來風,主唱兼吉它Jamcs Hetfield公開承認他們並不想去充當什麼救世主,換句話說他們只注重專輯的熱銷。



Bon Jovi

  Bon Jovi 是起步於新澤西的一隻四人組合,屬於主流硬搖滾和重金屬的風格,年輕人和家庭婦女對他們同樣喜愛。他們還製作一些簡潔的表演錄影帶,突出主音 Jon Bon Jovi 的搶眼外表,這些錄影帶使86年發行的《 Slippery When Wet 》和88年 的《 New Jersey 》在全世界獲得多白金的成績。此二專輯都因趨近流行背離重金屬而遭非議,但樂隊逐漸成功轉變了他們在90年代的重金屬形象,而致力於直接的舞台表演搖滾。此變化使 Bon Jovi 成為唯一在90年代仍擁有廣大觀眾的80年代流行-重金屬樂隊。
  Bon Jovi 年青時代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搖滾樂上,他經常與 David Rashbaum 一起在一些本地樂隊演出。他在紐約著名的錄音棚「 Power Station 」找到了一份門衛的工作,不久就開始和一些知名藝人,如 E Street Band 和 Aldo Nova 合作錄音。其中一首《 Runaway 》成為新澤西當地的電台金曲,於是 Bon Jovi 組建了 Bon Jovi 樂隊,吸收了 Rashbaum ,吉他手 Dave Sabo ,貝斯手 Alec John Such 和鼓手 Tico Torres ,於83年與 Polygram/Mercury 唱片公司簽約。
  Bon Jovi 的命名作品《 Runaway 》84年發行,進入前40名。第二年,《 7800 Fahrenheit 》發行並獲白金銷量。他們在其後的專輯 《 Slippery When Wet 》中改變了風格,在美國售出九百萬張,樂隊進入了流行-重金屬時代。單曲《 You Give Love A Bad Name 》和 《 Livin' On A Prayer 》到達榜首,《 Wanted Dead or Alive 》進入前十。
  88年的《 New Jersey 》發行時, Bon Jovi 套用了《 Slippery When Wet 》的公式,售出五百萬張。單曲《 Bad Medicine 》和《 I'll Be There for You 》達到榜首,《 Born to Be My Baby 》,《 Lay Your Hands on Me 》和 《 Living In Sin 》進入前十。89年樂隊幫助 Cher 製作了專輯, 《 Heart of Stone 》,此時 Cher 是 Sambora 的女友,而樂隊正在為期18個月的國際巡演當中。之後,樂隊休假,期間 Jon Bon Jovi 為《 Young Guns II 》譜曲, 於1990在專輯《 Blaze of Glory 》中發行。專輯中兩首單曲到達榜首,《 Miracle 》獲第12位,並獲格萊美和奧斯卡提名。後一年, Bon Jovi 製作了第五張專集《 Keeping the Faith 》,92年發行,其中《 Bed of Roses 》上榜。金曲合集《 Cross Road 》於94年發行, 95秋,《 These Days 》發行。1996 年 Jon Bon Jovi 在電影《 Moonlight and Valentino 》中客串,並於97夏年發行了首張獨唱專輯。
  樂隊官方網站:http://www.bonjovi.com/
  樂隊唱片公司網站:http://www.mercuryrecords.com/


上一頁目 錄下一頁

□ 策劃、編輯——E書時空




本書由「E書時空」免費製作;
想要更多的免費電子圖書,請光臨
http://eshu.yeah.net/






Bush

  Bush 於1992年組建,由吉他/主唱 Gavin Rossdale 領導,是繼 Nirvana 後第一支在美國走紅的英國樂隊。
  樂隊的第一張專輯《 Sixteen Stone 》由 Interscope 唱片公司於1993年發行。同年10月底,單曲《 Everything Zen 》在 MTV 播出,專輯也開始熱銷。1995時樂隊已在美國取得很大成功,但在英國的成績卻略遜一籌。
  1995全年《 Sixteen Stone 》在美國都十分熱門,單曲《 Little Things 》在春天達到現代搖滾樂排行榜榜首第4名,同年晚些時候《 Comedown 》和《 Glycerine 》都達到此榜榜首,並進入Top 40 。
  但很快 Bush 遭到新聞界和非主流搖滾圈內人士的白眼,他們認為樂隊是拼湊起來的。為反擊此種指控,樂隊邀請了曾為 Pixies , Nirvana 和 PJ Harvey 等擔任製作的 Steve Albini 指導新專輯。
  《 Razorblade Suitcase 》於1996年聖誕節發行,登上美國榜首,並在英國小有作為。《 Razorblade Suitcase 》受到的評論眾口不一,但好於《 Sixteen Stone 》,1997年春,達雙白金銷量。電子合成的翻版單曲合集《 Deconstucted》於1997年下半年發行。
  樂隊官方網站:http://www.bushnet.com/
  樂隊唱片公司網站:http://www.traumarecords.com/



Dead Can Dance

  Dead Can Dance的兩位成員Brendan Perry和Lisa Gerrard都是愛爾蘭後裔,1980年他們在澳洲墨爾本相遇後,共同開發並分享著彼此對音樂、文學和視覺藝術的熱愛,第一首作品"Fast Forward"被澳洲的一家小公司收錄在一張聖誕節合 輯裡,算是D.C.D.初試啼聲的佳作。1982年,D.C.D.前往倫敦,尋求澳洲市場外的成功機會,經過一年的摸索,終於被4AD相中籤約,在隔年3月為他們出版首張同名專輯,紀錄D.C.D.成軍4年間的心血創作。
  1984年底4AD計畫發行This Mortal Coil第一張合輯,D.C.D.有兩首作品入選,分別是"Dream Made Flesh"和"Waves Become Wings",緊接著他們以個人名 義推出的另兩首新曲"It'll End In Tears"和"Garden Of The Delights"也迅速的問 市,其中在單曲內頁裡發表了Brendan Perry的繪畫作品,是D.C.D.多面向才華的一次成功表現。
  1985年D.C.D.第二張大碟"Spleen And Ideal"出版,在英國獨立排行榜上一路攀升到第2名,86年年初,因為廣大 樂迷的催促,D.C.D.排出量少質精的演唱會場次,與聽眾直接溝通,同年並藉 4AD合輯"Lonely Is An Eyesore"發表兩首新作 "Frontier"和"TheProtagonist"。
  在1987年發表第3張專輯"The Realm Of A Dying"後,D.C.D.搬入英國政府配給的國宅中,過著近乎是城市隱士的生活,為下一張專輯"The Steppents Egg" 撰寫詞曲,並運用自己的錄音器材錄製完成整張專輯,期間幾乎沒有和外界有任何往來,使樂迷對他們的神秘更為敬畏。就當全世界都以為D.C.D.已經決心脫離塵世時,他們卻又走出來和大眾媒體見面,不但為西班牙名導Augustin Villaronga的坎城開幕片"Moon Child"做配樂,女主唱Lisa Gerrard還在電影中稱 職的出飾一角,使很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90年代起,D.C.D.這個有10年歷史的老牌樂團活動更加頻繁,第5張專輯"Aion",真誠表達出D.C.D.一向根本溯源的立場,作品裡透露了自中古世紀至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和美學觀念的影響。肇始於89年和電影媒體愉快的合作經驗,91年Lisa更積極的拓寬藝術領域,她承諾為Temeno製作的希臘名劇「伊底帕斯王」譜寫配樂,並且參與多次藝術季活動,得到英國劇評們的認同。
  1992年,美國唱片界紛紛向D.C.D.招手,於是4AD整理出所有錄音作品中的精華,加入兩支口味清淡的新曲"Bird"和"Spirit",在新大陸發行了題名為"A Passage InTime"的精選輯,向美國對D.C.D.樂風不熟悉的聽者投石問路,吸引了大批包容力較強的消費者,其中包括許多學術、文化界的人士,也為D.C.D.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合作關係,例如美國製片Mark Magidson和導演Ron Frilke在開 拍新片"Baraka"時就選上D.C.D.的舊作"The Steppents Egg"做主題曲,另外法國音 樂家Hector Zazou製作紀念魔鬼詩人韓波逝世一百週年的概念專輯時,也慕名邀請D.C.D.撰寫兩首作品,在這張經典專輯裡跨刀的藝人還有John Cale,David Sylvian,Bill Laswell和板本龍一等人。
  1993年,D.C.D.最暢銷的專輯"Into The Labyrith"出世,這是他們在4AD旗下發行的第6張專輯,錄音和製作的過程全都是在Brendan隱居的愛爾蘭修道院裡完成。Lisa則在工作告一段落後,回到澳洲維多莉亞山中的老家和父母團圓,這張大碟就在兩位主角缺席,幾乎完全不做宣傳的情形下,神奇的賣出了50萬 張。同年9月至11月間D.C.D.展開第一次世界性的巡迴演唱,和許多優秀樂手一起在舞台上不斷探索自己作品的可能性。
  1994年,D.C.D.在加州一間歷史悠久的劇院舉行多場演出,同時在現場收音,拍攝影片和專輯"Toward The Within",導演工作由舊識 Mark Magidson 擔任,影片還沒拍完就已受邀到加拿大蒙特婁影展做首映,同名專輯中發表的新作,仍然保留了一貫的樂風,塞爾特民歌,中世紀音樂,文藝復興的詩歌吟唱和來自中東、北非的音樂素材,讓"Toward The Within"非常的「世界音樂」,至於專輯中收錄的舊作現場演繹版本,呈現了不俗的新鮮感。隔年Lisa Gerrard推出他的第一張個人專輯"Mirror Pool",與澳洲維多利亞交響樂團共同合作將中古世紀的詩歌與古樂融入現代的編曲中,是一張音樂史上少有的發燒鉅作,不過在此同時,D.C.D.解散的傳說頓時也成為樂壇注目的焦點。
  其實D.C.D.的新片發行計畫一直都列於4AD的發行時間表中,只是從專輯"Into The Labyrith"開始,Lisa和Brendan兩人在創作和演出上已經形成個自的風 格,加上"Mirror Pool"的發行,自然造成外界對於兩人關係的疑忌,不過在96 年的新作"Spiritchaser"發行後,謠言不攻自破,兩人以近乎心靈相通的方式,將概念集中於南美洲的古音樂文化,詮釋出D.C.D.另一種不為人熟悉的音樂領域,從古印地安詩歌的吟唱到秘魯、智利、阿根廷的原始打擊樂,從古樂器的使用到電腦sampling,全在愛爾蘭的修道院裡完成,內涵上它可視為"Into The Labyrith" 的延伸,變的是兩人相互吟唱對方的創作,不管是或合或離,呈現出聽覺的最高美感。
  「我們尋找的是讓我們興奮的素材,尋找精神,獵取它,思考它.... 這張專輯你聽到的便是精神,它在說話!



恐怖海峽(Dire straits )

  Dire straits 我把它譯作恐怖海峽,這支樂隊的成員Mark Knopfler(Vocals/Guitar)DavidKnopfler(Guitar,1980由Hal Lindes代替)Pick Withers (drums,1982由TerryWillians取代)。
  說它是支樂隊,其實它只是樂團靈魂人物Mark Knopter個人情感的宣洩,它們音樂背景都是出自於英國吉它大師EricClapton和PeterGreen,再溶入了已讓人遺忘的早期搖滾樂和清新 脫俗的民謠,由吉它緩緩倒出慵懶而恬靜的氣氛,這在第一張專輯《 Dire Straits》表現的尤為突出。



老鷹樂隊(Eagles)

  回顧一下1994年全年的歐美唱片,並沒有太多給人以狂喜的感覺,儘管西方青年對黑人Rap、R&B和非主流搖滾津津樂道、如癡如狂,但這幾種音樂形態仍不能像主流搖滾(如Hard Rock,Heavy Metal)打動國內樂迷的心,他們仍傾向於老牌勁旅,如Madonna、Bon Jovi、Sting、Kenny G、R.E.M、Nirvana等等。當然,對於熟識歐美樂壇的樂迷們來說,94年底搖滾樂壇最大話題恐怕要數解散14年於去年底重新復合的The Eagles樂隊了。並且他們還推出了14年來的首張專輯《Hell Freezes Over》(《水遠不可能的事》)。1971年8月,四名已有豐富舞台經驗的樂手組成了The Eagles(老鷹樂隊),這四個人是Glenn Frey、Bernie Leadon、Rady Meisner和Don Henley。樂隊組成後,為Linda Ronstadt(琳達·朗絲黛)做專屬樂隊,受到了Asylum唱片公司總裁David Geffen(也就是現在Geffen唱片公司的老闆)的器重,安排Eagles在科羅拉多州Aspen一家俱樂部中擔任一晚四場的演出,時間為一個月。The Eagles各成員之間配合默契遂於此間形成。
  次年4月,The Eagles與Asylum唱片簽約,遂後便與唱片製作人Glyn Johns飛往美國倫敦奧林匹克錄音室進行首張唱片的錄製工作。7月,他們的單曲《Take lt Easy》首次進入流行榜第12名,首張專輯《The Eagles》榮獲第22名的好成績。1973年第二張專輯《Desperado》發行,同名標題曲雖未發行單曲唱片,但日後卻有許多歌手重新翻唱,包括琳達·朗絲黛、邦妮·瑞特及卡朋特兄妹。初出道時,The Eagles的音樂是典型的南方鄉村音樂,這種風格在70年代初期頗受樂迷歡迎。但他們同時也面臨著一種抉擇,那就是當時的美國樂壇正值搖該樂興起,青少年更喜愛這種無拘無束的所謂「叛逆音樂」。1974年1月,Don Felder、Joe Walsh的出現為The Eagles帶來了新的音樂氣息。前者在洛杉肌為樂隊新專輯一曲《GoodDay ln Hell》擔任吉他演出,後者在The Eagles巡迴演出中為樂隊帶來更具搖滾風格的音樂。同年,樂隊製作人換為Bill Szymczyk。新製作人與新加入的兩名吉他手將The Eagles樂風由鄉村音樂帶向搖滾。
  1976年開始,The Eagles走入自己的輝煌時期。2月28日,他們以《Lyin』Eyes》獲葛萊美獎最佳演唱團體獎。精選輯《Their Greatest Hitsl971——1975》雄踞美國榜榜首5周,至今銷量達1400萬張,是美國音樂界最暢銷專輯唱片的第二名。1977年巡迴演出過程中 Randy Meisner因勞累過度而萌生退意,他的位子由Timothy B.Schmit接替。到1980年,樂隊在推出雙唱片《Live》之後,所有成員都同意在下一張專輯錄製完後解散樂隊。這最後一張便是《The Long Run》。解散後,The Eagles專輯平均每年都有150萬張的銷量。從此,樂壇失去了The Eagles的身影,以及他們熱情澎湃的歌聲與美妙和諧的和聲。
  The Eagles究竟偉不偉大?這個問題是見仁見智。但他們在70年代將鄉村音樂搖滾化,為鄉村音樂發展開創新的境界,在美國樂壇擁有極高地位。更主要的是,他們將這種地域性極強的音樂風格,推向了國際舞台。樂隊解散後,樂壇多次傳出他們要重組的傳言,但Don Henley皆以「Hell Freezes」(永遠不可能的事)來回答。沒想到14年後的今天,他們沒有做任何解釋便重組再踏歌壇。先是宣佈舉行演唱會,然後又出唱片、錄影帶、做電視專輯,一系列的舉動讓一直期待他們的樂迷驚喜不已。1994年初 The Eagles宣佈舉行巡迴演出,4月份,美國MTV電視台為樂隊先舉辦了電視演唱會,接著Glenn Frey和 Don Healey與其唱片公司MCA與Geffen拖延多年的訴訟案也圓滿解決,並重新加盟Geffen。有意思的是,他們最新專輯就叫做《Hell Freezes Over》(《永遠不可能的事》),其中有四首新作品和1994年電視演唱會精華。在經典歌曲《 HOtel California》(《加州旅館》)中,每個成員表現得十分出色,編曲更加精彩。樂迷們甚至可以在專輯中親耳聽見 Glenn Frey說:「The Eagles從來就沒有解散,我們只是休了14年的長假。」看來,世界上沒有「永遠不可能的事」,The Eagles嘴上雖然在硬氣地說,但他們的行動已證明,The Eagles仍是搖滾樂壇上的大哥!
  昔日的加州音樂大致以兩種音樂為主流,其一是把音樂與動的本質融合在搖滾樂裡的"衝浪樂"(Surf Music),另一是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政治的"民謠搖滾"(Folk Rock),雖然後者不像前者那麼標榜當時美國青年活潑爽朗的特點,但被人與鄉村音樂視為一體後就不被大眾所喜好了.早期加州西海岸鄉村搖滾較為傑出的團體有Byrds,Poco,....而Eagles正好延續了鄉村音樂的精髓,在70年代綻放出強烈光芒。Eagles之所以能秉成他們原有的特色,全靠其中兩位團員Randy Meisner及Bernie Leadon努力. 若說Eagles是"美國最偉大的搖滾樂團",一點也不為過.他們所推出的每一張唱片都得到金唱片以上的成績.我們也可從這些專輯中發現,Eagles的樂風隨著時間也有些變化,而這個改變與其間的人員變動有關. 1971年8月出組團之初,他們走的是鄉村搖滾路線,70年代中期,Joe Walsh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之後,樂風以偏重純搖滾了.事實也證明了Eagles在這段蛻變期立即獲得音樂界的賞識,1975年他們以一曲<<Lying Eyes>>得到第一項格萊美獎,接著又在1978年分別以兩首歌曲<<New Kids In Town>>,<<Hotel Califonia>>得到了"最佳合聲編曲獎"及"最佳小唱片獎",接著的一張力作<<Heartache Tonight>>,又拿到了格萊美的"最佳搖滾團體"獎.
  Eagles正式成立

  Bernie Leadon最擅長的樂器之一是班諾琴(Beanjo),這種樂器的使用形成 Eagles 在早期樂風上的一大特色.Leadon在Eagles的時間不算很長,可是他在Eagles那個時候所發表的音樂,才是最清純,最讓人懷念的音樂.

  Eagles的歌大都出自於Don Henley,Glen Frey之手,他們兩人是樂團的核心人物,也是自始至終唯一堅守自己崗位的老團員.Don Henley曾是Shiloh的一員,1970年發行了一張同名專輯,為他們製作唱片的正是大名鼎鼎的Kenny Rogers.來自底特律的 Glen Frey是為了追求J.D.Souther的妹妹,才來到加州闖天下的.1968年他於Souther組成了一個二重唱,此時關係於他們很接近的還有Jackson Brownne,因為這層情誼的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發現不少Eagles的作品,有J.D. Souther和Jackson Brownne名字出現. 組成Eagles的構想人是Don Henley和Glen Frey,他們在吟遊詩人俱樂部裡相識,隨即他們加入Linda Lansday的樂團裡.除了Henley和Frey之外,Randy Meisner和Bernie Leadon以"客座"的身份也被邀請在Linda的班底,他們四人在此風雲際會,短短四個月時間,竟在小伙子們滿腔熱血的促動下,Eagles應運而生了!
  早期作品略帶灰色
  成立之後的Eagles有幾項特色,每位團員都擅長寫曲,又都能勝任主唱一職,這自然在聲效及合聲方面技高一籌,這就是為什麼Eagles能在一開始就受到許多歌迷的愛戴而一飛沖天了.Eagles的團員實力都不錯,但要他們發揮的淋漓盡致,還需要一位有經驗的製作人.他們找來了Glyn Johns,他是一位名唱片製作人,曾為Rolling Stone,The Who,Faces,Eric Clapton製作過唱片.1972年他把Eagles帶到London,在聞名的Olympic Studio完成了第一張專輯,這是一首典型鄉村風格的作品,推出發行的第一支代表作<<Take it Easy>>便是一個例子.該曲是Jackson Brownnie與Frey和寫的,Brownnie還為Eagles寫了<<Nightinggale>>,那也是一首相當好聽的歌.<<Desperado>>是Glyn Johns在倫敦為Eagles錄製的第二張專輯,雖然它的銷售狀況最不理想,可是它在概念上所表現出的整體性,使一幫老樂迷無不承認這張唱片的價值.僅從"Desperado"字面上看,可知整張專輯所敘述的大意:一位年僅21歲的亡命之徒誤入歧途而觸犯法律的故事.Dooling Dalton是劇中人物,故事發生在1880年的美國西部.
  不可否認的是Eagles早期的作品稍微帶了點灰色,他們常靠著各種刺激來尋求內心的平靜,最常看到他們在歌曲中所引用的方式,便是在異性中尋找自我.
  進身超級樂隊行列
  1974年對Eagles來說是變化最大的一年.這一年他們會到洛杉機錄製唱片.Don Felder的加入使得Eagles陣容更為強大,該團成了名副其實的"五重奏".同年四月當<<On The Border>>推出之後,Eagles更往前邁進了一步,進入了超級樂隊的行列:這張專輯為他們在格萊美獎中獲得兩項提名. Donn Felder與Bernie Leadon過去是佛羅里達州的同學,因為這層關係,他加入了Eagles的行列,何況Felder本身在吉他上的造詣也非比尋常,他的加入可禰補Eagles在樂器伴奏上的不足,同時也可提升Eagles創作上的素質,從此Bernie Leadon就專注於他拿手的班諾琴及節奏吉他,而主奏吉他的角色就繫於Felder一個人身上了.
 頂峰之際元老求去
  為了促銷<<On The Border>>,Eagles參加了一系列的演唱活動,其中一場是在1974年的4月6日.與幾個著名樂團共同參加的.除了Eagles是大家集中的焦點外,其他像Deep Purple,Black Sabbath,..也是備受矚目的樂團.
  Don Felder在錄製<<On The Border>>的時候,僅在幾首歌裡擔任重要的角色,但是在下一張專輯<<One of These Nights>>有精湛的表現.從這張專輯可以看出,Eagles正在向搖滾化方向發展,但也不可否認這是Eagles後期作品中,最後一張鄉村氣息較濃的專輯.那首非常輕快好聽的中板歌曲<<Lying Eyes>>就是例子.這首歌得到了格萊美最佳流行歌曲獎.
  正值Eagles頂峰時期,Bernie Leadon突然下堂求去.Ealges組團之初,Bernie Leadon,Randy Meisner一直是被看好的兩為台柱,<<Desperado>>以後,Glen Frey和Don Henley表現的愈來愈稱職,逐漸成為樂團的發言人.後來Leadon因為與其他團員不睦,甚至於有被忽視的感覺,所以才會造成這種局面.
  創下一連串佳績
  1976年,Eagles寫下一個歷史記錄,他們的集錦專輯<<Greatest Hits>>,成了唱片史上第三張未發行就有100萬張訂單的專輯. 接替Leadon位置的是James Gang的吉他手Joe Walsh,由於他的加入,Eagles的樂風更加搖滾化了.<<Hotel Califonia>>可說是Eagles在最佳狀態,最佳組合之下所完成的一張曠世之作,它的銷售量在80年代初就已突破1500萬張! 70年代中期,Eagles發行的三張專輯都榮登排行的榜首.分別是1975年7月26日得到5周冠軍的<<One of These Night>>,1976年3月31日也得到5周冠軍的<<Greatest Hits>>,及1977年1月15日得到8周冠軍的<<Hotel California>>.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Eagles獲得評價與呼聲最高的那首"Hotel California"了.它的特殊之處在於Don Felder與Joe Walsh所搭配出的雙吉他效果,另外,歌曲故事本身也很玄,字裡行間洋溢著神秘的氣氛,歌中唱到:任何人來到加州旅館沒有不受歡迎的,但是這裡卻有個規矩,只收旅客,不放走客人,任何時間你都可以結帳,只是你出不了大門.主唱Don Henley在這張唱片中的表現讓人不得不刮目相看,8首歌Don Henley就主唱了5首,他在樂團中的份量可想而知了.
  "老鷹"折翼,團員單飛
  Don Henley與Glen Frey愈是搶眼,Randy Meisner這位創團元老就愈顯得黯然失色,1977年Meisner也決意離去.1978年12月23日,Eagles在第20屆格萊美獎中獲兩項獎,但是Eagles卻沒有參加這個盛會,原因是他們認為此獎不夠真實而有虛偽之感,他們的才華不需要格萊美獎來認定,唱片銷路好,演唱會賣座就已經得到大家的肯定了. 花了18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了專輯<<The Long Run>>的工作.Eagles真可說是跑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有新作推出,但誰又知道錄製的工作是在團員爭論不休的情形下進行的,所以從這張專輯的氣勢看,的確比以往幾張遜色了許多,喜歡他們的歌迷依然主動去接受這張新作,因此受歡迎程度亦不比以往差.<<The Long Run>>於1979年11月3日蟬聯專輯榜達8周之久,節奏感非常強烈的單曲<<Heartache Tonight>>也非常流行.於1977年9月才加入的新手Tebothy B. Schmit,以前曾在Poco呆了7年之久,這次與Eagles合作唱了一首慢板抒情佳作<<I Can't Tell You Why>>,果然給歌迷另一種清新的感受.
  <<The Long Run>>推出後,Eagles因為Don Henley與Glen Frey的不合而名存實亡了.他們的製作人Bill Szymcz於1980年7月在長堤體育場為他們舉辦了一場演唱會,沒想到這真的成了Eagles散席前的最後一次聚合,Bill很感慨地對那個夜晚說了一句"Long Night at Wrong Beach"!
  Hell Freeze Over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94年Don Henley,Glen Frey,Don Felder,Joe Walsh,Tebothy B. Schmit又走到了一起,全球的鷹迷興奮不已,終於等到了期待已久的聲音. 看過他們Hell Freeze Over演唱會的朋友,一定領略到了這只超級樂隊的風采.除了幾首新歌,他們的一些經典之作,如 "Hotel California","Desperado"...也都經過重新編曲,旋律更加優美動聽.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5位團員輪流作主唱,每個嗓音都獨具魅力,大家能否分辨出這張專輯中5種不同的聲音?
●THE EAGLES現任成員

Don Felder/吉他,1947年9月21日生於加州,1974年加入
Glenn Frey/吉他、鋼琴、鍵盤樂器,1948年11月6日生於底特律
Don Henley/鼓、打擊樂器,1947年7月22日生於美國德州
Timothy B.Schmit/貝斯,1947年10月30日生於加州,1977年加入
Joe walsh/吉他、風琴,1947年11月20日生於肯薩斯州,1975年加入
●THE EAGLES歷年專輯

1972/《The Eagles》
1973/《Desperado》
1974/《On The Border》
1975/《Their Greatest Hitsl971——1975》
1975/《One Of These Nights》
1976/《Hotel California》
1979/《The Long Run》
1980/《Eagles Live》
1982/ 《Greatest Hits VO1ume 2》
1985/ 《Best Of》
1994/ 《The Very Best Of The Eagles》



GUNS N' ROSES (槍炮與玫瑰)


1962/2/6 W. AXL ROSE出生
1962/4/8 IZZY STRADLIN出生
1965/1/22 STEVEN ADLER出生
1965/2/5 DUFF McKAGAN出生
1965/7/22 SLASH出生
1972 STEVEN ADLER搬到洛杉基
1980 IZZY搬到洛杉基
1982 AXL搬到洛杉基
1983 AXL和IZZY在洛杉基組團,本來團名叫"ROSE",後來改為
   "HOLLYWOOD ROSE"
1984 DUFF和朋友GREG GILLMORE由西雅圖搬到洛杉基,並在廣告上得知
   有樂團要徵人於是就前往一試,而要徵人的正好是SLASH和
   STEVEN,結果大家一拍即合便組了個叫"ROAD CREW"的樂團
1984 IZZY加入了個叫"LONDON"的樂團,而AXL則加入了重金屬搖滾名
   團"L.A.GUNS" 其吉他手為大名頂頂的"TRACII GUN" 此時"ROAD
   CREW"在英國倫敦演唱
1985/3 AXL,IZZY,DUFF和TRACII GUN正式組成"GUNS N' ROSES",其
   中"GUN"是取 "TRACII GUN"的姓,而"ROSE"則是取"AXL ROSE"的
   姓,這是最早的槍炮與玫瑰
團員:
W. AXL ROSE 主唱
IZZY STRADLIN 吉他手
TRACII GUNS 吉他手
DUFF McKAGAN 貝斯手
ROB GARDNER 鼓手
1985/6 由於DUFF在西雅圖有朋友開酒吧,因此邀請GUNS N' ROSES去西
    雅圖演唱,但是TRACII GUNS和ROB不同意,於是DUFF就找了
    SLASH和STEVEN前來助陣,這就是槍炮與玫瑰的第二代成員
    W. AXL ROSE 主唱
IZZY  STRADLIN 節奏吉他手
SLASH 主吉他手
DUFF  McKAGAN 貝斯手
STEVEN ADLER 鼓手

**此時由於槍炮與玫瑰的團員各各都身無分文,唯一擁有的就只有一間破舊的練團屋,因此他們有時後甚至淪落到去偷來他們練團屋"拜訪"的馬子的錢!!

1985 秋, 槍炮與玫瑰開始在洛杉基的酒吧演唱及錄製DEMO,他們除了演
   唱自己的作品如 "DON'T CRY"和"WELCOME TO THE JUNGLE"外還
   常常演唱AEROSMITH的"MAMA KIN",貓王的"HEARTBREAK
   HOTEL",及ROLLING STONES的"JUMPING JACK FLASH"等名曲
1986/3/5 GUNS N' ROSES和GEFFEN簽約,進行錄製第一張專輯的工作
   ,但是此時SLASH的毒癮太重,導致專輯錄製的工作延後
1986/8 GUNS N' ROSES找了Alan Niren為經紀人
1986/12 GUNS N' ROSES的"Appetite For Destruction"終於錄製完
   成,GEFFEN推出了一萬張只有4首歌的EP"Live?!@Like A
   Suicide"
1987/6 GUNS N' ROSES在歐洲巡迴,常常演唱AC/DC的"WHOLE LOTTA
   ROSIE"和BOB DYLAN 的"KNOCKIN' ON HEAVEN'S DOOR"
1987/7/31 第一張專輯"Appetite For Destruction"發行,由Mike
   Clink擔任製作人
1987/8-9 GUNS N' ROSES替The Cult暖場
1987/12 GUNS N' ROSES替Motley Crue暖場
1988/3-4 GUNS N' ROSES展開全美巡迴演唱,AXL曾離團3天,但隨後又
   再加入...
1988/5-6 GUNS N' ROSES替Iron Maiden暖場,但是倆團似乎處的不愉
   快..
1988/5 DUFF和女友MANDY結婚
1988/7 "Appetite For Destruction"登上BILLBOARD排行榜第一名
1988/8 GUNS N' ROSES替AEROSMITH暖場,使的AEROSMITH從原來是
   GUNS N'ROSES們心目中遙不可及的偶像便成了一起演唱的"朋
   友"了!!
1988/8/20 在一場由Helloween開場的"The Monsters of Rock at
   Castle Donington" 的搖滾盛會中,GUNS N' ROSES的出場引起樂
   迷們的暴亂,因而發生了歌迷不幸死亡的意外事件...
1989/1/26 第二張專輯"GN'R Lies"發行,達到排行榜第二名,此時因
   GUNS N' ROSES的第一張專輯"Appetite For Destruction"還在
   排行榜的前五名,所以創下BILLBOARD排行榜80年代"兩張專輯唱片
   同時在排行榜前五名"的記錄!!
1989/9 GUNS N' ROSES的"Sweet Child O' Mine"拿到MTV最佳重金屬
   的MUSIC VIDEO獎
1989/10 替THE ROLLING STONES暖場
1990/4 鍵盤手DIZZY REED加入GUNS N' ROSES
1990/4/28 主唱AXL ROSE與女友ERIN結婚,但不到一年便離婚
1990/7 鼓手STEVEN ADLER因毒癮太重,無法打鼓,因此被"開除"了 取
   代他的是"The Cult"鼓手Matt Sorum 1990/9 36首歌的專輯錄製
   完成,原本取名為"GN'R SUCKS"和"BUY PRODUCT", 但後來經過幾
   次變更後,終於決定命名為"USE YOUR ILLUSION I&II"
1990/10/30 AXL因用酒瓶毆打鄰居而被警方逮捕
1991/1 新團員MATT和DIZZY展開他們加入槍炮與玫瑰後的第一場演出,
   在巴西的"ROCK IN RIOLL"音樂祭,共有14萬聽眾!!
1991/5 槍炮與玫瑰展開首次世界巡迴演唱會,由SKID ROW為他們開場
1991/7/2 在美國ST. LOUIS演唱時,AXL因不滿台下有樂迷擅自攝影,
   因而跳下台去"解決",並隨後離開舞台拒唱,結果造成台下樂迷暴
   動演唱會也因此而中斷!
1991/7 新單曲"YOU COULD BE MINE"收錄在電影魔鬼終結者2中,阿諾
   並在 "YOU COULD BE MINE"的MUSIC VIDEO中演出
1991 8-12 槍炮與玫瑰在歐洲巡迴演唱
91/9/16,17 樂迷期待以久的新專輯"USE YOUR ILLUSION I&II"終於推
   出,分別到達BILLBOARD排行榜第一,二名,創下了記錄!
1991/11/7 節奏吉他手IZZY STRADLIN離團,由"KILL FOR THRILLS"吉
   他手GILBY CLARK取代 *AXL說:當我知道IZZY已離團,我不敢相信
   ..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我十五年的好友竟然離我而去....
1991/12/5 - 1992/2/1 展開全美巡迴演唱會
1992/2/19-22 東京演唱會(後來被製成錄影帶發行)
1992/4/20 在一場紀念QUEEN以故主唱FREDDIE的"THE FREDDIE
   MERCURY TRIBUTE CONCERT" 演唱會裡,AXL和他心目中的英雄
   ELTON JOHN合唱了QUEEN的經典歌劇搖滾-- "BOHEMIAN
   RHAPSODY"(波西米亞狂想曲)
1992/7/17 GUNS N' ROSES和METALLICA兩大當紅重金屬搖滾樂團一起
   展開世界巡迴演唱會!!
1992/10/6 上述演唱會結束
1992/12 東京演唱會實況製成錄影帶發行
1993/4/29 由於GILBY左腳受傷無法三加演唱,AXL又號召前節奏吉他手
   IZZY入團但精彩的"團圓"演唱只有五場,GILBY腳傷痊癒後IZZY又
   退出了
1993/5 和MOTORHEAD的主唱LEMMY一起登台並演唱LED ZEPPELIN的
   "COMMUNICATION BREAKDOWN"和ROLLING STONES的"DEAD
   FLOWERS"
1993/6 發行錄影帶"DON'T CRY-MAKING FUCKING VIDEOS PART I"
  和"NOVEMBER RAIN-MAKING FUCKIN' VIDEOS PART II"
1993/7/17 "USE YOUR ILLUSION"世界巡迴演唱會結束,這是史上為期
   最久的巡迴演唱會,共演出192場,到27個國家,和全球超過7百萬的
   聽眾
93/9 AXL以美金250萬和前鼓手STEVEN ADLER達成庭外和解
93/10 DUFF推出個人專輯"BELIEVE IN ME"
1993/11 原本要以EP型式推出而後改為唱片型式推出的龐克專輯"THE
   SPAGHETTI INCIDENT?"推出
94夏 GILBY CLARK推出個人專輯"PAWNSHOP GUITARS"
94/12 槍炮與玫瑰為電影"夜訪吸血鬼"翻唱ROLLING STONES的經
   典"SYMPATHY FOR THE DEVIL"
95/2 SLASH'S SNAKEPIT推出專輯"IT'S FIVE O'CLOCK SOMEWHERE"
95/2 GILBY CLARK被AXL開除
96/10/30 主吉他手SLASH離團,主要原因為SLASH和AXL對音樂理念上的
   不和,SLASH想要保持以往槍炮與玫瑰的硬式藍調搖滾樂風,但
   AXL卻想改變成 Industrial(工業式)樂風,在別無選擇下SLASH只
   好離團....
97/1 AXL買下"GUNS N' ROSES"所有權利
1998/2/11 AXL因恐嚇機場工作人員而被警方逮捕
1998/3/9 IZZY STRADLIN推出新專輯"177度" 1995-1998 在這幾年來
   ,槍炮與玫瑰的謠言四處都有,不過,在下一張專輯推出前,誰也不
   敢保證會發生甚麼事!!!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破除了傳統搖滾樂的所有界限,為重金屬和硬搖滾描繪了定義,是音樂史上最偉大的樂隊之一。
  樂隊Yardbirds在1967年解散後,Jimmy Page和貝斯手Chris Dreja 擁有了樂隊的名字,他們還繼承了一些現場演出的合同。1968年Robert Plant加入,而John Paul Jones代替Dreja的位置。Page在經過了一個月的勸說之後,使鼓手John Bonham加入樂隊。
  這個四人組合用New Yardbirds的名字完成了演出合同,於1968年10月在30個小時之內錄製了第一張命名專輯。年底,樂隊以Led Zeppelin名字簽約Atlantic Records公司,並開始在美國巡迴演出。
  Led Zeppelin於1969年1月亮相,兩個月內風靡一時。專輯直登榜首,Led Zeppelin也如日中天。第二張專輯《Led Zeppelin II》是在一年的巡迴演出當中錄製完成的,在榜首停留7周之久。
  在第三張專輯《Led Zeppelin III》中樂隊偏離硬搖滾,致力於英國民歌的神秘方面。但直到1971年11月被稱為《Led Zeppelin IV》的專輯發行時,樂隊才掌握了民歌的靈魂。此專輯在25年中共售出一千六百萬張,包括最成功的單曲《Stairway To Heaven》,《Rock & Roll》和《When The Levee Breaks》。
  1973年春樂隊發行專輯《Houses of the Holy》,放棄了傳統的專輯命名方法,Funk和reggae風格的嘗試與以往rock和folk風格並存,在英美都登上榜首。在其後的巡迴演出中Led Zeppelin為1976年專輯《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做好了準備工作。
  為更好適應樂隊的錄音需要,Led Zeppelin於1974年組建了自己的公司Swan Song,並錄製了雙專輯《Physical Graffiti, Presence》和《In Through The Out Door》--第8張,也是最後一張專輯。 成功發行專輯《In Through The Out Door》後,Zeppelin進行了最後一次歐洲巡迴演出。1980年9月25日,John Bonham被發行死於醉酒後造成的窒息。同年10月,樂隊解散。
歌手官方站點:http://www.led-zeppelin.com/
加盟唱片公司站點:http://soft1.gz168.com/lelf/band/
         http://www.zoso.com/



Oasis


  Oasis 是近十年來英國最受歡迎和最受評論家承認的樂隊之一;他們在將英國的guitar-pop 推向頂峰的過程中起了不小的作用。這個來自曼徹斯特的演唱組沿襲了 Stones 和 the Who 的粗糙灰暗的形象,融合了 Beatles 的曲調並帶有明顯的英國抒情色彩的主題。他們將這一切用吉他的吼叫聲串起來。而他們的挑釁式的譏笑可以和 Sex Pistols 的叛逆與 Stone Rose 的傲慢自大媲美。
  起初,組合是由 Liam Gallagher , Paul "Bonehead" Arthurs , Paul McGuigan , 和 Tony McCaroll 幾個同學組成的. 他們最初是為 Stone Roses 做吉他伴奏。當 Noel Gallagher 回到曼徹斯特是發現他的兄弟成立了一個樂隊後便提出要加入。但是前提是他能夠完全的控制這個組合,其中包括創作所有的歌曲;樂隊的其他成員同意了他的提議並將樂隊更名為 Oasis 。
  在經歷了大量的俱樂部演出之後,樂隊引起了 Creation 唱片的老闆 Alan McGee 的注意並聆聽了他們的樣帶。在與 Creation 唱片簽約後,小組在1994年推出了第一張單曲 " Supersonic "。歌曲 " Shakermaker " 成為了初夏的熱門歌曲。在首張專輯出版前一個月推出的單曲 " Live Forever "成為英格蘭的熱門單曲。 小組的首張唱片 Definitely Maybe 成為英國歷史上賣的最快的處女碟。Oasis 熱持續了整整一個1994年,小組開始在更大的劇場中演出,每一首新歌都是演出的壓軸戲。但是小組內部的關係開始變的緊張。當 「 Supersonic 」 開始在美國打榜時,non-LP, String-laden 的「 Whatever 」登上了英國聖誕節期間的排行榜第二名。
  在1995年初,小組著眼與美國,推出單曲 " Live Forever "。這首歌成為MTV,album rock 和 modern rock 電台的熱門歌曲並登上排行榜第二名。Definitely Maybe 在美國售得金唱片。回到英格蘭後,小組錄製了新的單曲 " Some Might Say "。在發佈的前夜,鼓手 Tony McCaroll 與樂隊分道揚鑣了,Alan White 頂替了他的位置。" Some Might Say " 在五月一經推出即高居排行榜的榜首。它的成功使小組以前的單曲又重新走紅起來。Oasis 在那個夏天完成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 ( What's the Story ) Morning Glory? 並在1995年十月推出。一經推出,這張專輯即急躥至排行榜榜首,並成為既 Michael Jackson的 Bad 之後賣的最快的專輯。
  在1996年,Oasis 熱成了世界現象。憑藉著單曲 " Wonderwall ",Morning Glory 成為美國十大專輯之一,並最終獲得五白金唱片;它也登上了歐洲和亞洲的 Top Ten .在1996年,Gallaghers 的關係不和成為八卦新聞的熱門。在Oasis 取消了美國之行後,他們集中精力錄製第三張專輯。Be Here Now 在1997年秋推出,單曲 " D'You Know What I Mean " 大獲全勝。
加盟唱片公司站點: Oasis at Epic Records
官方站點: The Official Oasis Homepage  



「平克.弗洛伊德」 (Pink Floyd)

  「平克.弗洛伊德」演唱組從誕生起,就是一支有爭議的搖滾樂隊,愛之者稱其代表了搖滾音樂的新潮流,恨之者抱怨說他們的音樂枯燥乏味。但是不管喜歡與否,他們的那 種搖滾,新型爵士,鄉村音樂,布魯斯以及電子音樂的混合風格,使人無法無動於衷。
  這個樂隊的成員都是英國人。作曲者和主歌手羅傑.沃特斯(Roger Waters),生於劍橋,60年代初赴倫敦學習建築,同時仍然對音樂和電子技術懷有強烈的興趣。在學校裡這種愛好廣泛的情況並不少見,志同道合者經常相聚;加上他們的朋友,一個活躍的離經叛道者西德.巴瑞特(Syd Barrett)的努 力,「平克.弗洛伊德」於1964年誕生了。當時倫敦的搖滾樂正是風起雲湧之際,「平克.弗洛伊德」以其較重的旋律,富有「英國氣息」的風格迅速擁有了一批樂迷。這使樂隊能夠在推出慢轉唱片的同時,進行他們所熱衷的音樂實驗,改革了傳統的舞台演出的音樂會的形式,起用360度立體聲系統,讓聽眾圍繞樂隊,這在當時是新鮮之舉。他們向美國樂迷展示了這一新奇的形式,獲得了良好的反應。
  1973年,「平克.弗洛伊德」的一首《月亮的北面》(Dark Side Of The Moon)開始在《公告牌》中上榜,並歷久不衰700多個星期,直到1988年(1987年獲得金唱片獎)。從70年代到如今,樂隊的受歡迎程度一直不錯,評論家們承認這是一支有創意的組合。但有些方面卻不盡人如意:1968年,巴瑞特因為藥物癮離開了樂隊,吉默(Gilmour)接替了他,新的合作很成功,但到了80年代,樂隊中不斷有人進退交替,或許連誰有權使用「平克.弗洛伊德」這一名字,美國人現在也已經躊躇不定了。 1979年,「平克.弗洛伊德」的新專輯《牆》(The Wall)推出,其單曲《牆上的另一塊磚》(Another Brick on The Wall)在美國單曲排行榜上連續奪得4周的冠軍。1985年,羅傑.沃特斯由於和吉默意見不合離開了樂隊,但「平克.弗洛伊德」並沒有就此結束,1987年出版了專輯《瞬間的失誤》( A Momentany Lapse of Reason),並開始了為期兩周的世界巡迴演出。
  1990年7月,羅傑.沃特斯在德國柏林牆舊址,波茨坦舉行的名為「牆」的世紀演唱會獲得了巨大 的成功,許多著名的搖滾歌星前來助陣,使演唱會盛況空前。
附:平克.弗洛伊德歷史 :
  六十年代英國產生了不少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樂隊,我們已作過回憶的有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The Who、Yes樂隊,而能與 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樂隊抗衡,並稱三大樂隊的就屬今天要介紹的Pink Floyd樂隊了。Pink Floyd與Yes 樂隊都屬於藝術搖滾,二者都對「太空搖滾(space rock)」做出了探索。但這不等於說它們是兩支雷同或部分雷同的樂隊,Pink Floyd在許多方面表現出的特色為它投下了耀目的不朽的光環。Pink Floyd樂隊的幾位樂手:吉他手Syd Barrett(席德·波瑞特)、貝司手 Roger Waters(羅格·沃特斯)、鼓手Nick Mason(尼克·曼森)、鍵盤手Rick Wright (瑞克·瑞特)聚首在該樂隊名下開始演出時,適逢1965年,天才青年、21歲的Syd Barrett掌握著這個年輕樂隊的大部分職權(其餘成員均不超於20歲),他能文能武,寫歌、彈唱樣樣拿手。Pink Floyd這個隊名是他將兩位古老的布魯斯藝人的名字Pink Anderson和Floyd Council結合起來組成的。起初,他們演奏那種司空見慣的節奏布魯斯,在多如牛毛的樂隊中間還顯得相當平庸。 不過這種狀況第二年即得到初步改觀,Pink Floyd挖空心思在吉他和效果器上大作文章。尖叫的吉他經過效果器混響延時處理再經過放大器放大雖然還處在實驗階段,但已為樂隊招來一小批歌迷。更為可喜的是Syd Barrett寫出了一系列讓人易於接受的迷幻樂段,配上迷幻的吉他和神聖的風琴(有靈魂入天堂的作用)實踐起來效果不俗。Syd Barrett詞作筆鋒犀利、曲式閑雅,其作品流露出詩人的敏感和孩子般的好奇心。
  1967年Pink Floyd簽約EMI公司,一路暢行,首張單曲和首張專輯輕鬆上榜。首張專輯《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黎明之門前的風笛手)可與The Beatles的《Sgt.Pepper'S》(帕波軍士)一爭高下。要評出英國迷幻專輯之最佳,《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當仁不讓,一定要與《Sgt.Pepper』s》比肩同行。這張專輯既是首張也是Pink Floyd 最後一張類似的專輯。 1967年後半年,Syd Barrett的天才頭腦終於碰到了最大的敵人。他患上了進行性的精神緊張症,一上台他的症狀就發作,這位吉他手剛一開始是跟不上趟兒,再後來簡直就不知道該演奏些什麼。一場美國之行也因吉他手的職能癱瘓而草草結束。 1968年樂隊收吉他手Dave Gilmour為第五位成員,讓他在演出中擔任Barrett 的角色,Barrett仍堅持寫作和參加錄音,這樣維持了幾個月後、他徹底離隊了。Barrett,樂隊的吉他手、歌手、詞曲作者和領袖的離去將Pink Floyd的藝術生涯分成了明顯的兩個階段。Barrett帶走了輕鬆閑雅、友好幽默的視角,樂隊再也沒有創作出一個類似〈The Piper at the Gates of Dawn〉的專輯。處住這樣一種不可逾越的窘界,百分之百的樂隊都束手無策,制定遊戲規則的人走了,遊戲還能持續下力嗎?彷彿只有奇跡才能拯救Pink Floyd。
  種種難以至信的事實適時適地地巧合在一起,也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奇跡。Royer Waters——貝司手兼主唱,Pink Floyd具有雄才偉略的新舵手以及新上任不久的吉他手Dave Gilmour構成了Pink Floyd再生之後的創作陣線。Roger Waters寫出的作品不辱Syd Barrett先前奠定下的水準,很快將Syd Barrett驅出英國人的記憶,佔據了歌迷心中第—偶像的位置。其時樂隊在美國尚不知名、這倒使Pink Floyd因禍得福,美國聽眾對Syd Barrett不存在先入為主的印象。
  往後的若干年裡Pink Floyd潛心打磨著他們實驗搖滾的招牌。實驗搖滾為迷幻風格與音樂歌劇聯姻的產物,那玄妙的布魯斯帶著討巧的流行風味在吉他與風琴的掩映下變得非常容易為人接受,再加上 Pink Floyd領領什返於歐洲勺北艾各地參與地下演出活動,這些因素使Pink Floyd的聽眾群無形中擴大了不少。這一點Pink Floyd樂隊在1973年發行專輯《Dark Side of the Moon》時並沒有完整的認識。 《Dark Side of the Moon》(月亮的暗面)初次從Roger Waters手中脫搞時,包括作曲家在內的樂隊成員即使作最大膽的猜想也無法想像出它未來的份量,起初它只不過是Waters寫出的一組諷喻現代生活陰暗之處的歌曲。當它經過仔細的配器和效果處理之後,逐建射出難以至信的影響力。迷幻的不落風塵的吉他講述著最真的事實,從容不迫的旋律正帶你滑向最深的恐懼。《Dark Side of the Moon》塑造了Pink Floyd超級巨星的形像。它在公告牌排行榜冠軍的位置上不可思議的停留了741周。從誕生那天起到現在它一直都是全世界範圍內流行最廣的搖滾專輯之一。
  超越《Dark Side of the Moon》的成功是極端的事,Pink Floyd卻及時跟進,於1975年發行了專輯《Wish You Were Here》(希望你在這兒),再度奪下專輯榜冠軍,其中「Shine On You Crazy Diamond」(映著你——瘋狂的鑽石閃光)專為獻給離隊已久、已遭淡忘的樂隊締造者前吉他手Syd Barrett。如果說《Dark Side of the Moon》在表達現實的可怕、不安全和令人絕望時還帶有某些掩飾,那麼《Wish You Were Here》和1977年專輯《Animals》(動物)則將這陰鬱的主題毫無保留地合盤托出。Roger Waters的思想和音樂正在逐步控制Pink Floyd樂隊,這一作用由於1979年專輯《The Wall》(牆)而進一步加強了。 《The Wall》,一套兩張的概念唱片,意境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之中。牆用來諷喻現存生活環境中的種種困難——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就如建築在我們周圍的高牆一樣使人隔絕,使人像囚徒一樣痛苦。《The Wall》取得的成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即便有《Dark Side of the Moon》在前,仍可以這麼說,部分原因在於這次他們除去了電子樂的成分。《The Wall》的主題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牆上的另一塊磚)作為單曲單獨發行。該曲由Roger Waters寫成,分為三部分,帶有自傳體三部曲的形式。第一部寫 童年慘缺不全的親情留下的永久的創痛,第二部控訴不良的教育制度對少年心靈的摧殘,第三部描述虛妄的愛情無休止的捉弄著青年絕望的心。Rick Wright感人至深的鍵盤,Nick Mason從容不迫的鼓韻,David Gilmour如泣如訴的吉他深深驗證了他們對Roger Waters作品的理解程度,他們的表現也為他們自身贏得了閃光的榮譽。
  Pink Floyd早期就很重視視聽效果,他們在這方面的不少創舉到了九十年代仍不能被超越。《The Wall》就能證明這一點,兩首歌之間立體聲效果極強的直升機螺旋漿似的轟鳴、近距離的槍聲、女性的和聲以及歌曲起始處情緒化的獨白等等,這些均被當作模式延用至今。在《The Wall》發行前後的巡演中,Pink Floyd在每場的舞台上都搭建一堵高牆,這種聲情並茂的表演形式也走在了歷史的前頭。八十年代早期Roger Waters對Pink Floyd的控制終於引起其他成員的反感,從而成為樂隊解散的主要因素。樂隊的部分成員於八、九十年代仍不時推出一些專輯,均獲得了滿意的商業成就,不少歌迷指責Pink Floyd的成員滿足於商業目的而未繼續他們六七十年代的那種藝術創造。畢竟是歲月不饒人啊!




"警察"樂隊 (Police)

  從70年代到80年代,在日益喧囂的歐美流行樂壇上,「警察」樂隊以其講究旋律的慢搖滾風格,異軍突起,受到依然緬懷「甲殼蟲」光景樂迷們的擁戴。
  「警察」樂隊被看作是一支英國樂隊,主要是因為樂隊的台柱斯汀(Sting)是一個英國人。斯汀原名叫戈登.塞納,1952年出生於英格蘭一個工人家庭,上大學和朋友組織了一個爵士樂組合,常在公共酒館演出。事有湊巧,另兩個年輕的流行樂手科浦蘭(Copeland)和帕多瓦尼(Padovani)不滿於自己的樂隊組合,正在到處尋找著合作者,他們一眼就看出,酒巴中聽眾的熱情是衝著斯汀來的。儘管斯汀一開始對他們的建議不甚熱心,因為他一心要在爵士樂方面出人頭地,但是最終還是被說動,一個藝人樂隊誕生了。為了給科浦蘭在美國任高官的父親開個玩笑,取了「警察」這個名字。1976年他們靠借貸出了第一張唱片,居然累計賣了一萬多張。帕多瓦尼改換門庭後,樂隊請來了老資格的吉它手安迪.薩默斯。 這其間,樂隊內部關係融洽,氣氛和諧,斯汀的創作決定了樂隊的基調。在西德的演出中,斯汀推出了他的敘事民謠「Roxanne」,這明顯與朋克搖滾不同,更軟,更柔和,旋律更動聽,廣受歡迎。科浦蘭當時正熱衷於牙買加音樂,於是便將兩者加以揉合出版了新唱片,其收益使他們有能力進行一次美國巡迴演出。這次演出不太成功,評論界反應不強烈。1978年,他們又將「Roxanne」收入唱片出版,這一次評論界開始注意這支樂隊的與眾不同之處了。儘管BBC還禁播他們的歌曲,但這首歌還是在英美同時上榜。接下來的幾年幾乎是警察」樂隊的巔峰期,1981年獲得葛萊美獎。
  1982年樂隊消失了一年,成員們忙於處理個人事務,但是1983年復出時,依然一舉上榜,尤其是《你的一顰一笑》(Every Breathe You Take)暢銷不衰,是多年少見的盛況,再度獲得葛萊美獎,證明了他們的雄厚實力和忠實,廣泛的聽眾群。1986年,「警察」為大赦國際義演三場,按照斯汀的說法,他們用這種有意義的形式,向大家告別了!



Public Enemy

  Public Enemy重書了hip-hop的規則,成為80年代末最有影響力和最富爭議的說唱組合.他們領導了hardcore rap在音樂上和政治上革命性的變革.
  說唱手Chuck D用他那有力的男低音唱出所有的社會問題, 特別時那些折磨著黑人社會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他將hip-hop引向自我覺醒,贊成黑人意識。這已成為延續至下一個世紀的標誌。
  Flav那超大的太陽鏡,掛在脖子上的表已經使他成為組合的視覺焦點。雖然他們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專輯中有大量的rap和rock critics,但是Public Enemy經常因他們的好戰的姿態和歌詞引起爭論。特別是他們在1988年推出了專輯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 to Hold Us Back後,變的更加出名。當90年代初所有的爭論都塵埃落定後,小組解散了。無庸質疑的是,Public Enemy是當時最有影響力和最激進的樂隊。Chuck D在1982年創立了Public Enemy. 當時他還在長島的Adelphi大學學習。在那裡,他遇到了Hank Shocklee和Bill Stepheny. 對hip-hop和政治的熱愛使他們成為了好朋友。
  Public Enemy的首張專輯Yo!Bum Rush the Show在1987年出版。這張專輯得到了hip-hop樂評人的承認,但是並未引起rock和R&B主流的主意。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It Takes A Nation of Millions to Hold Us Back是不容忽視的。
  A Nation of Millions被rap 和rock樂評人歡呼為革命性的專輯。它使得hip-hop一下子成為了社會變革的力量。隨著Public Enemy的走紅,他們成為了爭論的中心。
  由於Griff過於偏激的言論,Chuck D不得不解雇了他。Public Enemy在1989年著手準備第三張專輯,並在1990年推出了首張單曲"Welcome to the Terrordome"。這首熱門歌曲再一次引起了爭論。無視爭議,1990年春他們又推出了專輯Fear of A Black Planet。其中單曲「911 Is A Joke"打入Top-10, "Brothers Gonna Work It Out"和 "Can't Do Nuttin' For Ya Man"打入Top 40 R&B. 在隨後的專輯 Apocalypse 91中,首次出現了想要吸引白人聽眾的跡象。在1992年,他們推出了重新混音的精選集Greatest Misses。Public Enemy在1993年開始走向解體。
官方站點: Official Public Enemy Sit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703

帖子

5411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411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21:01:47 | 只看该作者
<
沙发 rofy530说:回楼主rofy530
R.E.M

  R.E.M.成立於1980年,他們是在美國的Georgia州的Athens城組建的,當時Bill、Mike和Michael都是Georgia州立大學的學生,而Peter則在當地一家名叫Wuxtry唱片店裡工作。當Peter在這家唱片店工作時,認識了經常來買唱片的Michael,他在同他的兩個姐姐(Lynda和Cindy).
  一起時,還顯得很文靜,但在他尋找一些難得見到的vinyl B-sides 唱片時,共同的音樂愛好使他們相識交談並成為了好友,後來他們就搬到Oconee大街上的一個廢棄的教堂裡住在一起,而在此同時,Mike和Bill也收拾好樂器進入Attens的UGA.大學,但可笑的是,他們最初未相識前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生:Bill是一個典型的「壞」孩子──酒鬼兼煙鬼,而Mike是一個誠實的好學生,在一次即興的放學後的舞會演出裡,Mike成了伴奏樂隊裡的Bass手,而Bill幾乎聽到Mike的Bass聲後離開,但最終還是留下來共同演奏,隨後他們二人配合出現在一些小型的現場演出裡,一直到他們在1979年1月去Athens之前。
  他們四人初次相識是在Bill女朋友的推薦下,他和Mike來到Athens的Oconee大街的老教堂裡與Michael和Peter見面。在初次見面裡,Michael對Bill的「眉毛」留下了好印象,而對於Mike,Peter和Michael則沒有多少印象,不久他們四人走到了一起,並在這個老教堂裡排練和創作了一些歌曲,但他們一直沒為自己的樂隊起一個名字,直到一次夜裡四人喝酒後,才開始用粉筆在教堂的地板上胡亂寫下幾個隊名,早晨起來時,他們把名字減少到兩個:Negro Eyes和R.E.M.……
  當他們居住在教堂裡並沒有自己的正式樂隊名稱,在1980年4月5日夜裡,他們在教堂裡舉行了一個party,三支樂隊出現在節目單上:Turtle Bay,隨後解散了;The Side Effects,這支樂隊不久以後就走紅了;R.E.M.,當時的樂隊名為「Twisted Kites」。
  在此後幾個月裡,R.E.M.參於了許多的地下演出,I.R.S.唱片公司的經理Jay Boberg也來到New Orleans觀看R.E.M.的演出,他對這支樂隊留下了好的印象,儘管周圍觀看的人群無動於衷,儘管這支樂隊在技術上還有不少問題,但他依然在1982年的六月31日正式與R.E.M.簽約,並發行了一張已錄製好的EP──Chronic Town,這就是R.E.M.音樂之路的第一步。
  在發行了Chronic Town後,R.E.M.便開始在南部為他們的唱片做宣傳,他們從每週的週四到週日,不停巡迴演出,直到他們的歌聲從校園裡飄向了出租車上,接著,他們中斷了自己的大學生涯,繼續巡演,從批薩餅店到三流俱樂部到小型的歌迷會館,奔波不息。直到了1982年的12月,他們中斷巡演三個星期,待在錄音室裡灌制他們的一張有了很大突破的專輯──Murmur,Murmur在1983年4月正式發行了,Rolling Stone雜誌給了這張專輯評價是「無庸置疑的最佳」、「R.E.M.已是Athens最具影響的樂隊」,R.E.M.的歌迷在這過去的一年裡不斷增長著,而且一半以上成了他們的狂熱愛好者,但他們的歌影響還沒達到商業電台播放的歡迎程度。
  R.E.M.隨後又開始持續不斷的巡演,並一直到他們的專輯──Reckoning開始灌錄才停止巡演,這張專輯於1984年的4月發行,他們的歌繼續向前走,比起Murmur裡的無方向性顯得更容易理解、更直觀,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見:「It Crawled From The South」的作者Marcus
  Gray就批評了Michael在這張專輯裡刻意含混、躲藏的嗓音。
  這支樂隊的黑暗時期出現在1985年,在發行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Fables of The Reconstruction後不久,他們似乎在長時間的巡演後帶來的身心疲憊和繁重的壓力下崩潰了,儘管不是特別嚴重,但是很明顯,正如Michael說的「我們累了」,儘管只是勞累,但似乎看上去Fables是他們的最後一張專輯,但最終,他們彼此共同克服了困難並體現在這張專輯裡,雖然這張專輯讓他們當時的歌迷感到高興,並最大限度地回顧了樂隊本身,但是直到今天,Bill仍然說他討厭這張專輯而Michael卻把它視為自己最喜歡的專輯之一。不管如何,R.E.M.繼續開始他們的巡演,他們的第一首真實、明亮的歌曲出現在了他們1986年專輯──Life』s Rich Pageant裡。
  「Life Rich Pageant」同樣是一張精彩的專輯,而對比R.E.M.以往的專輯而言,它的歌曲以往的灰色調變成了一個個明快的火花,「Fall On Me」似乎是他們發表的作品裡最充滿希望的歌,樂評們猜測這也許是為了得到以往他們所不屑的電台的認可而創作的,但是這首歌並未被電台選播,R.E.M.並未因此而大喜大悲,Michael說「我們可以很好地創作出一些讓電台熱烈歡迎的歌曲,但是電台並沒打算接納我們」,但是不管如何,提供了一個R.E.M.在Chronic Town時代後自我發展的一個方向:Michael的聲音從背景樂聲後浮現出來並清晰地飄揚在歌聲中(略帶一些他的傳統的含糊嗓音)。但歌詞仍然是Michael典型的創作手法,其餘的三位成員可能是做到了他們的最好發揮,特別是Peter,他的吉他聲不在是他們以前的專輯裡出現的刺耳的風格,而新的吉他風格我們可以在他們的下一張專輯「Document」完整體會到。
  同時,這支樂隊也開始更多地關注政治,無論是他們的歌詞還是他們的行為上。而這也體現在這張「……Pageant」專輯中,並延續到其後的數張專輯裡。如「Swan Swan H」就是描述南北戰爭的歌曲,「Cuyahoga」則是講述美國的建國之史,包括了早期美國的印地安人悲慘遭遇,「Fall On Me」是講述有關酸雨的環境保護問題,R.E.M.在這張專輯帶來的吵鬧聲中繼續巡演,並不時抽出時間創作他們的下一張專輯──他們艱難獲得成功一張專輯:Document。



性手槍(Sex Pistols)

  朋克是什麼?僅僅是很容易被眼下一些無能之輩利用來大耍二五零的裝飾品?朋克之父們在七十年代建立the Sex Pistols時本意並不是要給它的衍生代們提供漂亮借口的。他們付出的是毀滅的代價,造就的是完 善和純粹的東西。
  1972年,尚未成年的Steve Jones(史蒂夫·瓊斯,吉他手)和Paul Cook(保羅·庫克,鼓手)決定組成一 個樂隊時,絕對沒有意識到他們將要承擔策動搖滾樂史上另一場革命的使命,儘管倫敦青年的視野早已因為 the Beatles和the Rolling Stones的成功而拓寬到世界範圍,但成功的殿堂卻沒有現成的階梯吉他手Stev e Jones和鼓手Paul Cook加上他們的一個同班同學便是the SexPistols樂隊的前身Strand(河濱)樂隊,而後 又有2個小伙子入伙兒,原因大不了是Strand樂隊裝備齊全。樂器由Steven Jones提供,實際上,它們全是 Jones偷來的.Steve Jones給一家商店做週末終點工。這裡必須提到一個人,該商店的擁有者---Malcom Mc Laren(馬爾科姆·麥克萊仁)一位滿腦子反社會、反傳統思想的商人。McLaren開的商店十分賺錢,但他的野心並不在商業上,他一直試圖成為音樂製作人和樂隊經紀人。他和他的店員Steve Jones因此也不是一般的 老闆與僱員關係。Jones纏著McLaren為Strand尋找一塊排練場地時,McLaren爽快地照辦了。在這樣一位老 板的誘導下,另一位店員Glen Matlock(格萊思·邁特羅克)也加入了搖滾行列,作了Strand樂隊的貝司手。 目前首要問題是為Strand找一名歌手。McLaren早留意上來他商店的一位常客,並得知這位染綠發的少年叫 John Lydon(約翰·裡頓)。Lydon用點唱機隨著Alice Cooper演唱為樂隊試音,很令人滿意,幾次綵排之後,McLaren已看出他正是樂隊需要的.樂隊人員已經就位,Malcom McLaren開始按他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塑造它, 主唱John Lydon牙齒不甚美觀常被隊友中的吉他手Steve Jones戲稱為「爛牙」,McLaren遂為其取名為John ny Rotten(約翰尼.羅頓)Rotten意義為腐朽、爛掉的,McLaren以此來顯示社會本身的病態和既成觀念的腐 朽。他的總店名日「Sex」,店裡出售的時裝上曾有過一淫蕩的標語「Sex Pistols」(性手槍)此刻被籍來做 隊名。 Strand與the Sex Pistols相比的確未免太不夠刺激。單純翻唱一直是小樂隊們的生存手段,但顯然已不再符合雄心勃勃的the Sex Pistols的計劃。
  1975年,他們在倫敦聖馬丁學院首次上演自己的作品,剛演了一小會兒,便被一位刻薄的傢伙拔去了電源。這點小意思對一個準備以臉皮公開向社會挑戰的樂隊來說算不了什麼。還是有不少地方願意他們去演出,那次難堪的首場演出也確實沒有阻止他們擁有自己逐漸擴大的樂迷群。Malcom McLaren眼力不差秋毫,他找到的正是幾位反叛專家,倒不是為了回報McLaren投入的財力、物力、精力,the Sex Pistols的幾位成員無需雕琢,本 身就是「熱刺猥」型的人物。人類所處的社會永遠都不是一個令大家都完全滿意的社會,每個人心理處於不平衡狀態時都需要報怨、發牢騷。The Sex Pistols對社會的弊病無孔不入,並且,我敢說從始至終,還沒 有人能超越the Sex Pistols攻擊這些弊病的那種令人驚訝的技巧。他們咒罵墮胎,咒罵八小時工作制,咒 罵人類的互相欺騙,咒罵各種礙手礙腳的條條框框,咒罵憑空而來的壞情緒,甚至不放過對英國人來說最清 白的兩個人——女王和自己。要表達諸如此類的激烈情緒,從埃爾維斯.普萊斯利和披頭士那兒是不會受太 多啟發的。形式為內容服務,他們形成了一種極為嘈雜粗陋的音樂,在此背景上歌者放開嗓門,與其說在唱,不如說是一頓叫罵。你也許懷疑它藝術上的魅力,但你絲毫不懷疑它很適合那種人皆有之的糟糕態度。它貌 似粗鄙,卻能助你達到宣洩自己的目的。他們是風暴中的英雄?回答「是」還需要一些勇氣。這種憤世妒俗 為主導的表演必然煽起人群的惡劣情緒,因此演出與暴力事件牽扯不斷.在the 100俱樂部中的一場演出中一位女孩在瘋狂的玻璃大會戰中雙目失明.演出經常中途被警察驅散.法國的Mont De Marson Punk音樂節懾於 他們的壞名聲將其拒之門外。
  1976年,The Sex Pistols參加了在倫敦牛津城 the lOO俱樂部舉行Punk音樂節。the Sex Pistols的演 出全面推動了Punk運動的興起,正因為這次演出the 100俱樂部至今被認為是Punk的誕生之地。EMI唱片公司 先聲奪入,匆匆將the Sex Pistols拉到旗下,The Sex Pistols旋即推出首張單曲「Anarchy in The UK」( 英國的無政府主義)這副要造反的架勢與慣例中藝人們放蕩的小動作不盡相同,正因為在政府官員座椅下點 上一把火而得意的the Sex Pistols隨後接受了一次電視採訪,電視記者誘導他們「來點兒粗的」,吉他手St eve Jones在電視上表演了用文雅些的話描述起來是「足令當今電視機前的觀眾暈倒」的污言穢語,第二天 報紙的頭版刊出了the Sex Pistols的醜態,並極力敦促EMI公司廢止與他們的合同。公眾的怒火是能將頑石 燒成灰燼的,那些預備承接the Sex Pistols巡迴演出的單位像遇見瘟疫一樣唯恐避之而不及.一系列災變不 但使巡演計劃流產,還導致了貝司手Glen Matlock離隊,他的繼任者Sid Vicioue(席德·威捨斯)曾是the Se x Pistols最瘋狂的追隨者,雖然此前他是個鼓手,但他作為the Sex Pistols的貝斯手,後來卻成了最具Pun k特徵的代表性人物。同年,the Sex Pistols與A&M唱片公司簽約,準備發行單曲「God Save The Queen」(上帝拯救女王), 這首作品首次向王座開火,並把女王忠實的臣民描述成了白癡,唱片內樂隊的照片背景拍攝地取了白金漢宮 的外牆,它的威力不啻於閃電掣入了不列顛歷來以久的民族主義的心臟。這回他們痛快地給了保皇派一記耳 光,自己也被A&M公司甩了。幾個月後,這支認為女王不需要拯救的樂隊更換了第三家唱片公司——Virgin, 在Virgin公司旗下「God Save the Queen"終於發行,設計師還在套封裡給女王的鼻子加了支安全別針(刺蝟 頭,破舊衣著和安全別針是他們的標誌),難怪這張唱片四處遭禁。The Sex Pistols死不悔改,選在女王繼 位紀念日在泰晤士的游輪上狂嚎「God Save the Queen」直到警察把他們抓起來才算完。 稍後的單曲「Pretty Vacant」(美妙的茫然),「Holidays In the Sun」(陽光假日)同專輯《NeverMind the Bullocks——Heve's The Sex Pistols》(別在乎胡言,我是性手槍)儘管廣遭銷售商們的抵制和榜評員 們的大做手腳的干擾仍成為榜上先鋒。這已不是樂隊與保守人士之間的事,它已演進成一部分人同另外一部分人在思維和行為方式上的爭執,the Sex Pistols到此發展到了極至!
  1978年的美國之行注定了樂隊沒落的開始。在舊金山演出時,主唱Johnny Rotten咆哮「自己被騙了」,第二天他宣佈離隊,樂隊的經紀人兼締造 者Malcom McLaren至少有三件事做得不妥。1.他解雇了Johnny Rotten,2.他犧牲了樂隊過量的金錢和精力拍攝樂隊的自傳體記錄片「The Great Rock N』Roll Swinple」(偉大的搖該騙術),3.他在這部傳記中忽視了前貝司手Glen Matlock,任意貶低離任主唱Johnny Rotten;他犯的錯誤還有一件是把火車搶劫犯Ronnie B iggs弄來當主唱.這些都不足以稱作毀滅性事件,接下來發生的才是。1978年已成為樂隊核心的貝司手Sid V icious的女友Nancy SpunGen被發現死於Vicious的寓所,Vicious受到謀殺指控,在開庭前的保釋期間他攝入致死量毒品身亡。
  Malcom McLaren後來的失策和Sid Vicious之死表象不能概括為the Sex Pistols沒落的原因,究其根源 恐伯仍要歸結到the Sex Pistols的主導思想上,即——與世界徹底的決裂和完全的自我毀滅!這段並不聖潔的傳奇並沒有結束,在它之後的二十多年裡湧現出了數百支類似他們的樂隊,許多非朋克樂隊也紛紛探討和翻唱他們的作品。對於其中夾雜的不少偽朋克樂隊,朋克之父的忠告和語氣十分嚴峻:不要試圖模仿,那樣 形同更改一封適時適地有著適宜主人的舊信件的時間、地址、主人一樣拙劣。



「甲殼蟲」樂隊 (The Beatles)

  甲殼蟲」樂隊(或譯為「批頭士」)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個奇跡,從來沒有一個樂隊贏得過如此熱烈持久大來自世界各地的的熱潮,從來沒有一個樂隊在搖滾樂乃至西方社會打下如此深刻的烙印,以至創造了一個時代。
這個樂隊,是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四個小伙子發起組成的,他們是:約翰.列儂(J ohn Lennon,1940-1980),保羅麥卡特尼(PaulMcCartney,1942-...),喬治.哈里森(G eorge Harrison,1943-...)和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1940 -...)。1956年,16歲的列儂結識了14歲的麥卡特尼,當時他們都在練習吉它技藝,以便倣傚那些「節奏-布魯斯」明星,實現自己的夢想。他們又找來了麥卡特尼的同校生 --哈里森。斯塔爾要晚一些加入。 初期,樂隊的名字不斷更換,這也是當時青年樂隊組合的常事.
  1960年,他們在德國漢堡的演出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名字也改回了曾經一度用 的Beatles.他們回到英國後,利物浦的一個唱片商的兒子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 stein)認定他們前途無量,自願成為了他們的經紀人。在以後的歲月裡,愛潑斯坦積極 的策劃,推動了「甲殼蟲」的事業,起了重大的作用,被稱為「甲殼蟲」樂隊的第五 個成員。1962年,「甲殼蟲」的第一張單曲唱片《請愛我》(Love me do)發行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成為上榜歌曲;緊接著《請使我高興》(Please,please me)成了他們的第一首冠軍歌曲。1963年,他們在英倫三島都受到了狂熱的歡迎,《我想握住你的手》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等歌曲常年上榜。
  1964年的成功更令人陶醉,「甲殼蟲 」不但在歐洲而且在新大陸也獲得了英雄般的歡迎,他們甚至在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出。這時候,世界性的甲殼蟲熱潮已經形成。列儂意味深長的歌詞創作和他與 麥卡特尼的成功合作,是「甲殼蟲」非凡成功的關鍵。他們的語言,裝束,生活習慣,到處都被狂熱的追隨和摹仿。他們的歌曲題材廣泛,從愛情到反戰,擴展了搖滾樂的表現力,反映了60年代青年的心聲。1966年後,他們的公開演出減少了,但創作依然活躍,《平裝書作家》(Paper back writer)和《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 等都創作於這段時間,《你所需要的就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等歌曲也一直上榜。但同時樂隊中各人也已熱衷於各自發展,出了一些唱片也很成功。他們終於在 1967年正式宣佈解散了。
  「甲殼蟲」雖然已不存在了,但歌聲卻常留於世。樂隊的歌手也都有各自成功的獨唱生涯。1980年,當列儂在一次不幸的崇拜者槍擊事件中去世時,全世界的搖滾樂愛好者又都沉浸在對「甲殼蟲」的往昔的懷念之中,這證實了他們的音樂有多大的魅力!



The Clash---永遠的朋克

  通向Buddy Holly安息地的公路位於美國德州盧伯克市陰鬱的一角:那裡有棄用鐵道的殘跡,貨物倉庫和外表陳舊的軍用火藥庫。Holly 簡樸的墳墓就位於此處的城市公墓中,在普普通通的大理石石碑上,從不遠處棉田飄來的花粉密密地鋪了一層。
  
  除了1979年在這裡迎來了一批超乎熱情的祭拜者之外,至今這塊墓地未曾有些許變更。那次來的是4個身形瘦削的年輕人,他們身著黑色牛仔褲,黑色皮靴和皮茄克。他們在墓旁搭起了一座宛若墳墓狀的帳篷。一開始他們還算神情莊重,彷彿恐怕Holly的靈魂不歡迎他們的到來,後來就演變成了一個狂歡派對。他們以其特有的方式紀念這位盧伯克的搖滾王子,而這4個年輕人就是著名的The Clash(衝撞)樂隊。當喧嘩聲散盡後,4個人都從自己口袋中取出一片撥弦片,放在Holly的墓碑上。隨後返回當晚邀請他們的德州鄉村歌手Joe Ely家中。The Clash那次應邀訪問德州就是為了見識一下Ely的樂器,並去Holly的墓上走一走。在Ely家中,他們繼續狂歡,而其中頗具天賦的鼓手Topper Headon由於過量吸毒而神智不清。
  
  富有傳奇色彩的The Clash與Sex Pistols一起在1976年開創了朋克搖滾的高潮。他們極具感染力的舞台表演和對歌迷的熱忱已成為了一種經典。當其他的樂隊還沉溺於對汽車和女人的幻想時,他們已經把眼光瞄準了社會的熱點:失業、都市喧囂、種族歧視、恐怖主義、黑幫火並,帝國主義,吸毒和警察腐化。
  
  The Clash是歷史上第一支在歌中加入Rap的英國樂隊,也是第一支進入牙買加音樂名人堂的白人樂隊。當他們於1981年在紐約時代廣場演出時,引發了全城混亂。他們的第三張專輯《London Calling》(倫敦呼聲)被評為80年代美國最佳專輯;而他們的第四張專輯是三唱片,但由於樂隊堅持以單唱片的價格出售,致使The Clash陷入了破產危機。 有一種說法認為,「不看The Clash,不算知道搖滾樂」。的確,The Clash在舞台上全情投入,一下台就倒在化妝間的地板上,連一句話都說不動了。 Mick Jones生於1955年,來自英國工人家庭。其父母早年離異,而Jones從小就迷上搖滾樂,他解釋道,也許是為了逃避生活陰影的緣故吧。他對Mott The Hoople、The Stones、The Faces等樂隊很著迷,但他真正的偶像是一支美國前衛搖滾樂隊The New York Dolls,Mick認為Dolls無所顧忌的音樂態度深深感染了他。
  到了1974年,他在一支名為The Delinquent(過失者)的樂隊中彈吉他。後成為Generation X樂隊成員的Tony James回憶The Delinquent時說,「他們清一色長發過肩,奇裝異服。在倫敦各個表演場所出沒。我和Mick很快結識,我們發現了彼此的共同點,即都崇拜The New York Dolls,我懷疑他是我在英國唯一的知音。」 隨後加入The Clash的是Bernie Rhodes,在一家酒吧中,他與Mick相識了。Mick回憶道:「我樂於和看上去有意思的人相識。當時Bernie戴著一頂帽子,我便走上前去說,你是鋼琴家嗎?他說,不是,但你穿的T恤我也有一件。我們就這樣認識了。」 Tony James當時和Mick合組了London SS樂隊,當他們問Bernie是否有意加入時,Bernie爽快地同意了,並想成為樂隊的經理人。他的經營思想很有趣,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你們需要我,因為你們一無所有,你們沒有自己的創意,如果你們想成為The New York Dolls第二,那是在浪費我的時間,我們必須走自己的路。」 到了1978年春天,The London SS解散了。Mick、Paul Simonon和吉他手Keith Levene另組了新樂隊。Paul是個有天賦的畫家,和Mick一樣,他也畢業於倫敦的藝術院校。然而在畢業後他想當一個嚴肅藝術家的理想卻漸漸淡去了。

  Paul回憶道:「我當時思維混沌,只是想著不應該呆坐在畫室裡過完我的一生,我想要更刺激的生活。」Paul亦是自小父母離異,缺少關愛。Paul說:「我小時候去什麼地方都沒有人管,在鐵軌上玩也好,小偷小摸也好。」後來,他在倫敦一些風氣欠佳的學校中出沒,又參加了光頭黨,但也初步接觸了各類先鋒音樂。 Paul第一次應徵時,Mick花了一小時教他吉他E調和弦,但仍未奏效。於是Mick決定讓他試試貝司。直到CBS公司簽下樂隊前,Paul的技術才練到了家。Mick回憶說:「Paul後來的貝司技術令人叫絕,但開始時的確很糟糕。」 即將誕生的The Clash現在還缺一個主唱。Bernie認為The 101 ers樂隊的Joe是合適人選。在預先觀看了他的演出後,Joe正式加入。Joe根源搖滾式的吉他技術正是樂隊所要的。他的睿智、樂觀的政治遠見以後都成了樂隊的標誌。The Clash曾有一首歌叫作「I'm So Bored With You」(你真煩人),Joe提議把標題改為「I'm So Bored With The USA」(美國真煩人),歌曲的意境就大不一樣了。歌中反映的是美國文化對英國的侵略。一方面Joe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另一方面他在創新求變上也漸漸走向了極端。 在1976年時,記者Caroline Coon對The Clash進行了首次採訪,這令她印象深刻。樂隊指出,嬉皮士運動已經失敗了。他們反吸毒,反流行,樂隊的舉止體現了兩代人的思想衝撞。Coon回憶道:「我給他們照了張像,他們緊貼著牆,手臂上舉,在Joe的衣服背面寫著『憎恨與戰爭』,這正是朋克的精神,即不要和平不要愛。The Clash政治主張強硬,充滿憤怒,並嚮往無政府主義,這和傳統搖滾不盡相同。當時成名的樂隊紛紛逃避現實,而The Clash卻勇於直面人生。」 Mick表示,「我認為像Rod Stewart那樣的歌手背棄了搖滾樂的理想。他們脫離了歌迷,對欣賞他們的樂迷來說,歌手的變節,意味著欺騙。」

  1977年,The Clash以10萬英鎊的身價簽入CBS唱片公司。在22年後的今天, 他們出版的唱片已成為朋克的經典,快速的節奏,都市化的表達,挫折感與憤怒的情緒無不被人傚尤。而他們的經典歌曲也讓聽眾念念不忘:「Janie Jones」、「I'm So Bored With The USA」、「Garageland」(工地)、「Career Opportunities」(就業機會)、「London's Burning」(倫敦火災),一曲曲都讓歌迷聽後熱血沸騰。 在首張專輯熱賣之後,Topper Headon加入The Clash擔任鼓手,他的到來改變了樂隊的音樂風格,他能自由游移於瘋克、靈歌和雷鬼音樂之間。「有了他,我們不但有了鼓點,而且有了鮮活的生命力。」Paul如是說,Topper加入後的第一首歌名為「Complete Control」(完全控制),歌名源自Bernie的一句口頭禪:「我要得到完全控制。」 Rhodes為The Clash的第二張專輯請來了Sandy Pearlman,而他與樂隊合作不愉快。作為製作人,Sand想迎合美國大眾口味,而The Clash卻不以為然。有記者指出,「The Clash嘲笑每個人,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如Sandy Pearlman,他們甚至當面取笑CBS的總裁。他們有時真可謂不知好歹。」 樂隊前經理人Johnny Green評論說:「樂隊與Pearlman的音樂理念完全不同。Pearlman的想法在Paul看來一文不值,這對The Clash來說是非常動盪的時期。」 但專輯最終還是完成了,與首張同名專輯相比較,內容更為深刻。碟中「Guns On The Roof」(屋頂上的槍)一曲反映了樂隊的一段經歷: 那年春天,Paul、Topper和另外一些人正在排練場地等Mike來練歌,忽然有人突發奇想帶上槍去屋頂射鴿子。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射殺的是私人所有的名貴比賽用信鴿。警察冒了出來,說接到報警有一群流氓在屋頂用槍對準火車。那時正是愛爾蘭共和軍恐怖活動猖獗的時期,所以此舉非同小可。Paul和Topper於是被囚禁了起來,而Bernie似乎認為這對他們有好處。這引起了廣泛的反感,成員們和Bernie的關係從此惡化了。Mike和Bernie之間更是常常針鋒相對。 樂隊面臨解散或是更換經理人的困境,此時Bernie接受了媒體採訪,他表示,「The Clash擅長於表達青少年的想法,但他們卻不這樣做。我苦心經營,卻不料得此結果。Joe太懦弱,Mick是個自大狂,Paul太孩子氣,而Topper卻是個鄉巴佬。現在他們想蹬了我,是唱片公司幕後操縱的,他們受了賄。」 在首次美國巡演後,樂隊開始為下一張專輯尋找素材。在Bernie離開後,大家重新齊心工作。Mick的鄉村曲風,Paul的雷鬼,Topper的迪斯科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樂隊的下張專輯請到了一手造就The Who樂隊的大牌製作人Gny Stevens,他工作極其投入,要求也很嚴格。但到了錄音後期,他由於沉溺於酒精而常常誤事,這令此次合作未能善始善終。但Guy的確令《London Calling》專輯到達了新的高度。緊接著,樂隊的第二次美國巡演大獲成功,在42天時間內橫掃美利堅。 自從《Combat Rock》(戰鬥搖滾)專輯後,Paul Joe和Mick的關係急劇惡化。而樂隊內部的人事變動也十分頻繁:由4人變為5人,吉他手一直進進出出。Bernie也被請回來重任經理人。The Clash的內部愈來愈動盪了。在巡演時,Paul說:「我不和Mick說話,我們的合作毫無樂趣。我和Joe談起過此事,我們是成年人,沒有必要再忍受Mick的獨斷專行、喜怒無常了。在排練時,Joe直截了當地說,『我們想讓你離隊。』Mick簡直不能相信。而我支持Joe的意見。當時,Mick一定十分難過。」 事實上,Mick的離隊是一把雙刃劍。他一走,The Clash也就不復成為一個完整的樂隊了。 Joe和Paul又使The Clash繼續維持了兩年。新召進了吉他手Vince White和Nick Sheppard。在第6張專輯,也就是由Bernie製作的《Cut The Crap》(別胡扯)後,The Clash於1985年宣告解散了,因為Joe和Bernie在音樂上的分歧也大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   

  進入90年代,人們對The Clash懷念有增無減。外界盛傳他們將復合,但Paul、Joe和Mick都否認了這種可能。畢竟,現在大家各自都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Paul成了全職的畫家;Mick仍唱歌,並兼製作人;Joe成立了新組合The Mescaleros。唯一的安慰是,The Clash最近又發行了一張現場專輯《From Here To Eternity》(從現在到永遠),以志紀念。有樂評說,有兩種樂隊:浪漫派和經典派。The Clash屬於浪漫派,他們的著裝、言談都與眾不同,他們的一切都是混亂的、無計劃的。



THE DOORS(門)

  性愛、吸毒、搖滾……詩意,門樂隊樣樣具有。
  這是一個以洛杉磯樂隊風格為本的樂隊,或更為確切地說是以其的倡導者兼歌手吉姆』莫裡森(JimMorrison)個人風格為本的樂隊,象徵並超越了六十年代搖滾樂魅力以及它所創設的文化氛圍。以莫裡森的藝術抱負為起點,門樂隊把具有沉迷醉幻般熱情的想像、性感的表演和詩歌般的浪漫誇張與鍵盤手戴.曼扎克(Day Manzarek)、吉他手羅比』克裡格(Robbie Krieger)和鼓手約翰.登斯莫爾(John Densmore)精湛別具風格的演奏,以及極富挑逗性刺激的外包裝貫通起來,成為商業上取得成就的法寶。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和七十年代早期,門樂隊從他們的簽名歌曲《燃起我的火》開始頻頻衝擊排行榜。
  樂隊的音樂風格是對R&B、爵士樂以及誇張迷幻格滾樂風格稍加改革,同時它的台上台下的每一個方面都流淌著莫裡森個性風采。一頭飄逸的長髮、黝黑的皮褲、富有魅力公認的性感外貌,他創造了一個搖滾偶像,也因此激勵了無數的素昧平生的追隨者模仿者。他的自我造型——具有詩人氣質的格滾樂民謠歌手形象,成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第一位頹廢女詩人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風格及其創作的基礎。他性感的舞台形象和充滿激情的歌聲被二十世紀八十年代INXS樂隊的密歇爾』哈車斯(MichselHutchence)和九十年代波爾.詹姆(Pearl Jam)樂隊的艾迪『維德(EddieVed4er)奉為典範。
  莫裡森在與他年齡相仿的傑出偶像群中更是個性鮮明的搖滾偶像。他以創新和發展富有自己個性的音樂風格區別同時代的一群搖滾明星如吉米『漢瑞克斯、詹尼斯,喬普林、米克』傑格(MiCk Jagger)以及其他類似的人。當他們的個人形象基本上淹沒於他們創作的歌聲中時——或者脫離於他們是搖滾歌手這一簡單的事實時——莫裡森卻將搖滾作為一個樹立自己形象的手段。
  最終的結果是莫裡森創設了一個超絕的凌駕於音樂之上的自身形象。在這種意義上,他為後來通過傳媒而成為明星的麥當娜和普林斯等提供一個範例,他們的業績和形象發展已超越了音樂本身而成為一種個人崇拜。
  而莫裡森個人來說這種形象是以性愛、吸毒和酗酒的生活模式浸潤成型的。在舞台,他將自己置於放縱的極端。他不斷地放浪形骸,摹擬各種性行為向一些謙謙官員和他的歌迷高喊一些淫誨挑逗的話。他曾因行為語言過分而被捕了好幾次,但是這些與法律上的小糾紛卻與他不流芳百世便遺臭萬年的思想一致,即助長了他為自己設計的臭名昭著形象,從而提高知名度的行為。
  然而,由於以上這些逆反的感覺削弱了他試圖努力贏得的真實形象感,這使他經常看起來像一隔寓意深刻卻通過某種方式掩蓋了本來面目的一個頂尖格滾偶像的漫畫。如在他史詩般的搖滾歌曲《末日》(The End)裡,他神志昏迷地描繪了一個神經錯亂青年的大段心靈獨白,這個人最終不可自拔地殺害了自己的父母。這首歌收錄在門樂隊的首張專輯中,成為他抒情搖滾這一個性表現風格的奠基之作。在現實生活中,當他向新聞界訴說他父母已死所造成的氛圍是似乎他犯下了同齡中青手一樣的罪行時,他的父親活的非常好(是美國海軍官員)的事實,看起來不適合他自己慾望中達到的那種大眾形象。
  但是大多數其他方面,莫裡森是好的—或者相當壞——如同他將要成為的一樣。他過度的性渴求、吸毒、酗酒等生活方式成為搖滾傳說中的基本構成要素。
  莫裡森試圖蔭蔽門樂隊的其他成員,但作為這種反叛行為的結果,門樂隊這個相當安分的音樂團體風格卻傾向於接受他流行樂風格的影響。
  該樂隊由莫裡森(1943年12月8 日生出佛羅里達州的麥爾伯恩)和曼扎克(1935年2月12日生於芝加哥)成立於1965年,[後者曾同他的兄弟裡克(Bick)和吉姆(Jim)一同效力於裡克和拉文斯(Rick and The Ravens)樂隊]又招募了登斯莫爾(1945年12月1日生於洛杉磯)。在克裡格(1946年1月8日生於洛杉磯)加盟樂隊前,這3人已錄製了一盤莫裡森的歌曲示範帶,他曾同登斯莫爾一塊效力於幻覺製造者(The Psychedelic Rangers)樂隊。
  1966年伊始,莫裡森為樂隊取了名字,關於樂隊的組織看起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消息靈通之士說它源於威廉姆」佈雷克斯(WilliamBlakes)的詩:《門:打開,關上》(The Doors:Open and Closed)中的一節「有些事情被人所知,有些事情不被入所知,在於門的開閉之間。」然而另一些人則宣稱,這個樂隊的名字來源於阿爾多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門的定義》(The Doors of Perception)詩中的一段,其中寫道:「所有在路上的化學門都貼上了麻醉藥的標籤。」
  任何一個例子,無論是對其中的一則或兩則的引證,都是對莫裡森倡導的這個樂隊音樂發展方向的指示。
  1966年,門樂隊終於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排演寓言《一個威士忌歌舞酒吧》(Whiskey A—Go——Go)的訓練演習,最終卻由於莫裡森的舞台節目《末日》而引起一場爭論,樂隊也被解雇作為收場。但是這支樂隊引起了亞瑟.李(Arthur Lee)的關注,他是一名極具發展潛質的搖滾歌手。他曾效力於愛(Love)樂隊。他將他們引薦給傑克.霍茲曼的伊萊特拉(Jac Holzman of Elektra)唱片公司,並相互簽了契約。
  1967年1月,樂隊的首張同名專輯推出,它很快走紅,打入排行榜高居榜眼,並在排行榜上停留的時間長達121周。由莫裡森用歌劇式的演唱歌曲《破碎穿越》(Break On Through)充溢著激昂的熱情。同時樂隊對具有R&B經典作《後門男人》(Back Door Man)的翻唱也是曾錄製過的最好版本之一。但是這張專輯的兩首主打歌曲是兩首被拓展了的歌曲《燃起我的火》和《結束》。前者拓展銅管的即興演奏,是由克裡格輕巧嫻熟極富層層推進力的獨奏構成。後者是莫裡森音樂的精品之作,他以狂熱的激情宣稱一種深厚的冥想的內蘊。
  改編到短得的足可以在電台上播出後,1967年7月《點燃我的火》作為單曲被推出,高居排行榜3周,賣出了100多萬張。這首歌將門樂隊推進了搖滾樂壇最高水平演出之列。
  這年裡別的時間樂隊做了一些公開演出,為莫裡森的為人知曉奠定了基礎。9月,當樂隊在《艾德.沙利文節目》演出,演唱《燃起我的火》時,莫裡森製造了一場騷動。在節目主持人的命令下遏止了歌曲女孩,我們不能達到更高潮了》(Girl We Couldn』t Get Much Higher)的演唱,莫裡森也同意了,隨後莫裡森卻隨意地唱起了這首歌。12月,當樂隊在辛辛那提州(Connecticnt)新哈文的巡迴演出後,莫裡森因辱罵警方官員而被捕,他被指控犯了擾亂治安和拒捕罪。

  所有這一切——成功、被捕和爭吵——是該樂隊職業生涯的主基調。
  類似的情況沒有改變。1967年11月,門樂隊推出了第2張專輯《奇異的日子》一種漫不經心粗糙的錄製使得樂隊以前固有的熱情和執著變成反叛、自負,給人產生一種疏遠的感覺。《奇異的日子》的結果令人十分失望。但是它在排行榜卻高居第三位,其中的單曲《愛我兩次》(Love Me Two Times)排名第25。
  1968年樂隊艱難地在發展著,帶有更多的挑釁和刺激。5月,門樂隊為電影主題曲《無名戰士》(The Unknown Soldier)配製了音樂,其中,莫裡森「光彩奪目」。同月,他重返舞台,在芝加哥的一次演出中,他煽動人群滋生事端。
  但是除了爭論,或是正是由於這些爭論,樂隊的唱片持續不斷地榮登排行榜。1968年9月開始,樂隊的第三張專輯《等待太陽》(Waiting For The Sun)在冠軍位置上度過了4周時間。其中十分乏味的歌曲,具有流行樂韻味的《喂,我愛你》也高居榜首,賣出了100萬張。專輯的封面印有——不是錄製內容——莫裡森格滾詩作《紀念理查德》(Celebration of the Lizard)內容,它成為後來莫裡森頹廢個性表演《理查德國王》(The Lizard King )的一個昭示。
  到1969年,成功和超越幾乎司空見慣。2月,單曲《撫摸我》成為另一張銷售量達100萬張排行榜排名第三的歌曲。下半年,第四張專輯《溫柔的展示》排名第6。
  但是莫裡森對毒品和酒精已經到了離不開的地步,他的一些過激的反叛行為開始給他帶來了麻煩。3月,在佛羅里達州的一次演出中,他因手淫和言詞挑逗淫穢而被捕,因為要出庭他不得不縮短了好幾個月的演出活動。11月,他在飛機上酗酒,並因酒後毆打乘務員的過激行為再次被控訴。
  從那裡我們可以看出,一切都簡單明瞭。樂隊的專輯仍持續不斷地進入排行榜前十名,包括1970年專輯《莫裡森旅店》(Morrison Hotel)、《絕對的生活》(其中包括70年《紀念理查德》的演出實況)、1971年的《女軍人》。但是就音樂的角度而言,門樂隊再也沒有表現出超過或者同首張專輯同樣的水平和成就。
  莫裡森的反覆無常有增無減,逮捕和訴訟接連不斷。1971年2月,他離開了樂隊遷居到巴黎投入到詩歌創作中。他的第一本書《勞茲和新創造者》(TheLordsAndTheNewCreatures)取得了不錯的反響。6月3日,他死於公離裡,經警察檢驗後認為死於心臟病。為了維護他所創造的形象,他被葬在巴黎的皮爾拉茲公墓,這裡也安息著奧斯卡、卓別林以及巴爾扎克。在以後的日子裡,他的墓地成為新一代搖滾心中的聖地,他們熱愛他,崇拜他。六十年代的格滾樂壇的許多方面,莫裡森都被界定為一個標準、一個偶像。
  失去了莫裡森的門樂隊竭力想維持樂隊的繼續存在,但隨後推出的專輯卻是相當沒有生機的。1972年,樂隊終於解散了。1978年,為了錄製莫裡森在1970年創作的詩歌而做的背景音樂,樂隊成員再聚一堂,製作了專輯《一個美國祈禱者》(An American Prayer)。樂隊的舞台表演也被製成了專輯,即1983年出版的《她活著哭泣》(Alive she cried)和1987年出版的《生活在好萊塢圈》(Live At The Hollywood Bowl)。後來又推出了門樂隊的精選專輯。
  1991年,由奧立佛. 斯通(Oliver Stone)執導的電影《門》重新激起了人們對門樂隊曾經有過的魅力以及它卓越的組織者的興趣。其中瓦爾.克爾訥(Val Kilner)扮演了莫裡森,這部電影是對搖滾史上最為誇張的一位藝術表演家一次誇張的描繪。



The YardBirds

  只要你已不是用耳朵,而是用心聽了三年以上的搖滾樂,相信,哪怕你仍然對現今如火如荼的現代搖滾(modern rock)善意地採取一種適可的寬容態度,在你一直不懈地尋覓搖滾藝術中最貼切、最完美、最驚心動魄的篇章的前提下,你終將皈依那神話般不可思議的六十年代搖滾盛世。讓我們回到醜陋的唱片工業機器尚未全面轟鳴時的那方淨士,從那些真正令人肅然起敬的搖滾英雄名錄裡,看一支幾乎每篇介紹搖滾史的文章中都被提到——但人們只將更多的目光聚集於它那傳奇般的經歷,卻很少正視其音樂的組合——The Yardbirds。
從這近乎謙恭的隊名——"雛鳥"中,我們似乎已可看到幾張點綴著雀斑,漾溢著進取心的年輕面孔,但這群"雛鳥"從組隊到解散不超過一百首的作品裡你休想找到任何關聯到"稚鳥"這一詞構隱征的因素——無論其音樂還是技巧。反而樂隊成立解散不到五年的時間內令人啼笑皆非的人員變動,唱片銷量、赴美巡演等客觀事件上的戲劇性有些雛鳥學飛般跌跌撞撞的尷尬。
  值得深思的是,之所以The YardBirds在搖滾史上有一個還算顯赫的位置,絕大部分原因在於先後有三位極為優秀的吉它大師擔任樂隊主音吉它手,他們是Eric Clapton、Jeff Beck和Jimmy Page。而由此帶來的後果是無法定位,變幻莫測的風格使唱片公司、聽眾,尤其是樂隊成員心神疲憊,最終,在搖滾樂這個巨大的坐標系中無法找到一個確定點的The YardBirds,如始終飛翔不得棲木的雛鳥般殞落了。三十年後當我們遁著The YardBirds的進程細品他們啟示錄般的音樂時,多少感到些無奈與悲壯。
  正如人們無法想像The Cream、Jeff Beck's Group與Led Zeppelin這三支樂風迥異的樂隊的靈魂人物竟皆出於同一支樂隊。事實上,這三位天才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使The YardBirds絕不遜色於三人後來組建的任何一支樂隊,而且,這塊"路石"上的足跡足可以讓任何搖滾後輩們觸目驚心。
  1963年5月,出於對R&B(節奏布魯斯)的共同熱愛,五名從小生活在倫敦以西的兩個村鎮——Richmond和Kingston的小伙子--Keith Relf、Jim McCatry、Chris Draja、Paul Samwell-Smith及Anthony Topham組合成立了The YardBirds。六個月後,由於Topham音樂方面的局限性及一些個人問題離開了樂隊。同時,短髮而嚴肅的Clapton在Draja的介紹下加入了The YardBirds。
  早期的The YardBirds是一支典型的現場型樂隊,Clapton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現場吉他演奏就是在The YardBirds最早進行演出的俱樂部Crawdaddy裡開始成形的。在那裡他們遇到了Rolling Stones的前經紀人Giorgio Gomelsky,並請他掌管樂隊事務。這位交際廣泛、善於理財,並且精通音樂藝術的經紀人給樂隊早期客觀上的發展帶來了許多好處。
  這期間樂隊成員們努力使各自的技巧臻於完美,並不斷完善著隊員間的配合與默契以在潛移默化中確立樂隊風格。這裡有必要謄出筆墨來講一下本不該被樂隊三位著名吉它手的光芒遮掩的其他四位成員的音樂造詣。
  Jim McCarty是一位傑出的、富於直覺力的鼓手,他應和著音樂需要時而絲絲入扣、時而天馬行空的敲擊使The YardBirds的歌曲擁有了比其它樂隊更富生命力的節奏段落。Paul Samwell-Smith用充滿熱情、活蹦亂跳的貝司領頭羊般帶領著樂隊前進,甚至當音樂進入特意營造的拖沓氛圍時,他仍事不關已地牢牢掌握住整個曲目的骨架(如在"Sweet Music"中的演示),這樣音樂會神奇地展示給聽者不和諧背後,靜與噪、慢與快、亮與陰由於醒耳的矛盾而更有效地凸現出的彼此對立的雙方——這種各自為陣的演奏手法出現在如今眾多地下搖滾樂隊的音樂中,如Ultra Vivid Scene、Eric`s Trip等。Chris Dreja是當時英格蘭許多身手敏捷的節奏吉它手中極富想像力的一位,在高分貝的音樂中他不但勾勒出精緻的節奏並恰如其分地迎合出流暢的旋律感。瘦小羸弱的主唱Keith Relf用他詞曲創作方面的才華多少彌補了樂隊早期缺乏原創力的缺陷,寫出了"I Ain't Done Wrong""Honey InYour Hips"。之類的好歌;他還能吹一口悠揚的口琴。可歎的是Keith Relf患有慢性氣喘病,這致使了他的肺在1964年的完全衰竭,這亦是樂隊日後解散的一個伏筆。因此他的聲音雖能在飄忽不定的狀態中捕捉到任一瞬息即逝的樂感,但明顯缺乏力度,在Jimmy Page時期這一缺陷尤為突出——於是樂隊在音樂中加入大量合聲,這一舉措畫龍點睛般賦予了The YardBirds音樂另一方特色,例如"Still I'm Sad"。
  Clapton時期年輕的The YardBirds對歌曲的演驛令人驚訝地乾淨與合乎規則,更類似於原汁原味的美國R&B樂隊而在剛起步時已在英國數以千計的R&B組合中顯得卓然不群。The YardBirds音樂上更為突出的特點是強勁的節奏段落(這在當時布魯斯音樂中是極為少見的,變成為後人尊The YardBirds為重金屬先驅的唯一原因),與Keith Relf的Chicago(19世紀在芝加哥流行的一種爵士樂)式低音部唱腔,當然,Clapton中足令其這吉它手瞠目的華麗、熱力四射的solo亦不能排斥在外。
  1964年6月The YardBirds推出的首張單曲唱片"I Wish You Would/A Certain Girl"賣得很差,奇怪的是其極具獨立性的音樂幾乎沒在搖滾圈內激起一絲漣漪。Clapton沮喪地認為單曲的"失敗"應歸罪於樂隊其它成員離開了R&B的根源而任憑音樂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這一矛盾在以後的幾個月中愈發激化:以Paul Samwell-Smith為首的老隊員覺得民謠布魯斯(Folk Blues)能更準確地體現出布魯斯的內涵——恐懼、孤獨、悲哀和幽默,並決意拓展更為寬廣的音樂領域,包括對錄音藝術(Art of Recording)的研究;而Clapton著魔般地對電聲布魯斯(Electric Blues)產生了近於虔誠的態度,並力求在吉它技巧上予以完善。終於,1964年末,在樂隊尚未推出一張正式專輯前,Clapton宣佈離隊。
  1965年3月,隨著單曲"For Your Love"登上榜首(這是The YardBirds歷史上唯一登上榜首的歌曲),一名削瘦英俊的年輕吉它手填補了Clapton的位置,他就是Jeff Beck。很快Beck與樂隊在倫敦東面的Croydon進行了他生平第一次演出——新陣容裡的每個人都很滿意。隨後樂隊推出了一張EP"Five Yardbirds",只要是一雙對搖滾樂有起碼鑒賞力的耳朵就會發現The YardBirds在新吉它手的催化下,已開始了音樂上野心勃勃的革新與開拓。同年6月,囊括了這張EP與Clapton時期全部曲目的拼盤《F or Your Love》由Epic唱片公司草草推出,這是The YardBirds的第一張正式專輯,聽起來卻像兩支風格不同的樂隊推出的合輯。
  那段時間裡,包括Beatles在內的一部分英國樂隊開始對富有感召力與神秘色彩的印度音樂家產生興趣。The YardBirds創作的以"Still I'm Sad"為代表的一系列單曲自然不甘落伍地沾染了宿命的東方品味。接著於Rolling Stones同年發行的單曲"I Can Get No Satisfaction"之後,The YardBirds又對模糊而緊湊的吉它音效產生興趣,這種技法Beck在"Heart Full of Soul"中的運用顯然比Keith Richard來得更為前衛和成熟。無論如何,儘管那時樂隊的音樂試驗缺乏獨創性——僅局限於跟隨他人的腳步,我們已可看出當時年輕氣盛的Beck是一位十足的音樂冒險家。
  同年9月,"Heart Full of Soul"進入英榜前十位,Epic公司驅使The YardBirds盲從了當時但凡有些名氣的英國樂隊都去美利堅淘金的潮流,樂隊不合時宜地開始了第一次美國之行。他們先後去了孟菲斯、田納西和芝加哥三個地方,那時,由於各種原因——宣傳上、資金上、不受美國人青睞的濃郁的英域搖滾風格等等,樂隊遠未受到象Beatles或Rolling Stones那樣的歡迎與注意。事實上The YardBirds只在美國舉行了兩三場演出,這對初出茅廬、躊躇滿志的Beck不能不說是一種打擊。但塞翁失馬、焉知禍福,樂隊在美國廣泛地接觸了許多藝術家與音樂流派,激發了創作欲,在孟菲斯的"太陽"錄音棚開始了真正激動人心的實驗創作。這裡他們錄製了日後現場保留曲目:"You're A Better Man Than I"和"Train Kept Rolling All Night Long",這也是The YardBirds所有作品中最重要的兩首。顯然Jeff Beck更適合於錄音棚,這兩首歌中,他石破天驚地用搓扭吉它弦的技法做出扭曲畸變的聲效,更重要的是,Beck在錄音時大膽地運用了吉它回授。實際上,這種一直影響至今的手法Beck在英國時已在舞台上應用了,遠早於Townshend和Hendrix——雖然吉它回授這一概念是隨這兩位大師的名字而聞名於世的。
  回到英國不久後的11月,樂隊推出第二張專輯《Having A Rave Up》,包括EP"Five Yardbirds"之後的所有單曲及四首現場作品。同上張專輯相比,樂隊顯然已完全適應了在錄音棚內做音樂,多元化的風格使樂隊的音樂游刃有餘,自由地展示樂器方面的才能,如"I'm A Man"結尾處Beck即興發揮的那段solo,出人意料地展示給我們一片Sonic Youth風光。《Having A Rave Up》是六十年代最重要的專輯之一,在音樂上甚至超越了同期Beatles的《Second Album》與Rolling Stones的《December's Children》。
  Jeff Beck階段是The YardBirds音樂上最為喧鬧和動盪的時期,這對四位老成員在音樂意識上的確是一種挑戰,而力圖徹底擺脫R&B樊籠的Jeff Beck對樂隊根深蒂固的R&B理念亦日漸反感。雖然《Having A Rave Up》專輯封存皮上身著黑西服的五個人面帶笑容,顯得親密無間,但樂隊內部裂隙已難已癒合。專輯推出不久,一直熱愛著民謠布魯斯的Samwell Smith——曾一度為樂隊音樂掌舵的貝司手退出了The YardBirds,他隨即以一名製作人的身份出現。
  1966年8月樂隊第二次進軍美國,鑒於上述原因及前次美國之行在Beck心中留下的陰影,他一直患有的神經衰弱症加重了,以致於他的精神狀態使他無法繼續扮演舞台上的角色。這時,Jimmy Page加入了The YardBirds,彈起了主音吉它,貝斯手則由Dreja去擔當,時不時當Beck的病情好轉時與Page形成了雙吉它陣容——雖然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他倆不能說是很嫻熟的配合使The YardBirds的音樂進入一種連樂隊本身都沒有料到的奇妙境界。不久,樂隊嘗試著以這種吉它配合錄製了四首歌曲"Happenings Ten Years Time Ago"、"Psycho Daisies"、"Beck's Bolero"與"Strollon"。其中第一首被定義為The YardBirds創作的最具超時代感的作品,你可以從中聽到時而像警笛,像核爆炸,時而又冷靜、乾枯得使人麻木的雙SOLO以及中間音樂斷開時Beck充滿空曠感的喃喃自:"People Ground,Are YA?…Got That Long Air…",那是The YardBirds對迷幻時代的回應與感召。以這首作品名義發表的單曲封皮上五名成員中你可以同時找到Beck和Page,這已是The YardBirds的第四種陣容了。最後一首"Strollon"成為由Michelangelo Antonioni執導的,成功定義了六十年代西方社會的電影"Blow Up"的主題曲,本來導演想請The Who來做著件事,但沒徵得Townshend的同意,以致"Strollon"隨影片成為The YardBirds最廣為人知的一首單曲。
一支R&B組合是沒有必要擁有兩位主音吉它手的,一山難容二虎,況且,當時搖滾圈內更推崇在樂器技藝方面有過人之處的樂手,這樣Beck離開了核心位置並逐漸迷失於Page眩目的光暈之中。於是Beck成為第二名離開The YardBirds的主音吉它手。在以後的歲月中,從1968年發行鋒芒畢露的個人專輯到80年代內斂而平靜的爵士搖滾創作,作為搖滾領域裡真正具有革新精神的Jeff Beck終成一位倍受後人尊敬的吉它英雄。
  Jimmy Page,搖滾史上唯一可與Jimmi Hendrix相提並論的吉它大師,在加入The YardBirds之前已在搖滾圈裡羸得普遍的讚譽。深受布魯斯大師Otis Rush影響的Page從不把吉它玩得華而不實,而他亦勇於去打破音樂上所有的陳規陋習,如大量吉它泛音的運用及"拉吉它"——那是1966年時一個小擔手問Page是否嘗試過用一把小提琴的琴弓玩吉它,他說沒有試過,當他這樣做時,吉它發出了極不尋常,無法定義的聲響,這正是力圖避免吉它奏出清晰而薄脆的聲音的Jimmy Page一直尋覓的。60年代中期Page同許多偉大的吉它手一同工作過,這不但使他在表演中不斷改進完善自己的風格,而且掌握了何時何地怎樣去捕捉靈感。至少,Page的入隊,使The YardBirds成為那時公認的技巧型R&B組合的領袖。
  1966年12月22日,The YardBirds首次錄製完成沒有Beck參與的兩首單"You Stole My Love"和"L.S.D."。1967年春天,樂隊推出單曲"Little Games"。7月,推出以這首單曲命名的樂隊最後一張專輯《Little Games》。
  《Little Games》包括十首曲目,是The YardBirds最為出色的一張專輯,每一支歌曲都可令現今被用氾濫的轟炸機般嘶鳴遮掩底虛的音樂細節的另類搖滾侵淫得麻木不仁的耳朵悚然而驚。在"Glimpses Tinker Tailor Soldier Sailor"兩首作品中,Page都運用了"拉吉它"的手法,特別在"Glimpses"中這種蜂鳴般持續而充滿焦灼感的聲效隱藏在其它樂器的鳴奏之後,加上Keith Relf對一首詩機械冰冷的誦讀,將整部音樂營造為一個輝煌的幻覺景象。熟悉Zeppelin音樂家的人一定可以從由Page獨奏的曲目"White Summer"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的確,Zepplin的兩首經典曲目"Black Mountain Side"與"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即分別由"White Summer"中的兩段主玩具旋律改編而成。同Jimi Hendrix一樣,Page的吉它聲裡蕩漾的亦是隸屬靈魂世界的超自然氣息。這張專輯裡,我們還可以聽到同名歌曲中迴腸蕩氣的絃樂;"I Remember The Night"撲面而至壓抑而低緩的爵士風格;"Little Soldier Boy"裡McCatry急促緊張的軍鼓聲明;以及"Drinking Muddy Water"中樂隊對自己根源的R&B風格爐火純青的回歸。
  "Little Games"既是The YardBirds的頂點,亦是終點。1968年7月,樂隊舉行了他們的最後一次演出。隨後除Page之外的三名成員先後離隊,形只影單的Page剛組建Led Zeppelin時曾以"The New Yardbirds"為隊名,可見他對The YardBirds的留戀。總之,這只稚鳥終於結束了它傳奇的飛行,在搖滾史上留下了永難磨滅的五彩斑斕的身姿。
  "幾乎沒有任何樂隊能夠象The Yardbirds一樣具有如此錯綜複雜且令人難以記懷的經歷"。這是1992年The YardBirds入搖滾名人堂時主持人說的話,也許還該加上幾句:對各種樂器,特別是吉它的技術性重塑,配器上交響樂般的繁鞠與精妙,鼻祖身份的噪音搖滾實踐,等等。The YardBirds開啟了多種搖滾樂風的大門——迷幻搖滾、藝術搖滾及綿延不絕的英倫吉它音樂。The YardBirds最偉大之外在於從未間斷的充滿靈性的自我否認和勇於開拓,及從對音樂不染塵埃的執著與認真態度上體現出對藝術宗教般的忠貞不渝。在這支從未游離現在被視為"過時"的R&B風格的60年代樂隊身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90年代英倫搖滾樂中缺少的所有東西。



范.哈倫 (Van Halen)

Van Halen歷年唱片:
1---《Van Halen》 1978
2---《Van Halen II》 1979
3---《Women and Children First》 1980
4---《Fair Warning》 1981
5---《Diver Down》 1982
6---《1984》 1984
7---《5150》 1986
8---《OU812》 1988
9---《For Unlawful Carnal Knowledge》 1991
10---《Van Halen Live:Right Here, Right Now》 1993
11---《Balance》 1995
12---《Best of Van Halen, Vol. I》 1996
13---《Van Halen III》 1998



Yes

  作為激進派藝術搖滾的代表樂隊,Yes的風格在70年代早期的藝術搖滾繁榮 時期獨樹一幟。在用古典音樂裝飾搖滾樂方面,只有ELP(Emerson Lake And Palmer)樂隊可以與之相比。Yes樂隊也一直是現場觀眾的寵兒,他們是最受 歡迎的露天現場演出樂隊之一,直到1977年的新浪潮音樂出現。

  Yes樂隊於1968年建立,最初的成員是Jon Anderson(1944,主唱)、 Chris Squire (1948,貝司). 他們都來自一個名叫「the Warriors and the Syn」 的樂隊。加上Bill Bruford(1948,鼓手)、Pete Banks(1947,吉它)和Tony Kaye( 1946, 鍵盤),構成了最初的Yes樂隊。他們的第一次重要演出是應邀參加Cream 樂隊在英國皇家Albert禮堂舉行的著名的告別演唱會。BBC電台的主持人John Peel 把這次演出的實況在他的節目Top Gear播放,使得Yes樂隊得到全國性的知名度。 他們用自己風格翻唱的Buffalo Springfield的「Everydays」和the Beatles的 「Every Little Thing」以及他們自己創作的「Sweetness」都非常受歡迎。
  1970年,Banks離開了樂隊,Steve Howe(1947,吉它)代替了他的位置。Howe的 加入使Yes樂隊有了較大的改變,他使樂隊在器樂演奏的時候的和弦變得更加複雜。 他們的前兩張專輯Yes和Time And A Word都給人留下了逐漸成熟的印象。 不久,由於在樂隊的未來發展方向問題和商業利益上與隊友意見不同, Kaye也離開了樂隊,取代他的是一位鍵盤魔術師--Rick Wakeman(1949,鍵盤)。 Wakeman的演奏技巧產生了比Howe更大的影響。不久,Wakeman就成為了樂隊的領 導人物。他們經常在樂曲演奏時自由發揮,使他們的器樂獨奏越來越長。同時人們 發現樂隊的風格也更加貼近古典音樂的領域,
  1972年,Yes出版第三張專輯Fragile獲得巨大成功,這張專輯成為藝術搖滾的一個 經典。同時,樂隊受到英國音樂界特別是作曲家的的支持。專輯中的單曲 「Roundabout」令人驚訝地登上了美國排行榜的年度前10名,Yes樂隊在英美兩地 同時獲得成功。不久Bruford離開樂隊加入King Crimson,代替他的鼓手是Alan White. 晚些時候Yes推出Bruford離開前錄製的另一張精美的專輯「Close To The Edge」. 由於Anderson的歌詞大多很簡略,這張專輯中中的器樂演奏顯得 比重較大。Squire在這張專輯中的貝司演奏非常出色,他也在民意測驗中被選為 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不久以後,樂隊推出的現場專輯「Yessongs」和錄音室專輯 「Tales From Topographic Oceans」雙雙登上英國排行榜首位,Yes樂隊走上 他們事業的頂峰。
  越過巔峰的Yes在藝術上逐漸走了下坡路,樂隊的核心Wakeman離開樂隊去追尋 他個人的音樂事業。代替他的是Patrick Moraz,Moraz使樂隊更加偏重古典方 面。不久樂隊成員開始各自發展,但誰也沒有達到Wakeman的水平。這時的 Wakeman的名聲已經超過了Yes樂隊本身。由於昔日隊員的盛情邀請,Wakeman 重新歸隊代替了Moraz,同時發展Yes樂隊和他個人的兩方面事 業。Yes新專輯「Going For The One」使樂隊重新回到搖滾路線上來,單曲「Wonderous Stories」在Punk音樂興起的時期進入了1977年英國排行榜前十名。
  不久,新浪潮音樂席捲全世界,Yes樂隊的成績一落千丈。樂隊內部的爭執再度 爆發,Wakeman第二次離隊,隨之而去的是樂隊的另一重要人物Anderson。 他們的替代者Trevor Horn和Geoff Downes。這兩個人作為Buggles樂隊的成員 在上一年度以單曲「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獲得巨大成功. 這一奇 異的合併維持了不到一年。在1981年,Yes樂隊終於宣告解散。
  Yes解散以後,所有成員都在自己個人的事業上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1983年 Yes樂隊重組,Horn製作的單曲「Owner Of A Lonely Heart」登上英國 排行榜榜首。隨後又推出了「90125」、「Big Generator」等專輯。 但這時的Yes樂隊在Horn的影響下形成了舞曲和流行重金屬結合的 風格以適應80年代的樂壇,與70年代的Yes的古典風格大相逕庭,已經不再是一支 藝術搖滾樂隊了。



草根隱士Toad The Wet Sprocket

矛盾、迷惘、虛無、神秘
愛情、家庭、未來、死亡
  這些景觀通過Toad The Wet Sprocket的音樂稜鏡,幻化在你眼前。然而更多的是,透過那稜鏡,我見到自己敏感、粘滯的臉。於是經常,一杯白開水,一盞檯燈下,在他們的歌聲中被催眠。

  每一次面對Toad The Wet Sprocket的音樂,便每一次面對自己內心那蝕刻的印跡,又像觸摸未癒的傷口,品味著自我成長的苦楚。但他們恬靜的音樂又不啻為一劑偏方,讓自己在這日漸浮躁、瘋狂的末世日益平靜。不可否認,他們充斥著迷幻頹廢的音樂美感和後現代文人氣質很難讓人產生汗流浹背的快感,但他們樸素、清楚的配器;簡單、重複的旋律;夢中囈語般的演唱深深地感染了我。沒有驚心動魄,沒有光輝燦爛,但絕不是隨波逐流,於內省之中實現精神上的追求,我彷彿看見了四個末世遊魂在荒山野嶺艱苦孤絕的遊蕩。很難將他們的音樂按時下的標準對號入座,Rock的理念,Country 的意境,比Pop還Pop的演唱,但這三堵牆包圍下,溢出的淡淡香氣不失強大的殺傷力。

  Toad The Wet Sprocket成軍於美國加州,為CBS的子公司Blake & Bradford旗下樂隊,樂隊四位成員分別是主唱兼吉他Glen Philips;貝司手Dean Dinning ;鼓手為 Randy Gass;吉他手Todd Nichols。樂隊於1989年發行了專輯「Bread And Circus」,總長不過四十分鐘,但頹廢可略見一斑。這張專輯的指導與封面設計為Brad Nack。音樂總體上是行雲流水的吉他,輕鬆、清新的鼓點,適合在藍天、白雲、大海、沙灘的背景。「Way Away」中意氣風發的「啊」聲,更讓人飄飄然欲乘風破浪。但他們絕非只是沙灘男孩,「臉上塗滿了油彩的小丑/每個毛孔都充滿著慾望/在高處保持著平衡/搖晃直至跌落/微笑在四周環繞。 」哀怨的風景加哽咽的嗓音,「Scenes From A Vinyl Reliner」將這般風景如斯道出。這也似是他們的人生宣言,他們把意識潛伏於自我,將思緒浸淫於渾沌,於是在「Always Changing Probably」這首歌中,一會用第二人稱,一會用第三人稱,欲語還休的心境更被末段時隱時現的Sax恰如其分地烘托出來,淡現了迷幻風範。碟中另外一首「Pale Blue」更是淒風苦雨,雷電交加。哪裡有青春,哪裡就有反叛, 我至今仍驚詫於「Know Me」中Phillips少有的吶喊,近似咆哮的「 Far
on my way/I was cold then I exploded/Know Me……」。這也是碟中吉他音色最亮,攻擊力最強的一首曲子。

  如果說「Bread And Circus」的作品略嫌稚嫩,那麼他們次年推出的「Pale」則是整體性最強,最成熟,也是筆者最鍾意的一張專輯。在這張沉重、模糊卻又精緻感人的專輯中,Phillips寒蟬似的歌聲將每個夢境引向無垠,將每個聽者的情緒全然拖進他們掙扎的內心深處。末世的淒涼夾雜著調侃,這或多或少減少了絕望所帶來的消極作用。「Jam」讓我想到了羅曼·波蘭斯基的「Bitter Moon」,曲末的癡笑暗示了那一對失和男女也會走上由相愛至相殘的變態之路。愛情的美麗光環已不能為他們所惑,還有什麼是他們所不能唾棄的呢? 毫無感情色彩的語調和冷脆的鼓聲抨擊著腐朽的現代社會,「Torn」、「High On A Riverbed」、「Chile」無不如此立場鮮明。但Toad 們並非不能煽一回情, 在「She Cried」中以一個老套的失戀故事引出了一個絕不老套的音樂氛圍,愛情這一永恆的話題在四人完美的配合下,充滿了激情。91 年,Toad The Wet Sprocket發行了「Fear」專輯。其中不乏佳作,無論是音樂,還是理念上,都基本延續了上兩張專輯的風格。遺憾的是這次Toad們未能在歌曲深度上挖掘發展,更多的是形式上的花哨,一段喧鬧的Keyboard引出Phillips尖澀的演唱。更有甚者他們竟然流露出近似變態的宗教幻念,如「Pray Your Gods」中的教義甚似太陽神殿教之流。這些在94年的專輯「Dulcinea」中發展到極致,有譁眾取寵之嫌。值得一書的倒是他們的最後一張「Reincarnation Song」,真如他們說的, 「轉世」了。曲如歌名,一掃固有的清新曲調,玩起了柔性吉他噪音(筆者生造)。不管是否跟風,舒暢的旋律,輕鬆拖帶聽者感觸歌者的內心世界,令人回味良久。也許他們下張專輯真要「轉世」投胎於Noise World,讓我們試目吧!



FOO FIGHTERS
  自NIRVANA解散後,原作為鼓手的DAVE GROHL自組了FOO FIGHTERS,在新樂隊裡,DAVE操起了吉它,並擔任了樂隊的主唱。
  1995年,FOO FIGHTERS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唱片,其風格很像原來的NIRVANA,看來DAVE一時還無法擺脫KURT的陰影。DAVE在這張專輯中的表現可說不過不失,並沒有使大家感到滿意,唯一使人知道的是:原來他彈吉它和唱歌都還不錯。而1997年FOO FIGHTERS推出的第二張專輯才真正展示了他們的實力,DAVE這次又坐回了鼓手的座位,原來薄弱的地方得到了加強,並且DAVE也從KURT的影響下走了出來,充分展示了他的音樂才華,該專輯也受到了樂評界一致好評。

樂隊成員:
Dave Grohl:吉它、主唱 (guitar, vocals)
Pat Smear:吉它 (guitar)
Nate Mendel:低音吉它 (bass)
William Goldsmith:鼓 (drums)



小酸莓樂隊(The Cranberries)

  小酸莓樂隊(The Cranberries),這是個來自愛爾蘭的四人團體,主唱Dolores唱腔獨特,時而柔弱輕快,時而強力吶喊,吸引了世界無數的樂迷。他們以愛爾蘭的音樂風格,細膩舒情,常顯憂慮惆悵,唱出了他們崇尚和平,關懷世界的理念。他們這種脫俗音樂絕大部份是出自於Neol和Dolores作的曲,由Dolores填上的詞,而Dolores或輕柔或高亢,茫然若失的唱腔,成為港台藝人如王菲等人模仿的對象。其中「Dreams」就是王菲「夢中人」的英文原版,從中可以聽出,王菲的演唱風格幾乎完全模仿Dolores的唱腔,不知內情的人可能還會以為這些都是王菲所唱的英文歌曲呢。



Radiohead

  Radiohead是一支來自牛津的樂隊。主唱Thom L .Yorke於1968年10月7號出生於阿伯丁。進入大學後,Thom和Colin產生了建立樂隊的想法。從此以後,他的絕大多數空閒時間都是在隔音的排練室裡度過的。隨後。他倆加入了一個名為TNT的樂隊。樂隊在每個星期五排練,1987年,樂隊不顧外界的阻止,在牛津郊區的一個小酒館裡進行了第一次演出,但演出並不很成功。
  1992年,樂隊錄製了第一張小樣,取名為《Manic Hedgehog 》並在牛津地區銷售。同年,樂隊改名為Radiohead,名稱取材於 The Talkingheads 樂隊的一首歌《Radio Head》。1992年3月,經過一個小製作人的製作,樂隊的第一張EP發行,反響強烈。為了樂隊的發展,樂隊和當時的著名工作室 Boston-based 聯繫,製作人對樂隊小樣中的幾首歌非常欣賞,其中包括《Creep》,製作人 Paul Q Kolderie甚至認為,樂隊一定會成為第二個The Beatles 。1992年5月,樂隊的第二張EP《The Drill 》發行。
  1993年1月,樂隊的第三張EP《Anyone Can Play Guitar》發行。很快,樂隊的第一張專輯《Pablo Honey 》在1993年由EMI唱片公司發行,並引起轟動。單曲《Creep》在排行榜上排名第78位,專輯《Pablo Honey 》在全英排行榜上名列25名。隨後,英國EMI唱片公司的國際部總裁Cue Carol Baxter經過和樂隊的會面後,決定把樂隊推向海外。單曲唱片在美國取得了好成績,打進了Billboard 100,排名第34位。隨後,樂隊在美國進行了名為「POP IS DEAD」的巡演,此次活動得到了Duran Duran的大力支持。1993年九月,單曲《Creep》再版發行。1993年十月,《Pablo Honey 》在紐約贏得金唱片獎。在同年十一月,樂隊開始了歐洲巡演。
  1994年1月,樂隊開始了第二張專輯的排練。樂隊在5-6月,開始了世界巡演,包括:西班牙、德國、意大利、日本、香港、澳大利亞...9月,樂隊推出EP《My Iron Lung 》為新專輯宣傳。
  1995年1月,樂隊和Candyskins 及Supergrass兩支樂隊在牛津巡演。隨後,樂隊的第二張專輯《The Bends》發行,樂隊的風格更趨向於成熟。Paul Q Kolderie把這張專輯定位於歐美風格之間,並希望《The Bends》在全球範圍內引起注意。而樂隊成員Colin卻認為這張專輯和第一張專輯風格一樣,不同的只是樂隊的巡演的經歷。同時對這種生活,Colin又流露出厭煩的情緒。主唱Thom對外界對樂隊的頻頻爆光也十分不滿,並公開對表示對自己的歌曲被大多數人認同而感到不可理解。3月,EP《High and Dry》發行,並排名排行榜17位,同時,專輯《The Bends》排名第5名。直到這時,全部英國人的目光才注視到這支樂隊身上。9月,樂隊和美國樂隊R.E.M開始邁阿密巡演。同月,樂隊的單曲《Lucky》被收錄到慈善專輯《Help》中,這是一張由非主流樂隊和藝人組成的合輯,包括:The Stone Rose、Suede、Paul Weller、Orbital、Manic Street Preachers.... 所有收入捐贈給在波斯尼亞受戰爭殘害的兒童。
  1996年,樂隊在巡演並美國發行了單曲唱片《High & Dry》、《Fake Plastic Trees》和一些「B-Side」歌曲,銷量一般。
  厭煩和悲觀的情緒被帶到了樂隊的第三張專輯中。1997年5月,《Ok Computer》發行,出人意料的是這張專輯竟然在日本首發,第二天,專輯在西班牙發行。一直到6月,專輯才在全球上市。這張專輯並未引起很大反響,但在搖滾界內受到了好評。隨後,樂隊和Nigel Godrich 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Nigel Godrich 是為樂隊製作《Lucky》和《Black Star》兩首歌的製作人。同年,在《Ok Computer》發行前,樂隊又一次前往美國進行巡演,和以往不同的是:樂隊這次巡演是和當時正紅的美國女藝人Alanis Morissette同時演出。愛爾蘭樂隊U2的成員Edge對樂隊極為看好,但他認為,樂隊想得到美國樂隊的認同是不可能的。英國樂隊和美國樂隊完全是兩碼事,英國樂隊The Stone Roses和Happy Mondays 都曾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1997年,樂隊成員遭到了世界各國媒體潮水般的採訪。在這期間,樂隊的排練幾乎少了又少。主唱Thom表示,非常欣賞歌手Elvis Costello, Scott Walker. P.J. Harvey。並認為樂隊要出一張能和The Beatles的《 Day In The Life》媲美的經典專輯。
  很多人認為,《Ok Computer》是一張Modern Rock 專輯,大製作人Nic Harcourt也持同樣觀點。(Nic Harcourt曾經為U2、R.E.M、Pearl Jam和Aerosmith製作過專輯)美國媒體認為,《Ok Computer》完全是一張奉承美國人的專輯,只有主唱Thom的神經質的演唱保持了英倫風格。
  1998年,樂隊發行了新EP《No Surprises》,4月,EP《Airbag/How am I Driving》 發行。同年11月,樂隊得到了巴黎市政府的同意,在巴黎舉辦了演唱會。



The Offspring

  80年代初的南加州,還在學校唸書的 Bryan Holland 和 Greg Kriesel 經常去 Orange 郡的環球俱樂部觀看搖滾表演,終於有一天他們決定成立一支名為 Manic Subsidal 的樂隊,當時樂隊另外兩名成員是主音吉它手 Doug Thompson 和鼓手 Jalme Lilja 。十分滑稽的是,樂隊成立之初,樂隊成員居然對演奏一竅不通。於是,樂隊的早期活動自然就是成員們無休止的練習和排練。不得不承認,他們的進步神速,1984年起他們就是南加州朋克音樂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1985年,在改名為 The Offspring 後,他們發表了首支單曲「I'll be waiting」。
  在經過成員幾經更換之後,學校的門衛 Kevin Wasserman 以吉它手的身份加入。而年僅16歲的 Ron Welty 終於有機會成為樂隊的鼓手。至此,The Offsping 的陣容才算基本確定:主唱兼節奏吉它手 Bryan Holland 、貝司手 Greg Kriesel 、主音吉它手 Kevin Wasserman 和鼓手 Ron Welty 。
  1989年,他們開始著手準備首張大碟《The Offspring》的製作。Bryan Holland 終於圓了自己長久以來的一個夢。並請來樂隊成員最喜愛的 TSOL 樂隊的製作人 Thom Wilson 來為樂隊製作專輯。經過一番精心準備,同名專輯《The Offspring》在 Nemesis 唱片公司旗下推出,使世人第一次領略到樂隊交相輝映的吉它演奏和 Bryan Holland 硬朗狂放的演唱。
  1992年,在轉投 Epitaph 公司之後,The Offsping 發表了第二張專輯《Ignition》。這一次,樂隊更加宏大的氣勢和 Bryan Holland 細緻入微的歌詞更加引起了歌迷的注意。但在商業上,他們和其他朋克樂隊一樣,始終處在當時最走紅的 Green Day 的陰影下。1994年他們請回了 Thom Wilson 製作專輯《Smash》,力爭更大的突破,他們大膽地將朋克與重搖滾相融合,使音樂更加根源化。《Smash》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95年在美國就已經有了4白金的銷量,單曲「Smash It Up」被收入電影《蝙蝠俠》的原聲專輯,這為他們在樂壇贏得了進一步的聲望。當然,這一年也有令樂隊頗為煩心的事,他們與 Epitaph 公司的官司打的不可開交。
  1997年,The Offspring 再次改換門庭,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並於2月發行了他們的第四張專輯《Ixnay On The Hombre》,唱片很快就達到了白金銷量。緊接著,The Offspring 在1998年10月推出了單曲「Pretty Fly」為新專輯製造生勢,並立即成為各大電台的熱門曲目。11月17日,樂迷期待已久的專輯《Americana》終於面市並風靡全球,它總算為自90年代以來一直低迷的朋克音樂帶來了令人鼓舞的成績。毫無疑問,The Offspring 正用他們的成績告訴人們:只要我們在,朋克就不會死。



Metallic

  Metallic,隊如其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重金屬樂隊, Metallica在不斷的創造著新的音樂元素:Thrash Metal、Death Metal、Speed Metal、Black Metal,他們不甘心看著重金屬搖滾走向墳墓,但是一切努力都將化作通往墓場的鬼哭狼嚎。我們應該拿出勇氣,像辭別戴妃靈樞一般在墓遭旁鼓掌相送。生於丹麥長在洛杉礬的Ulrich旱就傾心音樂,還在英國旅遊度假期間,他就倡導了如今被稱作"英國重金屬折浪潮"的運動(NWOBHM)。當70年代的重金屬元者們,諸如Deep Purple、Jo Jo Gune、Blue、UFO、Sweet、Alice Cooper等日漸衰落之際,Iron Maiden、Angelwitch、Samson、Venom正初露鋒芒,其中對Metallica產生較大影響的當屬Diamond Head。
  從英國度完3個月的假期後,Ulrich回到了美國,然後他在當地的"Recyder"上發了一則小廣告,招募樂隊合作夥伴。就這樣,當時還未"發育成熟"的吉他手兒James Hetfield(日後他又成了Metallica的主唱)和鼓手Ulrich組成了最初的Metallica。1982年,他們發行了專輯"Metal Massacre",受到了地下搖滾樂刊的好評,當時的貝司於是Ron McGovney,隨後在七月份又推出了一張七首歌的Demo帶"No Life'Til Leather"。除了包括上張專輯中的"Hit The Lights"、"Mechanix"、"Jump In The Fire"和"Motorbreath"之外,還收錄了"Seek And Discovery"、"Metal Militia"和"Phantom Load"三支新曲。只可惜Demo帶並沒有正式發行,而只被人們拷貝傳聽。1982年11月日,他們在舊金山的O1d Waldorf開了一場演唱會,這時他們己有了主音吉他手Dave Mustaine。然而他們也就在是在這場演唱會上發現了日後取代Dave的現任主音吉他手Kirk Hammett。在Brain Slagel的建議下,Metallica又從Trauma樂隊中挖來了極有天賦的貝司手Cliff Burton。
  83年臨近,Metallica信心也倍增,他們把"No Life'Til Leather"小樣寄給了紐約的一家唱片店主John Zazula,別名Johnny Zee,Zee向各大唱片公司極力推薦他們,卻被嗤之為毫無商業價值的垃圾。Zee被Metallica一路風塵僕僕地從西海岸驅車來到東海岸見他的熱忱而感動,他打出了自己的獨立旗幟Megaforce Records,力推Metallica。然而他們不得不以$4.99的低價售出Demo以資助樹旗。5月份,他們正式灌制了第一張唱片,隨即在東海岸的俱樂部中作熱身演出,Dave Mustaine由於酗酒而被樂隊開除。Kirk Hammett在4月1日接到電話邀請他到紐約試聽Metallica,而他卻認為這是某人開的愚人節玩笑。直到他收到機票才意識到他們是認真的。二周後,他們錄製了首張專輯,原名為"Metal Up Your Ass",封套是一隻從馬桶裡伸出的舞劍的手臂,遇發行商Pelativity拒絕後,Metallica將專輯更名為"Ki11 'Em A11"以報復。其中包括除"No Life"中的七首之外,還有"Whiplash"、"No Remorse"、"Metal Mi1iti"和器樂曲"Anaesthesia-Pulling teeth"。
  在六月比利時的'84 Heavy Sound節之後,Metallica於七月不失時機地推出"Ride The Lighting"----被判處死刑的囚犯坐電椅時的感覺。專輯在英國排上第87位,成績不俗,其中一曲"For Whom The Bell Tolls"的重新混音版本與Reload中的主打歌"The Memory Remains"被作為單曲於今年11月與新專輯"Reload"同期發行。
  1986年3月"Master Of Peppets"在洛杉磯錄製完成並於全球發售。它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不僅是因為它打進了US TOP30,還因為這是第一張使圈內人汗顏的專輯。不同於"Ride The Lighting",這張專輯挑不出最佳單曲另盤發售----因為專輯首首都是最佳主曲。
  1986年9月,Metallica開始了在歐洲的巡迴演出。在倫敦的Hammersmith Oden作短停留後,他們飛往了斯堪的那維亞。然而悲劇此時發生了:那年9月27日黃昏,Meta11ica的旅行巴士在通往Copenhagen的公路上發生了車禍,Cliff Burton喪生。它似乎也宣告了Metallica滅亡之日的到來。作為樂隊的核心人物,Burton的言行影響了樂隊的每一個人。他是不可替代的。然而他們相信Burton的在天之靈也不願看到Metallica就此銷聲匿跡。10月28日,他們開試聽會招募新貝司手。Jason Newsted在48小時內學會了所有Metallica的歌曲,然後去應徵。當他被問及想演奏哪首時,他說"隨你們的便。"組員告訴他"歡迎加入Metallica,隊形也就一直保持至今。
  1988年9月,第四張專輯"...And Justice For All"一經發售,便同時打進UK和US T0P 10,名字取自於美國獨立宣言的最後一行,是對充斥於鱉個專輯的Justice的絕妙反諷。此後的事不必我多費唇舌,自1991年使他們獲利頗豐的同名專輯後,"Load"與"Reload"分別於1997年和1998年相繼推出,在Trip-Hop、Hip-Hop、Trance、Techno、Grunge各種音樂元素大行其道的今天,Heavy Metal命運何去何從?U2以"Pop"給流行重下定義,並向世人證明他們也能將Hip-Hop、Trance玩得轉;Metallica也和Obital一道將"Satan"改編為帶有Techno風格的電彤"Spawn"主題曲,"Load"與"Reload"還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失望,但是不可否認Metallica是最棒的樂隊,畢竟它給我們帶來過最精彩的音樂.



Silverchair

  來自澳大利亞的 grunge 樂隊 Silverchair 在95年出版首張專輯《Frogstomp》後,迅速竄升為國際名星。當時使他們如此迅速成名的原因,並非是他們酷似 Nirvana 和 Pearl Jam 的音樂,而是他們的年齡,當年他們才年僅15歲。
  1992年來自澳大利亞紐卡斯爾的三名中學同學組建了「無辜罪犯」(Innocent Criminals)樂隊,他們分別是主唱兼吉它:Daniel Johns;貝斯:Chris Joannou;鼓手:Ben Gillies。兩年樂隊的小樣在澳大利亞音樂電視台 Nomad 和 2JJJ-FM 電台舉辦的優秀歌曲出賽中獲獎,在樂隊還沒與任何一家唱片公司簽約時,單曲「Tomorrow」已經常在電視和電台播出。這不僅提高了樂隊的知名度而且引起了許多唱片公司的注意。1994年底樂隊與 Sony 下屬一家公司 Murmur 正式簽約。此時樂隊更名為「Silverchair」,名字取自 Nirvana 的歌曲「Sliver」(卻被誤拼為 Silver)和 You Am I 樂隊的歌曲「Berlin Chair」。此時單曲「Tomorrow」已成為澳大利亞的主要的熱門金曲。1995年1月樂隊僅花一周時間便錄製完首張專輯《Frogstomp》,專輯正式發表後,專輯迅速升至澳大利亞排行榜榜首並在一周銷量達到白金。
  Silverchair 在美國的成功也相當迅速,專輯在1995年夏天在美發行後,單曲「Tomorrow」在 MTV 和許多現代搖滾電台多次播放,不久專輯便美國排行榜迅速爬升,同樣專輯在美國很快也取得了白金銷量。1996上半年,樂隊進行了多場巡迴演出,下半年錄製了第二張專輯。1997年初 Silverchair 帶來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Freak Show》,樂評們對此張專輯做出比首張專輯還高的評價,但在銷量方面,這張專輯卻沒能再火一把。1999年,樂隊推出第三張專輯《Neon Ballroom》。



Suede

  由 Brett Anderson 、Bernard Butler 、Mat Osman 和 Simon Gilbert 組成的 Suede 樂隊開創了90年代的 Brit-pop 革命。他們的英式 indie-rock 音樂在 Brett Anderson 陰陽怪氣的唱腔下顯得那樣的淒美,他們的身上也流露著一種 Self-Style 病態的美。
  Brett Anderson 一個出租車司機的兒子,和他的同班同學 Mat Osman 、Danny Wilder 在1985年組建了 Geoff 樂隊。Anderson 擔任吉它手,Osman 擔任貝司手,Wilder 擔任鼓手,不久 Gareth Perry 成為樂隊主唱。1986年由於 Anderson 和 Osman 要到 London 上大學,Geoff 只好解散,樂隊在此時已錄製了兩首小樣。幾年後兩人又組建了 Suave & Elegant 樂隊,但樂隊只維持了幾個月。1989年底,兩人在新音樂觀點雜誌上刊登了一條招募吉它手的廣告。Bernard Butler 應徵加入,三人在用一個鼓機充當鼓手的情況下開始錄製自己的音樂,詞曲主要由 Anderson 和 Butler 創作。
  1990年在聽了 Morrissey 的單曲「Suedehead」後三人將樂隊命名為 Suede,並將一盤樣帶寄給了 GLR 電台的 DJ Gary Crowley,參加在那舉行的一個單曲大賽。單曲「Wonderful Sometimes」在榜首停留了五周,為 Suede 贏得了 RML 獨立唱片公司的一紙合同。當樂隊與RML簽約時,Anderson 的女友 Justine Frischmann 以第二吉它手的身份加入 Suede。同年秋天樂隊為了發行單曲「Be My God」和「Art」,借來了 Smiths 樂隊的鼓手 Mike Joyce,但由於樂隊與 RML 發生了巨大的矛盾,Suede 離開了 RML 並放棄了發行單曲。
  1991年 Suede 開始排練和錄製小樣,終於找到了鼓手 Simon Gilbert。1992年初 Frischmann 離開 Suede 組建了 Elastica 樂隊,至今無人填補她留下的空缺。幾個月後,Suede 與 Nude 獨立唱片公司簽約。就在樂隊的單曲還未發行時,Suede 已被英國音樂新聞週刊評為「The Best New Band in Britain」。在媒體的大肆炒作之下,Suede 沒有迷失自己的方向,Brett Anderson 和 Bernard Butler 起到了領袖的作用,使樂隊得以「健康」的發展下去。同時 Suede 在音樂上也受到 David Bowie 的 glam crunch 音樂和 The Smiths 、Anderson 、Butler 的 romantic bed-sit pop 音樂的影響,在他們淒美的英式吉它襯托下的音樂中充滿了醉生夢死的城市生活、雙性戀言論、曖昧主義者行徑與永不衰減的雄心壯志。同年,樂隊的第一首單曲「The Drowners」發行了,在英國排行榜上名列49位。「Metal Mickey」在秋天發行,並一舉衝上排行榜第17位。
  經過一次短暫的巡演後,1993年春 Suede 的同名處女大碟成功發行,專輯剛剛發行就成為英國歷史上銷售速度最快的專輯,在媒體和公眾中引起了巨大轟動。「Animal Nitrate」也登上排行榜第7位。七月 Suede 已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樂隊,秋天樂隊又獲得 Mercury 音樂獎——最佳專輯。一切看上去都在很好的發展,但還有一些問題在困繞著樂隊。首先,專輯在登陸美國後同其他想打進美國的英國樂隊境況一樣兒——倍受冷落;其次,Butler 的父親在十月去世,使 Butler 情緒低落,樂隊也被迫取消了第二次的巡演。
  在錄製第二張專輯《Dog Man Star》期間,Butler 和樂隊在音樂上的矛盾也越來越激化,這非常糟糕……1994年2月 Butler為紀念他的父親發行了單曲"Stay Together",樂曲初次打榜就位於第3位。在《Dog Man Star》發行前,Butler 和樂隊的矛盾再次激化,終於吉它手 Bernard Butler 離開了樂隊,也象徵了一個朝代的完結。就在 Bernard Butler 離開後不久,年僅17歲的 Richard Oakes 替代了 Bernard Butler 的空缺,一起為《Dog Man Star》進行宣傳活動。
  兩年後(1996年9月)樂隊鼓手 Simon Gilbert 的表弟 Neil Codling 以鍵盤手的身份加入 Suede,至此樂隊擴展成為五人陣容。Suede 已決定擺脫舊日的枷鎖。正是在這時樂隊發行了第四張專輯《Coming Up》,這是一張質感較輕盈的唱片,不像以前那樣氣氛沉重幽暗。此時你從他們身上已看不到昔日帶有的 Self-Style 病態的美。「Trash」、「Beautiful Ones」、「Saturday Night」、「Lazy」和「Filmstar」五首歌曲成功打入英國排行榜前10位。
  在1998年 Suede 推出了紀念大碟《Sci-Fi Lullabies》,專輯一共收集了20多首作品,大部分是早期未發表的作品,非常值得收藏。專輯《Coming Up》中已有電子合成的成分,1999年 Suede 放棄了一直合作無間的 Ed Buller 而改由 Steve Osborne 接手唱片監製一職,同年新大碟《Head Music》面市,專輯中夾雜著大量電子合成也不足為奇了。
樂曲名稱列表:
electricity
savoir faire
can't get enough
everthing will flow
down
she's in fashion
asbestos
head music
elephant man
hi-fi
indian strings
he's gone
crack in the union jack



神童(THE PRODIGY)

  [神童]備忘錄
● 熊力 編譯
  「大家都喜歡OASIS,我父親也喜歡OASIS,可我不想讓『神童』(THE PRODIGY)也走他們那樣的路。對大家來說重要的是別去喜歡『神童』。」「神童」樂隊的鍵盤手LIAM HOWLETT(萊厄姆·豪雷特)似乎對大家都喜歡「神童」感到厭煩了,他不想看到自己的樂隊成為又一支OASIS。很顯然,這位「神童」樂隊的靈魂人物對 OASIS樂隊那位與他同名的主唱LIAM GALLAGHER並無好感。這是一種反偶像主義還是一種故作姿態?不管怎麼,THE PRODIGY在使自己成為主角。在引人注目地拒絕了為 MADONNA、DAVID BOWIE和U2製作唱片以及同FILTER、METTATLCA、SIL VERCHAIR以及SLAYER一同出現在電影《SPAWN》(魚卵)的原聲唱片裡之後,THE PRODIGY所取得的成就已不僅僅是使自己的新專輯《THE FAT OF THE LAND》(大地脂肪)登上BILLBOARD的冠軍位置了。 HOWLETT正帶領這支英國前衛舞曲樂隊成為90年代流行的一個重要的名字。

  THE PRODIGY樂隊成員包括一頭金髮的鍵盤兼詞曲作者LIAM HOWLETT、留著彩色朋克髮型的舞者KEITH FLINT(基恩·弗林特)、常常戴貓眼式隱形眼鏡和金屬手套的黑人說唱手MC MAXIM REALITY(MC·格言·現實),以及戴頸釘的高個黑人舞者LEEROY THORNHILL(李洛伊·索恩希爾)。儘管HOWLETT謙虛地表示THE PRODIGY如果沒有其他成員將會一事無成,人們還是習慣地認為「他就是THE PRODIGY」。畢竟,HOWLETT寫了樂隊幾乎所有的歌曲,並領導著樂隊的音樂方向。
  HOWLETT 在還是個孩子時就開始聽牙買加音樂,然後便瘋狂地迷上了舞曲並加入倫敦當地一支名為CUT 2 KILL(割殺)的樂隊,但不久就被踢了出來,之後他便在一家名為THE BARN IN THE BRAINTREE(布潤吹的穀倉)的迪廳作起了舞會的DJ。正是在這裡他遇上了FLINT和THORNHILL。當時 FLINT還是個留著長髮、找不著工作的小嬉皮士,苦惱之中的他在肚皮上紋了「INFLICTED」(受苦)的字樣並始在倫敦的迪廳裡狂舞以發洩苦悶。在那裡他認識了前模特THORNHILL,並同他組成了風格獨特的雙舞組合。一次舞會上這兩名舞蹈家特別欣賞一位DJ給他們放的音樂,這名DJ便是HOWLETT。這3個年輕人交談了10分鐘,便決定組成THE PRODIGY。

  在第一次對外演出後,HOWLETT覺得樂隊還缺點什麼,便找來了當時還在一支RAGGAE樂隊唱歌的KEITH PALMER(基思·帕默)來負責RAP部分,他就成了後來的MC MAXIM REALITY (MC·格言·現實)。THE PRODIGY樂隊開始出發了。1991年,THE PRODIGY發行了第一張EP唱片《WHAT EUIL LURKS》(蟄伏的邪惡),這是張低成本唱片,音效也很簡陋,只發行了7000張便告收場。在這次失敗之後,同年及1992年THE PRODIGY先後出版了讓他們廣為人知的兩張單曲:「CHARLY」(迷人)和「EVERYBODY IN THE PLACE」(人人就位)。這兩張唱片分別登上了英國流行榜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在推出一系列單曲之後,THE PRODIGY在1994年推出首張專輯《MUSIC FOR THE JILTED GENERATION》(為被遺棄的一代的音樂),並登上英國專輯榜的榜首。這期間,THE PRODIGY憑借THE CHEMICAL BROTHERS(化學兄弟)在混音上的幫助而聲名鵲起。樂隊參加了LOLLAPALOOZA巡演和鳳凰城音樂節,受邀請為FRONT 242和JESUS JONES製作唱片。樂隊的風格和外形也更為前衛,並在美國、澳洲和日本打開了知名度。1996的兩首單曲「FIRESTARTER?」(縱火者)和「BREATHE」(呼吸)令THE PRODIGY 真正大紅大紫。今年6月30日推出新專輯《THE FAT OF THE LAND 》(大地脂肪)則使THE PRODIGY登峰造極地同時登上英美排行榜冠軍。這張專輯中充滿了各種有趣的採樣,你能聽到L7的旋律,THE BREEDER『S SOS樂隊的吉他音色、BEASTIE BOYS樂隊的RAP、WU-TAMG CLAN的金屬音色以及KULA SHAKER樂隊的伴唱等等。

  嚴格地說,THE PROKIGY不是一支樂隊,他們的音樂也很難分類。你可以稱其為「硬式舞曲」(HARD DANCE MUSIC),他是一種將TECHNO的音色及旋律加上HIP-HOP的鼓點的音樂。同時THE PRODIGY又吸收了各種新潮玩意兒:AMBIENT、HARD-HOUSE、INDUSTRIAL、PUND、REG GAE、ACID-JAZZ、JUNGLE、RAP……。THE PRODIGY的創意使他們成為了一隊受尊敬的非主流/獨立團體(ALTERNATIVE/INDIE)。正如HOWLETT在1996年所說,「如果滯步不前,『神童』就會完蛋」
盛名之下的HOWLETT是一個冷靜自製的人。他並不想趕快再出張專輯,而是計劃與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對機器的憤怒)、BIOHAZARD(生態危險)、KORN等樂隊合作,或是再發一兩首單曲。談到這點,HOWLETT有些煩燥。「目前我不想再做一張專輯,對此我還末做好準備。這並不意味著『神童』會解散,只是就現在來講這張專輯的確是我們的最後一張了。」他又坦言了這種厭煩心理產生的原因。「我這麼說只是想使自己覺得舒服些,減輕一點壓力。如果公司來找我要我著手考慮錄製一張新專輯,我會告訴他們我根本就沒有什麼新專輯。我從來不想一年後的事情。一個月內我們可以有會發一兩首單曲,做點混音採點動機什麼的,但不會去做專輯。如果一切沒有安排妥當,我是不會考慮做專輯的。因為這可是件大事。」THE PRODIGY對音樂還是很嚴肅的。這群「神童」看來絕不只是想讓全球的青年跟著自己的音樂跳舞而已,他們還有超越搖滾樂的野心。好好幹吧,「神童」們。
附:
1991 WHAT EUIL LURDS(EP)CHARLY
1992 EVERYBODY IN THE PLACE
FIVE/JERICHO(LP)OUT OF SPACE
1993 WIND IT UP ONE LOVE
1994 NO GOOD(START THE DANCE)
MUSIC FOR THE JIL TED GENERA TION(LP)UOODOO PEOPLE
1995 POISON
1996 FIRESTARTER BREATHE
1997 THE FAT OF THE LAND(LP)



Gene

我們不是組裝藝術的唱片
流水線工人--記Gene 樂隊
  Gene樂隊的主唱馬丁·魯思特(Martin Rossiter)有一次酒不醉人人自醉似地俳徊在一家搖滾酒吧裡,向同座的陌生人訴說著自己的苦衷:"所有的樂評都衝著我們來了,把我們這幫93年才開始紮起營寨的懶鬼說成是野心勃勃的莽漢!天?!誰有心思去操那份心!難道我們是投機取巧者?真是一言難盡……"

  Gene這支來自倫敦的四人前衛樂隊儘管沒有刻意地"投機"、"討好"過誰,但是樂評界還是象輕視一切突然冒升的新手或水平低劣的模仿者那樣把這支樂隊劃入了"The Smiths的卡拉 OK版"之列。 Gene 樂隊隊名取自50年代有"樂壇壞孩子"之稱的吉尼·文森特( Gene Vincent)和搖滾樂人吉尼·皮特尼( Gene pitney)。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上而言,這支樂隊都屬於70年代中期那種"閉門造車"的地下搖滾樂隊。

  這是Gene的自我定位,主唱手馬丁看來已不屑就樂評界的非難進行辯駁了。1993年,樂隊的首張專輯《 Olympian》(奧林匹亞)繼承了The Smiths樂隊的遺風,那種附庸風雅卻又堅韌不拔的音樂色彩直至歌的名字都與The Smiths如出一轍。而Gene 的第二張專輯《Drawn To The Deep End》(拉到盡頭了)讓許多人誤以為是The Smiths早期作品的重版。不過,馬丁對於眾多的"為什麼"還是作了回答,這就是"俺樂意"。

  作為樂隊主唱手的馬丁在整個樂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而對馬丁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倒不是The Smiths這支老牌搖滾樂隊,而是一支不出名的流行樂隊-- Redskins(紅皮)。"我是聽了'紅皮'的音樂才發覺流行樂的驚人影響力的。"在買了"紅皮"的11盒專輯後,他便開始向隊友灌輸"紅皮"知識。馬丁第一次音樂方面嘗試就是組建了一支模仿'紅皮'樂隊的流行樂樂隊 Drop(水滴),並但任鍵盤手。那時他的作品類似於Boy George和"寵物店男孩"。一次偶然的機會,馬丁在一家迪斯科舞廳裡碰上了地下樂隊Spin(暈眩)的史蒂夫和另一樂手邁特·詹姆斯( Matt James)。當時小有名氣的"暈眩"樂隊在英國的巡演中遭遇了車禍,史蒂夫那個擔當貝司手的弟弟嚴重腦震盪,樂隊產生人員危機而面臨解散,史蒂夫不得不面對樂隊的去留和 個人發展的問題。此時,兩個如天兵似的人物出現了,一個是前The Smiths 的製作人史蒂夫( Stephen Street,日後他為 Gene的唱片製作出了大力),另一個是史蒂夫的鄰居,日後成為樂隊低音貝司手的凱文·邁爾斯( Kevin Miles)。萬事齊備只缺主歌手時,有個小伙子在他們出沒的搖滾酒吧裡遞上這麼張名片:"馬丁·魯思特--專為追求名利進行鼓吹"。儘管直至今日史蒂夫、邁特和凱文還在爭論在那天是誰先接到的名片,但是當初這個惹人注目的小傢伙今天已牢牢佔據了 Gene及至另類搖滾的一把座椅。

  Gene樂隊94年推出的首張單曲"夭折的孩子"及其後的"你是我的光明"等5張單曲都被獨立樂評人評為高水準的佳作,其中的第三張單曲"今晚睡個好覺"更是擠進了年度40佳之列。但馬丁的眼光似乎看得更遠,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是組裝藝術的唱片流水線工人"。

  雖然樂評對Gene樂隊或馬丁的"半瓶醋"論調顯得不屑一顧,但是Gene仍然頂著那塊惡名遠揚的"模仿小丑"招牌招搖過市,那張《拉到盡頭了》在廣受非議之時亦在榜單上取得了佳績。也許正是這種無所顧忌的搖滾風格使 Gene顯得與眾不同。其實,Gene在樂風上模仿 The Smiths也正好避開了其它樂隊,尤其是流行樂隊的競爭。但Gene的存在確實對流行樂和搖滾樂市場都形成了衝擊,96年10月樂隊的熱門作品 "Fighting Fit"(好鬥爭強)已是明證。馬丁自稱"對過去我已厭煩,我要做更前衛的東西。"

  果然,樂隊的新專輯裡多"更前衛的東西",而謝天謝地少了 The Smiths的影子。樂隊把更多的音樂因素、風格吸納了進來,像Queen(皇后 )的華麗搖滾," New Amusement"(新娛樂)的喧鬧都出現了。新專輯裡馬丁個人尤其欣賞" Speak To Me Softly"(溫柔地對我說)這首頗有流行潛質的歌。這各風格上的多樣化是不是已在不經意間流露出Gene的野心呢--"我們不拒絕為人們寵愛,也喜歡在大庭廣眾為千萬人擁戴,然而我們最希望聽到終有一天人們眾口一調在唱 Gene的歌。"



搖滾評論

朋克搖滾(70年代)
20張最佳另類音樂專輯
搖滾分類說明
死亡金屬的形成與發展
無題
重溫Punk時代的經典嚎叫
只有六十年代音樂才是真正的搖滾樂
六十年代搖滾文化
重金屬十大吉它手
GRUNGE的興衰故事
獨立的旗幟SST公司
死亡金屬
重金屬
搖滾末路
有關 THE WALL 分析文章
搖滾樂超越貝多芬了嗎?
向大師致敬
洛杉磯金屬重鎮Metal Blade
PINK FLOYD的墮落
史上最重要的12張朋克唱片
電視傳媒與搖滾樂
重金屬分類
平面搖擺
扎根搖滾土壤
走向極致的梵音
美國的迷幻搖滾(六十年代)



朋克搖滾(70年代)

  在1976-1977年間,一場朋克搖滾的變革極大地改變了英國的音樂狀況,這是由諸多原因造成的。一方面,聲望不斷壯大的紐約地下音樂歌手伊基.波普(Iggy Pop)為對其有深刻影響的表演家,為朋克提供了許多風格獨特的服裝樣式;撕裂的衣服,用別針別上再加上一個合適的反傳統意象。而與此同時,英國酒吧成為成長中的年輕朋克搖滾音樂家汲取營養的地方。「性手槍」(the Sex Pistols)樂隊的約翰尼.羅頓(Johnny Rotten)就經常光顧在基爾本和大路酒吧舉行的小型音樂會。「碰撞」(the Clash)樂隊的喬.斯特拉莫(Joe Strummer)最初就學藝於演奏強勁搖滾風格的節奏與布魯斯樂隊「101人」(101ers)。  
  大多數年輕人已對70年代佔據排行榜的搖滾樂隊感到厭煩,因此到70年代中期,他們日益希望出現變化。儘管此時這種情緒還不明確,但等到一些主要促進者——其中最突出的要數馬爾科姆.麥克拉倫(Malcolm McLaren),使起初的抗議演變成一場音樂革命時,這種要求變化的情緒就相當鮮明瞭。
  到1976年底,麥克拉倫因其對「性手槍」的出色管理而開始為人所知。該樂隊是英國朋克革命的急先鋒。在1976年前半年中,「性手槍」樂隊定期在倫敦演出,開始引起觀眾濃厚的興趣,這不僅由於他們演奏的音樂沙啞喧鬧,而且還因為其音樂的確令人興奮,富有激情,原始的快節奏搖滾和咆哮著唱出充滿諷刺意味和抗議的歌詞互相融會,渾然一體。
  「碰撞」的歌詞也主要表現同樣強烈的幽默感,同時還體現出將虛偽揭穿的堅定決心。這支樂隊自1976年春天起開始在倫敦演出。朋克現象在1976年前半年蓬勃發展,於同年9月達到早期高潮,即時在地處倫敦牛津街的「100俱樂部」舉行了朋克音樂節,著重介紹了「性手槍」和「碰撞」以及其他樂隊。
  1976年11月,「碰撞」與CBS唱片公司簽約,11月底「性手槍」的第1張單曲唱片「聯合王國的無政府主義」(Anarchy in the UK)由EMI唱片公司發行。緊接著唱片發行人比爾.格倫迪(Bill Grundy)接受了電視採訪,這次眾所周知的採訪以滔滔不絕的驚歎語告終,使「性手槍」成為英國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樂隊。
  1977年具有分水嶺意義:一夜之間到處充斥著新的朋克樂隊,其中許多是第一次拿起樂器,並且在3個月內就使樂隊名字出現在「洛克西」(Roxy)的節目單上,「洛克西」是倫敦最主要的朋克聚會地,在這裡,「詛咒」(the Damned)樂隊形象酷似恐怖電影中的人物,音樂既快又猛,曼徹斯特的「嗡嗡公雞」(Buzzcocks)樂隊創造出高能量的「流行朋克」風格。「果醬」(Jam)樂隊問心無愧地接受了現代派的影響,蘇克西與「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樂隊突出用吉他彈奏哀訴的聖歌。除了這些名稱迥異卻極其出名的樂隊之外,還有無數曇花一現的樂隊,例如,「透視器」(X-Ray Spex)樂隊以迷人的波利.斯蒂林(Poly Styrene)為首,他使一些拙劣的作品變得流行。這個樂隊所堅持的左翼立場和勞拉.洛吉克(Lora Logic)極富特色的哀怨的薩克斯演奏,為失意沮喪的年輕人創作出一些更加著名的朋克歌曲,如「哦,奴隸,起來」(Oh Bondage, Up Yours)、「身份」(Identity)以及「伍爾沃思勇士」(Warrior is Woolworths)。
吉米.珀西(Jimmy Pursey)的激烈搖滾樂隊「沙姆69」(Sham 69)也因其政治立場引起人們的注意,該樂隊還對70年代「油」(Oil)音樂風格的發展負有間接責任,而以比利.艾多(Billy Idol)為首的「被遺忘的一代」(Generation X)樂隊則以首張單曲唱片「你的年代」(Your Generation)與「誰人」(The Who)樂隊的「我的年代」(My Generation)相互應 。
  「廣告」(The Adverts)樂隊的「一個和弦的奇跡」(One Chord Wonders)為其深受好評的歌曲之一;在1977年8月以另一首索然無味的以時事為題材的歌曲「透過加裡.吉爾摩的眼睛看」(Looking Through Gary Gilmore's Eyes)進入排行榜前20名,其他在洛克西演出的樂隊包括有「切爾西」(Chelsea)、「999」、「食客」(Eater)(因其14歲的鼓手迪伊.傑納雷特(Dee Generate)而出名)、「潛伏者」(the Lurkers)、「振動器」(the Vibrators)以及澳大利亞的「聖徒」(the Saints)、「屠夫與狗」(Slaughter and the Dogs)、名字古怪的埃德.班格(Ed Banger)以及在曼徹斯特崛起的「鼻出血」(Nosebleeds)樂隊,還有來自杜漢郡的「穿透」(Penetration)樂隊,該樂隊擁有一位才智過人的傑出的主唱波林紡.默裡(Pauline Murray)。
  朋克現象的影響範圍超越了倫敦,而且即使當時人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朋克」已經包含了各種發展中的音樂風格,每個涉及者都普遍「對任何一種確定的價值感到不屑一顧,在對抗和無秩序中感到欣喜若狂,在純粹的業餘性質的活動中培養低級個人主義精神和好奇的崇高信念」。一位朋克現象評論家如此說。
  1977年的頭一件大事是「碰撞」為促銷第1張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專輯特意作了一次名為「白色暴亂」的巡迴演出。同時演出的還有「果醬」、「裂縫」(the Slits)和「地鐵」(Subway Sect)樂隊。「果醬」中途離開去推銷自己的首張唱片,另兩支樂隊的風格與朋克極為合拍,都由一些泰然自若的初學者組成:「裂縫」清一色女性成員,她們在一次帕蒂.史密斯(Patti Smith)的音樂會上相識並決定組織一支樂隊,主唱歌手阿莉.厄普(Arri Up)故意在看上去濕漉漉的褲子上再套上朱比莉牌半短燈籠褲——通常標準的女人氣質使她們反感。「地鐵」樂隊演唱一些怪誕、有關異化的先鋒派歌曲,但後來由於歌手維克.戈達德(Vic Godard)的心思集中於BBC二台,樂隊開始演奏雞尾酒會爵士樂,最後樂隊與戈達德分道揚鑣,組成了「拳擊手」(Jo Boxer)樂隊。
  樂隊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諸如「性手槍」和「碰撞」等出自馬爾科姆.麥克拉倫的樂隊宣揚自己的意識形態原則,對其他英國朋克樂隊缺乏政治敏感性深表不滿,尤其是「詛咒」,然而當「鮮玫瑰」(New Rose)專輯在Stiff公司發行時,「詛咒」成為英國第一支在全國發行唱片的樂隊。於是1977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詛咒」帶著無政府主義的音樂,以飛快的速度在英國各地進行巡迴演出。
  雖然一開始許多朋克樂隊都不願在BBC電視節目「最佳流行歌曲」中演出,嫌其商業味太濃,但在唱片入榜之後,他們中即有不少樂隊樂於應邀在電視上露臉,「碰撞」是個例外。這一節目使朋克樂隊得以在全國亮相,在一定程度上很快為「廣告」、「透視器」和「果醬」帶來了最初的成功。
  然而在英國社會主流中,朋克搖滾的地位只不過是人們酒足飯飽之後的一個嗝,英國1977年的重大事件是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25週年紀念,正是這個時候,「性手槍」又一次成為爭議的中心,在6月份慶祝活動進行之際,他們出了一張名為「神祐我王」(God Save the Queen)的大不敬單曲唱片,並在排行榜上名列第2。Virgin唱片公司認為該唱片的實際銷量超過了第1名歌曲羅德.斯圖爾特(Rod Stewart)演唱的「我不想談論它」(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可是為了不使女王陛下難堪,只好不讓它得第1了。
  馬爾科姆不讓「性手槍」在任何俱樂部演出的要求使樂隊變得更加偏執,儘管——或者說由於「性手槍」惹了許多麻煩,朋克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個體樂隊和獨立唱片公司開始盛行並贏得歡迎,許多著名的樂隊顯示了自己不凡的實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到1978年底,朋克革命已走完了它的發展歷程,「性手槍」在1978年1月解散,在其後一年之內,其他朋克革命的元老樂隊不是像「性手槍」一樣解散,就是開始發展超越真正朋克狹隘界限的音樂式樣 。一些頑固的樂隊仍然固執己見。但因為不再屬於音樂主流,他們和支持他們的一些頑固迷一起被攆至邊緣,當然,朋克不甘心束手就擒,依然苦苦掙扎,但已無回天之力,到80年代中期,它只不過是一種奇特的音樂形式而已了。
  儘管長期以來,朋克幾乎不能從本質上影響屈從於商業而非創造才能的唱片工業,但它給這個工業及時地注入了急需的興奮劑。當時許多樂隊,嚴格地來說,即使不能直接算是朋克,卻也從朋克巔峰時期引發的熱情中受益匪淺。
  倘若朋克有什麼值得紀念的,那必然是指它粉碎了那個時代成名搖滾音樂家被人奉若神明的地位,並且向年輕人表明,每個人都能拾起樂器,走上舞台,發出有價值的聲音。
  僅僅這一因素,就打破了一大堆音樂障礙,為實驗主義和折衷主義的興起鋪平了道路,使之日後成為80年代音樂風景的重要特徵。



有史以來20張最佳另類音樂專輯

  該評選出自美國《Guitar School》雜誌,雖說另類音樂的傑作絕不止20張,但雜誌的編輯們還是挑出了個整數,遺珠之憾也就成為必然,好在入選的這20張專輯絕無充數之嫌,風格迥異且張張精彩,對於那些不想在雷同陳舊的老套子來打轉的樂人來講,這些專輯起到了一種指引和激勵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將沿續下去,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1、R.E.M./Murmur(I RS 1983)
  如果沒有R. E. M .的《Murmur》,另類音樂可能不會取得今天的地位與商業上的成就。《Murmur》最初為校園電台接受並最終迫使流行音樂節目策劃者與唱片公司的頭頭兒們承認了非商業電波的威力。這張專輯不僅啟發了校園聽眾,更在無意中成為地下團體打入主流階層的先聲。作為R. E. M .的第一張專輯,《Murmur》包含了那種獨一無二的,迄今仍能一聽即可分辨出的氣質,這種氣質便是Michael Stipe含混不清而又低沉單調的唱腔,Peter Buck「Byrds」式的刺耳吉他音樂與樂隊詞作風格與意象的結合。
  正如R. E. M .早期的一支單曲「Radio Free Europe」,《Murmur》完美融合了搖滾樂的南部根源,流行色彩與旋律與紛亂的吉他手法。這張專輯錄製於樂隊尚未被商業成功侵擾與制服之時,是R. E. M .最具創意,最有影響也是最富爭議的一張專輯。  
2、Sex Pistols/Never Mind The Bollocks
(Warner Brothers 1977)
  描寫Sex Pistols在英國曇花一現生涯的書已經很多了,關於他們令人生厭的宣傳噱頭,他們過激的行為和濫用藥物以及貝司手Sid Vicious被控謀殺女友並隨後自殺的醜聞。在這支樂隊對不列顛樂壇形成短暫衝擊的那些年裡,他們的音樂也贏得了關注。
  實際上,《Never Mind The Bollocks 》是有史以來最出色,也是最具熱情和最富衝擊力的一張專輯,顯示了Pistols是一支令人難以置信的精練有力的團體;粗糙的吉他,鮮明的搖滾節拍與Johnny Rotten獨一無二的高亢嗓音。這張專輯面世於搖滾樂即將被本身的氾濫淹沒之際,Pistols將脫胎於New York Dolls和Stooges的音樂提升到更加無序,更具催化作用的地步,刺激了數以千計的英國及其他地區的樂隊(在見識了Pistols以後,Joe Srummer立刻脫離了他節奏布魯斯樂隊組建了The Clash)。時至今日,《Never Mind The Bollocks》有是一則非凡的音樂和社會宣言,需要另類音樂的學子們虛心聆聽。  
3、Ramones/Ramones(Sires 1976)
  這張The Ramones 1976年的作品是美國朋克運動史上極具爭議,也是最重要的一張專輯,雖然沒有一位成員算得上偉大的音樂家,但這個團體賦予了年輕的音樂人們獨立自主的精神和反傳統的志願
  The Ramones只需要四個和弦和三分鐘長度便可創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旋律——一種充斥著搖滾節拍的骯髒的強勢流行曲,在Ramones的歌曲「Sheena Is A Punk Rockers」、「I Wanna Be Sedated」和「Rock 'N' Roll High School」風靡的一兩年前,他們專輯的問世便標誌著傳統搖滾法則的崩潰,並為數以百計的後世團體打下了根基。The Ramones的精神至今仍瀰漫在地下音樂界。  
4、Beastie Boys/Licensed To I11(Def Jam 1986)
  說唱樂現在終於已贏得了主流世界的認同。很難把《Licensed To I11》看作是一張衝破地下狀態的專輯,儘管這三位中產階級的紐約白人(其中一位是傑出的劇作家Israel Horowitz的兒子)尚未能與Public Enemy或N.W.A.相提並論,後兩者已達到深入瞭解都市人感受的境地,而Beastie Boys則缺乏強度,但他們用更多的厚顏無恥的輕率的幽默和創意來彌補。《Licensed To I11》具有極高的可聽性和娛樂性,而且作為說唱樂第一枚商業上的巨型炸彈,這張專輯也為那些Beastie Boys所模仿和欣賞的非洲及美國說唱藝人們鋪平了成功之路。
5、The Replacements/Hootenanny(Twin/Tone 1983)
  The Replacements徹底證明了你無需知道如何玩一種樂器就可以加入一支搖滾樂隊,Nirvana、Dinosaur Jr.、Soul Asylum等很多團體都從這支明尼阿波利斯的四人團體身上獲益匪淺。
  《Hootenanny》通過詠唱日常事物而捕捉到了Paul Westerberg和那些嗜酒的夥伴們年輕的單純和閃爍著創造性光芒的音樂。Hootenanny是指50年代帶有即興創造表演的民間歌舞聚會。而專輯《Hootenanny》就是:不顧一切的恣肆,高能量,精彩的即興反覆,實驗性的技法和靈感洋溢的詞作。每一位成員通過演奏別人的樂器來錄一首歌是需要勇氣的,可這些傢伙們都不在乎,他們非常樂於湊在地下室中「扭曲」音樂。「唱片公司想要一首熱門歌曲/但我們連屁都不給」,在「Treatment Round」這首歌中他們這樣唱到,或許這正是搖滾樂的真諦。
6、Black Flag/Damaged(SST 1980/1981)

  作為一套空前的輝煌且聲勢逼人的雙唱片集,《Damaged》將永遠是那些奮力超越自我的人的吶喊,Black Flag是少數幾個成功地用幽默來扶平創痛的團體之一,在達到這一目的過程中,他們創造了真正的藝術。

  雖然主唱Henry Rollins可能是Black Flag中最廣為人知的藝人,但這個團體真正展示了吉他手Greg Ginn的觀念。Ginn美國朋克的真正教父,本文所到的樂隊中有5支在其生涯中都留有Ginn的痕跡,但他最值得誇耀的成就則是Black Flag,這張專輯將繼續激勵後世的樂手。  
7、The Clash/London Calling(Epic 1979)

  《London Calling》以魄力和智慧樹立了The Clash在朋克搖滾團體中的經典地位。在首張專輯《The Clash》中,他們便嘗試各種不同的風格,《London Calling》則這些風格融合而形成一種銳利火爆的吉他攻擊力,The Clash用「I Wasn't Born so Much As I Fell Out」觸及了一代人的痛處。緊隨著Sex Pistols自毀的步伐,The Clash更為低調地展示了朋克運動的那種隆隆爆炸聲,在團員Joe Strummer,Mick Jones,Paul Simonon和Nickey Headon分道揚鑣之前,這個團體共出版了七張專輯。  
8、Talking Heads/Speaking In Tongues(Sire 1983)

  這是Talking Heads 最具凝聚力的一張專輯,標誌著他們終於由一個70年代晚期鄉巴佬式的白人樂隊成長為具有國際影響的搖滾混血兒.
  從CBGB的舞台到今日,他逐漸將純藝術的,學院派的朋克樂演變成為一種帶有商業訴求和可能的並且提升了的音樂形式,他們的每一張專輯都要表達了不同的思想與理念。《Speaking In Tongues》是其中最具獨立性的作品,這個團體在80年代早期結束了與先鋒音樂家Brian Eno的長期合作,開始了幾次獨立出擊,1993年的雙CD精選集還收錄了新歌「Sax And Violins」,這給了Talking Heads 最後的潤色,《Speaking In Tongues》打破了許多流行音樂的固有樊籬,將Funk和非洲音樂語言轉化成一種人人皆可欣賞的方言,「Bum Down The House」瀑布流瀉般的劃奏與喧囂緊張的演唱便是一個例子。
9、Sonic Youth/Daydream Nation(Blast First 1988)

  聆聽這張專輯令你回憶起Sonic Youth曾經讓世界大吃一驚的那些日子,專輯中充斥著純粹尖利刺耳的嗓音和一些Sonic Youth最棒的歌。
  當時沒有人認為他們會上MTV或是參加主流巡演,但Sonic Youth的確現出了自Stooges以來最為瘋狂的音樂,他們試圖提醒人們純粹的回授效果也不失為一種美妙的聲音。Sonic Youth的音樂適合夜深時分在黑暗的房間內欣賞,但《Daydream Nation》同時也展現了他們搖滾的一面,共時從U2到R.E.M到Neil Young(當然還有所有的Sub—Pop樂隊)中的每一個人都想進入Sonic Youth已在開拓的領域,但只有《Daydream Nation》貨真價實。  
10、The Smiths/Hatful of Hollow (Rough Trade 1984)
  這16首歌曲包含了「另類 / 獨立」音樂的所有美學要素:低技術的製作(很少甚至不用疊錄)以及貫穿著年輕人的恐懼,希望與夢想的誠摯急切的作品.
  在英國The Smiths 熱潮的主峰時期推出的這張《Hatful of Hollow》實際是BBC電台節目的選粹,包括在這之前The Smiths 的推出的單曲以至附帶歌曲,這些新鮮簡潔的早期錄音呈現了The Smiths 寬廣的視角與豐富的想像力。 雖然Morrissey哀怨的歌聲吸引了大多數的注意力,但吉他手John Marr富有新意的歌曲結構與絕妙的降半高匹克吉他技巧也是這鄉長專輯的精華歌在;雖然每一首歌都堪稱佳作,但「Please,Please,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和「How Soon Is Now」更是佳作中的佳作。  
11、The Cure/Staring At The Sea/The Singles
(Elektra/Asylum,1986)
  回溯橫跨1979年到1986的那些年頭,《Staring At The Sea / The Singles》讓聽眾領略到了The Cure的演變,從漫不經心的朋克流行樂到哥特式的舞曲搖滾--一種由他們創始的樂風,在吉他手兼歌手Robert Smith的領導下,The Cure以另類搖滾王尊團體的身份出現,影響著從U2到Nine Inch Nails等諸多樂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一直是唯一的單槍匹馬在主流樂壇衝殺的另類團體。
  Smith偶爾流露出的流漫感,憂鬱的世界觀,充滿焦慮不安情緒的歌聲和纏結變幻的吉他演奏創造了The Cure的招牌聲音,這張唱片中的音樂讓價錢領略到力量、熱情和挑戰性,呈現出孤寂、社會疏離與絕望的色彩,並配之以令人聞之起舞的節拍。就在你感到被他們的音樂帶入地獄的時候,像「Lovecats」和「Close To Me」這樣的歌曲卻閃現了他們頑皮的一面。  
12、Husker Du / Zen Arcade(STT,1984)

  Husker Du 的《Zen Arcade》蕩滌了80年代中葉阻窒朋克搖滾發展的那種製作過份精緻的塵垢(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團體最後也毀在這種塵垢之下),這支來自明尼阿波利斯的三人樂隊創造了狂暴如火上澆油般的噪音,雖然容易使人對樂隊的真實風格產生誤解,但依然掩蓋不住他們令人過耳難忘的旋律性。《Zen Arcade》是前Grunge時期的Grunge作品--一種真實的,胡言亂語式的原創,向一代人傳遞著喪失理智的瘋語。

  這一套兩張的專輯是一次錄音合成的,包括諸多經典,如鼓手Grant Hart的「Pink Turn To Blue」和樂隊領袖(現在是Sugar創始人)Bob Mould的「Pride」以及「The Biggest Lie」,還有「Reoccurring Dreams」和臭名昭著的「Long Song」(長達13分50秒)。純真苦澀的誠意,美妙響亮的聲音,《Zen Arcade》就像一枚來自天堂的炸彈在分崩離析的舞台上炸響。
13、The Minutemen /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
(SST,1984)
  這張唱片集完美呈現了80年代中期SST公司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搖滾樂,Funk、朋克、爵士、鄉村與垮掉的一代派的風格復合形成超過40首能改變世界的歌曲,專輯中的每一首歌和你以前聽過的東西都截然不同。僅僅是三個要好的朋友在車庫內即興唱奏就已經寫出「Political Song For Michael Jackson To Sing」或「This Ain't No Picnic」這樣的作品並取代了Steely Dan的地位。 Mike Waitt的貝司彈法可能會令Red Hot Chili Peppers感到興奮不已,而每一位吉他手都會去聽。D.Boon的「簡約」風格,這張專輯證明了搖滾樂令人驚異的個性。
14、Fugazi / Repeater(Dischord,1990)
  引人注目的朋克搖滾新的中心是華盛頓特區,而Fugazi則是Dischord Records / Positive Force運動的領袖。他們的音樂時而律動,時而響亮,時而舒張,時而喧鬧,但一直不失政治性和攻擊力,Ian Mckaye可能不常搞沉重快速的作品,但是Fugazi的音樂絕對不容忽視。 你可能並不完全贊同他們的觀點和態度,但你不能否認他們做出了正直而不妥協的音樂。與眾不同--這正是另類音樂的全部意義所在。另外,Fugazi的唱片價格便宜--那你還顧慮什麼呢?  
15、Jane's Addiction / Ritual De Lo Habitual
(Warner Bros,1990)

  作為這個團體解散前最後一部長篇大作,Jane's Addiction的《Ritual De Lo Habitual》既是音樂上的突破點,又是搖滾樂影響流行文化的重要紀念品。
  這張專輯包括這個團體的第一首成功的音樂錄像和電台熱門歌曲「Be Caught Stealing」,並且推動了這個另類搖滾運動領軍樂隊從地下狀態變成主流MTV的寵兒。就在這張專輯推出後不久,樂隊倍受爭議的領導者Perry Farrell宣佈了Lollaplooza的計劃,這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新音樂、視覺藝術和自由思潮的交叉藝術展示。這張專輯與這場巡演引發了MTV領域無以倫比的大爆炸。如果說Jane's Addiction的首張同名專輯與在華納兄弟公司出版的《Nothing Shocking》被認為是傑出的音樂碩果的話,《Ritual De Lo Habitual》則在另類音樂國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其衝擊力對塑造思考的一代影響至深,堪稱里程碑式的作品。  
16、U2 / War(Island,1983)

  《War》是U2對在祖國愛爾蘭發生的宗教與政治風暴的真摯而富於情感的回應。包括了像「Sunday Bloody Sunday」和「New Year's Day」這樣的發自內心的讚歌。《War》樹立了U2在表現政治良知的音樂領域中的先鋒地位,同時也為這個團體日後上升為搖滾明星打下了基礎。

  The Edge的招牌吉他音響與Bono情感熾熱的演唱已使U2成為最流行的搖滾樂隊之一。U2已經創作並錄製了一些真正偉大而動人的歌曲。但每聽到滿滿一個體育場的人一齊和唱「Sunday Bloody Sunday」總感到不舒服,因為很多時候人們只是跟著唱歌,其真正的寓意正在喪失。
17、Red Hot Chili Peppers / Blood Sugar Sex Magik
(Warner Bros,1992)

  這張專輯是新生的Red Hot Chili Peppers最成功的商業突破點--與整個美國終於趕上這支樂隊加州衝浪式的Funk潮流之時
  Def Jam的創始人和Beastie Boys的製作人Rick Rubin幫助Peppers發揮了優勢--主唱Anthony Keidis的靈歌式唱腔,新銳吉他手John Frusciante的搖擺風格以及貝司手Funk難以抑制的活力。The Peppers一直能夠擺脫Funk常規的束縛,並且在這張專輯中做得更自然更具活力。「Under The Bridge」、「Give It Away」和「Breaking The Girl」憑借十足的信心和強烈的慾望成為大熱之作,MTV這個「百萬流行」的晴雨表也給予了樂隊真正的支持,幫助他們把鍍了銀一般稀奇古怪的錄像放送到這個國度內的幾乎每一家。一個更有說服力的事實是,樂隊以前的公司在「Under The Bridge」風行之後僅僅幾個月便發行了他們的精選專輯--與R.E.M幾年後的回歸交相輝映。
 
18、Violent Femmes / Violent Femmes
(Slash / Warner Bros,1982)

  用Acoustic(原音)樂器來玩一張朋克專輯?也只有Violent Femmes能用柔和的演奏來傳遞凝重的聲音。這張專輯中的12首作的滲透著激流金屬、藍草音樂、民謠、流行曲和第三世界的影響。Violent Femmes是獨樹一幟的,Brian Ritchie的馬丁牌木貝司具有破壞性,Gorden Gano的歌詞與焦慮不安的演唱對人的心 靈產生的震撼比青春期對年輕人產生的衝擊還要大。關於人際關係的破裂,對權威的鞭笞,與父母爭執的故事--你不可能將一張專輯設計得如此完美。  
19、Nirvana/Nevermind(Geffen,1991)

  Nirvana憑這次轉入大唱片公司之後的強力出擊在Billboard排行榜上取得了爆炸性的效果。他們的衝擊力是如此的強勁,又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之外,甚至連《紐約時報》的商業版都以他們做封面,當華爾街的分析家和工業巨頭們都在時間關注那些身穿花格襯衫的破落音樂家們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Nirvana的確將偉大的音樂帶給了更多的聽眾。

  表面上,轟鳴扭曲的吉他聲與憤怒的吉他聲與憤怒而具侵略性的擊鼓已成為成長中的Grunge一族的必修課,實際上,《Nevermind》是一張偉大的流行樂專輯,像「Smell Like Teen Spirits」就抓住了MTV時代人們的距離感和不滿情緒,但卻不失精彩的噱頭和出色的旋律--並且編曲上的精緻巧妙絕不輸於任何一張Beatles的專輯。同時Kurt Cobain的演唱與歌曲創作洋溢著天才與靈感,就長那些與他齊名的人也很少有如此泉湧才思,有不少人認為Nirvana不過是「一招鮮,吃遍天」,但只此一招便已為他們在另類搖滾史上贏得無可置疑的一席之地。
20、Devo /Q:Are We Not Men?A:We Are Devo
(Warner Bros,1978)

  朋克和新浪潮宣稱否定搖滾樂的過去,Devo則將這宗旨發揮到了極致,這個自稱「自我演變」的團體用滑稽、理性的態度替代了搖滾樂的聲色犬馬和感情用事,他們更多借鑒了蹩腳的科幻小說的靈感而非搖滾學識。
  事實上這張荒誕離奇的經典專輯的亮點是Devo對Rolling Stones的名曲「Satisfaction」故作生硬的重新詮釋,把一首對性渴望的讚美詩變成了乾巴巴的機械呆板的陳詞濫調。 正是這種冷嘲熱諷和幽默感構成了《Are We Not Men》的主要框架--而且在每一首歌中,Devo的機智與創意都被製作人Brian Eno打磨得光彩奪目,當時Devo是那麼嶄新和陌生,前途似乎不可限量,但也許是因為他們漢有像成功地再造他人音樂那樣再塑自我,這張稀奇古怪的專輯保存了Devo最出色的一小時。



死亡金屬的形成與發展

在本文開始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死亡金屬這種音樂的表徵:
1.這些樂隊的演奏極其樸實,不像普通重金屬樂隊,在樂器上加許多效果器,或是用點弦、大小泛音等花哨指法。然而他們的音樂一聽就是「金屬」味,噪而重,從樂器到主唱的噪音都有噪音成分,而且配合巧妙,有種出人意料的效果,並將「金屬樂」這個概念表達得淋漓盡致。
2.這些樂隊很突出的一點就是鼓的節奏異常驚人,他們採用雙面雙槌腳鼓,雙腳輪踩,其速度之快難以言表。第二是鐃(CYMBOL)的運用,比一般的樂隊快而頻繁的多,聲音刺耳。第三是鼓的運用似乎代替了普通金屬中的吉他獨奏,占比重很大。
3.主唱的噪音基本上用「吼」(低)和「嚎」(高)兩種,而且大部分主唱用真嗓,而非靠麥克風或錄音技術做出來的。
4.反宗教意識非常明顯,從樂隊名到歌名,大量涉及宗教名詞,晦澀難懂。內容多涉及死亡、虐待、精神錯亂、人格分裂、道德危機等等。總體上反映人類社會的陰暗面,所以這種音樂本身也顯得黑暗、醜陋,就像死屍散發著惡臭一樣。
5.封面設計充滿血淋淋的人體殘片,或是人的肌肉神經解剖圖,或是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死人,或是恐怖電影中的惡魔形象,一看就讓人不自在。

6.每個專輯都像流水一樣,沒有任何停頓喘氣的機會,鼓手自始至終快速擊打,貝司和吉他發出巨大刺耳的爆炸聲,主唱的高低獸吼都讓人感到無法忍受,這是對人類聽覺系統的巨大考驗(摧殘),當你摘下耳機時,會有一種如釋重負的輕鬆感。
7.沒有性和毒品的成分。 「死亡金屬」是一代人憂慮怒吼,表明了青少年們有些不對勁。不管你父母怎麼討厭它,這是進入金屬暴力世界的最後一班火車。METALLICA樂隊同死亡金屬樂隊相比,他們只是大型現場演出的上帝和流行歌星;SLAYER遇上比他更具虐待狂性質的同名樂隊更算不上什麼...當你聽過死亡金屬之後,你回感到世界上所有其他的音樂都是輕音樂。
六、七年前,重金屬的商業化似乎注定要成為一種無思想、無方向的音樂,但是最近這幾年,一些受朋克影響、突破速度極限的樂隊(如METALLICA),成功地將說唱、瘋克的重金屬熔於一爐的 Faith No More 以及善於製造混亂的一群無賴 GUNS &ROSES 的出現成了搖滾舞台上的一種新實驗。但是,Grindcore的出現改變了過去「死亡金屬」的界限。 朋克音樂、核心音樂和「激流金屬」是通向「死亡金屬」天國的路標。「死亡金屬」是一種極端得無法讓人嚴肅對待的音樂。
這是一種賤民演奏給賤民聽的賤民音樂。它不僅用噪音、先鋒古典音樂、爵士樂和噪音拚命地刮你已起繭的鼓膜,還用放大器把它們放大,用一種絞肉機般的力量怒吼出來。極端的時代導致極端的力量,它把侵略和精神錯亂的概念用陰森的曲調吼出來,這是裡根/布什時代「無望政策」的音軌和基督徒前千福年的幻覺。 這是一種在音樂途徑上對敵意和覺悟充滿陰影的追尋軌跡。「憂鬱心境」(BLUE CHEER)、「黑色安息日」、「雷蒙斯」、「性手槍」、「摩托迷」(MOTORHEAD)和「黑旗」(BLACK FLAG)均為其嚮導。
這場革命最早是由一些先鋒而又有暴力傾向的樂隊開始的。「毒汁」樂隊---英國「新浪潮重金屬」的旁系私生子。在1981年的「歡迎下地獄」(WELCOME TO HELL)和1982年的《黑色金屬》(BLACK Metal)專輯中,建立起這種極端不協調的噪音、齷齪、陳腐的金屬和聲和充滿火藥味的陳詞濫調。就如「黑色金屬」(BLACK Metal)唱的那樣:「我們暢飲聖徒的嘔吐物,與垂死的娼妓尋歡,我們吸吮野獸的血,擁有地獄之門的鑰匙。」「沒有任何原因,這就是為什麼『毒汁』要組建。」康拉德.蘭特(CONRAD LANT)這位曾經是「毒汁」的貝司手兼主唱現已組建自己的「克洛諾斯神」(CRONOS)的樂手如是說:「我年輕時是個朋克,專聽『性手槍』、GBH和沙姆69(SHAME 69),那是我生命中最暴力的時期,剃光頭,吸毒什麼都干。當英國重金屬的新浪潮開始時,我開始蓄髮,但一段時期後,我發現這完全是一堆垃圾,我指的是『鐵女』(IRON MAIDEN)、『撒克遜人』(SAXON)、『薩普森』(SAMPSON)等樂隊。我覺得該剃掉頭髮,重新變成朋克。
『毒汁』想做的就是讓朋克重新回到樂壇,所以我們把極端的音樂、所有的陳詞濫調、大型演唱會、皮夾克等等仍進了一個大熔爐,滴出來的就是『毒汁』」。 這種強烈的嗜血欲啟發了瑞士噪音噩夢者「地獄之錘」(HELLHEMMER)樂隊的領隊湯姆.G.沃裡奧爾(TOM G.WARRIOR)(當時被人稱為惡魔屠夫)組建了「冷酷的凱爾特人」(CELTIC FROST),該樂隊1985年的《TO MEGA-THERION》可能是最早的先鋒金屬專輯,其中運用了大量急速刺耳的伸縮喇叭奏出的邪惡的金屬和聲。讓我們看看「毒汁」都浸透到了什麼地方:在德國,有「摧毀」(DESTRUCTION)、「鐵天使」(IRON ANGEL)、「所多瑪城」(SODOM:因邪惡而被上帝毀去的城市)和「創造者」(KREATOR);在洛杉磯有早期的「金屬」、Megadeath、「黑暗天使」(DARK ANGEL)和「殺手」;在巴西有以速度著稱的「埋葬」(Sepultura);在芝加哥有「主人」(MASTER);在魁北克的Voivod樂隊創造出一種近似荒蕪星球的聲響;在舊金山海灣地區有「出走」(EXODUS)和「著魔」(POSSESSED)。每一種新嗓音,就音樂而言,都比他的前任更顯極端---從POWER METAL到THRASH METAL到BLACK METAL到DEATH METAL。
離伯明翰兩個小時路程的諾丁漢,是GRINDCORE的搖籃,「耳痛」唱片公司---懦霾?勞黿鶚艫某???揪蛻柙謖飫鎩8霉?居滌寫蟛糠鍾杏跋斕募?酥饕逭擼?綬鷴蘩開鑭摹八勞銎?偷?保∟APALM DEATH)、「恐怖天使」(MORBID ANGEL)、利物浦的「屍體」(CARCASS)、瑞典的「埋葬」(ENTOMBER)、考文垂的「黑色安息日」的效仿者「大教堂」(CATHEDRAL)、工業噪音式的死亡金屬「上帝之軀」(GODFLESH)和無數冠以GRINDCORE名稱的樂隊。「耳痛」唱片公司的老闆迪各比.皮爾森及其屬下樂隊成功地製作和發行了給主流搖滾「極大震驚」的過於野蠻的音樂。如「恐怖天使」1989年的《瘋狂祭壇》(ALTARS OF MADNESS)、「屍體」樂隊1991年的《NECROTISM??DESCANTING THE INSALUBRIOUS》、「埋葬」的《暗中的恐懼》(CLANDESTINE)、「大教堂」的《GOD OF GRIND EP》、「上帝之軀」的《街頭清除不良分子》(STREET--CLEANER)等等,無疑是該公司極端經典之作,「死亡歌迷」必寵之物。其公司的名字用意很明顯,GRINDCORE十足的耳痛音樂,如果你覺得這種音樂吵的話,那只能說明你太老了。當這種讓人感覺自己年輕的音樂引起越來越多的人狂熱喜歡時,這表明許多樂迷對一天24小時,一周7天不停播放的標準搖滾樂,如AC/DC、「槍炮與玫瑰」最新的作品已感到厭倦,他們希望聽到更符合他們想法和感覺的音樂,GRINDCORE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對GRINDCORE這一名稱的命名並加以系統闡述的是「死亡汽油彈」的最初成員沙恩.安伯裡(SHANE EMBURY)。「GRINDCORE現在已被承認是『急流金屬』的延伸,與此同時,我也一直認為這種音樂會變得流行起來,會影響到許多人,而且他對我來說是種離奇的美。就在這種聲響開始起,我們就完全進入了來自波士頓的「冷酷的凱爾特人」、「圍攻」(SIEGE)等核心樂隊、一些核心和『死亡金屬』樂隊和一些像早期『天鵝』(SWAN)這樣的工業噪音樂隊,所以,我們可以給這些事編一個大網,至少每小時可以編100英里。」GRINDCORE綜合了THRASH METAL、核心音樂和工業噪音的基本成分,GRIND一詞來源於看樂隊演出時常用的一句話:「THAT GRINDS!」(真折磨人)。除了速度因素,GRINDCORE與美國的核心樂隊,如「圍攻」「衝擊單元」(IMPACT UNIT)或「深創」(DEEP WOUND)的音樂並無多大區別。「死亡汽油彈」從早期「死亡金屬」中受到一定影響,並運用了早期紐約噪音樂隊「天鵝」的一些觀點,兩者結合起來就是GRINDCORE,但這個詞究竟如何解釋,誰也說不清楚。
「死亡汽油彈」樂隊1982年成立,是當時許多「極度」(CRASS)樂隊的模仿者之一。它是反對撒切爾政府的朋克雄辯家。1986年,「死亡汽油彈」推出第一張專輯《人渣》(SCUM),是一部暴烈的二十幾首由30秒一首歌組成的超音速衝擊波,最典型的例子是3秒鐘長的「你受罪」(YOU SUFFER!),大音量噪音??然後主唱李.多利安(LEE DORRIAN)大吼一聲「YOU SUFFER!」結束。強烈的加速度金屬和聲,使這張專輯獲得了一致的好評,並取得了十分有影響力的銷量,迅速獲得了「世界上演奏速度最快的樂隊」的名聲。「耳痛」(EARACHE)唱片公司(一個專門出版「死亡金屬」唱片的公司)的領頭人迪格比.皮爾森說:「這張專輯出來的絕對是時候,核心音樂依舊強大,但在這類樂隊的音樂中加入了真正的開了刃的重金屬樂還是第一次。其速度已完全超過了人們多能接受的程度---這就是『死亡金屬』的特質所在。他們僅僅把核心音樂和金屬樂放進了一個加速器,沒有人能相信它的結果會是這個樣子。最基本的,一些唱片公司在「汽油彈」的最初籠罩下誕生,『汽油彈』的成員出出進進,『上帝之軀』、『屍體』等都有『汽油彈』的成員 ,『汽油彈』是整個這類唱片公司的中心。」
對於那首3秒鐘的「你受罪」,貝司手沙恩.安伯裡說:「這是幫助我們面對生活方面問題的一種奇特事物。」他是在該樂隊呆得時間最長的成員(1987年入隊),「我不想成為早上9點上班,晚5點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普通人,我需要發洩自己的能量,音樂能幫助我。」「死亡汽油彈」的成員不固定,現在的陣容是美國吉他手傑西.平塔多(JESSE PINTADO)、米奇.哈里斯(MITCH HARRIS)、鼓手丹尼.赫雷拉(DANNY HERRERA)、貝司手沙恩.安伯裡和主唱巴內.格裡格維(BARNEY GREENAWAY)。但這個陣容明天可能又是另一個樣子。他們的歌比以前稍長了點(也就3、4分鐘),但簡潔的風格依然貫穿於各張專輯,直至其專輯《流放烏托邦》(UTOPIA BANISHED)。「死亡汽油彈」的大部分成員來自英國工業重鎮伯明翰,它是英國噪音的搖籃,「黑色安息日」就是在這裡的酒吧崛起。
與此同時,80年代初的佛羅里達那塊長滿棕櫚樹的荒涼之地。突然成為汽車代理商、快餐店、超級市場和一些有錢的白癡趨之若騖的地方。塵世與音樂密不可分,佛羅里達在這幾年裡爆發出比正常比例多得多的恐怖噪音,原因是佛羅里達是眾所周知的老人州,是度假和有錢闊佬養老的去處,所以他們想唱唱這些行將就木的活死屍,而且炙熱的天氣也使音樂裡充滿熱量。這是一種新型的中產階級朋克搖滾,一種在核心音樂之後產生的新挑戰!「朋克搖滾仍有市場。」紐約的 BRUTAL TRUTH 主唱 KEVIN SHARP 說。他是《金屬狂》和《陳述》雜誌的記者。「死亡金屬與朋克之間有許多共同基礎,許多相同的憤怒情緒。」「恐怖天使」的大衛.文森特贊同這種說法:「這是同樣的挑戰,只是死亡金屬在音樂上更勝一籌---就像當年『黑色安息日』一樣。」
。」 你無法指摘當時只有15歲,現在24歲的 CHUCK SCHULDINER ,這位無可爭辯的「死亡金屬」之父需要製造一點噪音,或者說原始叫喊療法。在佛羅里達的金屬樂隊SAVATAGE、NASTY SAVAGEA 的影響下,舒爾迪那綜合了前「死亡金屬」樂隊「地獄之錘」和加拿大瘋狂速度金屬樂隊「鐵砧」(ANVIL)和「興奮者」(EXCITER)各自的特點,並滲透了一點丹麥神秘主義者「恩賜命運」(MERCYFUL FATE)樂隊的反宗教意識,組建了自己的「死亡」樂隊,其宗旨非常簡單:「成為世界上最重最快的樂隊」。早期「死亡」的示範作品「因金屬而死」(DEATH FOR METAL)、「地獄死亡」(INFERNAL DEATH)和「損壞」(MUTILATION)為樂隊(主要是舒爾迪那)贏得了一系列合作者。隨著地下音樂唱片商和樂迷的增加,「死亡金屬」漸漸成為時尚。該樂隊早期專輯1986年的《血淋淋的尖刺》(SCREAM BLOODY CORE)和1987年的《麻風病》(LEPROSY)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它建立起黑暗吉他音調的標準。但樂隊組建不久,舒爾迪那就蒙上了「簡直難以共事」的惡名,這使得他失去了「死亡」樂隊應得的成功。該樂隊出版了一系列技術精湛的專輯,如1991年的《人類》(HUMAN)。舒爾迪那本人否認難以共事的惡名,「人們會驚奇並取笑,因為他們發現我是多麼地難以置信的平常。我非常喜歡普通生活,像遛狗、做飯、看電視、郊遊、划船,都是些美好的事情。從不做傷害人的事情,我喜歡動物,甚至想成為獸醫,也許會弄塊地,種點蔬菜什麼的。」
死亡金屬作為一種「亡命徒」式的音樂,也許很吸引人,甚至出乎意料地吸引大批聽眾。這樣,反過來會左右唱片公司,左右死亡金屬音樂的發展方向。雖說死亡金屬是「亡命徒音樂」,但在90年代,一切都變得不可思議,洛杉磯90%的樂迷似乎都開始聽死亡金屬或其他重一點的音樂了。在這種環境下誕生了越來越多的死亡樂隊。
從BLACK SABBATH開始死亡金屬的核心內容就被定義為世界末日和魔王的降臨,其最忠實的支持者及其中心人物是魔鬼撒旦,越來越多的樂隊以次為題材,走上死亡的道路。佛羅里達樂隊「殺神者」(DEICIDE)1992年專輯《軍團》(LEGION)中的一首「超越先知」(BEHEAD OF PROPHET)用瘋狂的速度表達了反宗教的憤怒,就像羅馬教皇的一顆毒瘤。這是一種「惡魔主義」,也是更加邪惡的預兆。「殘酷的真理」(BRUTAL TRUTH)的凱文.夏普(KEVIN SHARP)對此有理性地分析:「當然,這是一種安全的反叛方式,沒有什麼可怕的,撒旦不會真正實現。」總之,這確實表明一種「自我確認」合法化的意識,並非去做《魔鬼聖經》中要求做的事。而是做一些把你的靈魂從宗教權利、衰微的中產階級陰影中拯救出來的事,「無望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死亡。就像一些人真的相信2000年世界毀滅的預言一樣。
1984年由吉他手特雷.阿澤格索恩(TREY AZAGTHOTH)和理查德.布魯內爾(RICHARD BRUNELLE)組建的「恐怖天使」不折不扣地表現出一種凶狠、殘暴、野蠻的風格。「阿澤格索恩」,名字取自蘇美爾人的戰爭之神,他以在舞台上自殘出名。他經常在舞台上折磨自己並喝自己的血,他宣稱自己是300年前的吸血鬼,但他又說:「當我在舞台上做一些我想做的事,並不是出於炫耀和招搖,這只是我的個性表現,如果想喝我的血,那麼我就會去做,我不會覺得有什麼奇怪,我不過做些很平常的事而已。」「恐怖天使」現在對樂迷來說已不陌生,《瘋狂的祭壇》中的單曲「小禮拜堂裡的食屍鬼」(CHAPEL OF CHURCH)中主唱戴維.文森特(DAVID VINCENT)以十足的惡魔形象吼出一句「笨蛋,上帝已經死了!」但與他談話時,他更像是談論一場革命而非尋找撒旦,他對記者說:「我以為人們對流行的東西已感到厭倦,就像我們看到的,在政治和教育體系中趕潮流並非最佳途徑一樣,唯一的出路,就是違反一點本性,有時這會討人煩,音樂就反映了這一點。
阿澤格索恩和「恐怖天使」走向一個極端,但比他們更極端的是「屍體」。這支樂隊由原「死亡汽油彈」吉他手比爾.斯蒂爾(BILL STEER)挑頭,他們晦澀的GRINDCORE的音樂碎片與帶有爭議性的歌詞恰當地融合在一起,「屍體」的有些作品的名稱可能是搖滾史上最難以理解和讓人感到不安的,如「內寄生蟲的屍體孵化器」(CADAVERIC INCUBATOR OF ENDOPARASITES)、「惡性傳染在下賤的大眾中散佈」(SWARMING VULGAR MASS OF INFECTED VIRULENCY)和「表皮脫落的腹腔發射」(EXCORIATING ABDOMINAL EMANATION )等等,舉不勝舉。斯蒂爾回憶說:「當我們在1987年組建樂隊時,當時的樂隊都在寫些爭議歌詞,但那僅僅是些類似恐怖電影的歌詞,對我們來說,這毫無意義,它無法對觀眾產生衝擊力。我們要向人們介紹一些現實主義的東西。很顯然,也存在一些幻想因素,因為有些想法過於誇張。但同時,它的根植於現實,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使用一些醫學術語。而且我們認為這是幽默的因素所在,我們不擔心當時為達到某種喜劇效果而模仿我們自己。」
最具創新精神的是「上帝之軀」,這支樂隊的頭面人物是吉他手賈斯廷.布羅德裡克(JUSTIN BROADRICK)(他也曾是「死亡汽油彈」和「HEAD OF DAVID」的成員「,這支樂隊把令人生厭的吉他段落和奇怪的唱法以及毫無感情的機械節奏編排在一起,但卻具挑戰性,它的聲音是GRINDCORE美學的典範。儘管這支樂隊與其他樂隊有著同樣的背景和經常在一起巡迴演出,但著並不意味著這支樂隊和其他樂隊一樣。事實上,「上帝之軀」在「耳痛」公司常常以一種咄咄逼人的姿態與其他樂隊相對立。布羅德裡克說:「公司的許多樂隊很極端,但很糟糕。這只是一種感覺,我們感覺我們不是那種金屬樂隊。『屍體』的音樂是強大的,但缺乏真正的方向,他們唱的東西毫無實際意義,我以為我們的音樂看得很遠,其他那些樂隊已發展到了邊緣,風格已成了局限。死亡金屬代表一個時代,而且我更喜歡它的原動力,但現在卻成了笑料。我不想說『上帝之軀』實際上只做了一些極端的事情,我認為我實際上應該在GRINDCORE的聲音上做出點實踐。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那些樂隊不能持久下去的原因。」
另有一些樂隊比較特殊:英國的「失落的天堂「(PARADISE LOST)樂隊的專輯《哥特式》(GOTHIC)已帶有「仁慈姐妹」(SISTER OF MERCY)樂隊的風格;新澤西的OLD[原名叫「老婦人司機(OLD LADY DRIVERS)]樂隊開始接受日本「無浪潮」(NO WAVE)樂隊「廢墟」(RUINS)和「沉悶」(BOREDOMS)的影響。
無數其他樂隊偏向工業噪音樂隊「上帝之軀」和「內閣」(MINISTRY),甚至連一向以死亡節奏著稱的「生死簿」(OBITUARY)樂隊都感到有發展的必要。特雷弗.佩爾斯(TREVOR PERES),這位世界上唯一穿「檸檬頭」(LEMONHEAD,一支新出名的POST-MORDERN)T恤的死亡金屬吉他手認為:「我們需要一些新的想法,像『我血淋淋的情人節』(MY BLOOD VALENTINE)樂隊所做的,很重,很野蠻。」巴西的超級死亡金屬樂隊「埋葬」(SEPULTURA)已與EPIC唱片公司簽約,似乎準備打入主流市場。 薩克斯手約翰.佐恩(JOHN ZORN)是一位很可靠的指示者,他與赤裸城市(NAKED CITY)、「止痛片」(PAINKILLER)等樂隊合作的作品被「材料」(MATERIAL)、「上帝之軀」和「死亡汽油彈」的成員所稱讚。佐恩已承認日本核心樂隊S.O.B對他有一定影響。他還特地去日本待了一段時間,與UFO(UNITED FUTURE ORGNIZATION)樂隊,「死」(DIE)樂隊的歌手YAMASUKA EYE、「廢墟」樂隊的成員、噪音吉他手KEIJI HEINO切磋音樂。每一個與佐恩合作的人,在他看來都是一件樂器,從「超速度青年」(SONIC YOUNG)的吉他手瑟斯頓.穆爾,到「信仰破滅」的邁克.帕頓,到「殘酷的真理」的凱文.夏普。夏普這樣評論佐恩:「他是個瘋子,他最奇妙的一點是把先鋒派音樂完美地融進核心音樂和死亡金屬音樂中。」
以後怎麼樣?誰也不知道。誰會在埃爾維斯搖屁股的時候想到以後會有「黑色安息日」這樣的樂隊出來,摧毀了整個關於節奏與布魯斯的概念;誰又會想起「性手槍」、「黑旗」和約翰.佐恩?也許人的創造力和接受能力是無限的。讓我們想想,「涅磐」已到達了4白金,「金屬」樂隊的唱片已超過了5白金,若在幾年前,誰又會信呢?



搖滾分類
 
Black Metal 黑色金屬
以邪惡、異教崇拜以及撒旦思想為其主要訴求,通常在歌詞含有反基督、反宗教的傾向即被歸為黑金屬,除了傳統重金屬固定樂器之外,經常會使用其他樂器如鋼琴、小提琴,或歌劇的女高音,在歌曲中營造出一股詭異又嚇人的恐怖氣氛。「黑金屬」以來自北歐的重金屬團體最具代表性。 代表性樂隊:Emperor, Mayhem, Enslaved, Dark Funeral

Death 死亡金屬

樂風以「鞭擊金屬」或「碾核」為其背景演化而成。電吉他快速的反覆,幾無旋律的和弦,速擊狂踩的雙大鼓,主唱咬牙不清的低吟狂吼,歌詞以死亡仇恨為主題,充滿了屍體、內臟、肢解、分屍、奸屍、戀屍癖、食屍、虐待等變態字眼。「死亡金屬」以來自佛羅里達州的重金屬樂隊最具代表性。
代表性樂隊:Death, Carcass, Cannibal Corpse, Suffocation

Glam Metal 華麗金屬

通常指一個重金屬樂隊的舞台表演方式或外在形象以誇張的濃妝艷抹或俊俏的外型來吸引樂迷,這類的樂隊大多是偶像團體。「華麗金屬」的樂風不會太重,歌詞也無太深入之含義,屬於較流行的重金屬音樂,是主流金屬的分支。
代表性樂團:Kiss, Poison, Warrant, Twisted Sister, Motley Crue

Grindcore 碾核

類似「朋克」但極具重量的音樂,主唱低鳴深沉的狂吼咆哮、電吉他超麻辣的音色再加上極快速的反覆節拍及密集鼓點,構成一種幾無旋律的重金屬樂風,樂曲的長度都很短,從兩秒鐘到三分鐘不等。「碾核」為一種極為冷僻的重金屬樂風,大多數「死亡金屬」樂隊都採用此一樂風。
代表性樂隊:Napalm Death

Grunge 垃圾(頹廢?)

另類搖滾的同義詞。起源於西雅圖的類金屬(metal-like)另類搖滾,基本上Grunge屬於另類搖滾而不應歸類到重金屬之下。
代表性樂隊:Nirvana, Pearl Jam, Mudhoney, Alice In Chains

Hardcore 硬核

源自於「朋克」,歌詞直言不諱粗鄙不堪,音樂如同噪音一般。

Hard Rock 重搖滾

比重金屬樂「輕」一點的音樂。
代表性樂隊:Foreigner, Blue Oyster Cult, Heart, Cinderella

Heavy Metal 重金屬

「重金屬」必須具備狂吼咆哮或高亢激昂的嗓音、電吉他大量失真的音色、再以密集快速的鼓點和低沉有力的貝司填滿整個聽覺的背景空間,而構成一種含有高爆發力,快速度,重量感及破壞性等元素的改良式搖滾樂。通常泛指傳統的主流派重金屬或無法分類到其他重金屬流派裡的重金屬樂。
代表性樂隊:AC/DC, Accept, Judas Priest, Iron Maiden, W.A.S.P.

Industrial Metal 工業金屬

採用大量冰冷的電腦採樣音效,穿插以機械或金屬器具的撞擊聲代替傳統打擊樂器,加上電子式的節拍,是很像科技舞曲的重金屬樂,但仍保留重金屬的大量失真效果。
代表性樂隊:Fear Factory, Ministry, Nine Inch Nails

Neo-Classical 新古典金屬

受古典音樂極深,在重金屬樂中加入大量古典音樂元素。
代表性樂隊: Angra

Pop Metal 流行金屬

在重金屬搖滾中加入流行音樂之元素,可說是重金屬搖滾和流行音樂妥協結合的折中產品,是極易為主流市場之音樂消費者所接受的重金屬搖滾樂。
代表性樂隊:Def Leppard, Mr Big, White Lion

Power Metal 強力金屬

擁有類似「速度金屬」的速度和「鞭擊金屬」的重量壓迫感,但旋律性不及「速度金屬」,爆發力也不及「鞭擊金屬」。
代表性樂隊:Pantera, Armored Saint, Wild Dogs

Progressive Metal 前衛金屬

風格有別於傳統重金屬,在歌曲中採用大量複雜華麗的編曲,或在歌詞中傳達出某些前進思想供聽者一個想像思考的空間。
代表性樂隊:Queensryche, Fate Warning, Dream Theater

Punk 朋克

歌詞中傳達某些叛逆思想及對生活環境、文化、社會、政治等的不滿情緒,而音樂缺乏協調性無特定風格,是一種相當嘈雜的音樂,通常一群能將樂器弄出聲音來的人就可以組一個朋克樂隊。
代表性樂隊:Clash, Sex Pistols


Speed Metal 速度金屬

速度為其標榜的主要特色。經常會和「鞭擊金屬」產生混淆,通常「速度金屬」的音樂較具旋律性,主唱歌詞咬字較清楚,吉他間奏富旋律性且快速而流暢;而「鞭擊金屬」則較缺乏旋律性,完全一速度、重量、壓迫感和破壞力並重。通常「鞭擊金屬」樂隊和「速度金屬」樂隊的樂手們都擁有純熟高超的樂器演奏技巧。
代表性樂隊:Helloween, Gamma Ray, Riot, Rage


Thrash Metal 鞭擊金屬

速度也極快,具有相當快速的反覆節拍(riff),電吉他粗麻的音色刷出剽悍的和弦,極具破壞力及壓迫感的速踩雙大鼓,主唱粗暴狂吼式的唱腔配合電吉他快速的節奏急速地唱出幾無旋律的曲調。「鞭擊金屬」以來自舊金山灣區的重金屬樂隊最具代表性。
代表性樂隊:Metallica, Megadeth, Slayer, Anthrax, Death Angel, Testament, Exodus, Destruction, Kreator, Coroner, Overkill



無 題
--評兩首有代表性的迷幻樂
作者:朱巍
  搖滾樂(廣義)是一種很特殊的表達形式,它並沒什麼神秘,它也並不能怎麼樣,它不會使你更聰明,更富有,更有毅力,它只是為你提供一種看待事物哲學。如果你覺得你能用搖滾樂的表達方式找到精神上的勝利,那麼你就會喜歡搖滾樂。如果你現在或者曾經喜歡 PUNK(朋克)或ACID(迷幻),並以之為精神支柱,你一定會產生許多的感受,這些感受也許會和作者或運動倡導者不謀而合,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們可以理解但從未產生過你的感覺,這就是搖滾樂所要達到的效果,它是一個由有限個創作動機組成的混合體。它可以激發你的靈感,你的潛在的感覺 。ACID中最具代表性的是「THE DOORS」的「LIGHT MY FIRE」和「THE GRATEFUL DEAD」的「THE OTHER ONE」。如果你對ACID沒有認識,沒有興趣,那麼你所聽到的是兩首冗長的,思路混亂的,每一種樂器都很糟,很幼稚的曲子,無論是鍵盤和吉它SOLO都沒理由存活那麼長時間,因而它不能使你產生激情,只能使你厭倦。
  而事實上,一個ACID愛好者所感受到的卻截然不同。就好比一個德國人和一個中國人同時聽中文,雖然他們所接收的客觀聽覺信息是一樣的,但感受都完全不同。聽前一首歌曲,ACID FUNS會感覺到其中有很多缺漏的地方,很多地方明顯單調與不平衡,他們所作的是情不自禁地填補這些空白,缺陷,而不是去把錄音機關掉。每一次「填補」都不會一樣,因為那是你即興發揮的,而這也正是作者的目的-他們只是提供了創作的動機,而剩下的東西就需要聽眾利用自己的想像去完成,不同的聽眾會根據自身情況任意地表達,發洩,可以把它想像成不同的東西。一個ACID吉它手絕不會去扒「LIGHT MY FIRE」,而只會利用「LIGHT MY FIRE」動機激發他自己的靈感去創作和「LIGHT MY FIRE」不同的,新的東西。
  而那首「THE OTHER ONE」則是一首更優秀的作品。全曲長達18分鐘,基本上是一些雜亂的音符,彼此聯繫很不緊密,甚至有前後脫節現象。事實上,它的每一個處理都那麼驚人的巧妙,機智,就像一部優秀的偵探小說,其中提供的信息有些是真正的線索,而也有很多是混淆視線的,它們同樣不可缺少。 「66-3566-3566-i5」是全曲的主題,也是作者的創作動機。如果作者就只一味地演奏它,那麼它就會變得沒有一點魅力,同時也難以滿足作者的創作慾望,所以作者用17分半鍾作為陪襯,使主題出現達到一種噴發的效果。主題在中前段出現,然後便是各種變奏曲,有的隱藏了後兩小節,有的只表現後兩小節,還有的是很游離主題的變奏,整個變奏部分即興發揮的地方斑斑可見,作者根據主題即興地發展了各種變奏,而最終回到了主題。作者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使主題忽隱忽現,你可以體會到一種壓抑,一種壓抑下產生的反思維的,自嘲的快感。直致最後,作者才徹底地,毫無保留地再現了主題。這首作品最動人的地方並不是主題,而是那些變奏,是作者為最大程度表現主題所作努力和作者的才華。



重溫Punk時代的經典嚎叫
評唱片合集《1-2-3-4:Punk & New Ware 1976—1979》
  「1977年,沒有貓王,沒有披頭士,沒有滾石」。朋克們曾經這樣叫囂過.20年過去了,這些明日張膽的反叛者們已如劃過天際的隕星般消失了。現在由朋克樂上聲名卓著的無政府主義者、反基督徒、三和弦論的偏執狂們所組成的經典級的朋克和新浪漫樂隊被濃縮成一套5張CD的合集和一本48頁的小冊子——(1—2—3—4:Punk& New Wavel976一1979)(以下簡稱《1—2—3—4》),由環球剛剛推出。 憑借其選曲及文字資料編撰所倍守的朋克信條和專輯質量,《1—2—3—4》可稱得上一座神珍型的朋克樂的盧浮官,儘管它的製作者也坦言由於版權上的一些障礙,少數重要曲目未能收錄,但這本附5CD的有聲書籍仍為我們奉上了100首曲風、情緒各異的朋克藝術品:從編曲結構精巧嚴謹的 Television的《Marquee Moon》(月亮帳篷)到怪誕而充滿黑色幽默意味的 The Not Sensibles的 I'm In Love With Margaret Thatcher」(我與瑪格麗特·撤切爾相愛)幾乎囊括了朋克樂的每一種曲風,也許某些那個時代遺留至今,仍活於世的老傢伙們會羅列出另外100個樂隊的名字來代表那個時代,但這對於那個搖滾樂繁榮多產的時代來說,並不能構成某種指責。況且,難道歷史還能再重現一個那樣的三年來湧現出如此之多驚世駭俗、才華橫溢的怪才,充滿靈感的機會主義者,光榮慘烈的失敗者和討人歡心的天才騙子嗎?雖然朋克和新浪潮音樂也會週期性地再次浮出地面,但再也不會如朋克革命時代反叛得那樣粘稠徹底了。那一時代有一些輝煌的名字(The Sex Pistols、Blondie、Stranglers等等)在音樂史上刻下了永恆而隨意的一筆。幾乎每一張朋克搖滾合輯總會近乎無恥的憑借打出這些響亮的招牌來聲稱「這是一張朋克搖滾的精選輯」,而《1—2—3—4》中不僅收入了這些人盡皆知的人物,更將那些被人們所遺忘了的傑出藝術家們的作品第一次收錄到 CD中來。
  又一個值得叫好之處是製作者在包裝上突髮式的靈感和創意可圈可點。我們原以為又將看到一件拙劣的偽Jamie Reid式的粉黃色的玩意兒,也許還會有勒索性的文字和矯揉造作的裝飾性別針。但意外地,我們看到一隻很酷的,瀰漫著邪惡氣息的黑盒子,帶有銀色的金屬鈕扣徽章,它提醒我們這是一個社會制度日趨規範、完善的時代,根源純粹的朋克理念比多愁善感的懷舊倩結更值得人們去注意、去沉思。追溯音樂史上的每一種風格盛行之後,最終都只遺留下一些陳腐糜爛的感官娛樂的殘渣,朋克樂也不例外,我們應感謝這套精緻的合輯,它把人們的眼光開闊到了更源遠的搖滾年代,加深了人們對朋克樂的理解。
  對那段音樂史的時間劃分是令合輯製作者頭痛的問題,合輯中按從1976年最早發行 The Damned的 New Rose和 The Sex Pistols的「Anarchy In Uk」單曲所引發的朋克風暴做為開始,由此可見,製作者有著明顯的偏英傾向,其時美國的朋克樂早已起步並發展起來。雖然它和英國朋克有著某些風格前衛性等細微差異,但搖滾史上仍將美國的 The New York Dolls、The Mc5等定義為朋克,然而正如製作者自辯所說,他們總得從什麼地方開始,從英國的標準來看,毫無疑問朋克起始於「New Rose和「Anarchy」,若有人要尋根問底的遷就大眾口味,也許還要算 Canvey lsland的「Dr Feelgood」,總之從Crass和他們的無政府主義追隨者們到 Cockney Rejects和 Oi!樂隊,截止於1979年此音樂合輯僅拴釋了與當時其它一切音樂所格格不久的朋克樂,然而又一次如同搖滾樂工業炮製的一架機器,在縣花一現之後,朋克樂從那時起在本意上已經滅亡了。原因是朋克的實質在於它的革命性而非藝術性,時過境遷,一切都會改變,即使是旋律性強,節奏更加輕快得意的朋克版本——新浪潮音樂,到了1980年也如朋克一般被冷落遺忘了。
  合輯的製作沒有生硬地依照年代的順序而是將各種歌曲依其風格、情緒、思想的類同自然地結合成五部分,這樣製作使每一部分都保持獨立性和完整性,給聽者留下了極大的感知和思考的空間,不管是質樸簡單的早期朋克樂還是多元化的先鋒實驗派朋克樂都是如此,我們不可能無視朋克樂在美國的發展,因此合輯雖沒收錄New Wave的領袖Talking Heads卻也囊括了重要的朋克「基督」Ramones(B1itzkring Bop)。瀰漫著浮華商業氣息的 Blondie(Rip Her To Shreds)、迷失雕像一般冰冷的 Johnny Thunders(You Can't Put Your Arm Around The Memory),硬核朋克的先鋒「Dead Kennedys」(Califonia Uber Alles)。但不可否認這個「朋克盛會」中有兩個遺憾得有些悲壯的缺席:Patti Smith是其中之一,其二是The Fall樂隊,用The Fall的靈魂人物 Mark E·Smith的話來說「那是一種羞辱,因為Punk神話中的重要章節被打劫了。」(John Lydon的倫敦哀嚎深深地雕鑿在他們的腦海中,英國的街頭朋克們從倫敦佬的諷刺畫中掠奪般的尋求靈感),另一個疏漏之處是The Police:儘管在嬉皮藝術家的圈子中他們被公開嘲諷為朋克庸品,但「High Street Brltain」仍是很有影響的作品,那是能使他們進人這個整體的唯一的東西。然而更令人惋惜的是CD中甚至連Joe Jackson和Squeeze都收錄了,但始終沒有出現Elvis Castello。沒有人能像他那樣用 New Wave特有的豐富情感和對朋克敏銳的洞察力將朋克由沉默含混的不滿導向清晰亮麗的表達。
  然而我們還是可以看得到製作者們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這是一次十足的朋克樂盛宴,早期的經典歌曲中「Energy」隨處可見。所以「Energy」一詞就被那些昔日的流行明星們在接受來訪時頻繁地從他們的如簧之舌中噴洩而出。他們其實痛恨朋克,又怕自己落伍,於是以此粉飾他們虛偽的本質,這是朋克們送給衛道者的一個露骨的玩笑,於瘋狂的喧囂之後隱藏著一絲淡漠的冷笑,這正是朋克們的幽默之處,其中理所當然的蘊含著對這些衛道者們的怒火,這些淵源於70年代後期以英國為典型的西方主流社會全體性的對無產階級朋克及其文化的極端壓制,大部分抗議可表現在來自上層的流行樂手的肉麻可怕的表演:Noel Edmonds和Dave Lee Travis向男人們宣揚波浪式卷髮和大鬍子的高雅姿態。朋克運動作為西方文化的一次時代性的痙攣,直接顛覆了六十年代的經典搖滾樂。從倫敦走出了The Clash和Pistols,振臂高呼之下,街頭巷尾都張揚著對暴動的祟尚,警察遍佈英國的每一個角落,死氣沉沉的電台中充斥著 Queen、Rod Stewart、Elton John、ELO和The Bee Gees的麻木聲音(他們中的所有人在今天都得到比昔日更高的評價,這無異於送給那些認為他們是文化「皮諾曹」的人一顆苦果,但無法阻止)。曼徹斯特誕生了 The Buzzcooks、Northern Ireland、The Undertones和Stiff Little Fingers,英國西南地區出現了Penetration和The Angelie Upstars等樂隊,朋克革命之火烽煙四起,騷亂天天都在升級。
  終於沒有太多的新意可尋了,儘管年輕的音樂家們仍宣揚獨立鮮明的個性,但事實上他們的音樂已干篇一律,如同機械地走過的閱兵隊伍中的一個兵團, The Pistols、Clash和Ramones這樣唱,於是從Truro到Berwick—on—Tweed的每一支樂隊也都這樣唱,幾乎沒有人能嘗試著做出與眾不同、令人興奮的東西來了。琴技高超的少年都裝作是把和弦統統忘光了的吉它手,否則這場革命中的每個人都會把他當做「激進搖滾」貴族來當眾批鬥訴罵,朋克之聲變得極度的蒼白、快速、僵硬,朋克們將眼睜睜地看到從reggae樂開始的一條鴻溝把他們與時代徹底的隔離了——儘管他們特別欣賞正直的激情——卻絕不可能去效仿那種風流和沉緬肉慾的音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大多數朋克樂手對「機器人般」的電子樂懷有強烈的反感,主要因為他們是偏執、狂想情緒的代表,而在這些朋克樂隊中獨樹一幟的Joy Division推翻了這一套,通過對深層潛在意識的發掘,引導他們自己成為了電子舞曲的一代宗師——New Order.
  當涉及有關男女情愛的話題時,朋克不再偉大了,朋克男孩兒們對愛情的感覺是那麼的遲鈍笨拙以至於他們僅為了單純的迴避這一話題而輕狂的排斥100年來的流行音樂的傳統主題,其後朋克樂生長出了才智的羽翼,女權主義者來了。她們是 Raincoat、The Slits和 Au Pairs這些個飽經創傷的朋克女孩兒,但她們也沒有涉及到「性」的主題,這類歌曲中有一首名為「Sexual Politics」的並非十分出色的作品,卻打動了朋克權威雜誌《NME》,頗受好評。另一方面,朋克樂為那些富於機智而才華橫溢的歌手提供了大量機會:Tom Robinson、Ian Dury、Jonathan Richman、John Cooper Clark由此成名,在《1—2—3—4》中,我們處處可聞那些傑出歌手在第一次嘗試中出色的表現:「Riff Raff」中的 BillBragg、「The Nips」中的Shone MacGowan、「The Killjoys」中的Kevin Ronland等等。這一套合輯中的第5張CD給人感覺似乎在尋找著朋克樂的出路——是低調的心情浮躁(The Monochrome Set)?是吸食藥物後的冥想(The Only Ones)?還是啞劇般的愚不可及(Adams&The Ants)?這個群體中有一部分人找到了,絕大多數卻陷入迷惘、因為他們從沒有想過:朋克絕不是一種職業,在這100位藝術家之中,也許只有 The Cure樂隊的 Robert Smith和TheJam樂隊的Paul Weller在漫不經心的漠視著這個巨大而機械的音樂工業,同時玩著他們自己的晦澀暗淡而淒美的音樂,無論贏家還是輸家,都被時光的流逝所沖淡,再也不重要了,而要緊的是他們曾做的那些事構築了那個時代,而那個時代也給他們留下了一些珍貴的東西,使他們可以講述自己的故事,樂此不疲,這就夠了,這就是一種快樂。



只有六十年代音樂才是真正的搖滾樂


  六十年代的西方世界經歷了本世紀最大的動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各種藝術形式空前繁榮,年青人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叛逆精神,他們反對社會,反對家長,反對一切傳統的東西。他們要打破所有束縛,所有常規,所有既有的事物。六十年代的青年再也無法找回他們的自信與平衡,悲觀,絕望,自報自棄是這一時期的代名詞
也就在這一時期湧現了無數才華橫溢的樂隊和歌手,正是他們改寫了流行音樂史,樹立起了「六十年代」這一光輝的里程碑。六十年代音樂最精華的部分是以「大門」,「感恩而死」,「地下絲絨」等為代表的「迷幻樂」(ACID),又稱「酸搖滾」。ACID是當時的一種毒品,叫做「制幻劑」,當時的樂手大都服用它以讓自己的感覺更加敏銳,這和現在的海洛因,大麻等在藥效上有這很大的差別,換句話說就是藥勁沒有現在的大。但由於當時提純技術落後,很多樂手都死於過量毒品,如JIM MORRISON,JIMI HENDRIX,JANIS JOPLIN等。
在六十年代,美國出現了一位流行音樂史上誰也無法比擬的人物,那就是民謠歌手鮑伯·迪倫。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才是搖滾樂的締造者,MEGEDEATH樂隊主唱DAVE MASTAIN曾說過:如果說「貓王」解放了身體,迪倫解放了思想,那麼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解放所有剩下的東西。這話第三句未免誇張,但前兩句則正確指出了「貓王」和迪倫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差別。迪倫以歌詞及淳樸的風格著稱,在JOHN LENNON還在下等酒吧唱情歌時,迪倫就告誡他多唱些有意義的歌。
總之,六十年代及將要來到的七十年代是流行音樂的巔峰時期,很多西方流行音樂評論家都曾說過:只有BIG BAND JAZZ才是真正的爵士樂;只有六十年代音樂才是真正的搖滾樂。



六十年代搖滾文化
  
  對於只知道金屬與朋克的樂迷來說,或許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的搖滾樂已經難以呼喚起他們的熱情,那種呼喚愛與和平的精神本質亦顯得不合時宜。但是,特別對於從根本上對搖滾樂缺乏認識與瞭解的中國樂迷來說,對經典搖滾樂的疏離僅僅是時間的作祟與對時尚無腦的盲從。
  在某種意義上,搖滾在六十年代,業已在西方達到一個後人難以企及的極限高度,這時的極限並非指音樂本身,而主反映它的文化功能與精神內涵;音樂上,亦給當今幾乎所有的搖滾音樂範疇奠定了基礎、指明了方向.我們完全有理由這樣說:從七十年代中後期的搖滾發展到今,人們所做的一切僅僅是對前輩們所做所為的模仿、消化、補充、完善、伸延、重現,甚至是一種追趕;當然亦有小群的背叛與遊蕩。
  那些已如恆星般耀於宇宙的經典樂隊現今已基本完善了自己的星系,即是說,任何一支七十年代以後無論這是在做最先鋒的實驗音樂還是做最媚俗的流行搖滾的樂隊,如果假設他是標圖上的某點,那麼該坐標的原點一定是某支六十年代的樂隊。這支樂隊的名字在大多數情況下是如雷貫耳的----就算以前默默無名,隨著幾十年蒙蔽塵灰的湮滅,它們堅定而無銹的姓名一定會凸現而出。而當這些坐標系交錯混雜到一起時,當今任何一種古怪、復合性強的搖滾類型都可以追溯回去,並會異常準確,例如The Velvet Underground加Grateful Dead對噪音迷幻廳人灰野敬二的左右,Black Sabbath加King Crimson對巨磨般沉緩的死亡金屬樂隊Cathedral的定格。
  這就是祖宗的意義,如華夏的炎黃女媧,雖明知他們僅是不化時代的幾個腰纏葉麻的部落首領,但冥冥之中他們已被神話,幻為非人的神----百姓願意去相信、去供奉,因為他們賦予了人們生存與發展的機會,率領他們擊垮了敵人----就算真有什麼神,亦不會更偉大吧。
  如果說以上的文字表達的是懷舊層面上的浮誇,有人眼前一定會閃現漆彩剝落的廟宇時身著荒草的泥胎木塑或一些泛黃照片上那些業已死去的領袖先賢的音容笑貌,是說,他們值得去尊敬與緬懷,我們就永不將之忘記,他們的價值在於那些已經枯萎、被裝入骨灰盒的陳功舊績,那真荒誕得可以.
  我們必須呼喚藝術的人本精神,當代文化在走向兩個極端的同時卻一樣地遠離著人性的呼喚----是流行的惡俗時尚,他們將文化責任感改裝成一道吃進良心、拉出金錢的生產流水線,那只是塑料、鐵和各種化合物,而不會與"人"構成任何關係----如果未算上排泄功能的話;二是自暴自棄的極端分了,他們更像是在社會不斷演變進化過程中分離出的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一些變異細胞甚至毒瘤,藝術的表達成了純個人非理性途徑的發洩,他們沒有文化責任心,脫離大眾正是他們的希冀,他們的誠實正是他們的罪,如後納粹藝術,人性正成為他們自娛自樂的玩具。那麼,在當今,六十年代的音樂已萎靡了嗎?不如說,當今的人性下在萎靡,在變異、在石化,我們在呼喚的是六十年代的音樂不如說是它雋永的人本精神,而且,特別針對現今對西方搖滾樂的知識仍幾乎是一片空白的國內樂迷,這些音樂更應是新鮮而有效的(請某些自以為是的資深樂迷摸著良心,想想五年或十年前的自已,想想國內大多數青少年真實的文化素質及營養狀況)。
  六十年代的偉大意念有自己完備的獨立性,在當時看來,它不需多置一詞或刻意營造,但當它放到30年後來看當然就有了一定的說教性質與攻擊感,有人會問:"為什麼要假定今天的青年就該、或願意背負過去時代的光榮而生活?"這似乎有些多餘,正如會有人問:"為會麼要讓青年去學習嬉皮的吸毒與濫交?"一樣多餘,我們沒有讓任何人去吸毒----我們去響應感召、汲取我們業已丟失的文化理念,用九十年代末的思維模式去辨證地容納六十年代的精神菁華並捨棄它的糟粕,一切都應是自然而然的,這就像第一吃橘子的猴子亦會扔掉橘皮一樣合乎邏輯。
  在六十年代,嚴肅文化與亞文化(滸文化)之間的界溝全線崩潰,那些死硬的木乃伊嘴臉的所謂高雅文化被大眾徹底清掃出門,這應緣於現代生存方式、歷史景況與社會結構下人群對文化本質上的要求轉換。頹廢派興起了一場對保守黨的嘲弄與惡作劇,濫情與縱慾成為十幾歲的青少年最熱衷的話題,在課堂上燃起的摻著大麻葉的香煙,數以萬計的裸體青年頭戴花環在市中心與政府大廈前遊行,他們成立原始氏族自給自早式的聚居公社,牆上畫著雲、鮮花與一句標語:只要作愛,不要戰爭。微笑、簡單、髒話、大聲、直率、平民主義、充滿激情、生機勃勃----沒有藝術家的偽飾與卓然不群,公是街邊行人的普通與親近隨和,從文化的建構功能上講,亞文化已不自覺地上升到凌駕一切文化的高度,對於丈夫死於越戰的寡婦,失業後困苦而委頓的青年或整日奔波於生計的市井窮人來說,他們是不會穿上燕尾服與長裙去聽什麼巴赫的,他們只需要能聽懂並且被感動的音樂。與波普藝術、後現代詩歌小說 (黑色幽默、自由體與尖銳的政治批判)、非百老匯戲劇一道,搖滾樂更是以一種文化的面目出現,這在於它在解釋滾音樂演繹手段無限可能性的同時,其音樂文本、演奏方式、服飾、各種行為,當然還有音樂本身所展示的近乎宗教的說服力與親和力為整整一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處世態度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許多頗具神性的歌者,如John Lennon、Bob Dylan、Jim Morrison、Janis Joplin、Jimi Hendrix等,用他們的音樂塑造了無數青年的理想的人生觀。
  普觀六十年代搖滾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儘管它以波西米亞生活方式、吸毒、極度的性開放、群居、蓄髮、罷課、反核 、反戰遊行等行為為它的負載標誌,但和平、博愛的嬉皮思想才是它的主流指向;雖然在現在分析,當時他們僅是用搖滾樂、毒品與性亂盡可能地麻醉自己以去消極的避世與無聊的烏托邦幻覺,但從另一個角度,這種歇斯底里的理想主義在逃避與自欺的外層掩護下,更是令當代青年羨慕與尊崇的對人性回歸與唯美追尋的大無謂的犧牲勇氣。
  現在,就算有人再設下這個賭局----用生存賭自由,用客觀賭幻想,用酒肉賭鮮花,用金錢名利去賭精神昇華,用肉身的歡娛去賭靈魂的解放,特定的生存環境與文化氛圍下誰還有勇所去以百倍的信心與熱情投入這場必輸的賭博?
  問這個赤黃色的社會,問你我麻木萎靡的靈魂。



"重金屬"十大吉它手

1.Eddie Van Halen(艾迪·范·海倫) 這位出生於1957年1月26日的荷蘭籍美國人,是VAN HALEN(范·海倫)樂隊的主音吉它手,也是無數"重金屬"樂迷心中的偶像,其深厚的功底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堪稱新一代吉它手的楷模。七十年代末首創快速點弦指法,影響深遠。首張同名專輯《VAN HALEN I》是"重金屬"歷史上最重要專輯之一,隨後的《5150》、《OU812》也大獲成功,不過Eddie在其中的吉它表現大為減少,而是將更多心思放在鍵盤演奏上,這或許與吉它手兼主唱Sammy Hager(山米·海格)的加入有關。進入九十年代Eddie Van Halen仍孜孜不倦,活躍在搖滾樂壇。你若不信,聽一聽他在電影原聲專輯《Twister》(《龍捲風》)中"Humen Being"(人類)和"Respect The Wind"(向風致敬)中的表現,就知道什麼是"大師水準"了。 代表作品:《VAN HALEN I》(《范·海倫 一》) 《VAN HALEN II》(《范·海倫 二》)
2.Slash(斯萊史) 如果說Axl Rose(阿克索爾·羅斯)是GUNS N' ROSES(槍炮與玫瑰)一半的話,那麼Slash就是另一半。Axl Rose狂野不羈的演唱配和Slash轟鳴的吉它交織出一種美妙的噪音效果:狂野而充滿生氣,激進而富於侵略性。吉它在他手中就像一把槍,準確而又犀利。看過"November Rain"(十一月的雨)MTV的朋友一定會對Slash在教堂前的那段吉它Solo留下深刻的印象。由於和Axl Rose在創作方向上的分歧,Slash已離開GUNS N' ROSES獨立發展,推出個人專輯《It's 5 O'Clock Somewhere》(《某地5點鐘》)。 代表作品:《APPETITE FOR DESTRUCTION》(《毀滅的慾望》) 《USE YOUR ILLUSION I II》(《運用你的幻覺 一、二》)
3.Steve Vai(史蒂威·范恩) 師出Joe Satriani,13歲就加入搖滾樂隊以音樂作為終身事業的Steve Vai ,經過Frank Zappa(弗蘭克·扎帕)、David Lee Roth(大衛·李·羅斯)、WHITESNAKE(白蛇)等多個樂隊的鍛煉,技術已無可指摘。身經百戰的Steve Vai已臻"琴人合一"的境界,他的最大特點是把手中電吉它的功效發揮至極致。1990年推出的專輯《PASSION AND WARFARE》(《戰爭與激情》)被評為當年最佳吉它演奏專輯,是每個學琴人必備的"教材"。 代表作品:《PASSION AND WARFARE》(《戰爭與激情》) 《ALIEN LOVE SECRET》(《神秘異種》)
4.Kirk Hammett(柯克·漢彌特) METALLICA(金屬)樂隊現在已成為"重金屬"音樂的代名詞,他們的每一張專輯都堪稱經典。深刻的思想,嚴整的旋律,精湛的技巧,默契的配合,使他們在眾多的"重金屬"樂隊中獨樹一幟,出類拔萃。作為METALLICA樂隊的主音吉它手,Kirk Hammett一直生活在主唱James Hetfield(詹姆斯·海特菲爾德)和鼓手Lars Ulrich(拉斯·尤爾裡奇)的陰影中,但是無人可以抹殺他在樂隊中的重要作用。不信聽一聽"One"(唯一)中的Guitar Solo,那旋律絕對是可以讓你"三月不知肉味"。進入九十年代,Kirk Hammett逐漸參與樂隊歌曲的創作,在96年的《LOAD》(《裝載》)和97年的《RELOAD》(《再裝載》)中可以聽到多首他的作品。這一變化連同樂隊形象、風格的轉變,意味METALLICA逐漸融入主流。 代表作品:《…AND JUSTICE FOR ALL》(《對一切都公正》) 《METALLICA》(《金屬》)
5.Nuno Bettencourt(努諾·貝特恩考特) 還記得EXTREME(極端)樂隊的黑白MTV作品"More Than Words"(無需言語)中Nuno Bettencourt懷抱一把木吉它的精確切音表演嗎?無論是他清秀的面龐,憂鬱的氣質,還是精湛的琴技,謙遜的品格,Nuno Bettencourt都有理由成為樂評家和歌迷的寵兒。在樂隊1989年的處女作中他就有不俗表現,隨後的兩張專輯展示了Nuno Bettencourt的雄心:創造出一種融合Blues(布魯斯)、Funk(瘋克)、Art Rock(藝術搖滾)、重金屬的搖滾樂。作為新生代吉它手最傑出的代表,嫻熟的技巧和無盡的創意足以令他叱吒樂壇,立於不敗之地。EXTREME解散後,人們對單飛的Nuno寄予更高的期望。 代表作品:《PORNOGRAFFITTI》(《春宮圖》) 《III SIDES TO EVERY STORY》(《故事的三方面》)
6.Yngwie Malmsteen(英格威·馬爾莫斯汀) 這位瑞典人曾是歐美樂壇彈奏速度最快和古典韻味最濃的吉它手,全世界崇拜他的樂迷不計其數,特別是在日本,有"吉它之神"的美稱。翻開Yngwie Malmsteen的唱片文案,值得他感謝的音樂大師只有Jimi Hendrix(吉米·亨德裡克斯)和Paganini(帕格尼尼)。1992年的精選專輯《THE YNGWIE MALMSTEEN COLLECTION》(《英格威·馬爾莫斯汀選集》)值得每一名吉它手反覆聆聽。近年來隨著新生代吉它手的崛起,Yngwie Malmsteen已漸漸沉寂,但是他的實力仍不容忽視,或許下一次出擊就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代表作品:《FIRE AND ICE》(《火與冰》) 《TRILOGY》(《三部曲》)
7.Joe Satriani(喬·斯崔尼) 做為Kirk Hammett和Steve Vai的師傅,Joe Satriani的名聲遠沒有他的徒弟顯赫。但是他的眾多吉他獨奏專輯仍應驗了一句古語:薑還是老的辣。與他的兩名徒弟相比,Joe Satriani 的演奏風格快速但不激烈,在慢板作品的處理上別具匠心。Joe Satriani的音樂中宗教痕跡較重,"Big Bad Moon"(壞月亮)中陰柔的吉他演奏配以他低沉的嗓音,營造出詭異的氣氛,"吉他巫師"之稱名副其實。1994年,Joe Satriani宣稱要頂替另一位老牌吉它手Richie Blackmore(裡奇·布萊克摩)的位置,加入DEEP PURPLE(深紫)樂隊,但至今未見動作,不知他的到來是否可以使樂隊重振昔日雄風。 代表作品:《SURFING WITH THE ALIEN》(《和異形衝浪》) 《TIME MACHINE》(《時光機器》)
8.Paul Gilbert(保羅·吉爾伯特) MR.BIG(大先生)雖然只出版了4張錄音室唱片,但已擁有大批的樂迷。"To Be With You"(和你一起)成為"金屬柔情"最好體現,這其中主音吉它手Paul Gilbert功不可沒。頭兩張專輯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布魯斯功底,在隨後的作品中,Paul逐漸提高頻率,加快撥弦速度,已取代Yngwie Malmsteen成為"重金屬"樂壇彈奏速度最快的吉它手。順便提及,Paul Gilbert在"Nothing But Love"(只有愛)中嘗試用吉它演繹出小提琴、鋼琴,甚至更多的音色,充分表現出他驚人的想像力和高超的琴技。 代表作品:《MR.BIG》(《大先生》) 《BUMP AHEAD》(《向前衝》)
9. Eric Johnson(艾立克·約翰遜) 與其他重金屬吉它手相比,Eric Johnson的音樂似乎稍顯輕柔舒緩,富於理智而缺乏激情,這或許與他樂隊實踐較少有關。Eric功底紮實,技術嫻熟但不過分炫耀,吉它演奏富於變化,細節之處個人化的表現更加令人著迷。與眾不同的Eric Johnson同時也是一名享有盛名的"布魯斯"吉它手,他在木琴上的造詣與電琴上的成就同樣出色,是名副其實的"全能吉它手"。 代表作品:《TONES》(《音色》) 《AH VIA MUSICOM》
10.Dave Mastaine(戴維·馬斯坦) 如果說以上九位吉它手是名至實歸的話,那麼最後一位的選擇就有些為難。因為每支重金屬樂隊都至少擁有一位不錯的吉它手,WINGER(飛翼)樂隊的Rob Beach(羅勃·畢茲)、POISON(毒藥)樂隊的Richie Kotzen(裡齊·克特森)、TESTAMENT(舊約)樂隊的Alex Skolnick(亞歷克斯·斯科爾尼克)都在各自的樂隊中表現出色,倍受讚譽。但是最後我選擇了MEGADETH(麥加帝斯)樂隊的Dave Mastaine。離開METALLICA後,他組建MEGADETH,決心與METALLICA分庭抗禮。作為"Speed Metal"(速度金屬)的代表人物,他彷彿有無窮的力量,用手中的電吉它營造出風雨不透的"速度世界",聽MEGADETH的音樂,你將體會到什麼是透不過氣的感覺。九十年代中,Dave Mastaine宣稱要脫離原來的"速度金屬"陣營,開創一片新的"金屬天地"。讓我們對他寄予殷切的期望吧。 代表作品:《PEACE SELL…BUT WHO IS BUYING?》(《出賣和平,但是誰買?》) 《RUST IN PEACE》(《腐朽和平》)
註:以上排名不分先後



GRUNGE的興衰故事

與重金屬、朋克有著淵源的Grunge起源
  一般而言,在搖滾音樂史上,能夠結合服裝款式,或其附帶關連的亞文化的樂種,除了Glam Rock之外,另外一個應該便是Grunge這種純美式的音樂風格。然而談到Grunge,卻得必須簡略地提到它的眾多源頭與其影響。
  基本上,Grunge大約出現在80年代末期的西雅圖地區,它融合了當地兩大主要地域性的音樂風格與音樂人口:一群聽重金屬的忠貞樂迷與另外一群聽朋克樂的死硬派,兩相加成碰撞之後,對於當地的音樂文化活動自然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衝擊。因為就許多朋克樂的死硬派而言,朋克(Punk)代表著除了音樂本身的個性外,它還標榜著一種生活態度:就是通常這類的樂迷會傾向將一切不合理的事物,採取一種對抗叛逆的態度或將之導引至一種無政府的混亂狀態,而Grunge便是攝取自一小部分的重金屬思想與部分的朋克哲學。換言之,Grunge音樂可以被稱之為一種融合Post—Punk、 Hard Rock與70年代Heavy Metal的另類音樂支流。
另類變主流,Grunge成流行風潮
  所以在92年,當Grunge音樂開始受到一般社會與媒體注意後,大眾才發現到Grunge所涵蓋的還包括背後整個的亞文化活動。或者說的精確一點,主要是以西雅圖—家獨立廠牌Sub Pop旗下的樂團為主要代表現象。不過,由於Grunge音樂所受的影響過於廣泛,舉凡70年代一些經典硬式搖滾團體如Led Zeppelin、Kiss、BlackSabbath、AC/DC,到80年代的地下傳奇硬核朋克The Replacements、Husker Du或實驗噪音樂團Sonic Youth都在Grunge團體吸收臨摹的範圍內。因此,當一些西雅圖主要團體如 Nirvana、Mudhoney、Soundgarden、Pearl jam、Alice in Chains、Screaming Trees、Tad等團體開始嶄露頭角時,他們各自的樂風則有著明顯的差異性。甚至其他非西雅圖地區的Grunge團體,如 DinosaurJr.Stone Temple Pilots、多數由女性所組成的L7、Hole、Babes in Toyland及Scrawl等也都有其不同的音樂亞文化背最與源頭。而究其原因,Grunge這一風格實際上應該算是一些唱片市場看準時機,將蟄伏已久的美國地下音樂活動推上主流市場的一個產品類型罷了。也因此,當Nirvana為另類音樂及Grunge打開新的市場後,許多音樂觀察家均認為當初美國另類音樂所標榜的音樂創作與市場獨立精神已經逐漸失落,許多初期以Sub Pop發跡的團體紛紛被大型國際唱片公司挖走,而讓Grunge又變成另外一種被收縮到主流音樂的風格。
快速膨脹的全球Grunge風潮
  不過就樂團組成的年代來看,80年代中期以後成立的團體如 Green River、Mudhoney、Soundgarden、The Melvins等算是第一代的Grunge團體。他們的樂風較重,摻雜較多的重金屬的氣息與濃厚的地下音樂色彩,而在那時候,這些團體都還只是被歸納在一般的美式另類音樂的範疇內,只有其中受Black Sabbath影響較深的The Melvins,後來逐漸成形的沉緩低郁樂風才算為Grunge慢慢勾勒出自己的特色。因此,許多人都視他們為真正符合西雅圖出身的第一支Grunge團體。
  但是到了Nirvana、Pearl jam等,則已經算是第二代的Grunge團了。此時的樂風除了較富變化外,旋律上也較為親和。所以,在91年年初,Pearl Jam發行首張專輯《Ten》時,在氣勢上仍嫌單薄,幾支單曲都一直在排行榜上牛步爬升。但是,一等到92年Nirvana的第二張專輯《Nevermind》及單曲「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一舉跌破許多人的眼鏡之後,整個被貼上Grunge標籤的團體則全部變成主流市場上的寵兒。許多單曲開始大賣,並在全美校園或搖滾電台強力播放。再加上MTV的推波助瀾,許多團體紛紛被邀請到MTV節目做現場不插電(Unplugged)的演出。
  結果,整體的Grunge潮流一下子就這麼推到了最高潮,同時其背後的亞文化也被媒體及服裝界籍其風潮而推出了許多相關的附屬商品與衣飾。當然,在91年創立的Lollapalooza戶外聯合演唱會,也直接地助長了另類音樂與Grunge的壯大和擴張。概括地說,92—93年算是Grunge最為風光的顛峰時期,許多團體紛紛發表其代表性作品以鞏固地位。
Nirvana 引領
  Grunge的巔峰英雄神話 然而不幸的是,藥物在搖滾圈內一直是難以剷除的根痛。一直處於媒體焦點的Nirvana主唱Kurt Cobain及其他幾個著名的團體,一直都有著頗為嚴重的吸毒問題,而Kurt Cobain更有著情緒低潮的憂鬱與自毀傾向。雖然92年2月Kurt Cobain娶了Hole的團長Courtney Love,但婚後的生活對他並沒有太大的幫助,而他們兩人各自不穩定的個性也讓這場婚姻如同鬧劇。接著婚後不到7個月的時間,Courtney Love產下一子,但緊接著兩人卻常常為了孩子的事惰而被人控告是不適合養育小孩的父母。此時的Kurt Cobain不僅末從婚姻生活中得到他所想要的心靈撫慰,反而更加深了他長久以來的身心問題,導致他大量吸食毒品來尋求逃避。
  終於,一連串的事件導致最後不幸的悲劇發生。在93年當《In Utero》專輯受到樂評正反兩極的激烈爭辯後幾個月,Kurt Cobain已經數次因服藥過量而送醫,但這些消息都被唱片公司封鎖下來。93年後半年到94年前半年初春,Nirvana開始展開世界巡迴演唱,結果在他們到羅馬準備度假的時候,卻再度發現他企圖服藥自殺未遂,於是眾人才真正發現到事態嚴重,而將他送至戒毒所。Kurt Cobain在看護所等不到三天就溜回西雅圖的家中,不過他的母親卻在三天後報警說Kurt Cobain失蹤,但是隔天卻發現Kurt Cobain早已在自己的家中舉槍自殺了。那一天是1994年4月5日,而且他的屍體還是在三天後,因一名保險裝置工人被屍體絆倒後才發現。當Kurt Cobain的死訊一傳開,立刻震驚全世界樂迷。而這一悲劇立刻使得Kurt Cobain瞬間化為90年代的搖滾悲劇英雄,他所代表的不但是另類音樂與其青年x世代的叛逆不妥協,他那短暫炙熱卻充滿苦難折磨的一生,也如同基督受難般地神化成一則搖滾傳奇。
Grunge的未來去向?
  Kurt Cobain死後,Grunge的整體氣勢也直接大受打擊,雖然幾個重要團如Pearl Jam、Stone Temple Pilots、Hole紛紛推出其重要的巔蜂作品,但整體而言、Grunge已經開始慢慢出現走下坡的趨勢。更有甚者,那幾年不但開始出現「到底另類要對誰另類」的議題,也隨著Grunge躍上主流媒體舞台與市場,而更加受到地下音樂樂迷的抨擊。許多更新的廠牌再度出現,更新的地下音樂樂種再次潛回至當初小眾市場的地方,靜靜地醞釀音樂工作者自己的理想創作環境。然而,對於唱片公司而言,為了維繫他們與獨立廠牌之間的橋樑,他們不僅慢慢開始培養或挖掘下一代的另類團體,進而也促成所謂Post—Grunge的衍生,譬如後來出現的Live、Bush、Everclear、Better Than Ezra、Candlebox、Collective Soul、DishWalla、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oadies等等,這些樂團都是唱片公司力捧出來,為了填充整個市場需求及媒體、電台的播放而生。可想而知,他們的音樂比起 Pearl Jam、Nirvana那一代的Grunge聲音,更加地被唱片公司修飾粉光過,甚至有些團體的音樂聽來簡直如同好萊塢工業下的商業公式電影—般,幾乎毫無創意與聆聽樂趣可言。
  隨著時光的消逝,媒體逐漸又慢慢將焦點轉移到其它音樂類別。而接下來的幾年,幾個當年的Grunge樂團在音樂創作上的評價也逐年下降,整個Grunge音樂似乎已經面臨一個死胡同或迷茫的十字路口。而這一低迷情勢,直到97年4月,當Soundgarden宣佈正式解散,緊接著Stone Temple Pilots主唱Scott Weiland一連串的吸毒被捕起訴事件之後,大眾才發現Grunge是否真的已是強弩之末?是否當初所謂的「另類」一詞根本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隨著98年Pearl Jam《Yield》專輯的出版,再回首Pearl Jam由當初Green River的貝斯手,蛻變到短命的Mother Love Bone,再到現今仍保持一貫堅強的團員陣容,這一路下來,他們算是見證了Grunge的興起與沒落。但對於許多當年隨著他們一起成長的青年而言,他們心中卻不禁要問:到底Grunge與另類音樂是否真的這就麼無息而終?到底Grunge未來的方向在哪裡?所謂的「主流」與「另類」之正反辯證,是否真的就是一個無解的兩難?我想,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能夠回答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主题

703

帖子

5411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5411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2-16 21:02:43 | 只看该作者
<
板凳 rofy530说:回沙发rofy530
獨立的旗幟SST公司
曉 峰/編譯
  你知道下面的一串名字意味著什麼嗎?Black Flag、Soundgarden、 Sonic Youth、Meat Puppets、Descendents、Minutemen、Dinosaur Jr、Bad Brains、fIREHOSE、Buffalo Tom、Husker Du、Screaming Trees。對,他們都是在美國非主流音樂領域裡最炙手可熱或是最值得懷念的樂隊,那麼除此之外,他們還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都曾來自一個地方:SST唱片公司。正如荷蘭的阿賈克斯足球俱樂部培養出了諸如克魯伊夫、內斯肯斯、巴斯騰、裡傑卡爾德、克魯伊維特、卡努和博格坎普這樣的世界級球星一樣,從SST這家在美國名不見經傳的小獨立公司裡,走出了橫跨美國80年代和90年代的最生猛的搖滾樂隊。現在,與SST依然默默無聞不同的是,經過SST洗禮的這些樂隊已是各大公司的寵兒了。
  那麼,SST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公司呢?故事要從1977年說起,這一年,一個叫 Greg Ginn的年輕人從加利福尼亞大學畢業,他組建了一支叫做Black Flag的樂隊,並很快地錄製了一張專輯,但當他們把這個專輯的樣帶送往各家唱片公司的時候,卻得到了一個相同的結果:閉門羹。一怒之下,Black Flag自己湊錢,在1978年成立了SST公司,出版了他們的第一張EP專輯Nervous Breakdown。
  可能連 Greg Ginn也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賭氣,竟翻開了美國搖滾樂的新篇章──Hardcore時代的到來──並對後來20內的美國搖滾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Hardcore,簡單地說,是美國朋克的另一種說法,是美國對英國朋克的直接反應。當Ramones把朋克音樂帶到英國的時候,英國出現了朋克浪潮,當這股浪潮波及到了美國的西海岸時,便在 Black Flag, Dead Kennedys, Flipper和Circle Jerks身上生根開花。和英國朋克不一樣的是,Hardcore的速度更快,音樂更髒,音響更大而且混濁。因此,Black Flag也有了美國的「性手槍」之美譽。
  任何一家獨立公司都有類似的經歷,他們白手起家,財政緊張,出版的唱片沒有銷量。在地下與半地下的狀態中度過艱難的歲月,一旦他們在商業上取得一點成績,還沒有來得及慶功,殺身之禍便降臨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垂涎欲滴的大唱片公司要麼挖走你的台柱,要麼被控股。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這些小公司元氣大傷,不得不招安於大公司旗下,或是關門倒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像Motown、Island這樣的規模較大的獨立公司都在劫難逃。
  但SST的字典裡沒有「妥協」二字,或許當年Greg Ginn在投靠無門時受到了打擊和羞辱,使他更堅定地堅持不妥協的獨立意識,知道有一句搖滾音樂史上最偉大最響亮的反主流口號「Don*t Suck Corporate Cock」(不合作)嗎?它就出自SST;你經常在唱片的封面上看到提醒唱片銷售者和未成年人的「Parental Advisory, Explicit Lyrics」警告語嗎?SST把它改成了「Fuck Parental Advisory」。80年代,當大唱片公司紛紛抱住巨星的搖錢樹的腿拚命地搖晃時,在Black Flag這面獨立大旗的引導下,SST已經悄悄的把Hardcore音樂發展的了極至,並醞釀著一場風暴的到來。
  現在人們都知道,是Sub-Pop出版了Nirvana才在全球引發了Grunge和另類音樂的潮流,其實SST出版Grunge音樂的時間要比Sub-Pop早的多。在1987年的時候,SST就已經為Screaming Trees出版了第一張Grunge風格的Even If And Especially When。隨後,他們又為Soundgarden、Skin Yard等西雅圖樂隊出版了專輯。事實證明了SST的眼光是正確的,誰還願意為只賣掉了200張專輯的Skin Yard出版下一張專輯呢?只有SST。正是因為SST的堅決不妥協的態度,才使這家不起眼兒的獨立公司逐步壯大起來並成為80年代美國地下音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儘管SST作為一個品牌保持了它的純潔,但無法避免的是那些走紅的樂隊要麼解散,要麼遠走高飛,在SST公司80年代重要的名字中,解散的有:Black Flag(1986)、Husker Du(1987)、Descendents(1987)fIREHOSE(1995),轉簽大公司的有:Sonic Youth(1988年簽約DGC)、Dinosaur Jr(1988年簽約英國的Blast First)、Soundgarden(1989簽約A&M)、Meat Puppets(1991年簽約London)、Screaming Trees(1991年簽約Epic)Buffalo Tom(1992年簽約RCA)、Bad Brains(1993年簽約Epic)……SST就像美國唱片業的西點軍校,為大公司「輸送」了一支又一支出色的樂隊。但SST並未因為走了台柱而一蹶不振,相反,他們的規模卻日益壯大,20年來,與SST公司簽約的藝人團體達180多個,而且,他們還設立了兩個子公司,New Allience和Cruz。現在,他們每年以50萬張的銷量遞增,這對一家獨立公司來說,取得這樣的成績已經是相當可觀了。進入90年代,非主流音樂的走紅,獨立公司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但SST巋然不動,他們這時的口號也更加堅決:「Corporate Rock Still Suck」。
  SST是Hardcore的大本營,風格基本上都是融合了朋克和重金屬音樂,並展示了五花八門的吉他音響效果,聽SST的音樂,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他們在80年代就演奏完了20世紀的非主流搖滾樂。這裡有第一隻黑人朋克樂隊Bad Brains,他們火爆的演奏技巧使他們贏得了Speedcore的美譽;Black Flag高分貝的音響把朋克樂和鞭笞金屬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fIREHOSE抓住了流行曲、民歌和爵士的特徵,並為音樂賦予了岩漿噴發般的力量;Husker Du那獨一無二的悶爆式的吉他演奏是Bob Mould的音樂的標籤;Sonic Youth的Lo-Fi與實驗的音樂氣質;Soundgarden音樂中散發出的晦暗、低調的氣息……還有哪一家公司能向我們展示如此豐富多彩的原汁原味的音樂呢?
  除了上述這些在非主流樂壇比較響亮的名字之外,90年代SST的主角是:Opal、Volcano Suns、Blast、Sister Double Happiness、Divine Horsemen、Saintvitus、Run Westy Run、Das Damen、Saccharine Trust等,這些讓人們感到陌生的名字也大都已經解散和投靠了其他公司。就目前而言,真正支撐SST的是:原Black Flag貝司手Chuck Dukowski組建的SWA,原Husker Du鼓手/主唱Grant Hart,原Sonic Youth成員Lee Ranaldo以及Gone、The Last和Sylvia Juncosa等,這些人差不多都是SST的元老。
  隨著不斷地發展,SST的音樂類型也趨於多樣化,現在已不都是當初清一色吵鬧的Hardcore,在SST旗下,還集結著一批相當出色的先鋒音樂家,如Elliotsharp、Zoogz Rift、 Roger Miller、 Fred Frith、Henry Kaiser、Negativland等;還有現代爵士樂與布魯斯風格的Tar Babies、Always August、Universal Congress Of、Bazooka、Cruel Frederick;原Violent Femmes貝司手Brain Richie的世界音樂;新民歌風格的Roger Manning、Kirk Kelly;Bad Brains主唱HR的雷吉音樂;Pell Mell的新世紀朋克等。
  儘管有許許多多在SST旗下成名的樂隊接連離去,讓人不免有些遺憾,但人去樓不空,這些團體給SST留下了一筆豐富而又經典的財富,下面我們就來回顧一下SST的經典之作。
  首先我們來看看SST的創始人Black Flag,Black Flag在他們存在的八年中,共出版了十多張專輯,除個別的兩三張專輯比較一般化之外,其餘的皆相當出色。在這些專輯當中,最出類拔萃當然要數Damaged (1981)了。這是有史以來在45分鐘之內最狂野、粗暴、誠實並充滿激情的音樂,其中的「Six Pack」和「TV Party」是最受爭議和最為Hardcore歌迷津津樂道的兩首歌。美國《音樂大全指南》對這張專輯的評價是:「這可能是80年代早期加州音樂沼澤地上浮現出的一張最棒的Hardcore朋克專輯,雖然有很多樂隊嘗試過這種音樂,但沒有哪一支能比的上他們的。」
  來自波士頓的Buffalo Tom在SST只出版了一張專輯,即1989年的同名專輯,這是一張充滿活力令人眼花繚亂、剛柔相濟的專輯,在以噪音為主的SST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張了。
  洛杉磯的Descendents的出現,把「性手槍」在美國所傳播的朋克對政治的憤怒轉變成了對青春期的焦慮,他們在1987的專輯Two Things At Once實際上是把他們的第一張EP短專輯Bonus Fat 和專輯Milo Goes To College合二為一,Bonus Fat被認為是自Modern Lover的首張專輯以來最簡潔生動地反映青春期挫敗感心理的專輯。這個合集就像是勾勒出了「非主流」美國搖滾起始的地圖,讓人聆聽的時候欲罷不能。
  Bad Brains在離開SST之前,為SST留下了一張I Against I (1986)這是這支樂隊在人員變動之前錄製的最好的一張專輯,音樂的速度在這個專輯中有所減慢,但他仍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專輯之一。
  來自明尼蘇達的Husker Du,其在Hardcore音樂界的影響力絕不亞於Black Flag,而且他們也是筆者最喜愛的樂隊之一。Husker Du雖然在SST只出版了三張專輯和一張EP短專輯,但每一張都份量實足。在美國,許多樂評多比較推崇他們簽約華納之後出版的兩張專輯而忽視了他們在SST出版的Zen Arcade(1984)和 New Day Rising(1985)。Husker Du在Zen Arcade大膽地打破了許多音樂上的規則,這是一張並不能一下就能讓人清楚和理解的概念專輯, Bob Mould和 Grant Hart放棄了Hardcore固有的「快、狠、硬、噪」的規則,而是在嘗試一些流行的、卡帶實驗、原聲歌曲、鋼琴和迷幻噪音等。而次年的專輯New Day Rising又是一個新的突破,他們是第一個真正令人信服地把Hardcore和流行曲交融在一起的樂隊,每一首歌都是那麼簡潔、銳利,這張專輯不僅比Zen Arcade更激烈和無情,而且更加悅耳。 New Day Rising是Husker Du的代表作。
  The Minutemen是一支不幸的樂隊,樂隊的靈魂人物 Daniel Boon在27歲是不幸喪命,其餘的兩名成員組建了fIREHOSE。在The Minutemen為SST出版的幾張專輯中,最好的是他們1984年的Double Nickels on the Dime,這是他們的傑作,這張專輯共有43首歌,但遺憾的是它一直被人們所忽視。
  Sonic Youth現在是搖滾歌壇最響亮的名字之一,他們雖然在SST出版過六張專輯,但這支來自紐約的搖滾樂隊似乎和SST的關係不大,EVOL (1986)和Sister (1987)算是與SST合作期間最好的專輯,尤其是後者,Sister確立了他們內容豐富的搖滾美學的規則,它的音響酣暢淋漓地融為一個整體,甚至古怪的吉他演奏要比通常的還少了些混亂,在當時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次冒險行動。
  成軍於亞利桑那的 Meat Puppets的音樂中的朋克成分要大於Hardcore,他們的第一張同名專輯以朋克和鄉村音樂風格為主,但第二張專輯Meat Puppets II卻展示了他們音樂中豐富多彩的一面,他們回到了更根源的音樂之中去了。從早期的山地搖滾 (「Magic Toy Missing」、「Lost」、 「Climbing」)到輕柔的器樂(「Aurora Borealis」、「I'm a Mindless Idiot」)。這張專輯在當時得到的評價並不高,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才漸漸地品味出它的魅力和經典性了。十年之後,Nirvana在他們MTV Unplugged音樂會上翻唱了這張專輯中的兩首曲目:「Oh, Me」和「Lake of Fire」。
  當然,SST的經典作品絕不止上述這些,筆者不厭其煩地列舉旨在告訴讀者SST有許許多多獨創和精彩的音樂以及他們堅持自己的音樂方向和不向商業妥協的獨立精神,並為許許多多的獨立公司樹立了典範。



死亡金屬

  死亡金屬是對我們藝術的一種探索。把無政府主義的野蠻和對現實生活的挫折感的科學的融合成一種聲音的藝術就是死亡金屬。一種概念、組合和反美學上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一種地下運動的意識形態。消極意義上建立起來的死亡金屬他們通過探索超越現實的反未來派的虛無主義和機械唯我論的宿命的接受的價值,尋求一種能消除社會環境裡的不良現象的辦法。死亡金屬提高了生命和選擇權的地位,特別是後啟示錄時代選擇死亡的的權利。
  作為現實社會裡無法無天的聲音的極端,死亡金屬是唯一能結合科學和情感,並在足夠的深度上描述著種對抗的流派。當文明變得越來越荒蕪和無價值時,一種反抗不僅在價值觀上而且在美學價值體系的詮釋上展開,那就是死亡金屬。
這裡特別推薦:Morbid Angel (恐怖天使)、Slayer(殺手)、Monstrosity(畸形)、Cryptopsy、Suffocation(窒息)、Therion、和Vader.

  在人類的後啟示錄時代,我們都認識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我們思維的機器被感性的界限所迷惑而由此導致的不忠實從某天起就一直沒有改變。死亡金屬用建築學構架式的音樂,(這種音樂拿嗓音作為潛在的無政府主義但肯定生命的作品的動力元素),陳述了另一種形式的真實。死亡金屬不是崇拜死亡的音樂,但它通過推翻全世界拿人性做抵押品的否認之牆,去克服並接受死亡。
  對那些沒有體驗過死亡金屬魅力的人來說,大部分死亡金屬看起來是中奇怪的隨意和暴力的金屬音樂,重點在陳述死亡的過程、死亡、人類命運被操縱的殘酷和狡詐的不誠實。然而死亡金屬有它自己的學說,他們的歌詞也有其專業理論。你可以去看看死亡金屬風格和金屬樂歷史兩頁瞭解更多的關於死亡金屬流派和他們從其他相關普通重金屬裡演變而來的歷史。
  無論他怎麼發展,被作為是一群全球範圍內的意見不和者的死亡金屬仍穩穩地鞏固了它的重要地位。和每代人一起,存在一種從我們的死亡的恐懼中驚醒的可能性,死亡金屬一直處於這個別的流派無法達到的探索領域的前鋒。伴隨著它詩化的意識形態同結構主義但又無政府主義的音樂,死亡金屬表現了核心價值的哲學在於動感而短暫,而不是基督教所宣揚的永久和關於宇宙目的論的不朽的幻想。死亡金屬涉及生命的探索,那些欣賞死亡金屬的人發現他們超越了死亡,像W.S Burroughs所寫的那本「重金屬驚雷」描述的那樣,去撕裂任何的秩序,用一種混沌的次序去取代它。



重金屬

  "我們在玩重金屬,我們在聽重金屬,重金屬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他們的擁有的一切。
  和曇花一現的PUNK,ACID相比,重金屬算得上是生命力較強的一個流派。它由硬搖滾演變而來.對重金屬影響最深的是Led zepplin和Black Sabbath 從某種意義上講,重金屬是從英國起源的,但重金屬中最優秀的一支樂隊卻是一支美國樂隊-Metallica.重金屬要表現的是憤怒,它是通過喧眾取寵的方式來表現.從外形,音樂形式到內容,重金屬都是千篇一律,披肩發,破褲子和皮夾克,外加一副裝出來的生氣的表情.朋克所表現的也有憤怒,所不同的是它們是通過自嘲來表現,他們外形奇特,短頭髮,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做著鬼臉.

  重金屬屬於憤怒,孤獨,敏感而又脆弱的人.他們都是善於無中生有,胡思亂想的人,對於那種隨遇而安,適應能力強,思想健康的人是對重金屬和朋克是沒有要求的,對於一種情況或一件事,正常人也許不放在眼裡,而對於有些人來說卻能使他們興奮或悲哀.他們經常處於不平衡當中,於是搖滾樂就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給予他們"自信"和"平衡",他們就學會了這種處事哲學,遇到一件事,他們不是想著如何解決,如何去完成而是想著如何去逃避,然後想盡辦法找到平衡.人們之所以喜歡一般流行音樂,是因為純聽覺上的好聽或以共鳴為特點的感情宣洩,但對於重金屬和朋克,已經絕不是宣洩這麼簡單,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自信和一種處事態度.
  你會經常聽到重金屬迷說:"xxx樂隊太棒了!""xx真酷"重金屬音樂及樂手是他們崇拜的偶像.而Punk卻不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罵金屬,罵流行,罵別人也罵自己,沒人能攔得住他們.有的重金屬有技術,有旋律,有藝術性可言,而Punk除了混亂難聽外一無所有.
  當你有了一種找平衡的需求,而尋常的精神勝利又無法滿足時,你就會需要重金屬和朋克。搖滾樂就是這樣的,它使幼稚的和度過幼稚時期而依然幼稚的人迷狂,使剛剛成熟的和處於幼稚階段卻已經成熟的人為之不屑一顧.它使憤怒的孩子們更加憤怒,使他們能夠鼓足勇氣去蔑視那些曾經和正在蔑視他們的人,重金屬是他們的信仰,是他們唯一的寄托。當他們發現被騙時,他們就可悲而無悔地成熟了.



有關 THE WALL 分析文章
作者 辛迪
  Pink Floyd 的《The Wall》(迷牆)也許是音樂史上最具迷惑力最富想像力的專輯。《The Wall》錄製於1979年,於1982年被拍成電影。專輯與電影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有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過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專輯其實是Pink Flody兩位成員真實生活的寫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像。Roger是《The Wall》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後的孤獨感。Pink成年後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寫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將這些生命的故事組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了神秘的有關男性精神世界幻覺之旅的專輯——《The Wall》。
1.當老虎衝破牢籠: 第一部分(Whe the Tigers Broke Free,Part I)
拂曉前
一個「黑色44」之清晨
指揮官被命令在原地守候
他命令部隊撤退
將軍們互相致謝
敵軍坦克暫時停止進攻
幾百個普通人的生命
換來了Anzie橋頭堡戰役的勝利
很遺憾Pink Flody沒有把這首悲傷的歌收入到《The Wall》專輯中,但很慶幸的是他們將其收進了電影之中。「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當老虎衝破牢籠)講的是二戰期間,英國士兵在意大利Anzio造了一個橋頭堡,「the tigers」 指的是在Anzio開來開去的德國坦克,而歌中最後一句「幾百個普通人的生命」指的是Pink父親的隊伍。在電影中,我們首先看到的是Pink住的旅館,然後鏡頭很快切換到一個點煙的男人,抽著雪茄,擦著槍。其實他就是Pink的父親,正為對德戰爭做準備。電影裡在放這首歌的前後還穿插放了Vera Lynn一首名為「The Little Boy That Santa Claus Forget」(被聖誕老人遺忘的小男孩)的歌,講的是一個小男孩祈禱聖誕老人送他一面小鼓作為聖誕禮物,但最終願望沒有實現的故事。在小Pink的心目中,聖誕老人其實就是他的父親。
2. 在母體中(In the Flesh)
見你,想你
也許會去參加一場演出
去感覺幻覺的顫慄
軍校學員整裝待發
陽光,請告訴我是否你在逃避著什麼
你是否不願見到這一切?
如果你想瞭解隱藏在這些冰冷眼睛後的一切
你就必須爬過所有的偽裝
燈光
聲響
行動
把它扔向他們!!!
把它扔向他們!!!
"In the Flesh」(在母體中)在這張專輯中有兩重含義。電影中當此歌出現時,有一名少女敲著門,然後出現一群人擠向兩扇用鏈條鎖著的門的鏡頭。後來鏈條被擊碎,幾千個年輕人衝了出來。這組鏡頭暗示著什麼是顯而易見的(如同歌名)。新生的孩子(Pink)渴望去感受生命中的溫暖與愛,但有一個理性的聲音在提醒他:「生命並非如你所想像的那樣全是快樂與幸福」。正如歌詞中所說,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生命,什麼是人性,你就必須敢於面對我們身邊所有的偽裝。這首歌也暗示著Pink後來的遭遇。藏在他眼睛背後的那些苦痛、孤獨可笑的成為了一場黑色幽默劇。歌的最後,飛機的聲音及叫聲「把它扔向他們!」震耳欲聾,而這架飛機正是將炸彈扔在Anzio土地上殺死了Pink父親的那一架。從光的頻閃、聲效和動作中我們彷彿可以聽到Pink在尖叫。這不由讓人想起莎士比亞的名劇《Macbeth》(麥克佩斯),劇中的麥克佩斯將生活與演戲作比較:「生命只是一個會行走的影子,一個可憐的表演者/支撐和侵蝕著他在台上表演的時辰/一切結束,這只是一個神話/瘋子說,充滿迴響於狂怒/意義已經終結。」據說有細心的聽者在此歌隱約的序曲部分聽到一個聲音說:「…we came in?」而在專輯最後一曲「Out side the wall」(牆外)結束時亦可聽到那個聲音說「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前後倒置一下連起來便是「Isn』t this where we came in?」(這不正是我們進來的地方嗎?)對此,Roger Waters解釋說,The Wall的故事並不僅僅發生在一代人身上,而是發生在每代人每個人身上。當電影結束時,孩子們又在收集磚頭,也許又要建一道屬於他們自己的牆。Pink並不是第一個也非最後一個築牆的人,噩夢會永遠繼續下去。
3、薄冰(The Thin Ice)
媽媽愛她的寶貝,爸爸也愛你
應為你海水也變得溫暖
天空也變成湛藍
但是,哦親愛的
哦愛的寶貝
如果
你想在現代生活的薄冰上滑行
一百萬雙充滿恐懼的眼睛
在你身後靜靜的爬行
如果你腳下的冰突然裂開
請別感到驚奇
親愛的寶貝
當你在薄冰上爬行
在也站立不穩
裂紋吞噬了你的身體也吞噬了你的精神
這首歌以一段孩子的哭聲開頭,估計就是Pink剛出生時的哭聲。在電影中,他父親的手在一個淺溝裡滑向一部電話機,似乎想求救,緊接著又有許多戰爭的畫面。如歌中所說:童年的純真在所謂的「現代生活」(如戰爭)中很快消失殆盡。這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藍色的象徵,藍色是一種很純的顏色,經常用來代表純真和憂鬱,而Pink的母親管他叫「Baby Blue」,這既代表了孩子的純真,也暗示著他將來坎坷的命運。當那個平靜的懇求希望與夢想的聲音結束時,生硬刺耳的代表殘酷現實的聲音想起,它將生命比作薄冰,並警告說如果Pink繼續生存下去,那就是在現代生活的薄冰之上滑行。薄冰總有一天在他腳底下破裂,在他掙扎 同時,裂縫會將他的生命與精神一併吞噬。
4、迷牆中的另一塊磚,第一部分(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 I)
父親遠渡重洋
只留下了記憶
和家庭相冊中的照片
父親,你還留了什麼給我
父親,你留了什麼給我
這只是迷牆中的一塊磚
這只是迷牆中的磚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PartI)」(牆上的另一塊磚之一)是專輯中第一首介紹「迷牆」概念的歌。「迷牆」指的是人精神上的牆,也是阻隔人與人的牆。所有的人都渴望能與他人交往、被他人理解,但奇怪的是所有的人都為自己的心築一道保護牆以免他人靠得過進使自己受傷。「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在專輯中共出現三次,每次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這第一部分比較沉悶,說的是Pink回憶起他的父親已經走了,飛過海洋去打仗。他父親留給他的只是記憶,就像是相冊中的老照片。他父親的死迫使他面對荒涼的現實,儘管他不願這樣去做。Pink於是開始為自己築牆以免自己再次受傷。電影中有這樣一段灰暗的場景:Pink和他母親在操場上,他母親讓他自己玩。敏感的小Pink發現所有的小孩都有父親陪在身邊玩,於是他走向一位父親讓他把自己抱到轉椅上,當那個男人抱他時,Pink臉上的歡樂顯而易見,因為他找到了一位父親。但這種快樂很快就消失了,因為那個男人把自己的孩子從轉椅上抱下來後就走開了。Pink跟著他走想拉他的手,但他只是讓Pink滾開,還問Pink他的父親在哪裡。失望的Pink只能自己跳上一個鞦韆拚命蕩起來。其實這是小Pink第一次意識到自己失去了父親。
5、When the Tigers Broke Free(II)
當老虎衝破牢籠(II)
聽說父親已經陣亡
慈祥的老國王喬治托人給母親捎去一封信
我想起來那是一個小卷軸
裡面夾著一片金黃色的樹葉
它被藏在一個裝滿老相片的抽屜裡
有一天終於被我發現
我的雙眼依然濕潤
當我想起陛下用他自己的老郵票貼在上面
四週一片黑暗地上也結了冰
當老虎衝破牢籠
皇家燧發槍團沒有辛存者
他們都被拋棄
大多數已死亡
剩下的正在走向死亡 而我的父親也被奪去了生命
這時電影開首那支歌的第二部分。在這部分音樂中,Pink在一個裝滿紀念品的抽屜中發現一封信,是國王寄給他母親的,告訴他她丈夫的死訊。於是Pink瞭解到他父親所屬的皇家燧發槍團(其實這也是Roger Waters父親所屬的軍團)在一個冬日被襲。Waters自己演唱此歌的最後兩句。在電影中,當歌聲響起時,Pink穿著他父親的軍裝照鏡子。鏡頭迅速在穿軍裝的Pink父親和穿父親軍裝的小Pink間切換,表示年輕人將無可避免的繼續蒙上一輩的苦難,包括戰爭。
6、Goodbye,Blue Sky 再見,藍天
你有沒有看見那些受驚嚇的人?
你有沒有聽見炮彈的轟鳴?
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嶄新的世界在碧藍的天空下誕生
我們卻要找地方躲藏?
戰火已熄滅但痛苦長存
再見,藍天
再見,藍天
再專輯中此歌出現在「Mother」(媽媽)之後,但在電影中,它出現在此處。我喜歡它現在的位置,因為它繼續著「當老虎衝破牢籠(II)」中的痛苦與淒涼。儘管戰爭已經結束但記憶和傷疤卻保留了下來,「戰火已熄滅但痛苦長存」。在此歌中我們在一次感受到了藍色的象徵。「藍天」象徵清白與單純,而「再見藍天」其實就是Pink在對純真說再見,同時也表示這個世界本身在遭戰爭洗劫之後已變得不再純真。電影中當放到此歌時,小白鴿在藍天中飛翔,但有一隻從納粹軍旗上飛下來的大鳥將鴿子全趕盡殺絕。戰爭之鳥在大地上邊飛翔邊撒播骯髒的東西,將戰地亡靈喚醒。英國米字旗上的條紋變得混亂而基督的鮮血流到了地上。無論引發戰爭的理由看起來有多「正義」,最終它只是在浪費生命。
7、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我們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
當我們長大去上學
總有些老師會想方設法傷害我們
無論我們如何小心隱藏
他們嘲笑我們所作的任何事
並暴露我們所有的缺點
但人們都知道
每當他們晚上回到家裡
他們的妻子會以同樣的手段懲罰他們們
這是一首真正諷刺意義的歌,主要講述Pink的學校生活。其中講到老師們會通過暴露學生的缺點來嘲笑他們。在電影中,Pink的老師偶然發現他在課上寫詩(其實這首詩是Pink Floye「Money」一曲的歌詞),結果就罰他站到教室前面並惡狠狠打了他。但Pink只是想通過詩來表現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當這位老師回到家,他的妻子硬逼他嚥下難以下嚥的飯菜。這是老師打學生的鏡頭與老師妻子逼迫他的鏡頭交替出現,真是「因果報應」,這也是Waters「循環理論」的驗正。
8、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
牆上的另一塊磚(II)
我們不需要灌輸式教育
我們不需要思想被控制
教室裡充滿了黑色幽默
老師請讓孩子們自己呆著
嗨! 老師! 讓我們自己呆著
這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
你只是牆上的另一塊磚
「牆上的另一塊磚(II)」是專輯中最有名的一首歌,它繼續講述Pink在英國上學時的生活。許多人認為這首歌是Pink想要顛覆英國的教育制度,但其實並非如此,它所強調的是教育不能抹煞個性。當孩子門(童聲)唱「We don』t need no education」時他們不是針對整個教育制度,而是想表明他們不需要老師教他們怎樣去思考,不需要受思想上的控制,也不想因犯了小錯而被譏笑。教育不是產品的模子。在電影中,所有的學生戴著相同的無表情的面具以同樣節奏的步伐走向一個絞肉機,既不回頭也不朝兩邊看。機器中有不停敲打的鐵錘,看上去像軍隊一樣整齊劃一而且十分有力。經過絞肉機後,所有的孩子都被搾乾了靈與肉,從絞肉機另一端出來的是一群行屍走肉。由於老師的專制,Pink又在牆上加了一塊磚。
9、Mother 媽媽
媽媽你想他們會把炸彈扔下來嗎?
媽媽你想他們會喜歡這收歌嗎?
媽媽他們是否會欺侮我?
媽媽我是否該築牆?
媽媽我是否該競選總統?
媽媽我是否該相信政府?
媽媽他們是否會讓我上前線?
哦這只是在浪費時間 (媽媽我是否正在死去?)
安靜下來孩子別哭
媽媽會使你所有的噩夢成真
媽媽會讓你感受到他所有的恐懼
媽媽會讓你躲在他的翅膀底下
她不會讓你飛,但她也許會讓你唱
媽媽會讓孩子感到舒適與溫暖
哦孩子 當然媽媽會幫你築牆
媽媽你不認為她對我很好嗎?
媽媽你不認為她對我而言很危險嗎?
媽媽她會不會把你的小男孩撕成碎片?
媽媽她會不會讓我心碎?
安靜下來孩子別哭
媽媽會幫你挑選所有的女朋友
媽媽不會讓任何人傷害你
媽媽會一直等你直到你回來
媽媽永遠會知道你在哪裡
媽媽會讓寶寶永遠健康整潔
哦寶貝 你永遠是媽媽的好寶貝
媽媽,牆是否需要築那麼高?
這是一首小Pink與他母親對話的歌。在電影中,這首歌的伴奏聽起來不像是木吉他,倒像是八音盒的聲音。這使得這首歌聽起來更孩子氣也更純真,同母親玩世不恭的口氣並置顯得很有戲劇性。歌開始部分是Pink對戰爭的看法,她也想知道這個世界會否接受他的歌還是會讓他失望。他問他母親是否該築牆,並問他是否該去競選總統。當然我想這句問句的意思並不當真是要去競選總統,而是說明小Pink還有夢想與希望。至於「我是否正在死去」指的是Pink得了重病,這在以後的「Comfortably Numb」(舒適的麻木)一曲中會提及。在Pink母親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她過分呵護她的孩子。然而對她而言這有充分的理由:她由於戰爭失去了丈夫,所以不希望她的孩子受到任何的傷害。對我而言,她的這種對孩子的愛幾近病態。「媽媽要讓你所有噩夢成真/媽媽要把所有恐懼加在你身上」。不知不覺中,Pink的母親將所有她對戰爭的恐懼加到孩子身上,然後再拚命保護他不受傷害。她答應幫他築牆其實是在幫他逃避現實。其實她本身就是Pink牆上的一塊磚。在第二段對話中,Pink問他的母親他的女朋友(妻子)是否對他足夠好,是否對他很危險,是否控制他,是否會令他心碎。在母親的回答中我們再一次領略了她的病態:幫你挑選所有的女朋友,不讓任何人弄「髒」你,她會永遠等待獨兒子回家,並永遠是她的「Baby blue」。最後一句問句是pink在擔心,如果把牆築得過高,那他就再也回不來了。電影中在放此歌時還有幾段pink婚後生活的描寫,夫妻間感情十分淡漠,這也是為今後兩人的破裂所埋下的伏筆。
10、What Shall We Do Now?
現在我們該幹些什麼?
對於這些剩餘的空間我們能做什麼
飢餓的波浪在哪裡吼叫 我們是否該出發遠航
以尋求更多的認同?
我們是否該買一把新的吉他?
我們是否該有一輛更棒的轎車?
我們是否該整夜工作?
我們是否會捲入戰爭?
讓燈亮著?扔下炸彈?
到東方旅行?
生一場大病?
埋葬朽骨?
家庭危機?
用電話預約鮮花?
喝酒?
找心理醫生?
不再吃肉?
幾乎不睡?
對人像對寵物一樣?
訓鉻?
參加跑鼠比賽?
在閣樓裡塞滿現金?
埋葬財富?
省下時間?
我們背靠著牆,但我們卻從不休息
這首歌只在電影中出現,是一首關於社會的歌。Pink提出這樣的疑問:我們如何接受日常生活中的物質主義?怎樣才能便我們的精神不至崩潰?最後一句尢為精彩:我們背靠著牆,但我們卻從不休息。我們不願去找尋一條新的出路,或是度著去關心別人。我們只是背靠著牆,我們只關心我們自己。
11、Empty Spaces 剩餘的空間
我們該用什麼去填補剩餘的空間
我們過去在哪兒交談
我怎樣去填補最後的空白
我怎樣才能完成築牆
儘管Pink與妻子的感情並不好,但當發現妻子有了外遇時,他依然變得悶悶不樂。
在這首歌中,Pink問他的妻子他們該幹些什麼。最關鍵的是最後一句:「我怎樣才能完成築牆?」表明Pink的牆已經快要築完了。一旦完成築牆,Pink將與現實世界完全隔離,「剩餘的空間」即是指牆上需要Pink去填補的幾個小洞。 另外,如果你倒著放此歌,你會發現裡面藏著一個小秘密。你會聽見Roger Waters說:「祝賀你,你發現了秘密,請把答案寄給Pink。」而後第二個人說:「Roger,Carolyn給你打電話。「正確的答案是老Pink最終生活在一個瘋人院裡(或是個精神病人收容所)。其中的Carolyn是Roger的妻子。Roger Waters經常說,如果沒有Carolyn,他也會像Pink一樣最終被送進瘋人院。
12、Young lust 年輕的慾望
我只是個新來的男孩
這個城市對我是如此陌生
快樂的時光已經逝去
誰來帶我認識這給新的地方?
哦,我需要一個不羈的女子
哦,我需要一個不羈的女孩
這片荒地上有沒有我真正需要的女人
讓我感覺自己是一給真正的男人
請收留我這個搖滾難民
哦,親愛的請給我自由
「年輕的慾望」展示的是Pink在一場音樂會後在後台舉行的一個派對。在電影中,有一些人混入了這個派對,其中一些「幸運者」還同Pink一起回到他旅館臥室。Pink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懲罰欺騙了他的妻子,儘管當時我認為這只是一個倒敘的閃回鏡頭,但現在發現並非如此。從情節上來看,它的確發生在Pink發現妻子的欺騙行為之後。儘管屋內的陳設似有不同,但這也許僅是導演的某種藝術手法而已。
13、One Of My Turns 我的一個轉變
日子一天天過去
愛情一天天消逝
就像一個垂死的人的皮膚
每個夜晚 我們假裝什麼都沒發生
但我已經變老
你也變得冷漠
生活失去了往日得幽默
我感覺到我正在轉變
我變得像刀刃一樣冷
象止血帶一樣緊
象葬禮的鼓聲那樣絕望
奔向臥室
在左邊的手提箱裡
你會發現我最喜愛的斧頭
別害怕 這只是過度階段
是我最悲傷日子中的一天
你想看電視嗎?
還是上床休息?
或是靜靜地凝視高速公路?
你想吃點什麼?
你想嗎? 或是希望我去試一試?
你想叫警察嗎?
你認為我是不是該停止了?
你為什麼要逃跑?
電影中此歌響起時,Pink正坐在一把椅子上看一部老的戰爭片,這也許讓他想起了他的父親。這首歌一開始旋律非常簡單柔和。Pink問他的妻子:為什麼他們的愛情正在消逝,為什麼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如此冷漠。Pink發現現在的社會中要長久的去愛一個人有多麼的困難,因為人人都怕自己受到傷害。Pink提到了他的孤獨感,以及社會所給予他的壓力。其中的「止血帶」暗示他已開始服用某些藥品。不久後歌聲就不再那麼簡單柔和,Pink開始發怒並向他身邊的那個女人「是否要看電視」之類的問題。他的怒火就像火山一樣突然爆發,而且這也不是他第一次情緒失控,如歌詞所說:「這只是過度階段,是我最悲傷日子中的一天。」似乎Pink陷於這種瀕臨崩潰的狀態已有很久了,但他身邊的女孩還是一點都無法理解他。Pink在看的老戰爭影片名叫《The Dambusters》,是發明新型炸彈的科學家Barnes Wallis的自傳式電影。片中那些新式炸彈在德國遍地開花,所有的工廠都被洪水淹沒,所有的牆都被炸毀。因此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為Pink想要一些炸彈來炸毀人們心靈上的牆。
14、Don』t Leave Me Now 請別現在離開我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
別說這已是路之盡頭
是否還記得我送給你的那些鮮花
我需要你
親愛的
在我的朋友們面前將我絞成碎片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 你怎麼能走呢?
當你已瞭解多麼需要你 週六的晚上
我被打得不能動彈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 你怎能這樣對待我?
逃跑 哦親愛的 你為什麼要逃跑?

哦親愛的 「請別現在離開我」是Pink對他那不忠得妻子說得一番話。他盡力幫她回憶兩人過去快樂的時光——「是否還記得我送給你的那些鮮花,我需要你親愛的」,但他又用「絞成碎片」和「打得不能動彈」來表示內心的憤怒。我們可以從此歌中感覺到兩人的關係的確已到崩潰的邊緣,儘管他妻子在朋友們面前污辱他或在週末打他也許只是精神失常的Pink的臆想。Pink也並未真的打過他妻子,但她在精神上傷害他很深,所以他為了寬慰自己就想像怎樣打他的妻子。Pink最後問的那一句「你為什麼要逃跑?」並非真的指妻子要從家中逃跑,而是一種「精神上的逃跑」,即他的妻子已另有愛人。這也表現出Pink的迷惘與失落感。然而就我們來看,兩人的關係發展到這種地步,Pink的妻子在精神上尋求新的慰藉,錯並不全在她。兩人的分手正是Pink不斷往自己的牆上添磚所造成的。
15.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III) 牆上的另一塊磚(第三部分)
我不需要被人抱在懷裡
我也不需要毒品來麻醉自己
我已看見牆上的字跡
別以為我需要任何的東西
無論如何它只是牆上的磚
無論如何你們都只是牆上的磚
我最喜歡「牆上的另一塊磚」的第三部分。
歌中包含憤怒、恐懼、焦慮等多 種情感因素,短短幾句歌詞博採了專輯中大多數歌的精華。在這首歌中,Pink拒 絕這個世界,表示了他不願接受任何人的任何幫助,因為他認清了現實社會的殘 酷。他「已看見牆上的字跡」。我注意到在這首歌中所提到的「磚」已採用了復 數的形式(前兩部分基本採用單數形式)。這暗示著Pink的精神之牆已經築完, 所有的磚各就各位。 在電影中,Pink的生活與狂歡、鬧事糾結在一起。生命與無序的狂歡有本質 上的相同之處;那就是我們無法用自己的雙手來操控它。
16. Goodbye Cruel World 再見,殘酷的世界
再見,殘酷的世界
我今天要離開你
再見,再見,再見 再見,所有的人們
無論你們說什麼
我都不會改變注意
再見 儘管從歌詞方面來看,Pink是想要自殺,但實際歌曲的內涵並非如此。Pink 並沒有用死亡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他只想在迷牆後隱居起來。在最後一聲「再 見」結束時,整首歌也就結束了,不向與它相對應的「Outside The Wall」(牆 外),歌詞部分結束了但音樂仍在進行。這其實表明了Pink想要離開他周圍的人 的決心。「再見,殘酷的世界」是專輯及電影前半部分一個絕妙的總結。電影中 我們可以看到Pink正在找尋它那巨大的精神迷牆上的裂縫。
17. Hey You 嘿,你
嘿,站在冷風中的你
又孤獨,又蒼老,你能感覺到我嗎?
嘿,站在走廊中的你
生瘡的腳和失去的微笑,你能感覺到我嗎?
嘿,別幫著他們埋葬光明
別在鬥爭前屈服讓步
嘿,你一個人呆在那兒
赤裸地坐在電話機旁,能不能撫慰我一下?
嘿,你把耳朵貼在牆上傾聽
等著有人呼喚你,能不能撫慰我一下?
嘿,你能不能幫我搬走這些石塊?
敞開你的心扉,我正在回家
但這只是幻覺
正如你所見,迷牆築得太高了
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無法重獲自由
一群蛆蟲正在吸食他的大腦
嘿,站在路上的你
總是被動的去做你該做的事,你可以幫幫我嗎?
嘿,站在牆上的你 在大廳裡砸碎玻璃瓶,你可以幫幫我嗎?
嘿,你可別告訴我一點希望都沒有 在一起我們就贏,分開我們就輸。
「Hey You」是《The Wall》專輯中另一首相當出名的歌,不幸的是他未被收進電影之中。這是Pink的請求,因為他意識到與世界隔離並非他想像中得那麼簡單。在此歌中,Pink呼喚別人的幫助。我們每個人都在築牆,只是高低有所不同而已。Pink的話猶如譯本又意義的小冊子:「別幫著他們埋葬光明/別在鬥爭前屈服讓步」。Pink希望有人幫他搬走那些「石塊」,那是他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和整個築牆過程中所承受的心理壓力。 在吉他Solo後一個代表現實的聲音響起。它說到Pink認為有人能幫助他這個想法純粹只是幻覺,因為他的牆太高也太堅固;他無法走出去,也沒人能夠走進來。「無論他如何努力,他都無法重獲自由。」儘管他努力過,但Pink無法讓自己從牆的後面解放出來。「一群蛆蟲在吸食他的大腦」。這句詞可以解釋「蛆蟲」這個隱喻。「蛆蟲」在傳統意義上可以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死亡」,但不適合用在這裡。第二種解釋是「知識」,是Waters的本意。Pink在早年生活中所積累的知識致使他開始築牆。但一旦他躲在了迷牆後面,他又發現日子並非自己想像中那麼好過。吞噬他腦細胞的蛆蟲是來自現實世界的知識;儘管它使人們設防於現實,但它也是殘酷的,因為他在隔開危險的同時,也隔開了現實世界中一切美好的失誤。「現實之聲」結束後,Pink又開始唱歌,但他不再求人們「感覺」或「撫慰」他,而是求人們「幫助」他。在最後一句中,「在一起我們就贏,分開我們就輸。」Pink意識到了築如此一面高牆的錯誤所在。他意識到他不得不承認有時人們彼此需要,他必定會輸給這個殘酷的世界。
18.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牆外有人嗎? 這首歌是《The Wall》專輯中; 最難分析的一首,因為它只有一句歌詞:「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這是被囚禁在牆內的Pink在呼喚牆外的人。
在電影中,Pink一直在狠勁地撞牆,希望能夠解脫出來,但正如「Hey You」中所唱的那樣:「這只是幻想,正如你所見到的,迷牆已築得太高,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解脫……」在4句充滿壓抑感的「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後,響起一段用木吉它演湊的樂段,間或還有小提琴和鋼琴的聲音穿插期間。我以為這是The Wall中最精彩的一段,也是搖滾樂史上值得記錄的一筆。從中我們可以感覺到Pink真正需要的並非是推倒他的精神迷牆,而是過一種正常而平靜的生活。讀者們一定還記得在「Don』t Leave Me Now」一曲中Pink所顯示出的瘋狂的精神狀態,實際上他很脆弱,也很痛苦。其實過平靜而平凡的生活是每個人內心深處所渴望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渴望會愈來愈強烈。
19. Nobody Home 沒人在家
我有一本小黑本子
裡面記滿了詩
我有一個背包,裡面裝著牙刷和梳子
我表現好時他們就賞我一根骨頭
我可以用橡皮筋把鞋子固定在腳上
我會用腫脹的手玩布魯斯
我的電視有13個頻道可以選
我有電燈
我有第六感覺
我有超強的觀察能力
所有這一切,支持我度過孤獨的時光
每次給你打電話號碼
總是沒人在家
我留著Hendrix式強硬的直髮
我的身上有針刺的小孔 緞子襯衫上也有灼傷的痕跡
我的手指上有尼古丁的污點
我的鐐銬上有一把銀製小勺
我有一架鋼琴,陪我度過餘生
我有一雙狂野的眼睛
我渴望能夠飛翔
但卻不知該飛向何方
哦親愛的當我撥通電話
依然是沒人在家
我有一雙Gohills靴子
但我的精神卻在消失
這首歌相對容易分析。歌詞基本上就是說明了一切,並沒有什麼隱晦。人們質疑的最多的一句是「those swollen hand blues」,為什麼 Pink會有一雙腫脹的手呢?有人認為當「swollen hand」布魯斯被唱過之後,它所指的可能是Pink用針筒注射的方式吸毒,因為這通常會引起手部腫脹。然而我認為這也可能是指Pink小時候生過的那場大病,這在「Comfortably Numb」一曲中亦有所提及,說他的手「腫得像兩隻汽球」。由於妻子的離去,Pink正經受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折磨。「每次給你打電話,總是沒人在家。」事實上,無論他怎樣竭力去挽救兩人的感情,他的妻子已不可能再回到他身邊,尤其是當Pink知道了妻子另有戀人之後。Roger Waters用很憂鬱的嗓音去演繹此歌,讓人動容。我的一位朋友說這首歌是他在此專輯中最喜歡的,因為其中包含某種「深層次的情感迴響」,但很少有人認識到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描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事實:一位看似擁有一切的男人其實卻一無所有。Pink是一個「明星」,他那「明星」的身份給了他財富、力量,但也給他帶來過多的壓力,使他不得不借助性與毒品來麻醉自己。他擁有這一切,但他意識到這一切對他而言其實毫無意義。而事實上,成千上萬的搖滾明星面臨著和他同樣的問題。於是他開始退縮,去追尋一種孩提時代才可能擁有的純潔的愛,這種愛排斥物質世界的干擾,排斥佔有的慾望,是一種單純的、無私的情感付出。我想這是非Waters的本意。「Nobody Home」實際上是一個隱喻,暗指Pink已失去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在「Nobody Home」中,那部在「One Of my turns」一曲中出現過的電影《The Dambusters》再度出現,由此我們可以看出Pink所受精神折磨的根源其實還是戰爭。
20. Vera 這兒有沒有人記得Vera Lynn?
記得她曾說過
我們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重逢 Vera! Vera! 你怎樣了?
這兒還有別人嗎?
Vera是二戰期間一名著名的歌手,在歐洲尤其是英國頗受歡迎。「We』ll Meet Again」(我們會重逢)是她的成名作之一,其中有一句歌詞便是「我們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重逢」。這首歌是Pink童年時代幻想的一個剪影,但也是下一首歌「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把男孩子們帶回家)的引子。
21. Bringing the Boys Back Home 把男孩們帶回家
把男孩子們帶回家 把男孩子們帶回家
別讓孩子們一個人呆著,不,不 把男孩子們帶回家
「Bring the Boys Back Home」是繼「Vera Lynn」之後又一首與戰爭有關的歌。在電影中,人們在車站同從二戰中倖存下來的親友一齊唱這首歌。令人感到悲傷的是,年青的Pink雖然知道他的父親已陣亡,但仍然在車站無望地搜尋父親的身影,在歌中,人們認為所有的戰士都應該活著回到親人的身邊,妻子不能沒有丈夫,母親不能失去兒子,孩子不能離開父親……
22. Comfortably Numb 愜意的麻木
嘿,裡面有人嗎?
如果你能聽見我的聲音就點點頭
有人在家嗎?
來吧,我知道你現在感覺不太好
我可以醫治你的創傷 讓你重新找回自我
放輕鬆,首先我需要瞭解一下情況
只是最基本的情況 你能告訴我你傷在哪裡嗎?
別向我隱瞞你的痛苦
遠處的輪船,在地平線上冒煙
你乘著波浪而來 你的嘴唇在動但我聽不見你的聲音
我小時候曾生過一場大病
我的雙手腫得像兩隻汽球
現在我又有了那種感覺
我無法解釋,你不會理解的
我並非真正的我 我正處於愜意的麻醉之中
好吧,就一個小小的針孔 沒有更多……啊!
但你也許會感到不便服 你能站起來嗎?
我相信這正在起作用
那會使你繼續扮演自己的角色
來吧該走了 別向我隱瞞你的痛
遠處的輪船,在地平線上冒煙
你乘著波浪而來
你的嘴唇在動但我聽不見你的聲音
小時候我曾希望看見曙光 在我視野的邊際
我想看但它沒再出現 我的手指感覺不到它
孩子長大了,夢已經消逝 我已處於愜意的麻木之中。
「Comfortably Numb」是Pink Floyd《The Wall》專輯中最受人矚目的歌曲之一,理由是:這首歌極為「有趣」,而且讓人感到放鬆。你甚至可以在Internet中找到這首歌的Midi版。由於藥品而產生幻覺的Pink在旅館中熟睡,他的老闆與一些夥伴找到他,希望他能繼續他的音樂會。Roger Waters所唱的前面幾句聽上去也許是Pink老闆或醫生的聲音,但更像是醫生。醫生正竭力想叫醒Pink並讓他走動起來。於是他向Pink發問,看他是否能理解他:「嘿,裡面有人嗎/如果你能聽見我的聲音就點點頭/有人在家嗎?」作為一種響應,這次是問「有人在家嗎?」 而前面的歌中Pink曾唱過:「外面有人嗎?」醫生然後就問Pink傷在哪裡,以便於他醫治Pink的傷口。此處Waters的嗓音如夢如幻,似乎是穿過淤泥與濃霧的聲音。這時,「Pink」開始說話了,說他並未感覺到什麼痛苦,而且他也聽不清醫生的聲音。 Pink迷失在對童年的回憶之中:「遠處的地平線上輪船在冒著煙。」醫生的聲音似乎是乘著波浪而來,Pink看見醫生的嘴唇在動,但卻聽不清他在說些什麼。然後Pink完全陷入了對童年時代的回憶之中。他說小時候曾發過高燒,這在電影版本的「Mother」一曲中已出現過:「我是否真的在死去?」他然後又敘述症狀:「我的雙手腫得像兩隻汽球。」現在Pink的精神在遭受同樣的痛苦,但醫生卻無法理解。「我正處於愜意的麻木之中」,Pink對病痛感到麻木,對痛苦的記憶感到麻木,對周圍的世界也感到麻木。他利用他的精神迷牆來使自己始終處於這種「愜意的麻木」狀態之中。



搖滾樂超越貝多芬了嗎?
曉 峰
  37年前,一位搖滾歌星在搖滾樂還年輕時說了一句話:「超越貝多芬,把這個消息告訴柴柯夫斯基。」此言出自於黑人歌星Chuck Berry之口。他凝縮了1956年搖滾樂迷們對古典音樂的態度。如今搖滾樂已度過不惑之年,然而搖滾樂後來的歷史並未按照當年樂迷們的最基本的觀點寫下去。
  搖滾樂的歷史是由那些諸如Chuck Berry本人等根本不屑一顧、根本不注意他們來自何處,並寫出十分美妙音樂的音樂家們寫下去的。這些人就是像寫出「獵狗」(Hound Dog)、「監獄搖滾」(Jailhouse Rock)、「說說聊聊」(Yakety Yak)和無數暢銷金曲的萊伯和斯托勒(Leiber and Stoller)(此二人是搖滾歷史上的著名製作人。譯者注),還有像浸淫在節奏布魯斯之中,但同時還受巴西音樂、爵士樂、布魯斯乃至百老匯音樂旋律耳濡目染的羅傑斯和哈特(Rogers and Hart)。1959年,萊伯和斯托勒為意志漸漸失去吸引力的節奏與布魯斯樂隊「流浪者」(The Drifters)製作了一曲「我的寶貝來了」(There Goes My Baby),特別使用了五把小提琴和一把大提琴,這是搖滾唱片史上第一次引用管絃樂伴奏,評論界所稱之的這種「節拍協奏曲」(beat concerto)比查克.貝裡的想像更接近事實。
  「當我們最終知道如何錄製唱片」,斯托勒後來解釋說,「使用絃樂玩點什麼,這主意就是一種有趣的異花授粉,這樣的聲音就像鮑羅廷、裡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兩人都是俄國作曲家)的音樂,而不是瘋克、布魯斯音調,因而更像一部「作品」。這種做法最終使這首歌給「流浪者「們帶來第一次在美國國內的成功——登上排行榜的亞軍。
  唱片業作曲家在早期的唱片錄音時便開始盜用古典音樂的旋律。事實上,這兩個俄國音樂家之所以引起斯托勒的注意,是因為當時唱片業不景氣,而這兩個音樂家的作品又能給他提供製作流行金曲的音樂片斷。斯托勒製作的流行金曲「天堂裡的陌生人」(Stranger In Paradise)是根據鮑羅廷在1888年創作的《波羅維希亞舞曲》改編的,並且成了排行榜的冠軍;當Jack Fina 1946年在裡姆斯基一科薩科夫的已有50年歷史的《野蜂飛舞》的基礎上奏出「嗡嗡的布吉音樂」(Bumble Boogie)時,影響力是相當小的,到了1961年,這首歌被加入了搖滾節拍,立刻成了「B.Bumble和絃樂手」樂隊的第一首美國暢銷金曲,隨後他們又把柴柯夫斯基的舞劇《胡桃夾子》改編成「胡桃搖滾手」(Nut Rocker)。
  但萊伯和斯托勒對「流浪者」的革新體現在別的方面,而不是把古典音樂的聲調變成消費者所喜歡的甜味劑,他們把古典音樂和聲與結構跟搖滾樂的格式融為一個整體,使用他們自己的旋律和配器。
  「節拍協奏曲」也隨即而來,古典音樂的和聲和語言開始與搖滾樂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另一位搖滾樂史上的著名製作人Phil Spector宣稱創造了「少年交響曲」。此時,Buddy Holly、Adam Faith的歌曲中出現小提琴撥奏。紐約女子三重唱組「玩具」(The Toys)憑著一首「情人協奏曲」(A Lover's Concerto)成為排行榜亞軍歌曲。人們有理由認為它的曲作者不是根據一首協奏曲而是根據巴赫的《小步舞曲》改編的。
  到了1965年,甚至連the Beatles也無法抵制做一次搖滾樂與古典音樂結合的嘗試。在Paul McCartney最初構思「昨天」這首歌時,George Martin,他們曾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製作人建議McCartney在原聲吉他開始後加入絃樂四重奏。McCartney最初極力反對,「你開什麼玩笑?這是搖滾樂隊!」
  但McCartney最終在Martin的堅持下接受了他的建議。Martin後來回憶道:「你可能聽了那首我為『格裡和速度製造者』(Gerry and the Pacemaker)製作的『你永遠不會獨行』(You'll Never Walk Alone)。我告訴他,我指的加入絃樂不是像那首歌那樣,不管如何,McCartney同意了我的想法。」Martin接著說,「我們坐在鋼琴旁並對他說,我們在這段音樂上增加大提琴,小提琴放在這裡。「McCartney也堅持絃樂的使用限制在最低限度,突出了會使聲音變得太甜了。
  僅僅一個月之後,在伯納德.赫爾曼的慫恿之下,the Beatles便在為電影《Fahrecheit 451》所作的電影插曲「埃莉諾.裡格比」(Eleanor Rigby)中突出了冒險性的絃樂編排。他們也開始在作品中引入了當時還很陌生的羽管鍵琴、雙簧管等樂器。他們的帶頭使「滾石」樂隊也如法炮製,在「當淚水流過」(As Tears Go By)中使用大量絃樂。在美國,The Left Banke樂隊也在他們所有作品中引進了巴羅克音樂元素,眾所周知的是1966年的金曲「走開,雷尼」(Walk Away Renee)。
  60年代中期,人們對音樂發展的逆轉產生了極大的興趣,Joshua Rifkin,一位受過古典音樂訓練的鋼琴手當時正在紐約Elektra唱片公司工作,當公司的老闆傑克.霍爾茲曼建議Rifkin和他們的樂隊用巴羅克音樂風格演奏the Beatles的音樂,說不定能引起知識分子階層的購買興趣。於是《巴羅克the Beatles》(The Baroque Beatles Book )開創了一直延續到今天的地下音樂風格。特別是有些用絃樂裝備起來的如「克羅諾斯」(Kronos)、「格林絃樂四重奏組」(Greene String Quartet)、「巴拉內斯庫四重奏組」(Balanescu Quartet),他們的半調被Jimi Hendrix、Guns & Roses和Kraftwerk改編成適合自己的作品。
  萊伯和斯托勒的第一個系列「突變體」結晶直到1968年才孕育發芽,當加利福尼亞的一個偶像,迷幻爵士樂隊「電子討厭鬼」(The Electric Prunes)的David Axelrod為一部電影創作的「F小調彌撒曲」(Mass In F Minor)。這歌聲完全是帶有北加利福亞鼻音濃重的拉丁風格,它緊湊地混合了傳統的教會管絃樂與搖滾樂,兩種音樂在其作品中的比重輪流佔優勢,這也是一個誰的音樂時代將會到來的想像。
  搖滾音樂家渴望成長壯大,但搖滾樂仍被看成僅適合青少年的無思想性的娛樂消遣品。在繼「電子討厭鬼」之後,另一支英國先鋒樂組合「第三隻耳朵」(The Third Ear)巧妙而不被察覺地在他們的音樂中加入了雙簧管、小提琴、大提琴和打擊樂器,表演著被他們稱作的「電子迷幻拉迦音樂」(註:拉迦,一種印度音樂)。
  一年之後,「深紫」(Deep Purple)的《協奏曲樂組和管絃樂隊》(Concerto For Group and Orchestra)專輯首次發行,他們第一次在皇家艾伯特大廳公演之前,「深紫」的管風琴手Jon Lord便與令人尊敬的作曲家Malcolm Arnold合作創作了這部協奏曲。《新音樂快訊》雜誌曾提醒人們:「這些可怕的情感釋放在古典音樂上,而我們這個年代的一些人不相信這個,但它與流行音樂的世界共同存在。」因而人們對這樣的「作品」產生疑慮。
  Frank Zappa,一個有著發展古典音樂勃勃野心的人,過去的一些搖滾樂手對古典音樂的發展並未給他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他說:「流行音樂/古典音樂之間肯定會架起一座橋樑,但並不是在電子樂隊的後面彈幾下絃樂樂器,跟在一些低級的搖滾樂後面把一些同聲音樂段玩在一起就能解決的事。」
  顯然,沒人去理會他的觀點。1970年,「移動」(The Move)樂隊演變成「電光管絃樂團」(ELO),在音樂中加入了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雙簧管和法國喇叭,他們的第一支單曲「10538序曲」(10538 Overture),其中就有當初扎帕所反感的一些做法。他們把Chuck Berry的那首「超越貝多芬」(Roll Over Beethoven)前面加進了大量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的內容,使這首「電光管絃樂團」的翻版有些不倫不類。
  幾乎同時在英國,一些鮮為人知的搖滾歌劇已衝破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城垛,「誰人」的《湯米》;「奇想」(The Kinks)的《阿瑟》(Authur);「妙事」(The Pretty Things)的《過度悲傷》(SF Sorrow)等,它們所展開的戲劇故事成了每首歌曲之間的中介物。「誰人」吉他手Pete Townshend說:「如同一個玩笑,當我們創作《湯米》時,我們開始稱之為搖滾歌劇,我們心裡清清楚楚地明白它根本不是真正的歌劇,無非是一種騙術。」
  不管如何,1971年最可愛的團體是Gryphon樂隊,一支由皇家音樂學院學生組成的四重奏組,在受人尊重的唱片權威理查德.哈維的帶領下,這個團體選擇並接受了創造一種中世紀音樂與進步搖滾樂的融合音樂。
  貫穿整個70年代早期的古典音樂與搖滾樂的融合,是通過像「精妙」(The Nice)、「曲線旋律」(Curved Air)、ELP樂隊和其他自稱為現代 藝術界的人保存了下來,他們隱藏在這種裝作對某種文化的熱衷但什麼都不懂的偽裝之下享受著優越感,而且他們在一些演唱會上通常表演的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東西,並最終以合法的形式篡改諸如阿爾比諾尼、巴赫、科普蘭、穆索爾斯基和西貝柳斯的作品。
  「曲線旋律」樂隊的小提琴手到1978年時錄製了一張名為《小提琴協奏曲與管絃樂隊》(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他狂熱的即興演奏可能難於讓人記住他演奏這部作品使用的小提琴。
  雖然長時間以來這些音樂一直被稱作「搖滾歌劇」,但直到1975年一首與真正歌劇複雜性相媲美的歌劇才真正問世,Queen樂隊9周的排行榜冠軍歌曲「波希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洋溢著普契尼、羅西尼以及其他一些一生主要在意大利餐館中度過的音樂家的音樂氣息。Freddie Mercury對歌劇的興趣不是一時的怪念頭,他經常作為一名聽眾去考文特公園聽歌劇,並且在1987年與西班牙女高音歌唱家卡巴利合作錄製了一張偽歌劇專輯《巴塞羅那》,顯然他的聲音沒有達到歌唱家的高度。
  80年代,事實上是融合音樂的爆發。古典音樂與各種音樂(甚至說唱樂)聯姻,帕瓦羅蒂、尼格爾.肯尼迪(Nigel Kennedy)已使公眾承認的數字在不斷地增加,占市場很大的搖滾/古典融合風格的音樂唱片曾一度很有吸引力。1989年,Eric Clapton像當年「深紫」樂隊一樣,在皇家艾伯特大廳揭開了「吉他協奏曲」的序幕,但他否認這是古典音樂,「這是新事物」,Clapton說,並補充了一句令人費解的話:「這雖不是電影,但你就像看一場精彩的電影一樣。」
  Paul McCartney也製造著他的1991年的《Liverpool Dratorio》系列音樂,這部合唱形式的管絃樂作品是為慶祝利物浦皇家交響樂團成立150週年而創作的。「作曲家正被理論所限制」,這個現在仍寫不出音樂符號的前the Beatles樂隊的成員如是說,「我沒那麼些顧慮,因為我一點理論也不懂。」
  不排除他音樂技巧上的障礙,McCartney與作曲家Carl Davis共同合作這部管絃樂作品,不過不少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最終還是由Davis完成的。同樣,當David Byrne創作他的管絃樂作品《森林》(The Forest)時,也一樣借助絃樂作曲老手Jimmie Haskell。「我用合成器去寫它,用電腦代替原聲音響,Jimmie聽後便知道是什麼,他說,一支單簧管便可解決一切我需要的東西。」Byrne說。
  最近一段時間來,對搖滾和古典音樂的雜交在一些好事者的鼓噪下有增無減。尼格爾.肯尼迪正計劃著出一張用小提琴演奏Jimi Hendrix作品的專輯;「新型軍隊」(New Model Army)樂隊的Ed Alleyne-Johnson已用他那把紫色的小提琴錄製了一張名為《紫色電子小提琴協奏曲》(Purple Electric Violin Concerto),實在讓人吃驚;實驗搖滾吉他手G.P.Hall的《想像的季節》(Imaginary Seasons)已經發行,這只不過是將維瓦爾第的《四季》用工業化的聲音重新雕刻了一番……
  是搖滾樂最後終於長大還是古典音樂的融合標誌著人們已耗盡了最初的想像?可能都不是。前「馬哈維什努管絃樂團」的John McLaughlin早在1973年便對這種混亂的狀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音樂已不再是什麼特別的音樂風格了,只有好與壞兩種。」
  讓我們再回顧一下Chuck Berry在1956年說的那句信誓旦旦的話吧,這句話今天是否該改成:「超越Chuck Berry,把這個消息告訴Gloria Estefan,搖滾樂與古典音樂的雜交已變成近親繁殖!」



搖滾末路

  搖滾樂,就總的來說,無論是內在情感、表現手法,還是創作難度,都難於同古典音樂相比,它們根本不是同一個層次的藝術,但它可以說是另一種類型的民謠,同時也是一種大眾文化。搖滾樂運動的興起,是把以往少數人所擁有的音樂奢侈品推向廣大民眾的一次革命,它以簡單真摯的情感演繹撕破了古典音樂虛偽矯飾的一面。一些優秀的搖滾樂作品,與古典音樂經典一樣,將永遠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Pink Floyid,U2,Dire Straits。    
  在1951年,美國克裡夫蘭電台節目主持人Alan Freed從一首布魯斯樂曲《We are gonna rock,we are gonna roll》中創造了「搖滾樂」(rock』n』roll)這個詞,而Bill Haley的《晝夜搖滾》則宣佈了搖滾樂的正式誕生,早期的搖滾樂帶有濃厚的布魯斯風格,尚難於嚴格區分。「貓王」的出現把搖滾樂逐步推向成熟,而使搖滾樂成為風靡世界的浪潮則應歸功於甲殼蟲樂隊,四個來自利物浦青春活力的形象、優美動聽的搖滾音樂征服了世界,使搖滾樂成為西方流行音樂的主流。本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搖滾樂的黃金時間,出現了民謠搖滾、藝術搖滾、迷幻搖滾、重金屬等各類不同的風格,達到了搖滾音樂的頂峰。我們回頭來看這段歷史,搖滾樂的誕生和發展有其廣闊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徹底解放了廣大民眾,為大眾文化的興起奠定了基礎,藝術已不是少數人的專利;唱片、電台和電視的發展為搖滾樂提供了傳播的媒介;人文精神的廣闊傳播則是搖滾樂發展的思想根源,人民崇尚自由,需要表達自我,尋找精神寄托,搖滾樂就提供了一種宣洩情浮的氛圍,同時社會思潮也深深影響了搖滾樂,60年代末期美國的民權運動和反越戰直接導致了民謠搖滾的誕生,而性解放和吸毒又是迷幻搖滾的催化劑。進入80年代則是偶像巨星的時代,流行音樂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媒體工業,傑克遜和麥當娜就是這種音樂工業的產物,他們的音樂和表演帶有濃厚的市場運作和商業氣息,同時也獲得巨大利潤回報,傑克遜的專輯銷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音樂精緻而絢麗的包裝下實則空無一物。90年代西方世界相對寬鬆平和的社會環境的產物就是平庸,我們再也無法聽到Bob Dylan用沙啞的聲音批判社會和探討人生,再也無法聽到John Lennon用歌聲演繹愛與和平。可以說從8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就可以被稱為市場音樂或是商業音樂,因為音樂發展的走向和人們審美的取向已經不取決於音樂,大家在跟時代賽跑,搖滾音樂人也成了一個綜合體,外表、裝扮和一些標新立異甚至變的比音樂更重要,像David Bowie,以及Kiss之類的重金屬樂隊,樂迷喜歡他們肯定不只是為了音樂本身。Nirvana的主唱Kurt Cobain的自殺則顯示了當前搖滾樂音樂界嚴重的思想危機,一夜成名的壓力和對商業運作的極端厭惡導致了他的心理崩潰;而最後的王牌樂隊U2的《zooropa》之類的專輯是否預示搖滾樂已經寫完了呢?各類搖滾的標新立異已經幾乎窮盡了人們的想像,樂迷們對一些花樣翻新也已不再感興趣,在歌舞昇平的商業社會裡,人們更願意看到的是「辣妹」式的美媚歌手;Secret Garden式的恬靜優美,具有衝撞力的搖滾樂失去了它賴以生存的土壤,搖滾樂走向了辨證法所預示的從高潮到衰落的必然之路。
  當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看到Bob Dylan、David Gilmour這些年近五旬的老人們仍然在舞台上孜孜不倦的彈著吉他時,一種宿命感湧上心頭,回首搖滾樂走過的五十年,不禁感慨萬千,用Bob Dylan的一首歌來做註解,真是「時代在變」啊!



向大師致敬
- -曉 峰
  唱片業賴以正常運轉的基礎是它作為一種工業能更大程度地給本身帶來更多的利潤,而這利潤的獲得是它能製造出更多的在市場上換來金錢的唱片。如何讓唱片在市場上更快地換回金錢,這是商人們每時每刻思考的問題。作為主要面對青少年市場的唱片業,它能堅持的原則就是這些唱片必須符合他們的口味、心態,而且還要不停地為換花樣地堅持這一原則。
  這是一個相當艱難的課題,它必須是具有目的而不是想當然地炮製,它必須經過嚴格地預測和科學的可行性研究,分析一種計劃在市場上的可行性,在萬無一失的情況下如法炮製,稍有一念之差,就可能前功盡棄。
  但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即使是科學的預見和分析也達不到絕對的程度。因此在唱片界經常出現這麼一種情況:有些為市場拋售的唱片往往沒有市場,而某一種風格的歌曲莫名其妙地流行起來,某一種形象的歌手突然受歡迎起來,某一種形象的歌手及其一種風格的歌曲成了熱門,進而成了一種時尚、潮流。
  分析家、評論家來說,他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判斷、分析力去解釋,總結出一種現象出現的背景(社會的、經濟的、人文和乃至人為的)及前因後果,他們會講出許多各執己見的道理,他們很容易解釋、分析「英國入侵現象」、「朋克運動」、「非主流現象」、「不插電風格」……等等。而對於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覺中製造出這種現象那種運動的唱片業來說,儘管他們在事先分析、預見工作是很完善的,但結果總要超出他們的想像。在科學的預測之後總是沒有把握地冒險行動。實際上唱片界從未有過在這一種潮流出現之前預示到它要發生。他們總是在圍繞著「利潤」的前提去制定自己的計劃,在某一種現象由於唱片界與社會發生的多種行為造成之後而利用這種現象大撈一筆而已。
  當唱片商發現某一種唱片在市場上非常走俏時,出於利潤指標的壓力,他們首先考慮研究的不是為什麼它會走俏,而是如何炮製出第二張類似這樣但又不完全是這樣的唱片。如果他們做了,並確實達到了預想的經濟效果,那麼肯定就會有第二家、第三家……步其後塵。這樣,一種所謂的風格、現象、潮流或是運動就出現了,而這時傳媒肯定會加入進來推波助瀾。當這種風格、現象被炮製得市場趨於飽和狀態時,它不再成為流行音樂所特有的時尚、潮流、新奇或時髦的標誌時,那麼它就會被另一種現象所替代。於是一種有規律性的商業行為在循環往復。聰明的唱片商十分清楚為某一種風格、現象炮製出的唱片會在何時達到最受歡迎的程度,何時受到冷落,並把一張張如法炮製的唱片向股票一樣不失時機地拋售出去,從中漁利。
  唱片工業的這種做法,最終給我們帶來了應接不暇的潮流,給我們帶來豐富多彩或是千篇一律的流行音樂,這也是唱片維繫自我生存的一個很重要的一個手段。
  但本文所要談的並不是前面的這個話題,之所以費了這麼多筆墨,只是借此想說明下面的這一個話題: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歐美樂壇出現的一種向大師致敬的現象。
  向某一人物致敬,這個人必須是在某一領域有著特殊的成就和貢獻並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地位,這些人往往是大師級人物,值得人們去致敬。
  唱片界在90年代曾出現過翻唱之風,隨後又出現「Unplugged」(不插電)之風,這兩年最熱鬧的除了另類音樂胡作非為外,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向大師致敬了。唱片界向大師致敬,就是開一場音樂會或出一張唱片向前輩人物表示懷念和敬仰,而最終總是要通過演唱一些被致敬了前輩的歌曲,製成唱片。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極簡單的紀念行動,並帶有很濃重的人情味,或表現出一種人性的美德。但這美德的背後,卻是極直截了當的商業行為。
  我們分析一下這兩年出現的「向大師致敬現象」。
  首先,今天確實該向大師致敬了。流行音樂發展了四五十年,有多少歌星沉浮起落,但總有些讓人難以忘懷的人物。特別是那些幾十年前的音樂,即使用最先時的錄音技術和技巧也無法再現它最初的神韻了,這使人們難免不對那些過去的音樂,過去的時代,過去曾獨領風騷的人物產生懷念之情,向大師、向前輩致敬很符合人們的懷舊心理。
  其次,向大師致敬是90年代初翻唱之風的另一種翻版。在唱片業進入90年代後,翻唱之風日盛。其實翻唱一直是歐美唱片界商業行為中很重要的一項舉措,歐美唱片公司有一個A&R部門(一個負責藝人和曲目的部門)是專門負責讓歌手翻唱再版唱片的機構。但進入90年代,翻唱比以往任何時期都密集,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創作上的匱乏,唱片公司在市場上找不到方向的結果。因此,更多的時候,用翻唱來搪塞消費者。但這種現象不能永無休止地下去,時間一長人們就會生厭,因此,要變著花樣地翻唱。無疑,向大師致敬成了一種很符合潮流又能掩飾創作匱乏的商業手段。
  再次,向大師致敬在市場上的可行性。老歌新唱,總會搞出點新意思來,更何況還打著致敬的招牌。往往向大師致敬的唱片都雲集各路精英,各顯其能,這本身就很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在市場上也必是能刺激消費者,雖然它不像一張熱門唱片那樣走俏,但也絕對能保證其賺到足夠的利潤。
  向大師致敬是從哪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推出來被致敬了大師是何許人,由於資料所限,筆者無從查考,但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倒可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向大師致敬的唱片。
  「A Tribute to Woody Guthrie」。這是筆者聽到的最早的一張向大師致敬的唱片。Woody Guthrie,美國民歌運動之父,他出生於1912年,他是一位詩人,歌手,一生中給人留下了上千首詩,上百篇文章以及一種生活方式。他被稱為「美國傑出的民謠作曲家」、「一位不出聲的荷馬」、「和沃爾特.惠特曼一樣偉大的人物」。在他的影響之下,才出現了Pete Seeger、Bob Dylan這樣偉大的民歌手。1967年10月,這位偉大的人物與世長辭,1968年1月2日,為紀念這位「民歌之父」,當時最著名的民歌手走到一起,在紐約的卡內基演出大廳,舉行了一場音樂會,當時參加演出的有:Judy Collins、Bob Dylan、Jack Elliott、Arlo Guthrie、Tom Paxton、Pete Seeger等。在兩年後,1970年9月,包括第一次紀念Woody中的Jack Elliott、Arlo Guthrie、Pete Seeger以及Joan Baez、Country Joe McDonald、Earl Robinson等民歌手在好萊塢又舉行了一場紀念Woody的音樂會。兩次音樂會都以演唱Woody的名曲為主,最後,這兩次錄音合併列一起,製成唱片,於1972年出版發行。這是一張名副其實向大師致敬的唱片,那些受過Woody熏染的新一代民歌手,帶著崇敬之情參與了這兩次活動,這張唱片十分值得收藏,一方面它彙集了當時最著名的民歌手,另一方面,他們唱的都是Woody的名作,如「Hobo's Lullaby」、「Jesus Christ」、「1913 Massacre」、「This Land Is Your Land」等。
  「Roots of Rhythm and Blues:A Tribute to the Robert Johnson」。這又是一張值得收藏的Tribute唱片。這張唱片之所以值得收藏,一方面它是向20、30年代布魯斯大師R.Johnson致敬,另一方面它彙集了各路布魯斯高手。最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這張唱片錄製於1991年美國Smithsonian民歌音樂節的現場錄音,但它完全再現了20、30年代布魯斯音樂的效果和氛,沒有什麼電聲樂器,代之是簡樸的口琴、吉他、鋼琴伴奏,用吟唱的方式原汁原味把演繹了25首布魯斯、民歌名曲。同時,這張唱片也獻給當時77歲高齡的布魯斯歌手Johnny Shines,他在這張唱片中演唱了8首歌。
  「If I Were Carpenters」。這是一張饒有趣味的致敬唱片,是為紀念Carpenters兄妹出道25週年而錄製的一張唱片。以往,向大師致敬總是要畢恭畢敬、嚴肅認真,而這張唱片卻反其道行之。Carpenters的悅耳、輕鬆、優美的歌聲被一幫另類們「遭塌」得面目全非。像Sonic Youth、Redd Cross、4 Non Blondes這樣無法讓Carpenters歌迷無法接受的樂隊,用他們的風格能致敬出什麼效果呢?這種強烈的對比自然提起了人們的興趣來。這張唱片值得收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90年代,另類音樂的崛起標誌著過去的主流音樂時代的結束,而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過程中,另類向主流大師致敬,不單是一種尊敬,更重要的是一種Farewell。
  「Ruby Trax」。這是一張更有趣的致敬唱片,致敬的動機是為了紀念英國著名流行音樂刊物NME(新音樂快訊)雜誌創刊40週年,出版了三張一套的唱片。其中由40個英國朋克非主流樂手翻唱了40首英國BBC排行榜冠軍歌曲 。一群另類玩一堆流行金曲,效果可想而知,絕不次於向Carpenters致敬。
  關於向大師致敬的唱片近來出版了不少,比如向80歲高齡的口琴大師Larry Adler致敬的「The Story of Gershwin」;向Elton John和Bernie Taupin這對黃金搭擋合作20週年致敬的「Two Rooms」;向Elvis Presley致敬的「It's Now or Never」;向Van Morrison致敬的「No Prima Donna」;向Kiss樂隊致敬的「Kiss My Ass」;向Jimi Hendrix致敬的「Stone Free」;向Led Zeppelin致敬的「Tribute」。此外,Leonard Cohen、Eagles、The Byrds、Curtis Mayfields、Black Sabbath、Marvin Gaye、Pink Floyd等一些大師們不同程度地遭到致敬。這裡,這些唱片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來聽聽。
  回到本文的開頭,「向大師致敬」是唱片業煽動起的一股潮流,而且,唱片界在致敬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致敬的手段,使其趨於商業化、娛樂化,而這正是唱片業宗旨所在。我們看到,由充滿敬意嚴肅認真地向大師致敬到後來隨隨便便並充滿商業氣息地向大師致敬,這其中的變化就是商業的遊戲規則,一旦這種遊戲規則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它最初的意義也便不復存在了。
  這種致敬的方式說到底還是唱片公司為尋求商業市場所做出的舉措,致於被致敬的人應如何被致敬,應致敬到什麼程度,這都是次要的。
  好啦,搖滾歌星向大師致敬,唱片商向金錢致敬,兩全其美,玩吧!



洛杉磯金屬重鎮Metal Blade
  
  一個名叫Brian Slagel的音樂狂熱分子整日游弋於洛杉磯的郊區,並幾乎以病態的方式完全沉 溺於觀看當地的一些被主流音樂廠牌所不屑的金屬樂隊的演出。Slagel白天在傳奇性的金屬商業中心Oz Records工作,夜裡則在第一家美國金屬樂迷雜誌《The New Heavy Metal Revue》中供職。Slagel詢問一些出版商朋友,自己打算出一張地下金屬樂隊的作品合輯,並將其予以廣泛的傳播,他們說,這沒問題。於是,Metal Blade唱片公司就誕生了。

  當然,事情並非是如此簡單。Slagel每天要在Oz Records和Metal Blade唱片公司中呆上17個小時,他將已物色好的地下金屬樂隊的作品收集起來,這些樂隊包括Metallica、Ratt和Black 'N Blue等,當然這只是這一批樂隊中的一小部分,最後作品被輯錄於一張合輯之中,以《The New Heavy Metal Revue》的名義予以出版發行,合輯就是日後成為經典性作品的《Metal Massacre》。
其實在《Metal Massacre》發行之前,Metallica樂隊是不存在的。據Slagel回憶說,在1981 年初的時候,當時已日益繁盛的New Wave Of British Heavy Metal (NWOBHM)運動在洛杉磯地區 卻只有三個這樣的狂熱分子:Slagel、一個丹麥小子Lars Ulrich和另一個朋友。他們三個常常聚 在一起,跑遍了整個洛杉磯地區的每一家唱片店去搜尋NWOBHM浪潮中不斷湧現出的最新的唱片。

  一年之後,Slagel向Lars提起打算要做一張金屬合輯,不久Lars就給Slagel打電話說,他已經和James Hetfield一起演奏了一些翻唱歌曲,如果現在自己創作一首曲子,是否能收錄於這張合輯中。Slagel當時就許諾說,當然可以。於是Lars就創作並錄製了一首「Hit The Lights」交給Slagel, 這時Lars給自己的樂隊命名為Metallica。

  「倒退到當時,要集結那樣一些樂隊並錄製一張金屬合輯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Slagel說,「當時沒有其它音樂廠牌願意經營金屬樂。我問一些樂隊能否給我提供一首自己創作的曲子,他們很痛快地就答應了。事情就是如此。」但是,至少在最初,Slagel並不打算要把在Metal Blade唱片公司的工作變為一個專職性的工作,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這並不是一種很好的賺錢方法,的確不是。但事 實上,Slagel是如此地喜愛這種音樂,以至於割捨不下。「Metal Blade最開始是作為對那份金屬雜 志的促進和推動而存在的,」Slagel解釋道,「但是其反響卻異常熱烈,所以我決定放棄一學期的學業來看看事態究竟會怎樣發展下去。」
  事實上,Slagel就再也沒有回到學校去。在Metal Blade旗下的第一張作品《Metal Massacre》獲 得了超乎想像的巨大成功後,Slagel又在1982年底相繼發行了Bitch和Demon Flight樂隊的專輯。緊接 著,帶著怒吼和咆哮之聲的《Metal Massacre 2》合輯呼嘯而出,其中的新增樂隊包括Armored Saint 和Warlord,這張合輯的誕生則繼續鞏固了本套系列合輯的巨大威名和聲望,這裡也是這批金屬樂隊展 示他們才智的地方。諸如Slayer、Metallica、Voivod、Fates Warning、Metal Church、Flotsam And Jetsam、The Obsessed、Dark Angel和Sacred Reich等樂隊都是借助於《Metal Massacre》這一系列 的金屬合輯而開始發跡的,像這樣的樂隊還不計其數。
  Slagel曾極為成功地從地下發掘出了Metallica樂隊,而在1983年偶然碰到了Slayer樂隊之後, Slagel又再次創造了一個史詩般的神話。Slayer的音樂生涯開始於《Metal Massacre 3》合輯,並在 日後相繼發行了四張經典唱片:《Show No Mercy》、《Haunting The Chapel》、《Live Undead》和 《Hell Awaits》。「我第一次看見Slayer樂隊是在Anaheim的一個叫Woodstock的俱樂部裡,他們正為 Bitch樂隊作開場演出,」Slagel回憶說,「他們演唱的曲目中有一半是Judas Priest和Iron Maiden 的曲子。但當我走到後台去問他們是否願意在《Metal Massacre》系列合輯中錄上一首歌時,他們立 即就答應了。他們還問我是否能給樂隊出一張專輯唱片,我說當然了。」
  然而,在這個處於半開化狀態的「文明」社會中,人們認為Slagel要簽下這樣一支非常極端的樂隊一定是瘋了,不過這並未使Slagel感到困惑。他說:「很多金屬樂雜誌都討厭這支樂隊,他們認為 這簡直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小子們卻非常喜歡Slayer,樂隊是如此的令人驚異和讚歎。我想我並不關心人們是怎樣考慮的,但如果我喜歡這樣的音樂,我就會將它挖掘和曝露出來。我的意思是,沒有其他人會這樣做的。我感到這是我的責任和職責所在。」
  Metal Blade終於在1984年發生了一次大的激增和爆炸,這不僅僅是指Slayer樂隊,還包括以下一系列值得誇耀的名字:Fates Warning、Lizzy Borden、Voivod、Trouble、Omen和Hellhammer(後來演 變為Celtic Frost)。在當時,美國金屬音樂的面貌似乎是Def Leppard、Quiet Riot和Ratt的天下,但實質上金屬樂的核心與心臟地帶卻是強烈跳動著的Metal Blade。
  在擁有了這樣一批令人膽戰心驚的金屬樂隊之後,Slagel是否意識到自己正領導並發起了一次猛烈的金屬樂衝鋒?「在一定程度上,」Slagel宣稱道,「我這樣做只是緣於自己喜歡這類音樂。我從來沒有設想過金屬樂會達到今天這樣的高度,這其中包含著太多的天才與智慧。樂隊創作出這類音樂只是因為他們願意這樣做。沒有人打算從中牟利,也沒有人打算要成為搖滾明星。」
  正是由於對金屬樂的摯愛和一種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Slagel和Metal Blade走向了更為成功的1985年。在這一年當中,Metal Blade不僅僅發行了Destruction、Slayer、Fates Warning和Sodom等偉大樂隊的專輯唱片,而且Metal Blade唱片公司還從Slagel母親的車庫裡搬了出來,並有了一間合適的辦公室。
  1985年,Metal Blade首次與Enigma/Capitol唱片公司結成聯盟,他們聯手進行唱片的出版、發行工作。直到1987年,Metal Blade被允許可以直接通過Capitol唱片公司來進行出版和發行。正因為有了這樣 便利的條件,像Sacred Reich、D.R.I.、Fates Warning和Trouble等樂隊又為Metal Blade增添了更多成 功的光彩。自此之後,Metal Blade載著金屬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奔馳著。Metal Blade為了強化及 加劇其帶著切割性邊緣的刀片風格,發掘出更為年少的天才,而成立了旗下的子公司Death唱片公司,其 下屬樂隊包括Corrosion Of Conformity、The Mentors、Cryptic Slaughter以及後來的Cannibal Corpse 和Atheist。
  與此同時,Metal Blade所拓展的音樂風格又新增了另類音樂和成人搖滾音樂,這使得Metal Blade在 音樂上的眼界也愈發開闊起來。其新簽的樂隊有Pricess Pang、Goo Goo Dolls、Nevada Beach和Junk Monkeys 等,同時也發行了一系列大獲成功的唱片,這樣的直接後果便是打破了Metal Blade作為一個純粹性和獨佔性的金屬唱片而存在著的陳規老套。但另一方面,諸如Armored Saint、Lizzy Borden、D.R.I.、Trouble 和其他的一些極端金屬樂隊則支撐和增強了Metal Blade是金屬音樂流派中不可替代的霸主地位與威名。
  「只要我喜歡某類音樂,我就會簽下它,」Slagel解釋道,「不管它是金屬、另類、工業、死亡或是其它什麼音樂風格,只要我喜歡,我就會簽下它。」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Metal Blade迎來了它更為成功的 十年,90年代看來會使Metal Blade變得愈發繁榮興旺起來。在Metal Blade的歷史上不僅發行過GWAR、 Cannibal Corpse和Fates Warning等樂隊的強有力的專輯,更在1990年,Metal Blade與龐大的Warner Bros. 唱片公司簽訂了一份全新的多層次出版發行協議。
  「這些年以來,我們一直在失去一些樂隊,他們都到了主流唱片公司,」Slagel承認道,「因為廠牌的哲學觀點與思想允許提供一個讓樂隊自由選擇的機會,地下或是主流。我們與Capitol、Warner唱片公司簽立的協議會保障我們與樂隊一起工作,並且跟隨樂隊一起達到下一個高峰,而且並不需要以失去他們來作為代價。我們的確不會失去這些樂隊。」「當我們與Warner Bros.唱片公司的協議終結之後,我們確實很不高興,因為我們合作得很愉快。於是我們又開始在每一個主流發行公司中挑選合作夥伴,而Priority則是最佳 的選擇,它能很好地與我們一起來經營樂隊。」
  在與Priority、R.E.D.簽訂了雙渠道出版發行協議的同時,Metal Blade還將其發行事務交給了一些獨立廠牌,諸如Fifth Column和Unsafe Unsane,以此來進一步發展象Chemlab和The Organization這樣的樂隊。 Slagel在談到1995年關於Metal Blade的發展姿態和方向時宣稱:「我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我們一直在尋找優秀的樂隊。Metal Blade始終致力於發掘出全新的、與眾不同的樂隊,與他們簽約並看著他們完成一件又一件的驚人之舉。」
  基於以上的這種觀點,從創始之初直到今天的15年間,Metal Blade已經完成由一個具有獨立精神並辛 勤工作的小子到一家皆盡天才並與主流出版發行公司簽約的音樂廠牌的巨大轉變過程。在1995年6月,Metal Blade在歐洲的辦事處正式開設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但Metal Blade的最具氣質和風格的標記卻永遠也不會變。正當這塊鋒銳無比的刀片以每分鐘數英里的速度飛馳而過時,Metal Blade也始終未曾停息過半步的時間,像Grip Inc.、Skrew、Thought Industry和Beats The Hell Out Of Me等樂隊再次擦亮並磨快了這把 金屬刀片。
  在硬搖滾和金屬樂廠牌不斷誕生並繁衍的今天,我們也回顧著金屬音樂在昨日的輝煌與燦爛,於是Metal Blade不僅僅在這段光輝歲月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也被看作是金屬樂的明日希望,更應該是整個金屬 樂歷史中最恢宏的篇章。



Pink Floyd 的墮落
作者:沈顥
   因為Pink Floyd早已是個「遲暮的美人」,所以當我拿到美國Billboard榜連續上榜4周的新大碟《The Devision Bell》時,本沒有幻想著能夠重現其絕世魔力,所以我並沒有失望。 雖然已經習慣了面對殘局,但還是專心致志地想從《The Devision Bell》中尋找出一些樂隊與生俱來的創造力,然而令人遺憾,整張大碟中充斥的是對以往作品的模仿,尤其是《Dark Side Of The Moon》中大量的音樂元素又被重新組合,但那已是20年前的時髦了。

  Pink Floyd習慣於在大碟中注入一些純音樂作品,這張大碟也不能倖免。第1首「Cluster One」便是純音樂作品,可惜的是它似乎是70年代樂隊自己的作品「Wish You Were Here」的剽竊之做,雖然它試圖用電子噪音營造一種出人意表的宇宙感受,Pink Floyd似乎沒有意識到近10年來電子音樂的庸俗化程度。這種情況在第4首「Marooned」中同樣出現,它以持久的鋼琴協奏為細細的主線,再加上刺耳單調的合成器、騙人的音響效果,差點使人誤入陷阱。合成器破壞樂感已成為這一代新音樂的弱點,而Pink Floyd卻偏偏如獲至寶。 值得一提的是70年代Pink Floyd對環境音樂的創造性運用,比如說「Time」前奏效果中床邊鬧鐘聲、教堂鐘聲的乾脆利落的使用,與後面的回音吉他、手鼓呵成一氣,反射出時光的寧靜。新大碟中再無這種天才式的創意。只是在最後一首「High Hope」中,自始至終我們都可以聽到一種輕微的鐘聲,那就是這張大碟的主題:The Devisio Bell( 戴維遜鐘聲)。它指的是議會在要求議員表決前的提示鐘聲,鐘聲後議員已成為兩個陣營,你要麼反對,要麼贊成。這似乎正是在影射Waters與Gilmour的分歧。
  不過,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奇怪地從這張大碟中發現Gilmour的演唱其實是對Waters噪音的一種離奇般準確的模仿。這種現象在「Come Back To Life」一曲表現得尤其突出,Gilmour的每一個樂句、每一個和聲、每一個呼吸聲都幾乎帶有Waters的特點。這首作品應說是此碟中比較優秀的作品,編曲極為豐富,你可以欣賞到Gilmour隱藏在Mason的鼓聲中出色的吉他演奏。
  此外,在「Lost For Words」中Gilmour隨心所欲的演示同樣使人迷醉。他的吉他演奏特點是似乎從來都不會驚慌失措。每當Gilmour進入他的音樂境界後,他似乎總想用吉他給你講述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Gilmour的吉他便是此張大碟中值得我們欣賞的部分。
  整張大碟中缺少如「Time」那樣的另類風格的優秀作品,如果有,大概也就是那首「What Do You Want From Me」,但也只是簡單的相似而已。不過碟中有兩首歌值得注意,一首是「A Great Day For Freedom」,一脈相承了1980年《The Wall》的風格,幽雅的音樂,尖酸的嘲諷,一直便是Pink Floydd美德。在這首歌中,他又唱:「當國界線移動如同沙丘/而國家卻躲在憂鬱的陰影中/清洗著沾滿鮮血的雙手/那雙手曾緊握光榮與歷史。」另一首「Wearing The Inside Out」是此碟中最流暢的一首,也試圖營造一種潮濕而詭異的音樂效果。「High Hope」是最後一首,也是這中大碟的主題,在貫穿整首作品的鐘聲隱顯下,Gilmour的那種受傷感又浮現於整首歌曲中,是他演繹得最為成功的一首,可能是因為有感而發吧。音樂上的孤獨,對忠誠友情的懷疑與珍惜,似乎就是這首作品傳達的信息,也是整張大碟想表現的意義:歲月飛逝,Pink Floyd這個名字還能存在多久?



史上最重要的12張朋克唱片
作者:簡巍
  他們---無論是誰, 總是聲稱朋克改變了音樂世界。假如我們一旦聽過一張Eater的專輯, 排行榜上恐怕就不 會David Bowie、 The Bee Gees、Elton John和那些彈吉他的長頭髮美國人的位置了。 當然,它從未發生。The Clash變成了The Rolling Stones (事情本身倒不是絕對的壞事,但是……),其它來自英國地下樂壇的朋克樂隊也都分崩離析了。
  但是, 有一條線貫穿始終,從The Stooges開始,經過英國的流氓們、The Pogues、Nirvana直到現在的Green Day, 他們在1977年時都只有五歲。它表明無所觸及的朋克音樂實際上觸動了方方面面。朋克包含偉大的精神,並且是許多美妙事物的催化劑,同時它因為創作出了一些光彩奪目的音樂而盡到了責任。以下是其中的12最佳:
The Adverts 《Crossing The Red Sea With The Adverts》,Bright公司,1978年出品 儘管在今天的朋克名人祠中The Adverts不是一個值 得吹噓的名字,但是作為倫敦Roxy俱樂部的固定表演者, 它是確立這一音樂圈子的樂隊之一。 歌手Tim Smith和貝 司手Gaye Advert結成的這一組合最初被The Damned樂隊 的Dave Vanian發現, 組隊一年後他們製作了首張朋克專 輯,其中包含大膽的旋律和深思熟慮的、充滿反語的歌詞。 開場曲One Chord Wonders標誌出他們的音樂風格, 一首 講述一名殺人犯被處決後將眼睛捐獻出來的故事的歌曲博 得了各地假做多情的朋克們的喝彩。 最佳歌曲: Gary Gilmore's Eyes、 No Time To Be 21 精彩瞬間: 關於殘疾人的歌曲 「Realising On Wheels」
  Nirvana《In Utero》,Geffen公司,1993出品 這是Nirvana樂隊最朋克的專輯。 經過專輯 《Nevermind》 的商業輝煌及其成功帶來的瘋狂之後, Kurt Cobain僱用了反商業製作人Steve Albini試圖錄製 一張盡可能原汁原味的專輯。它運用了比前作更豐富的音 樂素材,並且在其核心蘊含著袒露Cobain最深層的恐懼和 脆弱的用心。 像「Rape Me」這樣個人化的歌曲的直面痛 苦的展現在現在做一回顧,也許可看作是一種警告,它在 當初被與這個煩惱歌手最親密的人們所忽視。但是作為藝 術,這正是它的朋克所在。 最佳歌曲:Rape Me、Scentless Apprentice 精彩瞬間: 歌曲「Radio Friendly Unit Shifter」 中的自厭情緒
  Buzzcocks《Love Bites》 ,United Artists公司, 1978年出品 曼徹斯特的Camp Punk奠立於Pete Shelley與眾不同 的嗓音和一些粗聲粗氣的狂呼亂叫的流行歌曲之上。歌曲 「Ever Fallen In Love (With Someone You Shouldn't've)」達到第12名,並將全國朋克的目光引向 即將面世的專輯《Love Bites》 。該名稱暗指Shelley在 Howard Devoto於1977年3月離隊後開始控制的對少年性焦 慮的迷戀。《Love Bites》是快速、狂暴和自戀的專輯, 對於那些想再次回味自己的第一次性行為的人來說是絕好 的專輯。 最佳歌曲:Ever Fallen In Love…、E.S.P. 精彩瞬間: 歌曲「Ever Fallen In Love」的最後10 秒。
  Ramones《Rocket To Russia》 ,Sire公司,1977年 出品 這個紐約Cbgb俱樂部裡產生的最快、最傻的樂隊用他 們笨拙的歌曲迅速地贏得了英國朋克們心中的位置。歌手 Joey的歌聲聽上去就像他的半個大腦被摘除了一樣,而吉 他手Johnny的彈奏就像他的手指被切掉了一半。 The Ramones的最佳半小時來自專輯《Rocket To Russia》 , 快速飛行的歌曲像一杯刺激的雞尾酒,高情緒,低智商。 The Ramones是如此偉大以至於朋克們甚至不介意他們留 的長髮。 最佳歌曲:Cretin Hop,Teenage Lobotomy 精彩瞬間: 歌曲 「Teenage Lobotomy」 中「Guess I'm Gonna Have To Tell'em /That I've Got No Cerebellum」一句。
  The Clash《The Clash》,Cbs公司,1977年出品 對許多人來說,它是五張必備朋克專輯之一。其封面 是身著典型朋克服裝的樂隊成員,背景描繪了警察在試圖 鎮壓一場暴亂。 儘管吉他手/歌手Joe Strummer和mick Jones分別從r&B和glam Rock的背景下成長到朋克中來, 但The Clash之聲被許多人認為是朋克的精髓。 它的吉他 彈奏堅硬而迅速,生硬粗暴的演唱準確地觸及到真正的城 市問題。這張處女作中的作品使樂隊獨樹一幟,他們完美 地捕獲到煩惱少年們的情緒---需要一個團結一心的理由。 在許多方面,這個理由就是The Clash。 最佳歌曲:Garageland、Career Opportunities 精彩瞬間:歌曲「White Riot」中的警笛聲。
  The Damned《Damned, Damned, Damned》 ,Stiff公 司, 1977年出品 朋克系列裡玩笑般的小人物, 倫敦的四人樂隊The Damned不帶任何政治綱領和傳統才藝闖上這一舞台,但是 他們為之注入活力,結果在一個短時期內成為主要的朋克 樂隊。 這張第一個進入排行榜的朋克專輯由Nick Lowe制 作,封面是四名成員滿臉塗著膠水的醜態,其中有12首極 其精彩的缺乏理智的瘋狂歌曲。 歌手Dave Vanian的能量 準確地、沒頭沒腦地發洩出來,使它成為真正的傑作。 最佳歌曲:New Rose、Neat Neat Neat 精彩瞬間: Brian James在歌曲「New Roes」中的前 奏
  Dead Kennedys 《Fresh Fruit For Rotting Vegetables》,Cherryred公司,1980年出品 由Jello Biafra領導的這支舊金山四人樂隊是少數幾 支在英國沒有遭到廣泛猜疑的美國朋克樂隊之一。毫無疑 問, Dead Kennedys是完美的。一個注定要激怒美國人的 名字,一些與美國商業社會格格不入的歌曲,這張處女作 展示了樂隊的力量,Biafra伴有高聲譏笑的演唱同牆一樣 的噪音一起呼嘯而出。如此出色的樂隊是無法被忽視的。 最佳歌曲:Holiday In Cambodia、California Uber Alles 精彩瞬間: 歌詞 「Slave For Soldiers Until You're Starved / And Then Your Head Is Skewered On A Stake."  
  Green Day《Dookie》,Reprise公司,1994年出品 該專輯是美國80年代初朋克樂風復興時的王者之作。 加利福尼亞的孩子們沒有主宰世界的打算,但當《Dookie》 (對英國人來說是狗屎)被校園電台接受並成為超新星之 時, Green Day以其孩子氣演繹的這一幕生活荒誕劇突然 使他們獲得了巨大的聲譽。這些對最初的朋克時代幾無印 象的白人爛仔表演著生澀、快速的流行歌曲,像是給災難 開的一張處方。但是歌手Billie Joe Armstrong驚人的熟 練表演和覺醒於grunge虛無主義的日漸增長的意識使 green Day成為90年代有趣的另類。 最佳歌曲:Basket Case、When I Come Around 精彩瞬間:歌曲「When I Come Around」中絕妙的和 聲
  Sex Pistols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Here's The Sex Pistols》,Virgin公司, 1977年出品 空前絕後的朋克經典,唱片上的最純粹的反叛音樂。 儘管沒人會在當時感謝你所作的評價, 但Sex Pistols之 聲很多要歸功於吉他手steve Jones在傳統搖滾音樂來復 曲基礎上做的改造。他們的音樂駕馭著一大堆奇談怪論, 其演唱最終定義了朋克唱法,最後帶給人的是氣勢洶洶、 令人生厭和狂妄自大,並且永遠也無法挽回。事實上,當 人們第一次聽到這張唱片時,他們認為它會搞垮文明社會。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讚揚啊! 最佳歌曲:Anarchy In The Uk、Pretty Vacant 精彩瞬間:「Bodies」裡的叫喊
  The Stooges《Fun House》 ,Elektra公司,1970年 出品 與同年發行的Mc5的 《Back In The Usa》 一起, 《Fun House》 為現在大多數朋克樂手所承認是他們最初 獲得激勵的專輯。該專輯以其糟糕的音響和演奏描繪出一 幅垃圾般的生活場景,被那些除了吸毒和看電視便無所事 事的人們所推崇備至。 Iggy Pop神經質的演唱和ron Asheton的吉他將朋克音樂在其名稱被創造出來之前帶到 人間。 最佳歌曲:Loose、Tv Eye 精彩瞬間: 歌曲「Loose」,歷史上最濃郁的毒品之 聲。
  The Stranglers《Iv Rattus Norvegicus》,United Artists公司,1977年出品 The Stranglers比他們同時代的朋克樂手都要老道和 聰明些,因此他們的這張處女作也與眾不同。他們的短促、 迅速的能量爆發使其音樂在競爭對手之間標新立異。這是 一張陰鬱的唱片,瀰漫著迴旋的風琴聲,像是魔鬼在撫弄 著鍵盤。 The Stranglers公然掠奪了the Doors的音樂, 但其中慢慢滲透出的卑劣的情感使他們不僅僅是個複製者。 最佳歌曲:Hanging Around、Down In The Sewer 精彩瞬間:歌曲「Peaches」中,Hugh Cornwell對那 個女人的問話。  
  The Undertones《The Undertones》 , Sire公司, 1979年出品 來自北愛爾蘭倫敦德裡港的朋克,洋溢著青少年無憂 無慮的生活觀。 歌手Feargal Sharkey舉止滑稽,因此樂 隊只得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此後,樂隊製作了一張朋克 專輯, 反映出遠勝於他人的年輕無慮的感情。 The Undertones不會在意政治,他們更關心搞一次旅行,就像 他們自己聲稱的那樣。但是在如此謙遜的態度下,產生了 最棒的朋克單曲之一「Teenage Kicks」。 最佳歌曲:Teenage Kicks、Jump Boys 精彩瞬間:歌曲「Jimmy Jimmy」中Sharkey羊叫一樣 的和聲。



電視傳媒與搖滾樂
婁& Sun L.
  
  電視無疑給我們的歌手樂隊帶來了巨大的名聲和利益:觀看者的數目不再是幾千、 幾萬,而是遍及全球的上百萬、上千萬;「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天」,此言不虛,憑 借上視亮相這股東風,唱片銷量可以向上一連翻上幾個觔斗,要多風光有多風光。這真 是件「何樂而不為」的事情。
  但是...且慢!
  歌手樂隊與電視傳媒從來就不是一對步調一致的夥伴。 從Sullivan Show同意播放 貓王的上半身演出, 到Top Of The Pops因Robert Smith拒絕擦去唇膏而將The Cure踢 出局為止,電視與搖滾這幾十年來的合作可以形容為「磕磕跌跌,別彆扭扭」。一方謹 慎威嚴、冷靜矜持,一方則年輕氣盛、冒失激進----此間摩擦怎可避免!有些專業人士 對於這個矛盾倒另有一番有趣的見解:「對於樂隊的『胡鬧』,電視台實則暗中歡喜, 因為觀眾樂於觀看這些非正規的、並常為他們提供飯後聊資的樂隊軼事。」「電視是片 受制約的空間,一旦打亂了它的秩序,倒反而投合了觀眾的胃口。」 尷尬的意外層出不窮,請看諸位歌手「自編自導」的滑稽錄像----
※ 87年Jesus & Mary Chain樂隊在Top Of The Pops節目中首演時,Jim Reid不知 出於何動機,一改排練時立地不動的姿式,代之以大搖特搖立式麥克風,活像一個幹活 賣力的越南伐木工。 電視台的老爺們對此暴跳如雷。作為懲罰,他們再也沒有向Jesus & Mary Chain伸出過邀請之手。 94年在Later中表演時,Jim Reid故態復萌,儘管其間 列席的不乏其他樂隊的革命同志,他仍在演唱時添加了許多愚蠢的顫音,刺耳又難聽, 唉,貽笑大方。不過從Jim Reid向老記們傾吐的苦水中,我們會不會感歎一句「家家有 本難念的經」 呢?---「我其實是被電視攝像機給嚇住了,一上鏡就緊張,唯一的對策 就是先把自己灌個爛醉。 」他曾砸爛了一台不斷向他靠近的價值4萬英鎊的攝像機,後 來又花費幾天時間苦勸電視台不要播放這段「意外插曲」,後者不為所動,照播不誤。 上帝保佑Jim,但願大家都比較健忘。 ※ 89年The Cure在上Hollan's Countdown節目前, 和「香蕉女郎」Bananarama碰 了幾杯禮節性的雞尾酒。孰料立竿見影,一上節目就大出洋相,Lol Tolhurst甚至掀翻 了他的鍵盤。這則軼事告訴我們,酒是不可隨便喝的,特別是自己還沒有鍛煉出一定酒 量的情況下。
姑娘們在這方面也頗有建樹。Bananarama的Keven Woodward在Tube節目已開始直播 後仍大聲嚷嚷:「輪到我們了嗎?輪到我們了嗎?」嘿,頗有男兒不苟小節的性格。 ※ 85年在英國BBC二台的特別節目Rock Around The Clock作表演時,New Order的 一位老兄Bernard Summer大失水準。先是向香港的黎「天王」看齊,唱歌跑調;繼而在 唱「In A Longly Place」這樣的慢歌時不斷催促鼓手Steve加快節奏,可惜在下無法親 耳恭聽這慢歌快唱的效果究竟如何。 事不過三, 他甚至還把一首歌的歌詞即興改成: 「我希望有人告訴我What the fuck we should do」! 絕對New Order一派,絕對娛樂大眾。
※ Pink Floyd 67年第一趟美國之行時,頻頻在電視裡露臉。在做Pat Boone Show 時, 酸勁十足的Syd Barret全然不理會東道主Boone的熱情提問,甚為無禮。後來,為 American Bandstand做See Emily Show時,攝影機一轉開,Barret馬上就收斂起笑容, 愉悅的表情一掃而光,目光呆滯,漠視前方,其變臉速度之快可用十分之一秒來計算。
※ 吸毒事件很少曝光, 但若是當事人自己露餡,終究怨不得別人。1977年,「變 色龍」David Bowie和Marc Bolan Show的主持人Bolan一身可卡因味地跑上台。Bolan剛 走近麥克風,就一個踉蹌跌到台下,這對道友雙雙失去了控制。他們的節目開始不到30 秒就被換成了廣告。
※ Ann Peebles和Lenny Kravitz可謂同病相憐,兩人分別在Later和Friday Night Live At The Dome中表演時,嗓子實然失聲,上不去又下不來,別提有多尷尬了。
※ 如果說嗓子卡殼尚屬少見的話, 設備失靈倒常叫人暗捏一把汗。 Beatles的 「Hey Jude」剛唱到一半,Paul McCartney的麥克風突然失靈,台下頓時噓聲一片,怪 叫,扔東西,吹口哨,極是熱鬧。只有我們這位Beatles老兄,一個人傻傻地站在台上, 滿臉迷惑。
Redskin在Tube的演出更是叫絕,大提琴Martin Hense的麥克風根本就沒有打開過, 奇怪的是當時楞是沒人聽出來。
。 ※ 樂隊自己要糟踏形象卻是旁人幫也幫不了的事情。 Stones Roses一直保持著低 出鏡率。89年12月,他們的一首「Fool's Gold」榮登排行榜。Latr Show於是邀請這些 Roses作現場表演。結果出人意表,一曲「Made Of Stone」才唱了45秒鐘,聲音就沒了。 導演Macleod趕忙四處道歉, 並叫Roses立即準備下個節目。Roses一干人呆坐在攝像機 前,麥克風裡傳出的不是歌聲而是Ian Brown不耐煩的抱怨:「我看我們是在浪費時間, 夥伴! 」 然後他們齊聲大叫: 「Amateurs! Amateurs! (菜鳥! 菜鳥!)」宣傳商 Davies覺得自己這時候應該做一下緩解工作,便問Iran Brown可否準備下一首歌。「你 以為我們是什麼, 米老鼠嗎?」Brown言罷,拂袖而去,把一大屋子人全晾在那兒了。 自那以後,Stone Roses「傲慢自大」的惡名不徑而走,樂隊再也沒作過實況演播。
※ Human League 95年在Elevazen低聲吟唱「Tell Me When」時,歌聲被伴奏的鼓 聲全然覆蓋,以致演播室的觀眾聽得一頭霧水,面面相覷,交頭接耳。我們的樂手卻對 此毫無所知,依然有板有眼、情深款款地唱了下去。 ※ 歌手與現場工作人員也會產生衝突。 Corrosion Of Conformity的貝司Mike Dean就在1994年的World節目上演了「90秒的正劇和90秒的鬧劇」 。他因不滿一名攝影 師兩次弄掉了電線插頭,抓起貝司就向後者扔去。一回不中,又扔一回,那個可憐的攝 影師狼狽地掉進了觀眾席裡。儘管樂隊其他成員仍在若無其事地繼續表演,電視台還是 把畫面切換成了廣告。
※ 94年世界盃足球賽的開幕式上, Jon Secada真正是唱出了風采。他在演唱時一 不留神掉進了舞台上的一個洞裡----可以肯定,他不是故意掉進去的----Secada不屈不 撓,繼續在洞裡縱聲高唱,留給全球億萬電視觀眾還是被他動人的歌聲和一個在洞裡前 後晃動不已的大額頭----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啊。
※ 有些時候, 歌星們也幹些自打耳光的傻事。Iggy Pop在95年做White Room節目 時熱情過盛,以致於縱身向台下已經開始散場的人群一躍----觀眾們顯然還沒有感染上 他的這種巨大的熱忱, 「砰---」 他們聽任這位感覺良好的大腕重重地摔在地板上。
1977年,John Cale在接受Granada的So It Goes節目採訪時,堅持要把一條長長的 灰色披肩包在頭上,不知他究竟是作何打算。
※ Dean Martin 64年說到Rolling Stones時語無倫次: 「他們的頭髮還不夠長, 額頭還不夠長,眉毛還不夠短。」完全是一副醉貓的樣子。後來,提及另一位擅長在蹦 床上跳上蹦下的的雜技大師時,他又醺醺然地說,Rolling Stones就是受他的啟發才為 自己命名的----他是他們的爸爸。 就為這番胡話, 他一直恨不得殺了自己來著呢。 Rolling Stones對此有何感想呢?
※ 再往回說到八年前, Elvis Presley受過Steve Allen Show的一次傲慢禮遇, Allen與Dean Martin、 Ed Sullivan一樣都是舊派人物,根本不明白搖滾的精義所在。 他只是鑒於貓王巨大的聲名不得不請他來做節目,但仍挖空心思地要弱化其性感形象。 Allen建議Elvis穿上小禮服, 牽上一頭貨真價實的獵犬, 演唱 「Hound Dog To」 。 Elvis竭力顯得鎮定從容,但後來也承認這種表演實在是有失身份。
  Live And Kiching的製作人Kathy Gilby的話可以說是給本文作了個總結: 「現在的藝術家們已經越來越職業化,並被更職業化的人所照看著,所以事情比以 前要像樣多了。不然的話,還要啟用他們幹什麼!----放放錄相帶算了,夠你發的!」



重金屬分類
ququ
Boogie Metal(流行金屬): def leppard, Bon Jovi, Ratt, Mr. Big, Y&T ...
Folk Metal(傳統金屬): Scorpions, Ozzy Osnourne, AC/DC, Aerosmith ...
Glam Metal(華麗金屬): Poison, Kiss, Motley Crue, Twisted Sister ...
Art Rock/Metal(藝術搖滾): Deep Purple, King Crimson, King's X ...
Alter. Metal(非主流金屬): Kyuss, Ugly Kid Joe, Helmet, Young Gods ...
Thrash Metal(激流金屬): Metallica, Megadeth, Slayer, Anthrax ...
Speed Metal(速度金屬): Halloween, Gamma Ray, Excel, Nuclear Assault .
Power Metal(強力金屬): Pantera, Sepultura, Machine Head, Lost Souls .
Hardcore Metal(硬核金屬): Judas Preist, Fight, Prong ...
Grindcore(??????): Napalm Death, Siege, Terrorizer, Bolt Thrower ...
Death Metal(死亡金屬): Death, Therion, Carcass, Entombed ...
Doom Metal(厄運金屬): Cathedral, My Dying Bride, Amorphis, Pyogenesis
Black Metal(黑色金屬): Venom, Possessed, Darkthrone, Samael ...
Industy Metal(工業金屬): Godflesh, Ministry, Scorn, OLD ...
Progressive Metal(前衛金屬): Savatage, Queensryche, Dream Theatre, Fat es Warning ...
Gothic Metal(哥特金屬): Paradise Lost, Nifilim, Tiamat, Kong ...
Punk Metal(朋克金屬): Guns'n'Roses, Fudge Tunnel, Floodgate, Therapy .



平面搖擺
----搖滾美術設計者與他們的作品
【石家莊】李哲生
  搖滾樂是一門聽覺藝術,美術則是視覺藝術,通常情況下它們屬於兩個不同的範疇。 搖滾唱片封套的設計為它們提供了最佳結合點,它們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詮釋, 於是一門全新的、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形式就形成了,它就是搖滾美術。
  搖滾美術有著與眾不同的藝術語言,像搖滾樂一樣,它有極強的個性。不同的音樂 可以使人對同一表象產生不同的聯想,因此,唱片封套設計者們也有各自的藝術風格。 好的設計作品會給人以極大的衝擊,它有助於聽者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對音樂所反 映的文化本質起著積極的互動。英國著名的設計師羅傑·迪恩就是因為看到美國搖滾樂 隊Grateful Dead的專輯唱片「Aoxomoxoa」的封套後才下決心投入到這一事業中去的。 裡克·格裡芬設計的這一作品,用羅傑的話說就是「漂亮得幾乎完美,神秘莫測的異國 情調,鮮明無比的另類文化特色,極其準確地表達了音樂所要表達的信息。」
  唱片封套設計這一新藝術形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各類流行樂獎也紛紛設立了 最佳唱片封套獎。下面所展示的這些作品無需更多的介紹,朋友們可以去找唱片來聽, 以加深對其藝術內質的理解。
1.羅傑·迪恩
1944年出生於英格蘭肯特郡,他曾在坎特伯雷藝術學院學習工業設計,1968年進入 皇家藝術學院。他的唱片封面及與之相關的作品體現了一種嶄新的風格,自六十年代以 來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功,並由此建立國際聲望。他的招貼畫、書籍等作品銷售數量 成千上萬,從1975年起,他還舉辦了多次個人作品展,他還有自己非常成功的出版公司。
2.馬丁·阿特金斯
1958年出生於英格蘭哈德斯菲爾德,曾在哈利法克斯和布蘭德福德藝術學院學習, 後主修繪畫設計。1980年開始為一些非主流樂隊設計封面,如「一定比率」樂隊,「第 二十五部分」樂隊和Joy Division樂隊等。1981年,他為The Echo和The Bunnyman的專 輯《上面的天堂》 設計的封面獲得《新音樂快訊》(NME)年度設計獎。八十年代,他 在英國一些主要的藝術院校講學,並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城鄉計劃公司。他與英 國樂隊Depeche Mode過從甚密,並為他們設計了一系列宣傳畫及唱片封套,包括獲獎作 品, 「A Broken Frame」的封面。近期他開始醉心於樂隊MTV的導演拍攝工作,當然也 包括Depeche Mode的MTV。
3.克裡斯托弗·奧斯托普察克
目前身為索尼音樂公司設計總監的克裡斯托弗已投身音樂十多年,並已建立廣泛的 聲譽,他曾在麥克格雷--希爾出版公司、教育出版社、圖釘錄音公司、滾石雜誌、展覽 雜誌等處工作,並在出版界獲得三百多個獎項。
4.斯蒂芬·阿維利爾
1950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在六十年代末從事廣告業,但他對音樂與美術的結合有 著強烈的興趣,1976年他成為「來自太空的輻射」樂隊的創建人,樂隊轉移到倫敦後, 他獨自留在了都柏林。不久一個大半成員是他鄰居的樂隊請求他的幫助,希望能請到他 為他們作美術設計,他為他們樂隊起了一個名字並設計了第一張宣傳畫和封套,這個樂 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U2樂隊,他們合作至今。
5.約翰·伯格
1961年加入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成為包裝藝術指導。1969年成為藝術總監。1971年 升為CBS唱片公司副總裁。 他曾負責設計了五千多張唱片封套,並贏得了多次大獎,其 中包括四項葛萊美獎、NARAS最佳年度唱片封面及三枚金質獎章。



扎根搖滾土壤 汲取古典精華
----七十年代藝術搖滾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楊盈盈
(一) 何謂 "藝術搖滾" ?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見 "藝術搖滾" (Art Rock)這個詞, 您一定會感覺它有點 "怪" . 用什麼來形容呢? 附庸高雅? 不倫不類? 還是折衷主義? 好像都有點像, 但似乎又都不 太準確. 說來有趣, 其實 "藝術搖滾" 這個詞最初是個貶義詞, 是那些恪守著五六時年 代原始的搖滾樂而不願對其作任何改變的老搖滾樂手們提出的. 在他們的概念中, 搖滾 就該是街頭造反, 本質上是拒絕高雅的. 因此當七十年代各種實驗音樂和先鋒音樂風起 雲湧之時, 他們就造出了 "Art Rock"這個詞, 籍此表達對當時前衛藝術的某種蔑視.然 而事情的發展卻出人意料, 藝術搖滾非但沒有銷聲匿跡, 反而蓬勃地發展起來.
那麼, 究竟什麼是 "藝術搖滾" 呢? 從狹義上來說, 藝術搖滾指的就是在演奏中攙 入傳統或古典音樂因素的搖滾樂, 它的概念是同高雅和嚴肅藝術聯繫在一起的. 從廣義 上來說, 自本世級六七十年代起, 凡是從傳統或古典音樂中汲取精華, 運用於大至音樂 的創作素材與編排, 小至和聲的運用, 節奏的控制, 唱法的改變, 樂器的選擇等等, 甚 至是從古典繪畫, 雕塑, 文學等藝術中找尋到靈感, 又抑或是將這些精華, 靈感加上現 代化科技手段再加工而製作出來的實驗性音樂, 只要將其扎根於搖滾的土壤, 都可稱之 為藝術搖滾.
(二) 追求高雅, 獨闢蹊徑 藝術搖滾首先在英國崛起
60年代末期, 藝術搖滾首先在英國崛起. 或許有人要問, 為什麼不是在搖滾的發源 地----美國呢? 其實這是有一定緣由的. 首先, 英國搖滾與美國搖滾歷來就存在很大區 別. 美國搖滾樂手崇尚自然與激情,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根本不瞭解貝多芬或格裡格, 如 果他們處在社會最底層, 他們便樂於承認這一點並籍此盡情抒懷. 但英國樂手不同. 許 多處在英國社會底層的人們並不甘心自己被孤立起來, 他們喜歡並追求高雅文化, 樂於 接受古典音樂, 並將其融入搖滾樂中, 使自己的作品顯出某種程度上的 "高貴" . 其次 由於英國歷來就是個高稅收的國家, 那些在商業上嘗到了甜頭的主流音樂藝人們不願將 眼看就要到手的財富大把大把地上交, 於是他們將事業發展轉向了海外, 這樣便從另一 個角度促成了地下實驗音樂蓬勃發展. 這些地下音樂家沒有商業上的壓力, 反而能輕輕 鬆鬆地玩他們的前衛花樣.
(三) 引發的革命 藝術搖滾蓬勃發展

我認為喜歡Beatles樂隊的人不該僅僅停留在 "Yesterday" (昨天)和 "Let It Be" (隨它去)的階段, 要知道樂隊於1967年推出的專輯(佩珀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才是他們的登峰造極之作. 這張專輯不僅大量采 用了當時最先進的錄音技術, 而且吸納了酸性爵士, 布魯斯, 東方音樂, 電子迷幻樂, 古典樂等元素, 營造出既新奇又神秘的音樂氛圍, 為聽者揭開了一幅烏托邦式的夢境畫 面. 這張專輯被後人認為是第一張藝術搖滾專輯, 同時也是第一張概念搖滾(Conceptual Rock)專輯, 正是它引發了這場轟轟烈烈的藝術搖滾運動.

70年代初期湧現於英國的藝術搖滾樂隊簡直是不計其數, 其中較著名的有Yes, King Crimson, Roxy Music, the Who, the Kinks, Queen, Pink Floyd, Be-Bop Delux, Emerson, Renaissance等. 其中以Yes, King Crimson和Roxy Music三支樂隊血脈相承最 具代表性.
Yes樂隊成立於1968年, 其早期專輯受Beatles和Byrds帶迷幻風格作品影響, 兼具根 源搖滾與迷幻搖滾的風格. 同時, 主唱Jon Anderson喜歡在音樂中加入17世級巴洛克音 樂的曲風, 呂利, 許茨, 亨德爾和巴赫的作品都是他竭力倣傚的對象. 1971年, 樂隊風 琴手Tony Kaye離隊, 由鍵盤手Rick Wakeman取代他的位置. Wakeman曾在英國皇家藝術 學院接受過正規的古典樂教育, 他的加入使樂隊的作品瀰漫了更強烈的尚古主義氣息. 樂隊1971年推出的專輯<>(脆弱)中大量汲取交響樂音樂編排的方法, 使整張 專輯聽上去像一部搖滾交響詩.
1972年, Yes樂隊的鼓手Bill Bruford離隊, 加入當時另一隊藝術搖滾團體King Cri mson.該樂隊擅長於從古典樂中汲取某些華麗的修飾成分, 並在音樂中採用美樂號(一種 與法國號作用相類似的銅管樂器), 簧風琴等樂器, 配上具有科幻效果的合成器演奏, 使 其作品充滿了戲劇色彩.



走向極致的梵音
----——另類搖滾的起源
楊盈盈
  90年代的另類搖滾樂以grunge為龍頭風風火火熱鬧了一陣,在經歷了膨脹之後逐漸 演變成為一個界限模糊的大雜燴。「Alternative」 一詞越來越頻繁地被炒熱回燒,使 得現在不少流行樂為另類而「另類」起來,Alternative 成了一個謊言。 在這樣的紛繁蕪雜中,如果能戴上濾色鏡回頭看一看20年前的另類搖滾樂,或許就 能對當今的另類音樂舞台有一層新的認識。
(一)前衛出擊
記 Lou Reed、John Cale與the Velvet Underground
「搖滾需在任何可能的領域中存在,它應該有一顆可以打動你、感動你的心,它應 該具有持久的魅力,就像你願意一直去回味的童年時代聽過的童話故事。人們有是認為 the Velet Underground 的音樂是消極、慘淡、黑暗與叛逆的,然而我覺得我們的音樂 是真實世界的反映。人們沒有看到這些歌富有同情心的一面。」 ——Lou Reed
「我發現可以在吉它上彈出富有管絃樂效果的噪音,我把它和小提琴相配合效果神 奇無比,如同在你的臥室中發生了一次撞車事件。Lou 和我對我們的音樂懷有宗教般的 熱情。」 ——John Cale
頹廢、粗野、黑暗、消極、虛無和幼稚,這就是60年代的樂評家拿來形容the Velvet Underground音樂的詞。當1966年 the Velet Underground第一次來到絡杉磯演 出時,女歌手Cher說:「這些音樂只能用一個詞來描述,那就是自殺。」 從某種角度而言,他們似乎寧願成為這樣的失敗者:Lou Reed有Syracuse大學的文 學學士學位證書,而 John Cale有很精深的吉它功底。但兩人偏偏選擇玩前衛音樂,制 造也許會激怒人的噪音效果。
Lou Reed在大學就讀時受Hubery Selby Jr.及William Burrough的小說影響頗深。 另外,他的導師Delmore Schwartz對他以後的詞曲創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其中 Lou在念 大學時就已完成許多首歌的詞曲創作,這些歌大多已被收錄在樂隊於1967年 3月推出的 首張專輯《The Velet Underground & Nico》(「地下絲絨」樂隊與尼可)之中,專輯 的製作人是 Andy Warhol。Nico是樂隊從德國請來的女歌手,Warhol建議她為樂隊伴唱 ,但樂隊從未接受她作為一名正式隊員。接著,她與 Lou、Cale及吉它手Sterling Mor rison 合作錄製了《Chelsea Girl》(切爾西女孩),後來有參加了由Cale編排及部分 創作的四張專輯。第一張是頗具迷幻色彩的《The Marble Index》(大理石索引),但 此種風格並未帶入第二張專輯《White Light White Heat》(白光白熱)中去。Warhol 沒有參加這張專輯的錄製工作,樂隊成員們便更加肆無忌憚地讓桌上的安培表打到了11 。在那首17分鐘25秒長的「Sister Ray」(瑞妹妹)中,Cale極具爆破力的演奏使你懷 疑他們是否剛在錄音棚中幹過一仗。 幾個月之後,Cale離隊,但他騷動的天性和對先鋒古典樂的感知力為他的個人發展 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靈感與素材,而同時也使他變得更加難以捉摸。他與La Monte Young 和Terry Riley 一起錄製了一張新古典主義專輯《Paris 1919》(1919年的巴黎), Terry 是當時前衛抽像古典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到70年代中期,Cale又錄製了一張 實驗性很強的專輯 《Fear and Guts》(恐懼與內臟)。但Cale對搖滾樂最大的貢獻在 於他作為一名製作人,為著名的前朋克樂隊Jonathan Richman and the Modern Lovers 及女歌手 Patti Smith分別製作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在60年代末期,他又為從第特律脫 穎而出的Iggy Pop及其 the Stooges樂隊製作了一張專輯。這三張專輯引起了歌壇的震 蕩。
(二)華麗搖滾與音樂的多元化
——Iggy Pop the Stooges和MC5
「我們的樂隊所做的就是製造強烈的噪音,並配上與之相應的誇張動作。歌詞大多數 基於青少年犯罪和精神創傷,並同我喜歡的旋律混在一起:強勁的節奏布魯斯、硬搖滾和 爵士。」 ——Iggy Pop
Pop Iggy Pop原名是 James Osterberg,由於他早年曾在一支名為 「Iguanas」的帶點節 奏布魯斯的車庫樂隊中做過鼓手,所以得了個「Iggy」的綽號。Iggy在讀高中時,英國早 期搖滾樂對美國的衝擊及美國的車庫音樂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類似the Kings- men 的「Louie,Louie」(路易,路易)這樣的歌,這些歌效果嘈雜,就像是被扭曲了的 宇宙之聲,音樂充滿了碰撞和矛盾。 在聽了這樣的「宇宙之聲」後,Iggy決定自己製作這種音樂,於是找到了Dave Alex- ander(貝司手)和Ron(吉它手)、Scott Ashefon (鼓手)兄弟倆。Ron和Scott喜歡在 家裡排練,於是每天清晨Iggy就來到他倆的家中,先練習Pari Shankar、John Colreane 和Harry Partch的歌,若時間還有空餘,就練習the Rolling Stone,Jimi Hendrix和the Who 的歌。後來,他們三個被Ron與Scott的母親從家裡趕了出來,於是 the Stooges樂隊 便誕生了。此時,他們對各種音樂形式都有比較透徹的理解,包括阿拉伯音樂、先鋒音樂 、爵士、硬搖滾等等。 1968年,the Stooges與Electra唱片公司簽約。Electra 原先是一家專門製作民謠的 唱片公司,後來專與美國一些嬉皮搖滾樂隊簽約,而促成公司如此轉變的正是 MC5樂隊。 MC5 原先的隊名叫 the Motor City Five,當他們早年在小俱樂部中演出時,取其隊 名首個字母組成 「MC5」。這支樂隊是在底特律搖滾舞台上製造緊張喧鬧氣氛的典型。同 the Stooges 一樣,他們接觸各種各樣的音樂形式。爵士詞曲作家 John Sinclair鼓勵MC5 接受爵士樂,後來成為樂隊的經紀人。MC5 在芝加哥Grant 公園的演出引起了媒體對它的 注意,尤其是雙吉它的彈奏效果。樂隊爆炸性的演唱與表演方式把 Electra唱片公司的代 理人Fields震得目瞪口呆。MC5 與公司簽約後,又把 the Stooges介紹進了公司。Fields 感到 the Stooges在技巧上並沒有 MC5那麼成熟,後者的隊員Wayne Kramer和有「音速吉 它」美譽的Fred Smith的兩把吉它在當時堪稱一絕,其節奏靈活多變,有明顯的爵士風格 。而 the Stooges的音樂更具備狂暴的對抗性,Iggy在舞台上也表現得狂噪不安。在由 John Cale 製作的首張同名專輯《The Stooges》 (1969年推出)中,吉它手 Ron、貝司 手Dave和鼓手 Scoot均有上佳的表演。樂隊第二張專輯《Fun Honse》 (有趣的房子,19 70年推出)比前一張反映更好,其中有Steven Mackay 的薩克斯演奏,將已經很華麗的音 樂氛圍烘托得更為濃重。其中「T.V.Eye」(TV眼)和「Down In the Street」 (來到街 上)兩首歌帶有明顯的朋克成分;「L.A.Blues」(絡杉磯布魯斯) 則預示著80年代初期 興起的喧鬧的 No Wave音樂潮流;「Dirt」(污物)一曲則明顯帶有the Bauhaus,the Birthday Party和Joy Dirision式的後朋克風格。 The Stooges 於1971年解散,6 個月後 MC5也告解體。但不久後美國就湧現出一批 glam rock(華麗搖滾)樂隊。受其影響頗深的英國歌手David Bowie此時也登上了另類搖 滾的舞台。



美國的迷幻搖滾(六十年代)

  「嬉皮」運動與搖滾樂,特別是迷幻搖滾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它是一種頹廢、墮落的反文化運動,尤其是對當時的毒品氾濫及性解放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只看到了「嬉 皮」運動的一個側面。「嬉皮」運動實際是50年代「垮掉一代」的一 個變種延續。對於未經歷過二戰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來說,他們不用 勞動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他們父輩辛苦一輩子所追求的「美國夢」, 他們有著漂亮的住宅、汽車、立體聲音響、電視和足夠的零花錢。但是,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空虛。許多人在失望之餘,去追求一種比目前生活方式更美好的東西,以充實精神世界。他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利他主義。早期的「嬉皮士」是一些很有素養和理想的青年。決非人們想當然的那些骯髒邋遢、衣衫襤褸、吸毒癖、逃避現實和性變態的流氓。他們留長髮、穿奇裝異服,是為了排斥當時美國光潔整齊的形象。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對搖滾樂、而且對整個世界的文化形態及生活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嬉皮」運動發展到後期,便背離初衷,向兩派發展。一派是真正的理想主義,一派是純粹的享樂主義。而後者的吸引力似乎更強烈一些。此時的「嬉皮主義」已變成了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這一點明顯地可以在搖滾樂中得到例證:「甲殼蟲」作為理想主義者,專門演唱一些關於愛情、和平與冥想的歌曲,而「滾石」和「大門」樂隊則到處肆無忌憚地讚美性愛、毒品、無政府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
  「嬉皮」運動對搖滾樂的影響很大,反過來搖滾樂對「嬉皮」運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開始,嬉皮士們喜歡成群結隊地坐在海濱和公園聊天、彈奏樂器、唱歌。這種集會叫「狂歡大集會」,而每位去那裡的人都是促使這些集會成功的積極參加者。當集會的人群越來越多時,搖滾樂隊便開始表演,但同時樂隊的表演又起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因為音樂的聲音完全壓倒了一切,整個集會的氣氛便被搖滾樂隊和他們的音樂所控制。終於,在加州阿爾塔蒙特的「滾石」演唱會上發生的一樁兇殺案給這種集會敲響了喪鐘。當「滾石」演唱他們的經典作品<<同情魔鬼>>時,號稱「地域天使」的摩托黨徒在舞台前痛打並刺 死了一名聽眾。從此,「嬉皮」運動進入了尾聲。
  那些「嬉皮」運動的倖存者也擺脫了「嬉皮」的狂熱,開始自我反省和思考。這種現象深深地影響了70年代搖滾樂,與60年代相比,70年代搖滾樂少了一份狂熱的反叛和說教,多了一份頹廢和思考。同時由於70年代複雜的社會背景(水門事件、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崩潰、中東戰爭、石油價格等等),造就了搖滾樂壇的異常繁榮。隨著「嬉皮」運動的結束,迷幻搖滾也隨之趨於破滅。美國迷幻搖滾集中在舊金山、洛杉磯地區,偏重於民謠/布魯斯。



碟片推薦

  
                
      專 輯   樂 隊  發行年   風 格


  SONIC YOUTH 1992 朋克,實驗搖滾
    DIRTY
  
  PINK FLOYD 1979 迷幻
     THE WALL

   CLASH 1991 朋克
   CLASH ON
   BROADWAY

   
    NIRVANA 1989 朋克
     BLEACH

    LED ZEPPELIN 1971 硬核,重金屬,布魯斯
      IV

   SEX PISTOLS 1977 朋克
    Never Mind
   The Bollocks

   
    THE SMASHING PUMPKINS 1995 朋克,硬核
    MELLON COLLIE
     AND THE
   INFINITE SADNESS


    THE DOORS 1985 經典搖滾
    THE BEST OF
    THE DOORS


    GREEN RIVER 1986 朋克
     DRY AS A
   BONE/REHAB DOLL


    JESUS AND MARY CHAIN 1992 朋克
    HONEY'S DEAD


     RAMONES 1976 朋克
     RAMONES


     AEROSMITH 1997 硬核,重金屬
     NINE LIVES


     NIRVANA 1991 朋克
      NEVERMIND


     MUDHONEY 1995 朋克
    EVERY GOOD BOY
   DESERVES GUDGE


     PEARL JAM 1993 朋克
       VS.


     THE LONDON SUEDE 1996 BRITPOP
     COMING UP


     THE CURE 1996 另類
      WILD MOOD
       SWINGS


     SOUND GARDEN 1991 重金屬,朋克
    BADMOTORFINGER


     SLAYER 1990 死亡金屬
     SEASONS IN
      THE ABYSS


     METALLICA 1993 重金屬,速度金屬
     LIVE SHIT:BINGE
       PURGE



搖滾隨想

漂白 (Doors)
the doors 詩作(歌詞)(1)
the doors 詩作(歌詞)(2)
KURT COBAIN 遺書
不喜歡就不要聽 (王海)
重現的紫菀 (D'arcy)
論大陸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 (髒男人)
這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為了忘卻的紀念 (JAR OF FLYES)
音樂防彈衣 (待秋)
比"朋克"無聊的傢伙 (寒夜星光)
好吧,讓我們來好好說說"搖滾精神"!(Lorne)
關於金屬 (rocklover)



漂 白
DOORS

我的神經,泡在音樂的酒裡,已經很久。
我有了自己的思想,我學會了愛憎分明。 可他們說,我這人完了。
開始聽音樂,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搖滾、朋克、重金屬……,從六十年代的Doors、Yes到七十年代的Rush、Led Zeppelin,到八十年代Def Leppard、Diamond Head等的重金屬,再到九十年代以Nirvana為首的朋克及這幾年Pulp、Suppergress等的Britpop。喜歡的東西很多,我很貪婪。  
我很明白,這不是一時衝動,因為我在接觸自己真正熱戀的東西。對我來說,這成為理想,一切都自然又自然。我喜歡這樣。 很多人都說不喜歡搖滾,其實真正接觸的人並不多。在嫵媚而又矯揉的校園裡,有多少人聽過Grateful Dead、Doors,有多少人知道Jim Morrison、Syd Barrett?沒有,至少空氣裡沒有。
聽搖滾,很辛苦。那年去西安,花銷的大半用在淘帶(買打口帶)上,成天風餐露宿,最後幾天都住在車站。
音樂是手段、不是目的。

其實搖滾給了我很多東西。至少,讓我懂得了如何思想。69年45萬人參加的Woodstock(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搖滾第一次如此深刻的喚醒意識。面對約翰·列儂和大野洋子的「床上和平」,面對推倒柏林牆時高唱的Pink Floyd的《The Wall》,我們難道真的沒有感覺嗎? 酒精已成為過時的麻醉劑。我還是我,只是變了,變得傻,對周圍沒有了感覺,同時又似乎多愁善感,常紅著眼睛摘下耳機。
坐在回家的車上,總會讓耳膜因為什麼而振動。面前向後退去的一切,自己彷彿也被拋棄。瞳孔在擴散,像是發呆,更像魂不附體的凝結。
故作深沉不等於深刻,放言無忌並不是粗俗,我們只需要真實。他們還在看著我。我知道,剩下的,只有空空無力虛拖的腦。這,讓我覺得冷。
目光早已不再閃爍的我,依舊坐在那裡,穿著乾淨的衣褲,記著把稍長出的鬍子刮乾淨。我不頹廢,我只是,想按自己的方式,走自己的路。



the doors 詩作(歌詞)(1)

The End
This is the end Beautiful friend
This is the end
My only friend, the end
Of our elaborate plans, the end
Of everything that stands, the end
No safety or surprise, the end
I'll never look into your eyes...again
Can you picture what will be
So limitless and free
Desperately in need...of some...stranger's hand
In a...desperate land
Lost in a Roman...wilderness of pain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insane
All the children are insane
Waiting for the summer rain, yeah
There's danger on the edge of town Ride the King's highway, baby
Weird scenes inside the gold mine
Ride the highway west, baby
Ride the snake, ride the snake
To the lake, the ancient lake, baby The snake is long, seven miles
Ride the snake...he's old, and his skin is cold
The west is the best
The west is the best
Get here, and we'll do the rest
The blue bus is callin' us
The blue bus is callin' us
Driver, where you taken' us
The killer awoke before dawn, he put his boots on He took a face from the ancient gallery
And he walked on down the hall
He went into the room where his sister lived, and...then he Paid a visit to his brother, and then he He walked on down the hall, and And he came to a door...and he looked inside
Father, yes son,
I want to kill you
Mother...I want to...fuck you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C'mon baby, take a chance with us And meet me at the back of the blue bus Doin' a blue rock On a blue bus Doin' a blue rock C'mon, yeah Kill, kill,
kill, kill, kill, kill
This is the end
Beautiful friend This is the end
My only friend, the end
It hurts to set you free
But you'll never follow me The end of laughter and soft lies
The end of nights we tried to die
This is the end 結 束
這是結束 美麗的朋友
這是結束 我唯一的朋友
結束了
我們煞費苦心的計劃
結束了
那堅持著的每件事
結束了
沒有安全或驚奇
結束了
我再也不能與你的雙眼對視
你能不能想像今後的事?
如此無邊 如此自由
渴望
某個陌生人的手
在一片絕望的土地上
迷失在羅馬人疼痛的荒野
所有的兒童已精神錯亂
所有的兒童已精神錯亂
等待夏雨的降臨
在國王大道上行駛
城市的邊緣充滿危險
金礦裡有奇異的景象
孩子,沿著車道向西行
騎上那條蛇
騎上那條蛇
到那面湖去
那片古代的湖
孩子
那條蛇長長
蜿蜒7里
騎上那條蛇
他老了
而他的皮膚冰冷
西方是最好的
西方是最好的
來這裡吧 剩下的交給我們
藍色汽車向我們召喚
藍色汽車向我們召喚
司機,你要把我們帶向那裡
殺人者在拂曉前醒來
他穿上靴子
從古代畫廊取過一張臉
然後在走道上走
他進了房間
他姐姐住的房間
然後
他造訪了他的兄長
然後 在走道上走
他走向門
向裡面望
「爸爸?」
「噢,兒子嗎?」
「我要殺了你。 媽媽,我要……」
來吧,孩子,來和我們一起冒險 來吧,孩子,來和我們一起冒險 來吧,孩子,來和我們一起冒險 然後,我們在藍色汽車的背後相見
這是結束 美麗的朋友
這是結束 我唯一的朋友
結束了
這傷害讓你自由
但你永遠不要跟隨著我
結束了
笑聲和溫柔的謊言
結束了
我們試圖死去的夜晚
結束
這是結束



the doors 詩作(歌詞)(2)

Roadhouse Blues

...Alright! Alright! Alright!
Hey, listen! Listen! Listen, man! listen, man!
I don't know how many you people believe in astrology...
Yeah, that's right...that's right, baby, I...I am a
Sagittarius
The most philosophical of all the signs
But anyway, I don't believe in it
I think it's a bunch of bullshit, myself
But I tell you this, man, I tell you this
I don't know what's gonna happen, man, but I wanna have
my kicks before the whole shithouse goes up in flames
Alright!  






THE MOVIE

The movie will begin in five moments
The mindless voice announced
All those unseated will await the next show.
We filed slowly, languidly into the hall The auditorium was vast and silent
As we seated and were darkened, the voice continued.
The program for this evening is not new
You've seen this entertainment through and through
You've seen your birth your life and death you might recall all of the rest
Did you have a good world when you died?
Enough to base a movie on?.
I'm getting out of here
Where are you going?
To the other side of morning
Please don't chase the clouds, pagodas Her cunt gripped him like a warm, friendly hand.
It's alright, all your friends are here
When can I meet them?
After you've eaten I'm not hungry
Uh, we meant beaten Silver stream, silvery scream
Oooooh, impossible concentration. 汽車旅館布魯斯

……好了!好了!好了!
嘿,聽著!聽著!聽著!哥們!聽著!哥們
我不知道你們當中多少人相信占星術…
Yeah,沒事,?


電影
電影將在五刻鐘之內播映,
漫不經心的聲音在宣佈,
所有那些沒有座位的人將要等到下一次演出
我們倦怠地進入大廳,
緩慢地就坐,
觀眾席寬闊而寧靜,
當我們坐下陷入四周的黑暗時,
那聲音繼續響起:
今晚的節目不是新的,
你曾一次又一次地獲得過這種樂趣。
你已經經歷過你的出生、你的生命和死亡,
你當然可以記起你的餘生。
你在死後曾擁有過一個不錯的世界嗎?
可為這部電影的繼續打下足夠的基礎?
我將要離開這裡, 你到那裡去?
去到黎明的另一邊, 請不要追逐雲彩和寶塔。
她的陰部夾住他,
象只溫暖友好的手,
好啦,
你所有的朋友都在這裡,
什麼時候我能見他們?
等你吃完後。
我不餓。
哦,我們想要銀箔的河流,
銀色的尖叫,
哦,不可能的集合。
(?)
淺釋:愛爾蘭作家James Joyce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精神麻痺」現象的揭露與挽求慾望——這重情緒在本詩中得到了巧妙而深刻的體現。而在行文上,Morrison借鑒了法國象徵主義手法與並暗藏了超現實主義裡無理、違背常規的畫面。
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那個漫不經心的背景聲音是冥冥之中的命運裁定;而「電影」這個意象則是命運本身;坐在觀眾席上木訥而呆滯的觀眾則暗指了人們的靈魂——他們只是旁觀者,像加繆筆下的「局外人」,只是這裡的「局」不再僅指社會環境,進而囊括了自身的生存和命運;電影中的內容與畫面就是人們的生活:瑣碎的細節,無休止的重複。
重複是該文表徵上對人生詮釋的主題,而內部則力圖展示出人生是荒誕的,人性是麻痺的,現實是不可認識的,人活著沒有意義這一一存在主義主題。「你能憶起你的餘生」是本詩的詩眼——你的與我的,來世、今生與前世都一模一樣、別無二致。在現代文明客觀模式化的催化下,這一命題顯得尤為的迫切和悲觀。



Kurt Cobain 的遺書
  
BODDAH:
  這是一個很明顯地寧願選擇懦弱且經驗頗足的蠢蛋所留下的, 幼稚的埋怨,這封留言應該很容易被瞭解, 這是多年來從龐克搖滾101路程得來的所有警告. 自從由我第一個引導的倫理,應該說是一種包含著自主和圍繞在你們週遭一切的倫理;已經證明了是非常明確的. 我還沒感覺到聆聽音樂的興奮,相同地,對創作音樂與讀過的書和寫過的東西也已經厭煩太多年了..對於這件事我感到極度 的罪惡, 比如說.當我們在後台的時候,舞檯燈光放射出去,台下的群眾開始狂叫....這些並沒有影響到我,我很讚賞,也非常 羨慕FREDDY MERCURY那種能去愛他的歌迷,享受歌迷的愛與崇拜。

  事實上,我不能騙你們或你們的之中任何一個人; 這 對你們或對我來講都完全不公平. 我能想到最壞的罪行就是虛偽無實的騙人,甚至假裝成我真的很快樂. 有時候我覺得在我走上舞台之前,我是否應該有個會打卡的時鐘,我已經盡我所能去感謝(是真的,老天,相信我是真的. 但我覺得做得還不夠) 。
  我很感謝我們的音樂影響了很多人也讓很多人娛樂, 我一定是那種對過去的事自我陶醉的人們 的其中之一吧! 我太敏感了.我需要輕微地麻木一下好讓我重 拾我兒時的熱沈. 在我們最後的三場巡迴,我已對我個人所認識的朋友和我們的 歌迷有了更深一層的感謝,但是我還是無法克服我的失敗,罪 行和領悟,我們每個人都有優點,我想我就是太博愛了,博愛 到讓我覺得我自己太悲哀!!一點點悲哀的,敏感的,未感謝的, 雙魚座的我,老天啊,為何你不乾脆樂在其中? 我真的不懂! 我有一個漂亮且奢求聲望和領悟的老婆,和一個使我想起太多我以前的樣子的女兒,她被愛與歡樂籠罩著,她給每個跟她碰面人親切的吻,因為大家都是好人,不會傷害她,這讓快死的我感到害怕,我不能忍受我女兒的思想變得不幸,自毀,或是一個像我一樣的死了的音樂人. 我不後悔,真的,我也很感激,但是從我七歲的時候,我已經對社會大眾產生憎恨.我猜也許這只是因為人們似乎很容易聚在一起產生同感, 還是只是因為我太過於同情別人,太博愛吧!! 謝謝你們過去這幾年來的信件和關心我長年的胃痛,我太過 情緒化與反常了~~我再也沒有任何情慾可言.所以千萬要記得 ,在燦爛的瞬間燃燒地死去總比最後無聲無息的消失好!! 和平,愛,領悟。




不喜歡就不要聽
王海
  對做音樂的朋友我們反覆強調的是那句朋克箴言:「Do It Youself!」現在我們 要對樂迷們說一句:「不喜歡就不要聽!」   
  這句「廢話」咋看去毫無意義,如同街頭人群裡一個一臉蝴蝶斑的「全老徐娘」,她沒野心,我 這裡們也沒興趣去對她操什麼壞心;這裡之所以把她拽出來,是緣於我們發現這個可敬的婦女有一個 身體畸形、心理變態的兒子,名為:「不喜歡卻要聽」,從這小子入手,我們又不得不對他媽的異樣 子宮做一次「滅絕人寰」的解剖。   
  不喜歡就不要聽——這是邊緣鋒利的一聲拒絕,是對音樂自身尊嚴的最中肯的保護。若她具備回 旋餘地,那只能是對「喜歡」這一次構做曖昧、狡猾的歪曲。什麼是喜歡?——是不討厭?是可以讓 你比上眼睛想想某雙腿或某筆錢?是你陶醉在與明星的耳鬢廝磨的幻境重而任憑音樂的消失?是百無 聊賴中對時間無可奈何的消磨?實在巨大聲響裡密集的鼓點裡腦裡一片空白,或身體癲癇般的扭動?勢能最全面的體現你發燒器材的品質或用天價設備拷制的天碟音效?
  是能讓你掐著表算出她一秒鐘能 彈處幾個和弦後又對自己的琴技提出更高的要求?是你的庸俗、卑鄙、虛偽、下流找台階還是為你的 憤怒、堅強、勇敢、理想找借口?還是為她發瘋,為她流淚,為她揪心扯肺?還是法想埋沒在你心墳 裡的隱秘的連你都沒法看清的情緒被她血淋淋的挖出來?還是她將你羞於說出的,怯於說出的,懶於 說出的一股腦全囂張地吼出來?……或者這樣來問:你對某音樂的喜歡使勁對它的旋律、節奏、歌詞 、配器層面上取決於感官的刺激或舒適的畸戀、甚至是游離於音樂外的,譬如對錄音效果的極端嗜求 、對歌這或者演奏者本人的偶像式依戀、隊伍了得靜謐環境的無所謂敷衍?還是可以與該音樂產生共 鳴,這段聲音可以激發你靈魂的戰慄或狂舞,讓你感到刀子,冰或飄滿白雲的天堂?
  我想以上的問題已經給除了答案。音樂不是快餐,她不是可以用人民幣做籌碼的消費品,她同除 臭劑、安全套不同,她不是娛樂工具,不是用完就成垃圾的塑料製品。在無法邊界的亞文化定義內, 以及這一定義下對流行音樂的毫無責任心的放逐中,都在使音樂——這一最古老、你我剛擺脫猴像的 老祖宗已開始高唱的藝術載體——墮落入缺乏藝術起碼建構功能的深淵。面對以噸計的流行音樂產品 ,面對慘白淺薄到白癡的大眾在唱片工業蒙蔽下對音樂時尚的認可直至追求,面對音樂敗類們再一次 掛著發臭的「正直」與「冷靜」的實用主義、用「鐵一樣的證據」——「銷量」來堵我的嘴,滅我的 火,我還是想直起腰桿說話,我還是非常憤怒,上述那些聲音不是音樂,而是聲音垃圾,簡直是屎與 直腸的摩擦!快扔掉那些缺乏自省心的昏庸,快去或許已經在你家後院正在響起的真正的音樂!   
  而對真正的音樂,我還是要想你擲一句:「不喜歡就不要聽!」對於搖滾樂,她不是時尚,對現 今最流行趕時髦的中國青年群,這點必須被大聲喊出,搖滾不是什麼今年夏天滿街的黃裙子!你屁股 大,你矮,你有狐臭,你今年80了,甚至哪怕你是個男人,你可以去黃的,或者其他什麼顏色的裙 子,但請你不要招惹搖滾。你留長髮,穿爛褲子,帶骷髏戒指,這沒問題,但請你不要去賣弄,不要 將此作為你譁眾取寵的資本;當你整天哼著零點的曲子時,請不要見了個小姑娘就一臉深沉的懷念- KURT COBAIN。在國內許多大城市的街上我們找不到比小集鎮更多的搖滾卡帶,卻能見到 生意興隆的「搖滾服飾店」,其實搖滾文化並不排除服飾文化,但你問一位穿著「METTALI- -CA」T恤,帶著「SLAYER」網球帽的初中生什麼是重金屬時,她會不肖的回答你:「鉛! 」你有勇氣把這小子的回答看作是一句靈氣大發的妙語嗎?我的天,如果搖滾果真不是作為一種音樂 ,而是一種服飾文化被中國孩子們認識的,我們要為整個民族的素質,文化環境及自己的良心做如何 尷尬的解釋?!一臉先鋒的小老闆們出售著印著或者刻著頭骨的「文化」,兒童們將之作為前衛的標 榜,成人們則為之更深刻的誤解到「搖滾是多麼幼稚、宣揚暴力與死亡的狗屁東西!」——可悲的是 以上三者誰都沒有認真聽過一張搖滾專輯,這是什麼邏輯!搖滾是一種生活態度,她是一門藝術,她 並不比那些禮服西裝提琴黑管奏出的嚴肅音樂不嚴肅,她不能任憑小丑和騙子來褻瀆。   
  這就瞧見了「不喜歡卻要聽」的一種最臉,他們其實也不聽,但他們希望別人認為他們在聽—— 就這麼無聊,或者,就這麼無恥。   
  我們毫無理由去指責將麥當娜當搖滾聽的中學生,這是傳媒的恥辱;更不會輕蔑陶醉於Bon  Jovi 的孩子們,他們在街上買不到SONIC YOUTH,這是進出口部門的事;我們甚至 不願明白地袒露出為玉女天王們著魔的少男少女的憐憫,他們根本無從意識到這是件「不好」的事, 就算知道「不好」亦不會覺得有多嚴重——嚴重到那些靡靡之音可以與砒霜、春藥媲美。他們至少不 覺得那些音樂難聽,他們至少沒說謊話,沒有發牢騷。我想罵的是比肛門臭100倍,比罵街潑婦惡 毒100倍,比糞坑裡的石頭硬100倍的大堆嘴巴,遠遠望去,這群嘴巴簡直遮天蔽日,噴沫成河 ,他們在大罵搖滾。最難以理解的是,我麼找不到耳朵,找不到大腦,甚至找不到臉——這僅僅是一 群嘴,就是說,他們在大罵他們聽不到,理解不了,甚至無言以對的一種音樂!他們更在乎的是偏見 、謠言對他們的指使,再將其惡毒的放大,盡其所能的誇張,他們在一臉正經的大放臭屁,振振有詞 的胡說八道!他們更像毛主席所說的「紙老虎」,他們的詆毀再狠,他們的批判再毒,我們的嗓門更 響,我們的搖滾更加無所估計,因為我們知道他們的不堪一擊,他們正在害怕,正在背地裡發抖,正 在暗處腐爛。我最後要對他們說的是:「吃到自己的排泄物和屍體!不要亂扔!」   
  在瞭解研究之後的批評是可以去面對的,而上述的尚失理智的口犬叫的藝術家完全可以不去理睬 ,他最可惡之處是歪曲、誤導了無知青年對搖滾的認識。「沒有聽就不喜歡聽」是另一個極端,那時 一種滑稽的悲壯,一種痙攣的貞操,就想一具喪失理性的瘋人自盡後的屍體般缺乏解釋、喪失意義。 它是另一種謊言,這種虛偽扭曲的「自覺」更加不可以被諒解。這裡只去重申一個簡單的邏輯,不要 讓理性構架於道聽途說,不要去排斥你根本就不瞭解的東西。   
  「不喜歡聽就不要聽」實質上暗示了藝術家的「DIY」精神,對極端個性化的音樂語匯的自我 保留,他不需要別人的褒貶,他從來沒有提出過這個要求。這句話可以使藝術家很容易的變得很主動 ,狠驕傲,從任何攻擊與指責都或很多於,呈出一臉故作多情的尷尬表情。他在保證音樂的獨立性與 地下姿態,他表達了對商業的蔑視,他重申了朋克樂放蕩不羈的藝術尊嚴。   
  先是滿街的偽劣產品,接著是滿肚子的偽劣良心,現在是滿腦子的偽劣思維。我們實際上希望每 一名青年都去聽健康、美好的音樂,去讓藝術賦予你責任心、自尊、勇氣、善良與靈魂。但我們博愛 不等於濫交,我們還是要打假,還是不善於對敵人表現自己的仁慈,還是要拽住他們快要聾掉的耳朵 大吼:「不喜歡就不要聽!!!」




重現的紫菀 D'arcy

   他從來沒有一扇門,能讓你看見。你走不進去,只好在門外聽他的歌聲。   
  而他能聽見任何聲音,那古早的叩門聲,水生物的私語,和你沉默中暗湧的音律。他沒有把它告訴任何一個人,因為它如同高高飄揚在我頭頂上的幻覺,微弱而真實。
  他懼怕這種力量,卻又在無形中被它誘惑。   
  它是那樣的美,猶如冰涼透澈的指尖引導著他,消溶著他。在一個黑暗浮動的夜,他栽種了一株紫菀。一種可以生長的花朵,在妄想中耳語著,他聽得見的。耳語。是冰涼透澈的。   和每一個抽像中的生命一樣,他沒有年齡,沒有面容,甚至性別也可以模糊。然而,他的心靈卻是一個龐大複雜的機器,當耳朵接受到那些特殊的聲音時,他的心就開始運轉,無論輸送進來的是什麼,產生出的都是紫菀的耳語。   
  恐懼感淹沒了一切,對於世界,他越來越沉默,卻想用歌聲來化解一切。當他的聲音飛過時,你正在他的門外聆聽,而我卻剛從夢中驚醒。那聲音與我頭頂上的幻覺不謀而合,我向它的方向望去。   
  而他此刻並不知道我的存在。因為紫菀的顏色在改變著,在不同的夜晚,像顆流螢,用暗紅色的光照亮了他的歌聲,直至溶於了空氣中。
  我坐在窗前,等待著歌聲,卻看見了流螢般的花朵。為了填補空白,我把它栽入土中。當它們接觸的瞬間,我聽見了它。於是,我猶如沉睡般的,用歌聲關閉了門窗。   
  而你,此刻,一定在我的門外。一如站在消失的他的門外。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把心門關閉的藝術家,對於他們,我們唯有用最偉大的方式傾聽)




論大陸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
髒男人
   搖滾現在為什麼成了沒人疼的孩子?究其最根本的原因有二:1 從業人員素質太低。2 爸爸媽媽們不支持。這第二條原因其實並不重要,但至少它還能是阿斗搖滾樂手們的一條主要借口。
  記得文化部門的一名官員曾經說:搖滾?讓它自生自滅吧。沒錯!如果再縱容那些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搖滾就要全面轉入地下了,徹底成為一小撮人瀉欲的工具,真正的搖滾精神再也無法從音像商店買到。當我們嘲笑香港是文化的沙漠時,有沒有發現我們原有的大樹已經在枯萎,而新的小樹苗們卻都忙著捻花惹草,實在抽不出時間茁壯成長。
  並不一定非要大學畢業後才能搞出高水平的搖滾,但搖滾的確需要天才。而且必須勇敢。一名成功的搖滾樂手至少要具備兩項素質:文化素質和音樂素質。音樂素質對於搖滾來說並不十分重要,會撥弄兩下吉他就可以了,用不著非苦苦地視唱練耳或鑽研和聲題,但文化素質對於我國各族搖滾人民來說是空前地重要。搖滾音樂家應用其獨特的眼光來看待世界,對於社會的種種現象應給予與眾不同的評價,並勇敢地將其寫成歌詞。換句話說他們應當是一群很有思想的成熟或半熟的男人。正是他們引人深思的吶喊感動了很多麻木的人們,他們開始意識到生命和自由的可貴,生活因此產生了波瀾,從而使社會產生了很多應有的變革。這才叫文化,這樣的搖滾是真正值得紀念和載入史冊的東西。六十年代,外國很多搖滾樂隊做到了,八十年代,中國的崔健也做到了,可到了九十年代末,我們的搖滾變成了什麼??
  崔健老了,沉醉於JAZZ和用音符去表現他的思想,我不怪他,他的使命完成的相當出色,如今退休了,想幹嗎就幹嗎吧。大陸POP-METAL的創始人黑豹再也擠不進排行榜了,我也不怪他們,畢竟竇唯離開了。最有希望成為崔健第二的何勇失去了音信。唯一值得驕傲的就是偶像派的清醒了。剩下的是什麼?答案很簡單:垃圾搖滾和流氓搖滾樂手。他們成了填補目前空白的英雄,但可惜只有部分盲目的搖滾樂迷才對他們感興趣,他們無法讓搖滾重新成為一種文化。為什麼?
  因為他們同時不具備上面提到的兩種素質!首先他們大腦思考的能力太有限了,他們把搖滾理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用每天起早貪黑地去上班,偶爾有個演出賺個仨瓜倆棗的,高興了就排練一下,支起幾個破音箱,找幾個小傻妞陪著,你看我的生活多愜意...不高興了就買幾瓶二鍋頭,天天喝個小紅臉兒,反正別的樂隊和我們都差不多,我們不吸毒算有出息的了。他們不理解作為一個搖滾音樂家身負的使命,就算純粹為了出名也不肯努力一下。既然寫不出好的歌詞,至少有個好聽的旋律,說不定還能和《縴夫的愛》有一拼,中國有十幾億人口,哪怕有只有兩億人愛唱你的歌,你也能成大師了。不!那怎麼成?那樣多商業呀!多不藝術!看看我們崇拜的大師,全是剃了光頭干「黑METAL」的,要多難聽有多難聽,這才叫藝術!我們要為了藝術獻身!這就是垃圾搖滾樂的製造者們最真實的寫照。他們和一些爛糟出版社合作出了不少搖滾拼盤磁帶,就是這些垃圾磁帶讓所有真正熱愛和準備熱愛搖滾的人徹底喪失了對搖滾樂的信心。人們再也拿不出若干年前聽完崔健演唱會後的衝動,在普通老百姓的眼裡搖滾真的變成了流氓的遊戲
  其次他們嚴重地脫離了生活,看看他們平時在幹什麼想什麼就知道了。他們從不關心政治和歷史,也不關心老百姓的油鹽醬醋,對於社會的新生事物更是一問三不知,唯一能讓他們提神的可能就是西門大官人了,怎麼能同時有那麼多老婆?太有成就感了。他們最關心的是XX又離開XXX樂隊啦,XX樂隊又重新成立啦,XX的妞跟了XXX啦,XX不玩啦,XX死啦。生活空間的狹小造成了想像力的嚴重萎縮,沒有想像力的音樂家就像沒有羽毛的鳥,音樂的創作從何談起?即使勉強偶有靈感,無非就是我難受,我想尿尿之類的。所以有稍微長點腦子的就瘋狂上山下鄉,彷彿那就是出國深造了,但結果差不多都一樣,折騰了半天還是不如當地老農唱的好聽,還得把農民朋友們請進錄音棚,錄上個一句兩句的,以免被外國人笑話。他們要想成為真正的搖滾英雄除了抽空多練練吉他以外,就是要學會使用大腦,就像拍電影的都在練習講故事一樣,您得拿出點兒真傢伙,哪怕是反對包辦婚姻的歌曲。不能讓我們聽了半天也聽不明白您想幹什麼,我們也不要求非得驚動天地氣死鬼神,把小時候媽媽怎麼打你屁股說明白就可以了.
  第三他們的音樂素質太差,差到讓人不屑一顧的程度。外國的搖滾樂手都很敬業,每天象拜神祈禱似地練琴,據他們自己講每天平均八小時,旅行演出時也不例外。所以人家一出手就不凡,曾經有一個業餘愛好電貝司的日本留學生在北京學中國歷史,課餘時間接觸了搖滾圈的大部分職業貝司手,結果發現他居然比他們彈的好多了,於是他成了眾多搖滾樂隊爭奪的對象,他圓了多年未能實現的夢想,那就是能夠經常參加正式演出。我們的搖滾樂手們彷彿沒長這根筋,當生活實在是太無聊了時,偶爾才會有練一把的慾望,大部分人水平已經臭到了看見外國人就不敢承認自己會彈吉他的地步。所以他們的演出質量就可想而知了,最令人費解的是,他們彈吉他學的很慢,摔吉他到是已經練的爐火純青了。演出當中只要觀眾一起哄,讓他們下台時,吉他手就會把手中吉他掄圓了往地下狠命一摔,姿勢相當優美,於是又重新博得了滿堂喝彩,演出終於得以繼續。
  總之,對於他們來說搖滾讓他們從一文不值的小流氓變成了留長頭髮的自大狂,而他們卻讓我們期盼的精神寄托徹底化為了泡影。




這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當一切等待都已感覺過於漫長的時候,當所有的想像都已不能解脫壓抑的時候,當放進卡座和CD機的那一盤盤、那一片片都已只是些麻木的呢喃的時 候。無法忍受了,但能做的只是關掉電源。在詩人們無可奈何地歎息著這不是一個詩歌的年代的時候。同樣,最強烈的感覺也一樣佔據著我們的腦子:這也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不必再尋找其它的什麼借口,這是中國搖滾自己犯的錯!在還沒有人提出FUCK搖滾一把之前,在那把「台灣火」假裝火火了一把之前。中國搖滾有崔健,他是中國搖滾最有名最具代表性的。在當年,大眾傳播還遠不像今天進展神速,大眾文化在中國還未真正形成,但崔健憑借純粹的搖滾精神和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卻紅遍了全國,崔健是一面旗幟,他把搖滾和自己一起刻進了人們的腦子。我們必須承認那個年代要比現在搖滾的多。
  目前我們的這裡,還有誰能像當年的崔健呢?竇唯?何勇?張楚?周韌?許巍?超載?黑豹?唐朝……最近的清醒?麥田守望者?超級市場?還是那些掙扎著想從地下冒到地上的PUNK們?沒有!沒有一個是具有真正影響力的,於是有人說:中國搖滾病了。是的,我們應該承認也必須承認,中國搖滾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公式化,社會現象的表面描寫,表現手法陳舊、雷同、過多地表現自我等等,對中國傳統採取一種輕視的態度,過多地沒有經過自己認真思考而吸收了外國的東西,有一陣是這風格熱,有一陣是那風格熱。老實說,都沒有經過好好的思考。當這幫搖滾大爺們都還沉浸在孤芳自賞之中的時候,當他們還在一味指責別人「食古不化」的時候,他們不知道,他們卻是實實在在的「食洋不化」。這幫大爺們,利用了貌似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與狀態來掩蓋他們浮躁蒼白的思想,哥幾個,一陣長頭髮,一陣大禿燈,一陣破衣拉撒,一陣西裝筆挺。他們只顧玩兒表面了,忽略了聽眾只想找到真正內在的東西,而不是需要個「按摩器」或者其它什麼個解悶兒的玩意兒。
  看看我的唱片架上的近幾年的搖滾專輯吧。曾經的搖滾精神和信仰在今天已經成了幼稚和愚昧的代名詞了。唱片公司和傳媒都在「慾火中燒」,都忙著向社會推出一個又一個的「消費型偶像」。這其中最典型的是紅星生產社出的麥田守望者樂隊。他們想把中國搖滾做成一種「自戀型文化」,想用非政治和非道德意義橫掃一切,政治和道德上的責任不被承認。每個人都盯著唱片的銷售量,但他們錯了,這樣做絕對是愚蠢和不負責的,這樣做只是使聽眾和搖滾音樂維持了一種短暫的關係,這種短暫關係一旦結束,無疑是致命的,多年之後中國搖滾不會再被提起,它只有逐漸地淪失,餘下的只有空洞、缺乏象徵系統事物的音樂垃圾。
  在這篇文章的最後,有一點要指出,聽眾才是媒介真正的主人,如果聽眾的品位不提升,則任何的努力均將徒勞無功,我希望我們這些喜歡音樂的人,喜歡搖滾音樂的人,不只是充當消極的接受者,更應該成為主動的鑒賞者,我們並非無助,無奈。事實上,我們絕對具有足夠的影響力,既然我們熱愛中國搖滾,就讓我們共同關心它,鞭策它!即使這不是一個搖滾的年代!




為了忘卻的紀念
JAR OF FLYES
   昨天夜裡,翻看了從前的雜記,不由忽然許多已模糊的記憶又重新清晰起來,幾個消失的影子又浮現出來,我快忘記逝去的悲哀了,為了讓自己聽從健康的朋克的指導,我要將這些都忘卻了。
1、A君
A君當年去電台時,大概是懷著一股校園理想主義吧,總以為可以如同魯迅先生在無窗的鐵屋子裡大聲吶喊是可以驚醒幾個人的,但往往事與願違,A君去了一個社會經緯欄目,在實習的無聊接熱線中打發時光,但終於等到了一個十大金曲的策劃機會,A君很是興奮,雖然「金曲」的得主在他看來是「竟是蛆」,正好又有別的一家電台也搞了一個類似的晚會,於是,某日,負責此項活動的副台長,就與地溝們商量如何把對方搞下去,再接著就來了一位樂評負責策劃,他是認識不少圈裡的大腕,於是,過了不久,出場費就協調好了,陣容很龐大,一二三流的歌手全來了,樂評說:「讓我們也給本地的地下樂隊一個機會吧,讓他們也上上」A君很感動,覺得樂評是理解地層的搖滾樂隊的處境的,「他們價碼不高就1000元吧」,後來又開始了排練,三支地下樂隊不但充滿了熱情還擔當了一些歌手的伴奏,他們很少有機會能上台,更別說在電視裡露面。A君本是不認識他們的,但在晚會後成了朋友,此事過了數月後,A君與他們閒聊「你們其實那天應該是拿最多的,又伴奏,又推出「原創」,才給1000塊」「什麼呀,那次是樂評叫我們幫他忙,他幫我們聯繫出帶子的事,我們那天純是義務勞動,就吃了幾次免費盒飯」A君詫異的推推鼻樑上的眼鏡,「不可能吧,那哥們懂搖滾懂挺多的,還幫我介紹了不少我以前不知道的樂隊」,A君當時最不能理解的就是搖滾知識如此淵博的樂評為何要黑比他窮的多的幾個地層樂手的錢,難道,這就是一位「我在寫樂評,但我更想說我是在闡述我的人生態度」的樂評嗎?
2、B君
B君是酷愛搖滾的,在高中時,他在看了王老師的大作「對話搖滾樂」後,就開始發誓要成為一個中國的「LED-ZEPPLIN」,而他最愛的是王老師在文中說的吉他大師:JIMI PEGE,他曾不止一次翻出那本捲了頁的音像世界,指給我看「看,王老師說的PEGE是整個硬搖滾的開宗大師,他的吉他技術……,當時,我是相信的,我也以為只要你努力去做一件事,它遲早會成功的,後來在我們上了不同的大學後,他的消息只有偶爾的幾封來信中得知,我知他從獻給愛裡絲彈到了飛翔鳥,在學校裡是每年的文藝活動中,最受女生歡迎的是他的歌,在大三時,我回家,才聽同學說起他,大概是退學去了新疆找流浪生活的體驗和藝術的靈感去了,到了大四,我快忘了他的模樣了,直到一次在酒吧喝酒,我聽到台上傳來」心太軟」的歌聲,正要罵娘,忽然看見了那張長髮掩蓋的臉,顯得憔悴和無奈,是他嗎?B君?那晚,我和他都喝醉了,B君告訴我去北京闖蕩,才發現如果自己從十歲開始玩吉他,才可能從那龐大的數百支做著與他相同的夢的樂隊中露出頭來,而且,搖滾好貴,吉他、塊兒好貴,聽謎底裡的大師上課,好貴,聽帶都好貴,為模仿一個歐美樂隊要買齊他的專輯,好貴,所有的一切不在是PEGE如何偉大,而是我要活下去,我要靠搖滾活下去,B君是睡過立交橋和天橋的,也從垃圾堆裡翻出有用的東西賣給收垃圾的大娘,但一切還是無法堅持下去,B君說:「我操,你他媽就從青春期開始練琴,得個亞洲第一快手,有屁用,人家老外,十歲過生日,可能他爸就能把一把芬達當生日禮物,我他媽現在有的只是一個芬達撥片,還是假的」,「要說他媽的思想,你Y有思想又能怎麼招,一片警就用軍靴把你Y操在地上,爬不起來,有思想有屁用,磨眼出帶子,還不是找面上的人物,沒人搭理你,你他媽再有思想,有屁用,就能待屋裡對著鏡子嚎吧。」
3、C君
C君是我在大學裡認識的對搖滾有著豐厚知識的一賣打口的,他給我介紹了不少樂隊,其中,他每次賣打口,都要帶著幾本音像和百老匯,一有買主來看,他的口才是極好的,加上音像和百老匯的打星是一個買賣的標準,所以他每天都能賣出不少,晚上收攤,他一高興,還得請我去吃炒麵,他看了不少搖滾方面的書和雜誌,大概是有一本「傷花怒放」的,他說這好,這好,多牛逼,郝舫就是生活報上的那大腕,我說大抵可能是好的罷,但我沒看懂,我就問他一些書中的論點,他也回答不了,但我聽好字聽了不下十遍,我說我不喜歡重金屬的,他說那怎麼能行,音像上就給INDX打過一次四星半,其他都沒有,這經典你如何不聽,我說,那大概很經典,但我只聽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他其實是很不愛聽電子音樂的,但BJORK在評為十大後,他花了不少力氣和高價買來了一張POST,說這下十大齊了,我說你既不愛聽,買來幹嗎?他說,收藏,你不懂嗎?凡是搖滾大腕都收藏的,上海的阿瑟就每次認識一個朋友就帶他去看他的收藏,我雖不能跟他比,但我也可以收藏每年的十大,帶你去見識一下,我真的去了,他的小屋裡滿是帶和CD,可能有二三千張吧?我還找到了一些我所想要的,C君對朋友很好,即使是自己再喜歡的,如果朋友想要,他是不會藏起來不給的,他的家好像一個打口博物館,從五十年代胖的子多名個到當前搖滾的熱點「另類」和「底下sonic youth」應有盡有,還有那「二十一條」、「跨掉的一代」等等。我很喜歡這個朋友,他的哥們義氣很讓我感動,但我常常在想C君到底喜歡搖滾的什麼?我卻沒有勇氣問出口。
而今,這些事和友都快過去了,我想以魯迅先生的話做為此文的結尾,也算是臨摹吧。「夜正長,路也正長,我不如忘卻,不說的好罷。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將來總會有記起他們,再說他們的時候的……」




音樂防彈衣
待秋
  兄弟,我和你在街上走著。我們很緊張,這次的戰爭你我不知死活。遠處時常有槍聲傳來。街上的人都在把錢當作子彈填進槍裡,這次我們參與的戰爭,錢是最先進的武器。你總抱怨我們的子彈太少。
  這個城市的馬路中央,總有一些衣冠楚楚的傢伙開著錢做的坦克橫衝直撞。一輛坦克經過我們面前,我知道你要戰鬥了,因為我看到你的姑娘坐在裡面正在向外張望。兄弟,但我知道你打不過那傢伙,因為你的子彈太少。你用盡全力投過的那顆愛情手雷,只在坦克的表面冒了股輕煙。那個姑娘好像都不曾注意你,我們必須牢記,這次我們參與的戰爭,錢是最先進的武器。
  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的子彈太少。但你知道,我有一件音樂防彈衣。這次給你穿吧,它不是很厚,卻感覺有所依靠。我脫下來剛要給你,一顆炮彈飛了過來。不知是瞄準的是我還是你。結果你在我的腳邊倒下了,奄奄一息。
  兄弟,你倒下了就像是用刀剜我的心。我沒有握住你的手,也沒有扶住你,你倒下時,我騰不出手,我正在裝子彈。
  我要站在這輛坦克面前,我要在它軋過我的身體時,與它們同歸於盡。
  我知道你要是活著一定會問我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
  你知道嗎?兄弟,它不是很厚,卻感覺有所依靠。
  我有著這麼大的勇氣是因為我穿著這件音樂防彈衣。




比「朋克」無聊的傢伙
寒夜星光
   這一次我將帶領讀者來認識他們,那些比「朋克」遠遠要來的無聊「傢伙」。
  在98年夏季的大街上,他們神氣活現地向你晃悠而來,他們外在的標識是如此 地明顯,以至於你一眼便能將他們與城市的另外一些時尚男女作出區分。他們的頭上一般而言總是一派五光十色,不是染著土黃的顏色,便是染著栗子的色彩,總之與漢民族應有的髮色完全不相干。他們的耳朵上則總是戴著兩個耳環,其質地有金有銀,款式有俗有雅,那架勢與傳統的城市男人亦大相逕庭。就髮式而言,他們中有人呈現出板刷頭的強硬,有人則呈現出鳥窩般的混亂。當我們將目光投射在他們的脖子以下的地方,我們看到了一身黑色的服裝緊裹著他們的身子(他們的胸大肌在黑色的T恤背後常常隱隱透出),再往下我們則看到他們的雙腳往往套著一雙後 跟極高的黑皮鞋。暫時,我還很少看到他們的手臂上烙有一寫稀奇古怪的圖案,但是,我和人們一起看見了披掛在他們身上的那些閃閃發光的金屬掛件。這便是我們在這一個夏季看見的那些與「朋克」似乎很有些關聯的人們,然而,他們真的與我們熟悉的「朋克」們有所關聯嗎?
  歷史早就告訴我們,在風雲變幻的六十,七十年代,那些被西方社會叫做「朋克」 的人們與街頭流氓們有著截然的不同,在他們稀奇古怪的服飾、斑駁陸離的髮型和驚世駭俗的行為背後,有著的是他們對一個高壓、專制、單向度社會的憤怒, 有著的是他們對一種毫無創造力、自由度的即成體制的抗議,他們在表象上與主流 社會的格格不入,其實只是為了表達他們在內心中決不與一個徹底世俗化的世界同流合污。簡單的說,歷史中存在著的「朋克們」,他們的歷史深度在於對那個時代的前衛狀態作了積極的貢獻,他們的看似隨心所欲的生活方式背後有著那個時代最深刻的思想,他們真的是與眾不同的一代。
  而我們所看見的這些所謂的「中國朋克」呢?他們的眼神是陰鬱的,但那裡除了空洞大概不會有更多的東西,他們的裝束是古怪的,但那古怪的裝束至多說明他們喜歡在他人的眼裡能夠獲得更多的一點回頭率,至於他們的思想,如果你有可能與他們交談的話,你能得到的僅僅是「在這個社會裡,我是最有個性的一個」這樣的說法。總之,在我的觀察中,他們至多只能算是一些輕率的生活方式的實踐者,在他們故作驚世駭俗的裝束和行為中,你如果試圖在這裡面去發掘一些思想,那肯定將是一個徒勞之舉,你如果想在這裡面去獲得一種啟示,那更是看錯了對象。我不否認他們中的某些人會有一些想法,但也就是一些想法而已,在那裡你找到的更多是譁眾取寵,是招搖過市,是欺世盜名,換言之,他們的標新立意只是肉體的最直接的表現和衝動,只是生命的最淺層次的表白和呼告,它無關於一種深刻的體驗 ,無關於一種複雜的經歷,更無關於一種痛苦的思索……因此,我將他們認作是一 些比「朋克們」遠遠要來得無聊的裝腔作勢的「傢伙」。
  對我們來說有趣的是為什麼在這個時代會出現如此眾多的「偽朋克」,在他們玩世不恭的背後究竟有著什麼令我們深思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他們的「偽朋克 」模樣只不過是窮極無聊後的表現,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社會裡充滿了這樣一些比真正的「朋克」遠遠要來得無聊的夥計們?




好吧,讓我們來好好說說「搖滾精神」!!!
Lorne
  還是那句話,到底什麼叫做搖滾精神?我一直都沒搞懂。
  讓我們先來看看詞典上對下面幾個詞組的解釋。
  精神: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枷鎖:指精神上所受的束縛。
  精神食糧:指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需求的思想、理論、文 藝作品等。
  精神文明: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學、文化等方面。
  精神鴉片:指毒害人們心靈的思想、理論、文藝作品等。
  其實我開始對「搖滾精神」這四個字反感的時候是在四年前,那時我還在上大學。當時跟當地搞地下音樂的一幫人交往比較頻繁。我們班上有個哥們兒,成天聽的都是什麼零點、天堂、甚至什麼單行道之類的屎,還非得成天在我面前標榜他如何如何愛聽搖滾樂。雖然說跟他的交情還比較好,但他一跟我提搖滾我就懶得理他。
  有一次,我跟那些玩BAND的朋友一起搞了個PARTY,沒叫他,後來他知道了,就埋怨我說為什麼不帶他去,我說你又不搞,去幹嘛?他說:「不搞歸不搞,可搖滾精神咱還是有的啊!」,我順口問了他一句:「搖滾精神是什麼精神?」他一下就蒙了。其實當時我也是無意之間問的,但後來我猛然發現:搖滾有精神嗎?有個屁!!!搖滾就是搖滾,哪來他媽的什麼狗屁精神?至少現在已經沒有了!!!
  幾十年前,ROLLING STONE、BEATLES他們站出來的時候,正好是全世界政治、經濟都動盪不安,人們需要有一種聲音出來替大眾說話,替大眾宣洩情緒。而他們正好趕上了這個機會,所以紅了。我這麼說並不是說他們的東西不好,事實上我最喜歡的樂隊還就ROLLING STONE。只不過他們生對了時候,他們紅了是因為他們在60年代站了出來,你看要是讓他們早30年或晚30年出來,還能這麼紅??打死我也不信!!我只能肯定一點:他們的東西確實好,確實牛B。
  在那之後又過了十來年,PUNK出來了,但那是什麼?PUNK有精神嗎?沒有!!
  事實上PUNK是最沒有思想最沒有精神的一種音樂,他們要說的只是「操!」或者「去死!」,還有什麼?那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對什麼都看不順眼,對什麼都煩,見了什麼都想踩兩腳的態度,有什麼精神?當然我也不是說PUNK的東西不好,和上面說到的一樣,其實THE CLASH也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一支樂隊,但我還是要說他們沒有精神。
  還記得THE CLASH的同名專集的封面是一個人很悠閒的在廣場上走著,對旁邊象螞蟻一樣多的警察視而不見。這封面看起來好像有一種叫精神的東西在裡面,實際上呢,那也只不過是因為他們是PUNK,他們想對政府說「去死!」而已。為什麼會想對政府說「去死!」?是因為他們有所謂的「搖滾精神」嗎?不是!只是因為他們是PUNK,他們屬於那群叫做PUNK的人。是PUNK就都得這麼做,都得說這些話,根本沒有理由,或者說「我們是PUNK」 就是理由。他們可以跟政府說「我操你媽」,但我沒聽說他們說過「政府,因為我要操你媽,所以我要活著」。哪兒來什麼他媽的狗屁精神??
  當然,那段時間出現了好多好多的優秀樂隊,像JOY DIVISION,THE DOORS,BLACK SABBATH,AEROSMITH......但他們有精神嗎?沒有哇,他們有的只是一種對音樂的執著,或者說一種死硬派的生活態度和習慣。如果他們真有精神的話,為什麼不像馬克思一樣去搞精神戀愛?
  再後來......
  沒什麼再後來了,後來的音樂越來越沒聽頭,都是他媽的無病呻吟,中國的音樂就更他媽別提了,操,我都懶得說了。
  搖滾精神?到底是什麼呀?愛?和平?毀滅?頹廢?生存? 死亡?性?反政府?公產主義?
  我操!!別逗了!!!!




關於金屬
rocklover
  一直喜歡金屬的歌,我幾乎無法承受他們那種瘋狂背後的絕望和歌詞中瀰漫的死亡氣息。在無數個不眠的夜裡,我一遍遍聽著THE UNFORRGIVEN,聽著NOTHING ELSE MATTES,聽著SAD BUT TRUE,我感到我的熱血在撞擊著每一寸肌膚,我感到靈魂在一點點地遠離。
  在那個冷嗖嗖的落葉飄零的早晨,我孤獨地走在灰色的街上;在那個淡紅的夕陽慘照著校園的下午,我帶著老鼠般的悲哀徘徊在走廊上。是金屬陪我度過了這些難忘的時刻。感謝金屬,感謝JAMES吼出了我靈魂深處的絕望,感謝KIRK彈出了我心底難以說清的悲哀,感謝LARS敲碎了我不切現實的幻想。忘不了在那些絕望的日子裡,我番來復去聽著FADE TO BLACK,有一種隨風而去的慾望;忘不了那些無聊的時候,我一遍一遍重放著ONE,有一種想一頭撞死的衝動。
  長久以來,我沉迷在金屬的陰影裡不能自拔。我用小刀割破手指,體驗那種紅色的快感;我用蠟燭燒破衣服,回味那種毀滅的慾望;我故意把E弦緊斷,感受那聲爆發的脆響;我故意把自己灌成爛泥,享受那種忘記一切的暈眩。
  我害怕現實。我不敢看到女兒清純的目光,我不敢看到妻子嬌嗔的笑容,我不敢面對父母責備的眼神,我不敢接受上司故作親熱的雙手。。。。。
  難忘的金屬,難忘的青春,慘淡的人生,無奈的現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视障者音乐制作交流基地(szzyyzz.com) ( 蜀ICP备15002464号免责声明:本站网友发表的言论属其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GMT+8, 2024-4-27 16:51 , Processed in 0.14693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